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40歲未婚女士的自白(40歲那年她一事無成)

2023-04-14 16:42:27 1

在臺灣,人們喜歡把1970年代出生的人叫「六年級生」。2016年,生活在臺北的「六年級女生」江鵝寫了一本小書,記錄了自己在臺南鄉下的成長經歷。她為這本書取名《俗女養成記》,「俗」即為「普通」,是那種沒有成為世俗意義上理想女生模樣的「普通」。

書中,江鵝看似寫的是一碗紅豆湯,寫一丸漢藥,寫一塊墊板,寫一縷幼面,但表達的卻是——一個落在社會期待值之外的「俗女」,在40歲時,如何回望與思考自己的成長。

後來,這本書被另一位俗女,同為「六年級女生」的臺灣資深舞臺劇演員嚴藝文看到,決定改編成電視劇,並又邀請了一位俗女,也是「六年級女生」的謝盈萱出演。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兩部《俗女養成記》收視口碑雙豐收,且獲獎無數,《俗女1》和《俗女2》在豆瓣上的評分分別是9.2分,9.3分。很多觀眾稱它們為「臺劇版《請回答1988》」。

江鵝的《俗女養成記》是這一切的緣起,有人說,這是一封寫給六年級女生的情書,而這封情書的神奇之處在於——一個普通女生發出了這封情書,隨後遇到了更多普通女生,她們一起共創,讓無數普通女生懂得了一件事:普通也可以理直氣壯,做一個接受自己的「俗女」,或許也是一種活法。

1

一個出生於1970年代的臺灣女生,在臺南的一間中藥鋪長大,後來北上讀書,去海外留學,再回到臺北工作,做外文秘書,是那種很普通的公司職員,努力工作,但常常困惑——工作上,看別人逞兇鬥狠,突破困局,拿到一個不錯的成績,他們總能因此獲得非常具體的勝利感,「一種很輝煌的自我肯定」,但她完全沒有。

她想,是不是那個「成績」不夠大呢?帶著這樣的困惑,她熬了八年,十年,工作完成得不錯,老闆也挺賞識,但她還是感覺失落,別人費力氣達到目標後的那種樂在其中,自己也花了很多很多力氣逼自己做到了,卻並不快樂。

終於,熬到38歲,她情緒焦慮,皮膚也過敏,去了很多診所,幾乎每個醫生都讓她「要懂得調適壓力,睡眠要充足,不要晚睡」。聽到這些話,她知道,醫生已經沒有藥了,只能靠自己。而此時的自己,沒房、沒車、沒婚姻、沒小孩,人生看上去「一事無成」。

怎樣才是「有成」呢?

大抵是這樣的——要聰明伶俐卻聽從爸媽和老師說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功課並且主動幫忙家務,待人溫文可親自己卻堅毅果敢,從事一份穩當的工作並且經營一個齊備的婚姻,最好玲瓏剔透卻又福厚德潤,懂得追趕新時代的先進,也能體貼舊觀念的彷徨。

「大部分的人,都期待這些女孩都將理所當然成為優秀又好命的女人,和大家一樣。」她說。

而她從小就是個跟不上的小孩。乖巧跟不上,成績跟不上,使壞也跟不上,只能一路小心,以免脫隊。小時候,父母讓她學鋼琴,想讓她變成一個氣質良好的鋼琴老師,但她五年級開始叛逆,拒絕練琴,寧可坐在鋼琴前被打被罵,就是不彈。當不了鋼琴老師,父母轉移目標,要她考上好學校。她一路在父母安排的軌道上前進,考大學,留在大城市當白領,直到堅持不下去。

她快40歲了,她想,如果人有80歲壽命,也活一半了,這輩子都在讓別人安心,活在別人的期待裡,而自己無盡焦慮,到時候後悔怎麼辦?40歲,好像還可以再試試看,做一點不違背自己感受的事——她決定辭職休息。

辭職一個月後,壓力真的慢慢消失,感覺做什麼都對了。那時,她有個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她們常在一起聊「六年級生」共同的成長回憶,正好離職空窗,朋友鼓動她把這些回憶都寫下來,她開始去記錄成長過程裡,那些沒有忘記的事。

她一直有寫作的習慣。早些時候,會在社交網絡上寫自家貓的日記。她不擅長社交,這些真的想說的話,就這樣在社交網絡上對著茫茫人海講,取名「可與人言的二三事」,結果反而找到了舒服的交流方式。

