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事實 深度分析:誰會收購優派?
2025-04-27 03:03:24
引子:謠言驟起,優派待價而沽?
2005年6月8日,原本平凡的一個日子,卻因為一個亞洲人的一句話而永垂青史。這一天,我國臺灣省明基集團宣布將完整收購歐洲科技豪門——德國西門子的全球手機業務。
一時間舉世譁然。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家亞洲公司,一個再典型不過的華人企業,將把擁有「貴族」血統的歐洲「名門望族」收入旗下。如果說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宣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涉及的是業已高度成熟的PC產業,這次明基對西門子手機的收購,乃是發生在方興未艾的移動通信產業,尤其正直3G通信時代全面起跑的前夜,更賦予了這次收購更深層次的含義。
於是,收購,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收購,收購,收購,越來越多的謠言在業界流竄——當然,顯示器行業也不例外。
一個月之後的7月9日,國內的《財經時報》刊登題為《》的文章(以下簡稱《優》文),稱優派運營陷入困境,公司創始人兼CEO朱家良有意將公司出售,正在四處尋覓買主云云。
收購,已經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更何況是在競爭激烈、變幻莫測的顯示器行業,又何況主角是向來站在「風口浪尖」的優派……
很快,這篇文章在業內流傳開來,一場關於「優派將被誰收購」的「競猜」遊戲隨之揭幕。
遺憾的是,儘管提出的問題頗為「聳人聽聞」,《財經時報》的《優》文本身卻充斥了太多的臆測,提供了太少的事實,存在太多的錯誤,以至於整篇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度相當令人懷疑。
作為長期持續關注顯示器行業的媒體從業人員,筆者早在2005年2月就提出了「優派將被收購」的猜想,並且給出了相對合理的論據和推理,詳情請參考拙文《》。
不過,《優》文的出現,再次引起了筆者對「優派被收購」這個話題的興趣,同時也深感太多的讀者(包括一些同行)對顯示器行業的現狀缺乏全面清晰的認識,因此不避「拾人牙慧」之嫌,以提問的形式,原原本本地將筆者眼中的顯示器行業呈現給讀者,並進而對「優派被收購」這個話題展開深入的探討。
一問:慘,優派真的混不下去了?
《優》文的開頭,作者就拋出兩個論點:
「作為硬體廠商,僅有成功的品牌運作是遠遠不夠的,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才應該是它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風水輪流轉,曾在2004年那波液晶顯示器漲價潮中賺得『缽溢盤滿』的著名顯示器品牌優派,今年卻陷入賣得越多賠得越多的境地。」
第一個論點顯然還需要更多的論據和論證過程來支持,這裡暫且按下不表。相比之下,第二個論點要直接得多,而支持它的最有力的證據,莫過於數字。
具體來看,第二個論點其實包含了兩個結論,即:優派「曾在2004年那波液晶顯示器漲價潮中賺得『缽溢盤滿』」和優派「今年卻陷入賣得越多賠得越多的境地」。
第一個結論似乎只是在做鋪墊,但正是這個結論,構成了本文的第一大「硬傷」——在2004年那波液晶顯示器漲價潮中,真正賺得「缽溢盤滿」的,不是下遊的顯示器廠商,而是處於產業鏈上遊的面板廠,至於以優派為代表的顯示器廠商,恰恰是賠得差點「傾家蕩產」的受害者。
任何對液晶產業有一定了解的人,對上述事實都不會有疑議,這裡再列舉一些數字以資佐證。
根據IDC的調查報告,2003年第三季度,優派成為中國LCD顯示器市場單季銷量和銷售額第一的品牌,在這個季度,優派銷售了77186臺LCD顯示器,銷售額達到2619萬美元——這個時候,正是液晶顯示器價格降到谷底,而上遊面板價格漲勢初起的時候。
隨後的2003年第四季度,上遊面板報價急劇攀升,下遊的「液晶顯示器漲價潮」也開始興風作浪,此時的優派,在國內品牌市場LCD顯示器的銷量驟降到48235臺,列飛利浦、三星、LG之後,排名第四,銷售額也僅有1661萬美元,略高於LG,名列第三。
在「液晶顯示器漲價潮」持續不退的200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優派LCD顯示器的銷量分別為49554臺和41630臺,維持第四的排名,銷售額分別為1694萬美元和1312萬美元,分別名列第三和第四。同一時期,排名前兩位的三星和飛利浦,LCD顯示器銷量都在78000臺以上,銷售額超過2000萬美元——用現任優派中國區總經理曾淑芳女士的話說,當時優派的顯示器「真的是沒法賣」,「管銷費用的成本就佔到14%」,再加上維繫渠道的利潤,「賣一臺LCD顯示器要賠掉20%」——在銷量和銷售額同步萎縮的情況下,優派何來「賺得『缽溢盤滿』」一說?
