於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2023-08-03 08:49:43
篇一:《於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李知非
一口氣讀完整本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那金聖歎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
於書齋前,拔去垂絲海堂紫荊等樹,多種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子弟背誦書爛熟,如瓶中瀉水。不亦快哉!
夏月早起,看人於松棚下,鋸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夏日於朱紅盤中,自拔快刀,切綠沉西瓜。不亦快哉!
······
這些體驗很稀奇嗎?想必不見得,但為什麼我們卻很少有這一份微小感動了呢?
我們缺少了一顆感動的心,喝茶喝的不是茶葉的好壞,飲酒也不在於酒的濃淡,彈琴不在乎你琴藝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顆活著的心,在用心品茶,用心飲酒,用心撫琴,便是好的。
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白巖松在他的《幸福了嗎?》裡面曾寫到過墨西哥的一個寓言,說一群人在急匆匆的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問:「為什麼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說:「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曾經,古人可以用一個時辰來品茶,跋山涉水幾個月只為去見一個朋友,花很長的時間期待一封信的到來,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享受一種名為等待的幸福。而現在的我們,用各種速溶飲料代替了茶水,只要上網頃刻之間便可得知對方的消息,太簡易的過程,讓我們少了一份珍惜,不再會靜下心來感受那每一份微小的感動。不再生活著,而只是活著。
漸漸的,「忙」成了一個習慣。不再停下腳步,為街口新裝的霓虹燈而感到驚喜;不再在吃完晚飯後,到樓下散散步,和鄰居打聲招呼;不再為路邊新開的野花而感動;不再珍惜朋友的關心······不再感覺這個世界的美好。
所以,在一段時間的忙碌以後,我們需要出去走走,走到山水之間,在不經意間,收穫一些微小的感動,嘆一聲「不亦快哉」!
篇二:於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大家都喝過茶,知道茶,但有沒有想過,「茶」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於是,我無意之間翻開了於丹教授寫的《趣品人生》。我帶著疑問,仔細閱讀。原來,「茶」字從筆畫構成上講,就是人在草木之間。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間,得以氤氳,吸收天地精華,是茶真正的秘密。那麼,如何喝茶,一定要喝昂貴之茶嗎?每天,爸媽都會在我的水壺裡放上幾片茶葉,吿訴我這是什麼茶,烏牛早、鐵觀音、白茶、紅茶、苦丁茶等等,日復一曰。終於,我忍耐不住問道:「我是為了什麼而喝茶的,喝多了跟白開水沒啥兩樣。」於是,我跑到廚房,打開一罐茶,一股我從未聞到的清香從茶罐中飄出,讓人陶醉。沏了杯茶,獨自走進房間。清靜,是茶的本質。我將窗門關上,遠離外界之?鬧,可靜心也。將所有瑣事放下,什麼作業、考試、課外練習等等統統忘記,只剩下這杯清香之茶。喝上一小口,閉眼,我仿佛驀然走進了草木之間。這讓我明白,「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貴,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喝的快樂,求得自己心意暢快,自得其樂,就是人間好時節。
茶禪一味,對於紅塵中的你我,倒也不失為一種啟發。有心之人,不妨將喝茶當成生活中一個小小的插曲。靜心與清茗相隨,必然有所感悟。清茶洗滌過的一生,必有不同的滋味。
「長短任天涯」,人生只要有茶相伴,我就能喝出一份坦然,喝出一味自在的光景。
篇三:《於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項雪
清晨,本應該是在家裡悠閒自在的吃一頓早飯的時間,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們急急忙忙地飛奔單位;而學生們也正爭分奪秒的趕向學校,每時每刻都在為那最終的一場考試準備著,做不完的練習,寫不完的作業。我們被高壓和快節奏的生活壓迫得喘不過氣來,從早上被鬧鐘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學校,備課、講課、改作業,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盡。美妙的音樂、泛著墨香的書本、一路的風景從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欣賞。這就是所謂的生活嗎?