寫貓寫了兩三年,寫不太動了,就開始寫人的生活。她寫東西受吳念真影響很深,吳念真的文字平白親切,不刻意掉書袋,她也如此。

她喜歡寫那些自己嘴巴裡講得出來的句子。她寫臺南,人情特別濃厚,鄉親來家裡拿藥,常常會帶一點自家種的水果,所謂「帶一點」,往往就是半簍,香蕉更是「一整弓」。她寫麵攤老闆,每次她去買一碗麵,老闆講話時雖然一張臭臉,卻總會叮嚀她「拿好,別燙到」。她寫阿嬤的節儉,冰箱裡的鹹魚總是捨不得扔,膏藥貼布也捨不得扔,貼過繼續貼,睡醒以後,阿嬤背上的膏藥貼布四角都捲起來,粘上細小的棉絮,看起來灰灰髒髒。

「一整弓」香蕉到底有多少 江鵝/繪

這些文字被集結起來,出了一本小書,講述在這些人生細碎裡,一個來自臺南鄉下的女孩如何一點點長大,慢慢窺見並進入成人世界。

她給這本小書取名《俗女養成記》。所謂「俗」,意思是「俗常」,一種很普遍的、世間都有的狀況;所謂「俗女」,也就是「普通女孩」,那種並沒有成為世俗意義上「好命女人」的普通女孩。

她還給自己取了個筆名——江鵝,沒什麼特別的寓意,畢竟,剛開始寫書的時候,這位新晉作家覺得最多賣800、1000本就差不多了,所以隨便選了個名字。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居然要出去籤售——「鵝」字筆劃真多啊,給人籤名的時候,她想,如果取名叫「江龜」就好了,每次籤名還可以省下幾劃,但「江鱉」不行,因為,「鱉」的筆劃比「鵝」還要多。

《俗女養成記》一書

2

《俗女養成記》是那種書——看一眼目錄就能感受到整本書的氣質——

滿仔家的菜包、媽媽的早齋、中藥房裡的跟屁蟲、中藥房的下午茶、來去呷一碗麵、學校裡的公共電話、去隔壁冊局買一塊墊板、買一縷幼面、亮起來的房間、窗臺上的花布簾……

總之,都是家常、瑣事、日子裡最細微的那點滋味。這多少得益於江鵝自小就有一種「閱讀空氣」的本領,擅長觀察人類,也很會捕捉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流動。

但將這些「空氣」付諸於文字,江鵝真正想講的則是——一個落在社會期待值之外的「俗女」,在40歲時,如何回望與思考自己的成長。

書中第一篇,寫的就是小時候阿嬤告訴她:「不要嫁惦(安靜)的。」這是阿嬤的擇偶觀,她說,嫁給安靜的人,一世人都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激死!」「像你阿公!」比這一條更重要的是——有錢。江鵝寫道,她跟阿嬤吃過許多喜酒,如果新郎是醫生、律師、公司老闆、大企業主管等貌似高收入人士時,阿嬤才會讚許地點頭,「為新娘下一個『嫁得好命』的論斷」。

但阿嬤又是個浪漫的人,看很多電視,「體內的浪漫細胞是我的數百倍,她在我長大的十數年裡,無一天間斷地追蹤著電視裡的男女主角,期待他們能夠終成眷屬」。江鵝去海外留學前,阿嬤唯一給過她的正面建議,是「可以交阿度仔(外國人)」。

如今,再次談起阿嬤的願望,江鵝寫道,如果自己當年真的嫁了一個話多又有錢的外國人,生一個漂亮的混血兒,「依照阿嬤的建議來看,穩好命的」。但阿嬤沒有料到的事實卻是,這個孫女長大後,遇到話多的人就會憂鬱,還總是有一些獨特的見解,「得捏著大腿想著薪水,才能逼出耐性戴上溫婉的面具」——「至於『有錢』嘛,阿嬤,我跟你說,錢這種東西終究還是自己有比較好」。

第三篇《媽媽的早齋》,講的是媽媽那一代女性面對的生育壓力。

因為結婚五年後才生下女兒,媽媽一直保持著吃早齋的習慣,以此來感謝老天爺的幫助。江鵝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自然明白這種生育壓力是父權制對女性的擠壓,但她並不會強求媽媽去抗爭,因為,「我隱約記得,小時候巴在媽媽腳邊,看她就著梳妝檯打排卵針的畫面。每次回想起那個景象,都由衷慶幸還好後來有了弟弟,並不是樂意默認這個父權結構,而是當綁在十字架上的人是自己母親的時候,就覺得無論如何可以先下來真是太好了」。