——簡單的舉例說明到此為止,畢竟這第一個結論只是鋪墊,真正涉及全文核心的,還是第二個結論:優派「今年卻陷入賣得越多賠得越多的境地」。那麼,這個結論又有哪些論據的支持呢?
遺憾的是,通讀整篇《優》文,我們發現,能夠用來支撐上述說法的論據,僅僅是:「針對優派目前的狀況,有業內人士對《財經時報》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是在賠錢賣,試圖短時間提升銷量將自己賣一個好價錢』。」
且不說「業內人士」的話是不是可靠,單憑「業內人士」一句話,就能給一個公司的業績下結論,這種做法未免有些草率,也很難令人信服。
那麼,優派真的是在「賠錢賣」,真的已經「陷入賣得越多賠得越多的境地」?
還是讓數字說話吧。IDC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優派在國內品牌市場LCD顯示器的銷量為128385臺,位居飛利浦、三星之後列第三,銷售額3271萬美元,排名第四——僅僅從這些數字來看,今年第一季度優派的LCD顯示器業務不但比去年明顯好轉,甚至比拿下「LCD №1」的2003年第三季度都要更好。在筆者前不久對曾淑芳女士的專訪中,她指出,優派LCD顯示器的業績確實在迅速回升,但比LCD顯示器更好的,是優派的CRT顯示器業務。在IDC的報告中我們看到,今年第一季度優派的CRT顯示器銷量為156635臺,銷售額1660萬美元,在三星、飛利浦、AOC冠捷、LG之後,排名第四,就銷量而言,已經是優派2002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最高的一個季度。
曾淑芳女士還告訴我們,通過推行EBM業務模式,優派已經成功地將管銷費用佔成本的比例壓縮到了6%以內,流通環節和運營管理流程的優化,不僅為優派公司、渠道夥伴帶來了利潤,也讓優派中國的員工得到了豐厚回報。試問,如果真的是「賣得越多賠得越多」,優派公司如何運營,渠道夥伴怎麼會買帳,優派中國區的員工又怎能安心?
由此可見,恰恰是在「今年」,優派憑藉LCD顯示器業務的迅速回升,從公司到渠道再到每個員工,無不「賺得『缽溢盤滿』」;而曾經「陷入賣得越多賠得越多的境地」,卻是在「2004年那波液晶顯示器漲價潮」中。
一個是「2004年那波液晶顯示器漲價潮」,一個是「今年」;一個是「賺得『缽溢盤滿』」,一個是「陷入賣得越多賠得越多的境地」,小小的時空錯位,事實就變成了謬誤。
二問:面板廠就是「核心價值」?
在點明了優派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之後,《優》文著手分析造成優派步履維艱的原因,也就是第一個論點:「作為硬體廠商,僅有成功的品牌運作是遠遠不夠的,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才應該是它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隨後,《優》文以其他廠商為例,說明了「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的重要性,而其中提到最多的,乃是面板廠,也就是說,《優》文認為,「優派模式」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乃是沒有自己的面板廠。
多麼老套的說辭。
在《優》文看來,有了面板廠,就等於掌握了液晶面板這一「稀缺資源」的優先供應,面板採購的成本效益也是大大地。事實果真如此?