也許,我們應該偶爾抽出那麼幾分鐘,去體會一番什麼叫真正的生活。翻開於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變成了深山隱士,沒有了塵世的喧囂,沒有了俗人的市儈,有的只是無限的寧靜與雅致。一字一句,將人的靈魂領入了最純粹的自然之中,帶著我們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種滋味。於丹講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種事例告訴我們,高品質的生活並不是有錢人、有閒人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古代名士般悠閒舒適的生活。在書中,她傳達給我們一個理念:用休閒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種生活的方法。於丹認為,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個節拍。
我們感嘆生活的瑣碎和無趣,感嘆幸福在今天似乎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們自己把尋找快樂的能力給丟了,丟給了繁雜的生活、丟給了忙碌的時間、丟給了世俗的名利。我們所有的悠閒和情趣丟棄的無影無蹤。
我們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無意義的事情來進行調劑,人生苦短,生存的意義不光在於奮鬥和拼搏,還在於懂得欣賞擦肩而過的美麗和隨處可見的淡然。正如書中的介紹: 「於丹教授將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裡抽閒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著一個從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可以憧憬未來,可以緬懷過去,但能夠抓住的只有現在,如書中《序》裡所說,做一些看似無用的事。為當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意境。雖然由於自身的底子薄,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但是,我們可以多學習,取長補短,將能做的會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發揮。
篇四:於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認識於丹是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中聽她講論語,深入淺出的闡述吸引了我的心靈,從此關注於丹。做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的代表,於丹從不同角度以自身的生命感悟講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
《於丹趣品人生》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好書,書中於丹從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暢談生活感悟,將這些在我們看來是古人才有的閒情雅致說成了我們找到生活意趣的一種休閒方式。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麼忙碌,不妨停下來,一杯清茶,一杯淡酒,閒適間讓自己的心靈歇歇腳,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
你幸福嗎?今天的中國全民都流行問這個問題,我每個人真的可以靜下心問問自已。幸福倒底是什麼?我們忙著升學、晉職、賺錢……每天像陀螺一樣旋轉不停,每天忙來忙去,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最後覺得極度空虛。 常聽到身邊的人坐在飯桌上、K房裡、電腦前講「沒意思!真無聊!」。 是呀,等到我們費盡心機擁有了財富、名譽、權勢,卻驀然發現發現我們不知道幸福是什麼, 在當今社會裡,相比於成功而言,幸福已經變成了更為奢侈的一件事。
看完於丹這本書給忙碌中的我一些心靈上的指點和借鑑,它提醒我要活的有意義,活的有意趣。 悠閒的生活情趣並非要讓我們閒擲時光,放棄理想,而是要讓我們在目標實現的同時不要迷失了自己。
書中最能讓我感同身受的是茶篇,我和給本書寫序的名嘴白巖松一樣,也是臨近中年,才知茶的好處。近幾年茶情很濃。備了很多茶葉在陋室,特別對功夫茶情有獨鍾,從選茶、藏茶、泡茶、品茶都頗為喜愛,在茶中體味了太多的寧靜與幸福。在此記一下自製「八寶菊茶」的過程:有日突想自已配點菊茶送友人,於是光顧了藥房、超市、茶莊,找到了八種材料來包茶,所以自已起名八寶菊茶。貢菊為主料,紅棗、山楂、蓮子芯、桔梗、花旗參、枸杞、迷迭香、冰糖為配料。此茶有著清熱去火、補氣、明目、幫助睡眠等功效,相信日飲此茶,對友人日漸疲憊的身心有所益處。菊茶不但口感清甜,而且衝得極漂亮。用玻璃茶壺來衝,可以看到一朵朵盛開的小黃菊,再配上紅色、綠色的配料,極有觀賞價值。只是不知友人可懂得細心欣賞及體味各中的美麗。
讀到此,我相信朋友們一定能明白茶帶給我的樂趣與幸福。就象序中寫道「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時間長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內心和人生的滋味。」
做為女人,我當然也喜歡著花兒草兒的自然清新,愛著那種綻放的感覺。但條件有限,只能做個陽臺上望花守花的種花人。一天忙碌過後,躺在我的懶人沙發上,看著開得豔豔的花兒,品著綿綿的普洱茶, 讓我頗有入境為仙的感覺,心裡美滋滋的。幸福可以這麼的簡單呀!