即便是在女性主義聲浪高漲的當下,江鵝也不認為需要強求每一位女性抗爭或覺醒,畢竟——「仍然有許多女人,因為壓力,或愛,或制約,自主選擇或身不由己地投身傳統角色,背負起一身的責任重擔。無論甘不甘願,都是難。如果有旁人還要說些挑剔的閒話,說人家沒有端好哪杯茶,捧好哪塊碗,任何人聽見都應該立刻把茶杯塞進他嘴裡,或把碗砸在他頭上」。

至於那篇《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寫的則是江鵝教阿嬤唱歌的故事。

她一直負責教阿嬤唱歌,她教阿嬤唱的最後一首歌,是潘越雲的《純情青春夢》,那時候她已經在高雄讀書,放長假才回家,相處的時間不多,只能密集教學。這首歌對阿嬤來說並不容易,阿嬤學得很辛苦。但是不論多難,每當戰戰兢兢唱完緊張的一段,終於來到「唱歌來解憂愁,歌聲是真溫柔,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女人也有自己的願望)」的時候,她總能在阿嬤終於放鬆下來的歌聲裡,聽見感動,「阿嬤非學會這首歌不可,大概就是為了能唱這幾句吧」。

同名劇集中,阿嬤正在參加歌唱比賽 圖源電視劇《俗女養成記》

全書的最後那篇文章,取名《六年級女人,你好嗎?》,是江鵝的幾位女性好友的故事。她們都是六年級女生,也都來自普通人家,在彼此眼裡,她們各有成就,但自己看自己時,卻又是完全另一回事。

S善於陪伴,願意為朋友貢獻自己的時間,開心的事她不搶風頭,悲憤的事她同情同理,「無害無求地成全別人一段心裡踏實……這樣的人很珍貴」。但每當被問起自己最驕傲的人生成就,她卻從來不會提起自己的體貼細心,反而會為至今單身、仍然住在家裡,覺得難以向父母與這個世界交代。

A看上去非常符合社會預期,在有規模的企業工作,嫁給溫柔體貼的伴侶,養育兩個聰明活潑的小孩,但即便是這樣的女生,也答不出父母家人會讚許她哪一點,而且一直記著,自己選擇的伴侶並不是父母眼中最理想的版本。

J是一位髮型師,技藝出眾,樂觀勇敢,江鵝每次找她剪完頭髮,都會沾染上她勇猛的生命力,覺得自己特別好看,視野特別宏大,但她卻很怕有人問起,「你的髮廊賺不賺錢?」

這似乎是每一位「俗女」都無法擺脫的命題——面對所謂的社會標準和期待值,是疲於奔命到勉強及格,還是放過自己,接受自己成為社會期待值之外的普通女生?

在《俗女養成記》的自序中,江鵝早已擺明態度:「那張優秀又好命的女人藍圖,我勉力跟著長了大半輩子的,我看也就這樣算了,長成了的部分沒讓我容易多少,長不成的那些顯然這輩子就不幹我的事。」而在全書最後這個故事的末尾,她如此寫道:「在此鄭重邀請你,把握有限的今生,先一起聳聳肩,挺這個既優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那些需要努力的事,反正放一陣也不會有人偷做了去。」

江鵝 受訪者供圖

3

這些年,《俗女養成記》一直在給江鵝帶來驚喜。

許多讀者告訴她,從書裡看見了自己,也收穫了力量,「雖然我不是六年級生,但身為追在後面跑的妹妹,在長成後的牽絆,在進退之間也懂得了作者說的風景,俗女長成平凡卻也理直氣壯。」

還有專業人士的讚許。作家黃麗群評價說,江鵝寫一碗紅豆湯,寫一丸漢藥,寫一塊墊板,寫水銀瀉地的夏日午後,再小再瑣碎,都能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她的書可明眼目,清心腸,健精神:這個中藥房的小孫女果然得到藥家真傳。」

江鵝沒有想到,自己這樣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小的個人」,寫了一些「自得其樂的喃喃自語」,竟然會有那麼多人喜歡。