全球最大的液晶顯示器品牌,不是三星,也不是優派,是Dell,三星排名第二,HP緊隨其後。身為全球前3大液晶顯示器品牌的Dell和HP,可有誰知道他們掌握了哪家面板廠?沒有,Dell和HP這兩頭足以改變全球IT產業走向的怪獸,他們沒有面板廠,沒有晶圓廠,也沒有板卡廠,但就是他們,可以決定任何一家面板廠、晶圓廠和板卡廠的生死存亡,就液晶產業鏈來說,在LCD TV的市場需求全面湧現之前,整個產業鏈的命運,仍然掌握在Dell和HP手裡。
那麼,Dell和HP,他們的手裡,到底握著怎樣神奇的法寶,能讓全球的面板廠、晶圓廠和板卡廠俯首帖耳、唯命是從呢?是訂單,大量的訂單,天文數字的訂單,更抽象地說,Dell和HP的手裡,掌握了全球PC相關產業的終端市場。「挾終端以令上遊」,「挾市場以令廠商」——這,就是Dell和HP的終極法寶。
回顧歷史,2004年上半年的液晶漲價潮,正是源於Dell和HP對2004年LCD顯示器和PC景氣過度樂觀的預估,進而對上遊面板超量預定,一方面導致液晶面板的行業性缺貨,一方面造成了整個行業的虛假繁榮。在Dell和HP的帶領下,大大小小的PC和顯示器廠商紛紛追加訂單,導致液晶面板供不應求,價格自然水漲船高。在這個時候,按照《優》文的說法,面板廠理應優先以低廉的價格供貨給作為兄弟企業的顯示器廠,但事實上,拿到面板最先、最快、最多也是最便宜的,仍然是Dell和HP,無論和面板廠的關係多麼密切,下遊的顯示器廠或多或少都面臨缺貨漲價的窘境——生意就是生意,客戶就是上帝,最大的客戶永遠都是最受優待的對象。
但不可否認的是,2004年上半年,優派受傷的程度更甚於三星、飛利浦和明基BenQ,這多少與和上遊面板廠的遠近親疏有關。也正是吸取了這個教訓,2004年9月14日,在宣布要「重返第一,超越第一」的同時,優派提出了打造「虛擬垂直整合產業鏈」的全新理念,聯手兩大三小面板廠,建立策略聯盟的合作關係。從2004年第三季度開始,優派LCD顯示器的市場表現可以看做是這種策略聯盟效益的體現,也從側面證明了優派「虛擬垂直整合產業鏈」的成功——當然,實事求是地說,在液晶面板供過於求的今天,我們並不容易看出優派這個策略聯盟是否穩固,只有當液晶面板供應趨於緊張的時候,才是對「虛擬垂直整合產業鏈」的最大考驗。
當時光流轉到2004年第二季度,因缺貨漲價而「瞬間冰凍」的市場買氣終於讓「頭腦發熱」的Dell、HP吃到了苦頭。於是,這兩頭冷酷無情的怪獸轉而向面板廠舉起了屠刀,狂砍面板訂單,使得液晶面板的供求態勢急轉直下,面板廠庫存暴增降價求售,身處下遊的顯示器廠這才看到一絲曙光。2004年3月,三星在歐洲拋售17英寸液晶顯示器,液晶顯示器價格崩盤初見端倪。而在中國市場,除了三星、飛利浦從2004年4月開始陸續進行中、小幅度的價格調整之外,最先跨過17英寸3000元門檻的,是AOC冠捷。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冠捷的「關係」面板廠北京東方光電(BOE OT)尚未量產17英寸液晶面板,因此說冠捷能從自己掌握的「上遊產業鏈」得到什麼好處為時尚早。真正的原因,乃是冠捷本身就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顯示器製造商,是所有面板廠眼中不可多得的「大客戶」和「好夥伴」——產業鏈「核心價值」的美麗傳說,就這樣被赤裸裸的市場法則無情顛覆了。
事實上,把對產業鏈的控制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並無不可,但如果認為面板廠就是液晶產業鏈的核心價值,在我看來更像還停留在前兩年「技術主導」時代的人一相情願的想法。近3年來,Dell和HP對產業鏈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Intel、三星或者任何一家面板廠,憑藉手中的訂單,他們甚至可以將全球前兩大筆記本電腦製造巨頭玩弄於股掌之間,讓「不聽話」的華宇電腦從「1.5線」的大廠瞬間淪落為三線小廠……Dell和HP的蠻橫再明白不過地告訴我們,「技術主導」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今天的IT產業,誰有訂單誰說了算,誰掌握市場誰才是老大,「終端為王」的時代正在到來!