篇五:於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我喜歡讀書。
讀書於我有時是三日不離手,亦或是十日不翻書,所以只能說是「喜歡」,不敢說「志趣」。自識文化積澱不深,十幾年來常不知讀些什麼書好,索性從名著和獲獎作品讀起。近日得好友推薦,讀了《於丹趣品人生》一書,書中美文美圖帶我縱情山水、靜品清茗、歡飲美酒、聆聽琴音。讓我走進中國人傳統生活方式和閒情雅致的同時感悟了生活的藝術。一點意趣、一點閒情把人們從紛繁世事中引領出來,「且停亭中且停停」,頤養胸襟和心性,趣品人生。
整本書讀畢合實,仿佛是欣賞了一首「名詩名句」的串燒,有如一餐由詩、詞、歌、賦、寓匯聚而成的經典古文饕餮盛宴。閱讀中,我屢屢心生羨慕,於丹如此的美文滿腹,信手拈來,深諳古人智慧與情趣,她該是享盡了怎樣的快意人生?之後的「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給了我答案。「生活是需要一點悠閒的情趣來調節緊張的律動,但情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生命中涵養而出;情趣也不是在鬥室裡醞釀出來的,而是在天地間自然滋養而成。情趣的養成,是對生命的喚醒,繼而提升個人與宇宙間的通靈與感悟。」
在書中開篇的「推薦序」中,白巖松把「我們,怎麼啦?」的問題拋給了每一位讀者。「平靜,正前所未有地成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們又似乎什麼都有。」這裡奢侈的「平靜」不是說多維世界,而是直指你我的內心。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焦慮與壓力與日俱增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你我個人如同微塵,似乎無法逃離以上的困惑。然而智慧的古人卻告訴我們:有自己的心靈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變物境。人生長路漫漫,悠閒是一種生活姿態,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悠閒是一種趣味,是一種發現內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爛漫之心,保持著赤子般的天真,保持著孩子般的好奇,瑣細的日子就會熠熠生輝。
感慨於書中的一個比喻:「生活就像一鍋滾開的沸水,不會因為垂青哪個人,就變成溫泉。你進入社會,都會受這一百攝氏度的煎熬。雖然人不能選擇水溫,但能夠選擇自己的生命質地,能夠選擇與水相遇的方式。」「人生如茶,富於建設性的生命,即使跟殘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變為成全。」
我喜歡讀書,而且必定要讀印刷出來的紙墨,因為這樣的讀書,才能一邊嗅著墨香,一邊在「唰啦」的紙上翻飛中細品其中深奧,這絕非電子讀物可比。我也欣欣然想去品品茶,就從低門檻的飄逸杯、電水壺燒開的自來水開始,淺賞綠茶,粗品烏龍,當然這也終不能品至「茶禪一味」的境界。我只是想讓自己用小趣的閒適與這個世界相遇,達觀樂天,讓心靈「走出去為了尋覓,歸來時必定帶著妙悟」吧。
篇六:於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孫瑜昕
