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如何種植成活率高(竹筍的栽培技術來看)
2023-08-03 06:24:14 3
竹筍,屬竹亞科。在廣州郊區栽培的歷史很長,公元一世紀已見著錄,主要分布在沙河和從化縣一帶,多栽於河流泛濫的衝積土或丘陵地。其供應時間較長,冬筍從12月至翌年2月上市,鮮筍5-11月上市,盛產期6--8月,對調節淡季有一定的作用,既內銷暢市,又是出口蔬菜之一。竹筍不僅可以鮮食,還可加工醃製成酸筍、筍乾和罐頭,深受群眾喜愛。
廣州市郊栽植竹筍多在3--5月雨季,採用分株繁殖法進行定植。個別品種如筋搽竹則在大寒前後定植。定植時,宜選用1-2年生的嫩竹,其株形良好,生長健壯,分枝較低,竹竿正直,無病蟲為害的竹株,連根頭挖出,自根頭向上截取4--5尺高,其餘部分去掉。定植前,在選擇好的地段開穴,穴深和寬度均為1.5尺,穴與穴之間的距離視地勢條件而定,不宜過密,但亦不宜太疏,一般為8-一10尺。穴內施足基肥,即可定植。採用母竹繁殖法,成活快,成活率高,植後三年可收筍,但繁殖係數低,母竹搬運不便,不能滿足大面積種植的需要。另一種方式是採用側枝扦插繁殖,選用二年生竹的中部節上抽出的側枝中的主枝(隱芽飽滿並有根點的)來繁殖最好。
具體方法是選2-3年生的竹竿從基部砍下,在第3節上約2釐米處切斷,最上一節適當保留一些枝葉,以利進行光合作用,中間一節上的側枝留一節剪短,基部的側枝全部剪除,再把枝籜剝去,使芽眼露出,即可扦插。在苗床上以行距25--30釐米開溝,按約15釐米的株距將竹枝斜插,埋入土內,芽眼向兩側。覆土後使最下一節埋入土下3一6釐米,露出最上--節的枝葉,然後蓋草淋水。平時注意加強管理,當竹苗生長--定高度時,再進行移苗定植。定植規格株行距10-12尺,按規格開穴後,施足基肥,進行斜植,每穴種2一3株,植後將穴土踏實,防止水衝斜倒。覆土後再用禾草蓋頂,減少太陽暴曬,以防止蒸發量過大。同時還要經常淋水,保持土壤溼潤。採用側枝插植法,一株母竹可產生數十叢竹苗,可供應大面積種植的種苗。但插植後至收穫的時間較長,通常要五年方可收筍。
翻耕、培土的作用主要是疏鬆土壤、剷除雜草,促使竹株新根生長。通常是在每年春季3-4月以及7-8月進行,並在此時期選留新竹,至12月 砍伐三年老竹,挖掉老竹頭,全面培土。施肥宜在12月至翌年2月,穴施重肥,每株開穴一個,施水肥一擔,多年竹叢如竹墩較大,可開溝施,或把土墩鋤松,施肥後蓋泥培土。
新造竹林出筍後,儘量保留健壯的竹筍,讓其長大成竹。最好每隔3米左右留一株,使之分布均勻。留足母竹後,每年每畝只留生長健壯的新竹10--12株,同時砍去同數量的老竹,使竹林保持相對穩定的密度。一般七年生以上的母竹,生勢逐漸減弱,可以砍去。砍伐的老竹要選那些葉色發黃、來年將換葉的,而不應砍伐竹葉茂密,顏色深綠的植株,以免影響竹筍的質量和產量。砍伐老竹宜在冬季進行。
竹的主要害蟲有竹蝗、竹班蛾、竹螟、竹筍夜蛾、竹大象蟲、竹筍泉蠅等。前三種蟲為害竹葉,使竹株營養不良,竹筍產量降低。後三種為害竹筍,幼蟲蛀入筍內,輕者抑制筍的生長,嚴重的造成全筍腐爛。病害主要有枯梢病和水枯病等。防治竹蝗、竹斑蛾、竹螟和竹筍泉蠅可用敵百蟲噴殺。對竹筍夜蛾和竹大象蟲要及時挖除受害竹筍,殺死幼蟲。
5.採收通常新植竹3-6年即可收筍。挖筍時應從基部切斷,挖筍後將留下的坑穴用土填平。收筍要分期分批進行,不要一次全部挖去,在管理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每隔2-3個星期挖一-次,能獲得較高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