而這個「終端為王」的時代,恰恰應當是「優派模式」大行其道的時代!
正如《優》文所指出的,「優派的發展理念是,它只抓研發與銷售,不從事生產」,因此,優派的品牌價值,是建立在技術研發和終端市場基礎上的,對品牌價值鏈中價值最低的「製造」這個環節則並沒有涉及——這種模式,恰恰符合施振榮先生著名的「微笑曲線」。作為「微笑曲線」最積極的實踐者,宏碁(acer)主動剝離品牌與製造,並且在最近兩年專注渠道建設,不僅在歐洲市場異軍突起,登基PC和筆記本電腦新霸主寶座,更在北美和亞太市場迅速竄升,成為Dell和HP最有威脅的挑戰者之一。甚至在LCD顯示器市場,宏碁在2004年第四季度已經成為僅次於HP的全球第四大品牌,成長之迅猛令人矚目——而宏碁成功的背後,就是對研發和銷售,尤其是對品牌建設和積極有效的渠道模式的堅持。
宏碁能夠成功,優派為什麼不能?
作為全球知名的顯示品牌,優派的「三隻小鳥」廣為人知,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獨立品牌顯示器零售市場,優派更是當之無愧的知名品牌。而支撐優派這個品牌的,除了有Intel和微軟兩大巨擎助力的技術研發團隊和「世界工廠」之外,還有優派苦心經營的銷售渠道,而對終端市場的掌握,就是在這個「終端為王」的時代稱霸的核心價值所在。
三問:優派,到底會不會被收購?
既然優派眼下形勢一片大好,既然優派掌握了在「終端稱王」時代獲得成功的核心價值,那麼,優派還會被收購嗎?
知道這個問題答案的只有一個人——優派的創始人兼公司CEO朱家良先生。優派是朱先生一手創立的公司,並且到目前為止還是他的私人公司,優派賣不賣,賣給誰,都由朱家良先生來決定。因此,我們在這裡討論的,只是優派被收購的一些可能的原因,僅此而已。
如果單純從顯示器這個行業出發,筆者認為優派被收購的可能性幾近於○。我們的世界正在進入「顯示中心」的時代,手機、相機、顯示器、電視機、投影機、比比皆是的展示屏……看看你每天要接觸多少顯示設備,這個結論就已經不證自明。如果未來所有的顯示設備都變成顯示器的天下,那麼優派大可以穩坐釣魚臺,舒舒服服地和這個產業一起發展。
遺憾的是,「顯示中心」的時代遠不是這樣單純,顯示器註定只能是這個時代的一小部分。對於任何一家顯示器廠商來說,要想在這個時代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生存機會,就必須跳脫顯示器的束縛,成為一專多能的顯示設備供應商,而在種類繁多的顯示設備中,最為誘人但也最富挑戰的,乃是平板電視領域。
和顯示器、投影機、數位相機和手機等等帶有或多或少的IT背景的顯示設備相比,平板電視具有更加濃厚的家電背景。在這個生態圈裡,能夠發號施令的是夏普、索尼、松下、東芝、先鋒、三星、飛利浦、湯姆遜、TCL、長虹,等等等等,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顯示器的圈子裡早已失去了對話語權的掌握,或者根本就不曾擁有過話語權。因此,對於純正IT「出身」的Dell、HP、宏碁、優派、明基BenQ、冠捷等等顯示器領域的主導者來說,要想進入平板電視的圈子,就必須和那些盤踞家電產業多年的「地頭蛇」正面交鋒,至於鹿死誰手,現在還很難說。
對於IT廠商來說,要想在家電這個圈子裡站穩腳跟,強勢的品牌和渠道必不可少,因此,讓自己的品牌滲透到大眾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和建立穩定可靠的家電渠道是所有「入侵」的IT廠商必做的功課,而要做好這門功課,除了勇氣、魄力、眼光、執行力等等經營管理層面的要素之外,雄厚的資金實力是不可或缺的保障——而這,也就是在筆者看來最有可能阻礙仍是私人公司的優派進軍平板電視領域的絆腳石。
根據優派自己的介紹,2002年公司營業額為13億美元,而在家電這個領域,13億美元恐怕連進入的門檻都不夠。因此,解決資金問題應當是優派大規模開展平板電視業務之前首要的鋪墊。要解決這個問題,上市或者被收購就是兩條可能的道路。
其實優派也不是沒有考慮過上市。早在兩年前的2003年,就有消息稱優派將在美國上市,但隨後又有傳言稱Dell有意通過購買優派股票完成併購,從此優派上市再沒有下文。以優派公司相對「中央集權」的管理模式來看,朱家良先生個人可能未必會接受優派變成上市公司這個結果。
上市不成,惟一的出路就是找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來收購,這也是筆者心目中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
——當然,在朱家良先生公布他的決定之前,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臆測。
四問:正本清源,誰會收購優派?