幾年前 讀過於丹的《於丹論語心得》, 我就對於丹心生敬仰,現在我 讀 她的 《於丹趣品人生》 ,同樣如沐春風, 對茶、酒、琴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茶、酒、琴也不例外,單說酒這東西,可真是許多人眼中的寶貝。就我們所知道的詩人,像李白、杜甫等都對酒愛不釋手,酒既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古往今來,許多生意事都是在酒桌上談成的,當然,一些貪汙腐敗的齷齪事也是在酒桌上完成的。著名的「竹林七賢」,即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常聚於林中喝酒縱歌,清淨無為,倜儻灑脫,名士風流總帶著些微醺甚或酩酊的味道,有人以酒賦詩,有人借酒澆愁,而阮籍與眾不同,他以酒避禍,開了以酒逃避政治的先河。當時,司馬家族已實際控制了曹魏政權,但阮籍心屬曹魏舊營,對司馬氏的專權心懷不滿。但是他卻力不從心,只能逃避。曾經,司馬昭給自己的兒子提親,相中了阮籍的女兒,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晉武帝司馬炎,阮籍不能推阻,不能逃離,能逃到什麼地方去呢?唯一的地方就是酒裡。
每當提親的人上門來,就發現阮籍喝醉了,不省人事,只能打道回府,如此就醉了兩個月,因此提親之事就此擱下了。我們可以體會到阮籍醉後的痛楚,這樣做只能對肝不好,但有什麼辦法呢,有誰會願意這麼做呢,為了能逃離政治,這是唯一 適合的方式 。經常,阮籍獨自駕馬車,率意而行,走到山林窮盡處,痛哭而後折返。阮籍心中的愁苦又有誰能理解呢?在他的詩中,在他的琴音中,在他的酒中,都有滿懷一腔熱情卻鬱郁不得志的逃避。可想而知,小小一杯酒也可以是歸隱之處。 再說這茶,也有關於它的茶詩,最著名的是唐代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若喝茶時有盧仝清風生兩腋的意境,人就能放下俗事如登仙境一般享受。要看這古人泡茶的功夫真可謂是灑脫,茶經過太陽的曬晾,再通過適宜溫度的水的浸泡,蜷縮的茶葉伸展著自己久未張開的臂膀,釋放出沁人心脾的香味,也許只有通過精煉的茶葉才能造就這樣的香味吧。 很早就讀過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情節了,對琴這種高雅之物頓生敬仰之情,只不過現在對琴又有更深的理解了。諸葛亮用什麼退兵?
他命人將所有的軍旗都收起來,然後把四個城門都打開,再讓士兵裝扮成老百姓灑水掃街,自己則身披鶴衣,一個人端坐城樓之上,手撫七弦琴。那份散淡,那份鎮定,讓司馬懿止步不前,心生疑惑,認定城中必有雄師埋伏。背倚一座空城,眼前萬千敵兵。一個人心思凝定時,琴中便可傳遞出磊落和從容,琴聲即心生。 酒、茶、琴等都是工具,都是手段。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感受真正的人生。
篇七:於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因參與我校5 月18 日舉行的「教師幸福讀書論壇」活動,有幸得到一份「厚重的獎勵」——《於丹趣品人生》一書,心中甚是欣喜。
由於近一段時間的忙碌,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得以斷斷續續通讀完畢此書,收穫頗豐。
拿到此書,翻開扉頁,首先被知性的於丹所吸引。客觀來講,於丹不是美女,但照片上的於丹很「女人」、很成熟、很睿智,非常吸引人。
白巖松的「推薦序」——《做一些無用的事》為此書掀開了序幕,開篇的幾句話便帶給了我深深的思考:
此時此刻的中國人,我們,怎麼了?
平靜,正前所未有地成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們又似乎什麼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進,又時常困惑:我要去哪兒?
對啊,要去哪兒?我們追求幸福的腳步從未停止過,可我們得到幸福了嗎?這樣反思自己,我發現我們的生活的確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些事情,我們過於關注結果,而忽略了過程,比如「生活」這件事。但幸福與快樂往往就在生活的過程中,不經意間,我們都丟失了它。我們惶恐,我們迷茫,我們不快樂,我們更不幸福!所以,我們要尋找答案,我們要改變生活!