而最意外的驚喜是一則私信,發件人是臺灣的資深舞臺劇演員嚴藝文。嚴藝文在私信裡說,想把這本小書改編成電視劇,問江鵝是否願意。江鵝沒多想,直接回復了一句「好啊」。自己的書能被改編成電視劇,她「開心到想跳舞」,覺得自己祖墳冒青煙了,「想去考察三代祖公祖媽燒來敬天禮祖的香是哪個牌子」。

嚴藝文也是一位六年級女生。她出身傳統家庭,父母都是公務員,她是家中的大女兒,從小乖乖按照父母安排的路走,小時候的嚴藝文在家很安靜,不敢頂嘴,爸媽甚至覺得,她太安靜了,安靜到好像沒有叛逆期。

高中時,她參加戲劇社,一下愛上了戲劇,高考報志願,她偷偷報考了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媽媽知道後打了她好幾個耳光,住在花蓮的奶奶都被拉來勸她,最終,她落榜了,按照爸媽的意願讀了公共行政系。

等到考研時,嚴藝文又想報考臺北藝大,因為上次落榜的事,爸爸覺得她肯定考不上,就讓她去考了,結果她以最後一名被錄取了。

她就此活在了父母的期待之外,成了一名「俗女」。戲劇系畢業後,找工作不容易,嚴藝文投簡歷,招聘公司給她推薦的職業是電梯小姐,因為沒什麼門檻。這些年,她做戲劇,也參演一些影視作品,還拿過金鐘獎的最佳女主角,但一直過著普通的生活,年紀漸長,沒有結婚,有時睡覺時還會被自己的磨牙聲吵醒,與所謂的「好命女人」沒什麼關係。

對於嚴藝文而言,江鵝的這句「好啊」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她第一次計劃做導演,懷著一種忐忑的心情給原作者發去私信,沒想到對方答應得那麼爽快。後來很多次接受採訪時,嚴藝文被問到,如何說服江鵝答應改編,她都會大笑,「江鵝直接就說『好啊』。」

嚴藝文 圖源網絡

拿到改編權後,嚴藝文決定找謝盈萱來出演女主角。

謝盈萱是嚴藝文的學妹,也是一位六年級女生。她和嚴藝文有著非常相似的人生經歷,為了做戲劇,她們經歷過非常拮据的時期,最窮的時候,兩人卡裡的錢都沒超過1000塊,謝盈萱曾在接受採訪時提過,當時為了把這些錢取出來,還得專門去找那種可以取百元鈔票的取款機。

嚴藝文找到謝盈萱時,她正在給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做宣傳,口頭上答應了出演。但沒過多久,謝盈萱憑藉這部電影拿到了影后——拿影后當天的情節也非常「俗女」,謝盈萱根本沒想到自己會獲獎,最佳女主角頒獎前一刻,她都準備好要站起來鼓掌了,鞋帶也沒有綁,結果卻被念到了名字,只能冒著鞋子會掉的風險走上頒獎臺,幸好腳已經夠腫,鞋剛好就吃住。

謝盈萱拿獎後,嚴藝文一面為她高興,一面想著完蛋了,之前談好的女主角要飛了,也不知道還要找誰來演,自己去演的話,這麼短的時間,也減不了肥了,幸好,謝盈萱並沒有爽約。

關於為什麼決定出演《俗女養成記》,謝盈萱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到了這個年紀也都別自欺欺人,我們已清楚知道:每個職業或擴大到人生的過程,皆有為自己感到驕傲的閃光部分,當然也有令人力不從心、想拋下一切遠走高飛的時刻。也許是到了該抬起頭來面對交叉路口的時分,也許是書中的那個段落點醒了我們。陳嘉玲對同屬這個年齡段的女性來說,有深刻的投射。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之所向的俗女,屬於嚴藝文的、屬於另外兩位編劇黃馨萱和範芷綺的,還有看著劇本的我。」

一位俗女寫下了自己的故事,被另一位俗女看到,又找來了一位俗女出演,江鵝筆下的文字變成了一場大型的化學實驗,總之,又一段奇妙的旅程開始了。

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 圖源電視劇《俗女養成記》

4

江鵝同意把作品交給嚴藝文改編,但卻婉拒加入編劇團隊,因為她認為編劇是很專業的創作,自己未必可以勝任。嚴藝文很欣賞這樣的個性,「江鵝就像《俗女》裡的陳嘉玲,繞了一圈之後終於放過自己,懂得衡量做一件事的痛苦與快樂,然後取捨。」