既然我們臆測優派可能會找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尋求收購以便籌集資金大舉揮軍平板電視領域,那麼緊接著我們就必須繼續來「臆測」:到底誰是優派理想的買家?
對於這個問題,《優》文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顯示器廠商、家電廠和面板廠,並且引用賽迪顧問計算機與軟體諮詢事業部高級分析師的意見,認為我國本土面板業者如上廣電、京東方將是優派最有可能的買主。
這樣的推斷,筆者不敢苟同。
事實上,除了三星、LG這樣的韓國企業擁有從零組件到面板到顯示器「一條龍」式的高度垂直整合的產業鏈之外,我國臺灣省的面板廠幾乎都沒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下遊顯示器品牌。
身為明基集團骨幹企業之一的友達光電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友達光電和明基電通的惟一共同點,在於雙方有同一位董事長,除此之外,友達和明基是兩家完全獨立的公司——這種表態多少有點撇清干係以免外界、尤其是大客戶誤會的意思,但友達和明基是兩家在我國臺灣省股票市場分別上市的獨立公司卻是不爭的事實。在股東的監督下,兩家公司分別都有自己的運營目標和利潤壓力,不可能對自己的「關係企業」無原則地讓步。事實上,投資上百億美元的友達光電已經成為明基集團的核心企業,這一點我們從今年明基集團多次將代表友達光電的Crystal作為集團5C策略核心昭告天下就不難看出。可以說,友達光電的運營狀況攸關整個明基集團的利害得失,為了確保友達獲利,明基電通有時反而不得不做出一些「自我犧牲」。
至於臺灣省第二大面板廠奇美光電,旗下的自有品牌可謂「琳琅滿目」:CMV、PolyVision、PolyView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這一方面體現奇美集團的整體實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公司在品牌策略上的混亂,其直接的結果就是每個品牌都不夠大。
號稱臺灣面板「三小虎」的華映和彩晶,前者有關係企業美齊(Jean),美齊的現任董事長林鎮源先生是華映的前任董事長,同時也是華映現任董事長林鎮弘先生的兄長;彩晶則在嘗試瀚視奇(Hanns·G)品牌顯示器失敗之後轉推瀚斯寶麗(Hanspree)品牌液晶電視,目前仍處於草創階段。而作為廣達子公司的廣輝,目前還沒有布局自有品牌的動向出現。
從我國臺灣省前5大面板廠目前的格局來看,基本上每家面板廠都有對應的顯示器關係企業,但真正強勢的卻僅有明基BenQ一家。不過,友達光電對於自身和明基電通關係的解釋則表明擁有強勢的下遊顯示器品牌似乎並不是(臺灣省)面板廠樂於見到的事情,而以奇美集團的實力,要想迅速扶植起一個強勢的自有品牌並不是什麼難事,之所以維持幾個子品牌「小打小鬧」的狀態,自然也有其策略層面的考慮。由此可見,我國臺灣省的面板廠並不需要一個強勢的顯示器品牌,因此收購優派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
《優》文中著重提及的京東方光電是京東方集團下屬企業,京東方已經是全球先進大顯示器製造廠冠捷科技的第一大股東,京東方光電的面板產能完全可以通過冠捷科技消化掉,收購優派可謂多此一舉。
地處上海的上廣電集團不僅擁有上廣電NEC的第五代面板生產線,SVA品牌液晶顯示器面市也已經有一段時間。7月20日,上廣電攜手宏通(Artel)集團在北京舉行渠道籤約儀式,宏通集團成為SVA品牌液晶顯示器全國總代理,上廣電也表示要在2~3年之內成為國內市佔率達到10%的液晶顯示器品牌——有此雄心壯志,要優派何用?