睿智的、充滿生活情趣的於丹在書中告訴了我們答案: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悠閒」,要過一種有「情趣」的日子。
於丹認為,悠閒與時間無關,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是生活的一種樂趣,是生命的一種節奏,是一種生活姿態,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
忙亂的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是精神生活的焦灼與糾結,我們好像都不會「悠閒」了,也沒有「情趣」了……
讀書的收穫就在這裡,於丹在書中提示我們:真正的閒適,就是讓山水入懷,讓自己的生命浩蕩。古代的文人墨客無不如此,孔子、孟子、李白、杜甫、蘇軾、王維、陸遊……他們千山走遍,看到了四季的表情,體會到了萬物變化的規律,心中自然也裝下了不同的情趣。
我們也可以在山水自然、日月星辰的更迭中陶冶性情,雖然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中,雖然現實中的一切困頓和矛盾並沒有因為我們去親山臨水一番而消失。但是,如果我們真正敞開心扉,遊歷歸來,心境定有所改變。即使我們的生活還是過去的樣子,但我們已經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趣味了,這就是最大的改變與收穫。
這本書裡更多的內容是於丹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介紹了飲茶、品酒、彈琴的情趣。
於丹認為,在緊張忙碌中,讓我們的心靈澄淨清澈的成本最低、時間最短的方法就是喝茶。世事喧囂,人生紛擾,唯有喝茶時心思才能寧靜。
捫心自問:人心浮躁的今天,我們還能坐下來悠閒地喝一泡好茶嗎?
喝茶是一種生活方式,會喝茶則是一份心境,一種涵養。茶不求貴,只要能真心會意,就能喝出內心的清雅、安閒、灑脫。無論如何忙碌,手邊總可以有一盞茶,除了解渴,還可以養心——在某一瞬間,如坐草木之間,如歸遠古山林,感受清風浩蕩。只要用心,我們就能在茶裡品見自己的味道。
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時光。
酒呢?於丹說:「杯中之物,清濁在乎人心。」
酒中有興亡,酒中有人心,酒中有從容,酒中有智慧,酒中有豪情,酒中有境界……酒中有生活的千姿百態!
每個人的一生,也都像杯中酒,箇中滋味,須自己品嘗。我們可以選個合適的時間,或獨酌,或對飲,或酣暢,或微醺,以美酒試一試自己的至情至性,觸摸一處內心不輕易打開的地方,那一刻,或許我們也能釀出自己生命的傳奇。
有酒相伴,人生或許會增添更多的情趣。
琴,是典雅之物。
於丹說,今人想要在俗世生活中尋找一些寄託,總是需要一些載體的。古琴就是最好的憑藉。
我想,我們可以不會彈琴,但我們要學會聽琴。從琴中我們可以聽出心境,可以聽出高尚,聽出人品。只是我們要學會慢一點,再慢一點,讓心靜下來,慢慢感,慢慢悟。
其實,人生也是一架琴,用彈琴或聽琴的心滌蕩一下躁氣或戾氣,漸漸地,也許可以從都市噪音之外靜觀聆聽出天籟清越,自心中漾出大音希聲。
有音樂的人生是幸運的。
有茶飲,有酒品,有琴聽的人生是簡單而又快樂的,更是幸福的。
於丹說,人可以憧憬未來,可以緬懷過去,但能夠抓住的只有現在,而現在除了有意義,還應該有意思。當下生活,如能添加一些趣味,就會日日歡欣,生機盎然。所以,我們要學會為自己當下的生活增添些許情趣。
白巖松在推薦序的結尾寫道: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讓心靜下來一些,讓生命分一些時間給看似無用的事,這才是目標。心不靜,幸福來不了;人沒有更多與內心對話的機會,生命鮮活不起來。
那就讓我們從看於丹這些文字開始,靜下心來,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用心體會,用情感悟。也許,幸福就在身邊。
我堅信:無限風光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