雖然不是編劇,江鵝卻被嚴藝文稱為「團隊不可或缺的繆斯女神」,她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職場點滴,轉化成劇本的靈感,所有劇中人的名字也都是江鵝親自取的。

嚴藝文從書的最末篇《六年級女人,你好嗎?》開始發散,女主角陳嘉玲一開始就設定成那種被世俗視為女loser的人,活到快要40歲,人生卻活得一事無成,沒房、沒車、沒婚姻、沒小孩。

陳嘉玲的職業被設置為董事長特助,剛好江鵝曾做過類似的工作,她非常慷慨地跟編劇團隊分享了自己生活的點滴,告訴大家特助生涯就是「一口砂糖一口屎」——說是特助,實際工作就是董事長的24小時私人保姆,得幫忙董事長處理各種「貓毛蒜皮」的小事,包括帶董事長的情人看房,監督董事長吃藥、吃愛心水果餐,吃完拍照給董事長夫人反饋。

《俗女養成記》每集都有一個主題,是非典型的連續劇結構。為了完成這個設計,嚴藝文會先從江鵝的原著中找出有感覺的主題,比如說謊、性禁忌、重男輕女、升學壓力、望子成龍等,再根據大家分享的生命經驗延展出劇情。

一開始,嚴藝文跟兩位編劇、同為六年級女生的黃馨萱和範芷綺一起,彼此分享心事,寫進劇本。後來謝盈萱也加入進來,再加上江鵝,變成了五個六年級女生通過聊天梳理自己的生命經驗,共同煉出了一個「女魯蛇和自己和解的故事」——江鵝為這個故事提供了源頭,其他幾位六年級女生則豐富和延續了其中每一個人的人生。

嚴藝文(左一)、江鵝(左五)與「陳嘉玲一家」的合影 圖源網絡

《俗女養成記》從立項到完成只花了7個月,普通臺劇製作成本一集大約在300萬臺幣,《俗女》製作費每集僅190萬元。

2019年8月,《俗女養成記》第一季正式上線。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看這部劇,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了,為什麼哭了,不僅能感受到真實,還很療愈。

《俗女養成記》裡幾乎沒有壞人,經常來「騙藥」的老伯,其實是爺爺給爸爸設置的小考驗。街頭流浪漢靠近離家出走的小陳嘉玲,只是為了給她一個麵包。這部劇甚至沒有怪人,因為它總是用一種很溫柔的視角,去試圖理解所有人。

這種溫柔的底色源於原著,也源於江鵝。小學一年級入學時,江鵝發現自己體能特別差,跑一百米,她落後別的孩子一大截,那種落後程度,會讓體育老師直接誤會,「你跑這種速度是在跟老師開玩笑嗎?」

她想了很多辦法,無果,問爸爸媽媽怎麼辦,他們也不理解,為什麼會跟不上?但這種體驗從小就教會她,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可能有些人就是聽不懂一段文法,有些人就是背不出一段課文,一些自己做起來易如反掌的事,有些人就是做不到。所以不要輕易指責。

童年時期,她印象最深的童話故事是《紅蘿蔔與白蘿蔔》。故事說,有一座白蘿蔔城,裡面住的全是白蘿蔔。有一天城裡來了一條紅蘿蔔,大家蔚為奇觀,朝他指點訕笑,長得好奇怪喔!喝醉酒了嗎?真是太好笑了!

紅蘿蔔深感困窘,愈發臉紅,趕緊離開。其中有一條白蘿蔔小朋友笑得特別起勁,捨不得好戲這樣散場,心想,一條紅蘿蔔已經這麼好笑,要是跟著他回去紅蘿蔔城,豈不全城都是笑料嗎?於是尾隨而去。去到紅蘿蔔城,情況果然如他想像,到處都是紅通通的蘿蔔,有趣極了。他放聲笑起來,卻發現四周傳來更大的笑聲,原來身邊環繞著的紅蘿蔔全都指著他在笑:長得好奇怪喔!是生病了嗎?真是太好笑了!