歸根結底,面板廠若擁有強勢的下遊顯示器品牌,一方面未必有助於自身產能的消化,另一方面還會招致大客戶的關注從而影響業務的拓展,除非集團本身像三星或LG那樣擁有雄厚的實力和全方位的強勢品牌,否則很可能落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果。
至於《優》文中提及的家電廠商,筆者實在想像不出他們有什麼進軍IT、讓家電與IT「融合」的必要——須知IT的微利生存環境絕不適合「富裕」慣了的家電廠商,這一點早在4、5年前家電廠商一窩蜂進軍IT但旋即陸續退出的時候就已經得到證實。放棄對將起飛的平板電視的專注,通過收購優派來打拼利潤菲薄的顯示器市場,實在不是家電廠商明智的選擇。
筆者認為,最有可能收購優派的,還是顯示器廠商,尤其是冠捷和明基。
一直以來,冠捷科技都是筆者心目中優派最好的「買家」,早在今年2月,《》一文,就大膽提出了優派被冠捷收購的可能,並且簡單陳述了收購將給優派帶來的好處——需要說明的是,筆者當時還是站在「技術主導」的立場來分析問題,所注重的也正是《優》文所說的「對產業鏈的掌控」。
2005年3月21日,筆者有幸專訪了冠捷科技總裁兼董事主席宣建生博士,並且撰寫了《》一文,由此,筆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更加深入了一層。
在談到冠捷科技接受飛利浦顯示器資產注入雙方建立策略聯盟的初衷時,宣總裁明確表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布局平板電視業務的考慮,和飛利浦的策略聯盟將大大加強冠捷科技在平板電視研發、設計和製造層面的實力,為冠捷科技以自有品牌重返電視市場奠定堅實基礎。而在顯示器領域,飛利浦中壢研發中心的加入也有助於冠捷科技迅速切入大尺寸、寬屏幕等高端市場。
2005年8月,冠捷科技將和飛利浦正式締約,完成對飛利浦注入資產的消化吸收,雙方的策略聯盟最終確立,冠捷科技也將名正言順地以3500萬臺顯示器的年產能登基全球先進大顯示器製造商的寶座。但是,目前冠捷自有品牌的市場地位,卻和冠捷科技在業界的地位極不相稱無論是AOC、Envision還是Topview,都和冠捷科技所期望的「一線品牌」有明顯的差距。
根據IDC的調查報告,2005年第一季度,AOC自有品牌液晶顯示器在國內市場的銷量達到了78521臺,比上一季度的39535臺增長近100%,勢頭非常迅猛。儘管如此,以液晶顯示器來看,AOC品牌的排名仍然落後於飛利浦、三星、優派和明基BenQ,位居第五,銷量更和業內知名的飛利浦相差100%。
但是,數字上的差距並不是AOC面臨的最大問題。作為全球先進大顯示器廠商的主力品牌,AOC迄今為止還沒有樹立明確的品牌形象、品牌理念和品牌定位,品牌推廣的策略性和目的性也不甚明顯。更為致命的是,負責AOC品牌推廣的部門嚴重缺乏品牌意識和推廣經驗,在執行力方面更是存在明顯不足,直接造成了AOC品牌推廣過程的混亂無序和效率低下。
反映在具體的事件上,自2004年7月的「震天雷」和「雙子星」以2999元的價格掀起液晶顯示器降價風暴之後,AOC就再沒有什麼成功的市場案例。AOC所主推的「隨心技」,更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概念的階段,對AOC品牌形象的樹立到底有何助益還很難說。此外,儘管AOC在今年4月19日就發布了「5客」系列共11款顯示器新品,但迄今為止,在市場上能看到的不過是174F等寥寥幾款,反倒是沒有在這次發布會上亮相的191V和上一代甚至上兩代的772F、784F、152V、172S、173F和193F等產品充斥著AOC顯示器專賣店和櫃檯的——雖然飛利浦等一線大廠也會根據市場情況有計劃地押後一些新品鋪貨的時間,但總體來看,他們在市場裡流通的產品型號一般都是最近一年內通過發布會正式推出的新品,像AOC這樣市售產品和發布新品之間嚴重脫節的混亂情況實屬罕見,產品推廣的無計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OC品牌推廣和執行過程中的無計劃。
凡此種種,無不暴露出冠捷科技作為長期專注OEM事業的專業顯示器製造商,在打造自有品牌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儘快解決,勢必會讓冠捷科技錯過「液晶時代」這個在顯示器領域樹立強勢品牌的最後機會,為冠捷科技打造顯示行業知名品牌的夢想蒙上陰影。
歸納起來,平板電視和自有品牌,是冠捷科技未來發展的兩大關鍵。在通過與飛利浦的策略聯盟完善製造端之後,冠捷科技布局的重點,將是上遊核心組件和下遊的渠道及品牌——在筆者看來,後者正是冠捷與優派非常好的的契合點。
在平板電視領域,2005年6月20日,冠捷科技和TCL結成渠道策略聯盟,冠捷科技自有品牌的平板電視將可以通過TCL的家電渠道進行銷售——對於迫切希望進軍家電領域的冠捷科技來說,這無疑是渠道布局上的一大成功。與此同時,優派也在積極嘗試進軍家電領域,從今年年初開始在我國臺灣省展開試點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果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相信優派在家電市場也將有不小的作為。
而在IT市場,作為專業顯示設備的強勢品牌,優派的含金量毋庸置疑。在自有品牌前景不甚樂觀的情況下,將優派這個品牌收為己用,不僅能夠使冠捷科技迅速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獨立顯示器品牌,更可以顯著提升冠捷科技在整個行業的地位和影響力,成為足以和三星電子全面抗衡的華人顯示集團,實現冠捷科技「打造中國人的顯示帝國」這一宏偉目標。相反,如果錯過了優派這個機會,讓優派成為明基的囊中之物,恐怕冠捷科技的品牌夢將永遠停留在夢想的階段。
——下面再來看看明基BenQ的可能性有多大。
實事求是地說,在看到《優》文之前,筆者並沒有認真考慮過明基電通收購優派的可能性,畢竟明基集團長期以來對自有品牌的專注和執著讓我們相信,明基BenQ始終致力於打造屬於自己的一流品牌,而明基的努力總有一天會成功。
但是,從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開始,到宣布和賓得(Pentax)的策略聯盟,明基不再局限於孤軍奮戰,而是以更開放、更包容和更積極的態度去迎接5C融合的時代潮流,通過收購和策略聯盟補足「短板」,以最強的戰力投身到5C產業的競爭中去。
具體到顯示器產業,在Crystal這個鏈條上,明基BenQ的品牌,到底有多強?
這個問題,恐怕只有明基集團的當家人KY才能回答。但在我看來,明基BenQ在LCD顯示器領域確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今年第一季度128250臺的銷量就是最好的證明(根據IDC調查報告)——這個數字,比2004年第四季度的44080臺整整多出了將近200%!
但是,儘管有集團品牌戰略的強大火力支援,儘管有上遊面板廠密切的合作關係,由於早早地放棄了CRT顯示器,只有LCD顯示器「一條腿走路」的明基BenQ這兩年走得很辛苦。LCD顯示器能否成為BenQ品牌首選的承載者,現在看來已經成為一個疑問——在2005年7月3日~5日的2005年明基BenQ全球經銷商大會上,明基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先生明確表示,在完成對西門子全球手機業務的收購之後,手機將成為明基BenQ品牌戰略的核心力量。未來幾年,在明基BenQ自有品牌以「飛毛腿跑步」的速度崛起的過程中,曾經是明基集團知名度最高的顯示器業務如何「與時俱進」,和BenQ品牌同步成長,將是明基電通顯示器事業群所需要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就像收購西門子全球手機業務一樣,併購,是讓品牌迅速成長的有效手段之一。在LCD顯示器業務面臨瓶頸的今天,收購優派,似乎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儘管明基和優派都是顯示器領域相當強勢的品牌,但兩者的定位仍有差異,相對而言優派在全球顯示器市場要比BenQ更加強勢一些。在IDC的報告中,今年第一季度國內品牌LCD顯示器市場,優派和明基BenQ的銷量分別排在第三和第四位,128385臺和128250臺之間只有135臺的差距,一旦兩者相加,256635臺的總和將凌駕飛利浦和三星之上,中國市場LCD顯示器№1的寶座唾手可得!
當然,對於明基來說,收購優派的效益不會僅僅局限於中國市場。在全球範圍內,明基BenQ做得最好的是歐洲市場,北美和亞太地區則並不理想,而這兩個區域恰恰是優派「獨領風騷」的主力市場,一旦優派成為明基的一部分,明基在上述區域的表現勢必會出現戲劇性的竄升,對於BenQ打造世界品牌的理想而言,這種效益絕對符合「飛毛腿跑步」的要求。
還需要說明的是,阻礙明基BenQ品牌顯示器在歐洲以外地區迅速發展的原因,除了CRT的缺失之外,渠道力量的薄弱也是原因之一,而渠道,恰恰是支撐優派這個品牌的重要支柱。優派能夠樹立起顯示產業的金字招牌,渠道策略功不可沒,收購優派,對明基顯示器的渠道布建也大有裨益。
在整個顯示器市場中,我個人最敬畏的品牌是三星,最熟悉的品牌是優派,最推崇的品牌是明基BenQ。在我看來,明基BenQ已經打下了深廣的品牌基礎,從配件到顯示器到液晶面板到整機到消費電子到移動通訊,甚至還延伸到了醫療服務和數字娛樂內容產業,有了這樣的格局,明基BenQ的成功將是一個品牌全面的成功。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BenQ將不只是一個顯示器品牌、一個手機品牌、一個MP3品牌或者一個家電品牌,BenQ將像索尼和三星一樣,成為涵蓋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成功品牌——而對優派的收購,將成為加速這一天到來的催化劑。
五問:優派被收購,真的重要嗎?
最初,這個問題並沒有出現在我的寫作提綱裡。
完成了前面連篇累牘的質疑、論證、推斷和臆測之後,我問自己:So what?就算優派被收購了,又怎樣呢?
是啊,會怎樣呢?
我又想了想:不會怎樣。
優派,是一個品牌,這個品牌代表的是一種理念,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裡,生產製造成為最無足輕重的環節,因為這個世界上專注生產製造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在這種模式裡,真正有價值的是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的部分,是身處產業鏈最下遊,但卻是真正掌控、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終端環節。在這種模式裡,優派這個品牌就代表了渠道、代表了最終消費者,代表了大家夢寐以求的終端市場。正是掌握了終端市場,Dell和HP才能在IT產業為所欲為——誰掌握了終端市場,誰就掌握了這個時代的話語權。
就算優派被收購了,優派的品牌也不會消失,優派的模式也不會消失,優派不會失去任何東西。相反,收購優派的目的就在於學習優派的模式,讓這種模式在更加廣闊的平臺上發揚光大,在顯示產業裡培養出更加強大的「優派」——從這個意義上說,到底是誰收購了誰,其實很難分得清楚。
——最後,我還要提醒大家,真正決定這件事情會不會發生的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站在這個行業巔峰的幾個人,他們的想法和做法才是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因此,這篇讓你看得頭昏眼花的長文,從頭到尾都只是一些觀點和預測,我所希望的,只是這些觀點和預測能夠讓你更多地了解這個行業,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預測即將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