白蘿蔔小朋友嚇壞了,逃回家去。

江鵝一直忘不了這個故事,從很小的時候她就知道,在這裡覺得很對的事情,去到別處可能不對。

書中,儘管江鵝有時言語犀利,嘲諷婚禮上新娘擲捧花的環節,她是這樣寫的,「好像火鍋店裡吃牛肉的人,硬是把那些吃豬肉的人叫出來抽籤,抽中的人就恭喜他,下一餐能夠吃到牛肉」。但對於很多具體的人和事,她的筆觸卻始終溫柔。

《香蕉緊來呷呷咧》那一篇,講鄉下人重情,經常會帶一大籃水果來看病,家裡大人就會說,這香蕉在爛啊,卡緊分分呷呷咧(趕緊分分吃掉吧)。於是,之後的好幾天,她們全家便不得不「為了留下一顆水果當中可以吃的部分,必須握著菜刀東片西片,和各處軟爛的果皮果肉果蟲搏鬥」。

即便到了近些年,狀況也還是一樣。幾年前的夏天,江鵝回老家,看到天井地上排著半張報紙的土芒果,青的很青,熟的長滿黑點,「削開來會見到許多活躍蠕動著的生命力」。媽媽說,那是阿桃嬸拿來的。阿桃已經八十幾歲,兩條過勞的腿彎成一個O形,還是天天騎著野狼125到山坪去「做田」,她的幾個孩子在城裡過得不錯,也老老實實供養著母親,但老人家就是沒辦法讓地空著。故事的最後,江鵝寫道——「媽媽問我,這樣的土芒果你說要不要收下來吃?我點點頭,是應該要吃。」

寫阿公和阿嬤去世,她是這樣寫的,「我出生在阿公和阿嬤人生最豐盛的時刻,我在學習擁抱生命華美的一路上,同時見證他們被迫逐一放下手上的人生資財……我邁向每一個成長階段的同時,他們也在滑向每一個老死階段,同一件物事,以歡娛的面孔迎向我,用決絕的背影離開他們。」

電視劇中,嚴藝文也延續著這種溫柔。在她的理解裡,《俗女養成記》是一個和解的故事。跟上一代和解、跟自己和解、跟這個社會和解,「我希望當每個女人40歲的時候,可以把那些肩負在身上的東西放下來,就算被人家當作是失敗者,那又怎樣,關你屁事啊!這是我的人生。即使別人不喜歡你,辜負別人期望,又怎樣?」

《俗女養成記》收視爆紅後,有很多找嚴藝文談女性成長議題的演講、座談邀約,但都被她拒絕了,「因為我拍的不是一個勇敢追夢的勵志故事,也不是大張旗鼓宣揚女性主義的電視劇。相反的,《俗女》只是一部希望觀眾在哭過、笑過之後,明天起床繼續過日子的喜劇。」

2019年金鐘獎上,《俗女養成記》獲得迷你劇集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戲劇類節目剪輯獎三項大獎,嚴藝文領完獎後特地感謝了江鵝,「因為沒有她把六年級女生的想法與經歷寫出來,成就不了這樣的故事。也謝謝她告訴我們,只有自己認為的開心,才會是真正的開心。」

江鵝也在劇中客串了角色 圖源電視劇《俗女養成記》

5

《俗女養成記》的奇妙旅程還在繼續。

2021年8月,《俗女養成記》第二季上線,豆瓣評分9.3,比第一季還高出0.1,有觀眾看過後寫下評價:「你可以永遠相信陳嘉玲和她的家人帶給你的快樂和感動。」10月,江鵝的《俗女養成記》在大陸出版。

但對於江鵝,一切好像沒有太多改變。劇集播出當下,會有一陣熱潮,朋友們偶爾會聊到一兩句,但也就過了。總會有更要緊的話題,比如,誰誰誰最近好不容易搶到非常難買的蛋黃酥,留給她一盒,「多少錢啊」,「八百塊」,「什麼東西八百塊這麼貴」,朋友之間就是聊這些。

最近倒是有發生一個具體的「改變」,因為接受採訪的緣故,她去了一趟自己最喜歡的森林步道。

那是一個森林遊樂區,叫太平山。江鵝很喜歡那裡,喜歡那裡的森林步道,但那裡的住宿有嚴格的限制,一次只能住一個晚上,為了能多住些日子,她甚至想過自己現在也沒工作,如果混不下去了,去那裡端盤子倒是一個退路,「端盤子不需要什麼技巧吧,我去端盤子,端一年,那我就可以看到那個山頭的四季變化」。她說,這是一個「過度浪漫的玩笑」。

但就是因為這個玩笑,記者提出可以去那裡採訪,還有資深專業攝影師幫她拍了個人美照,「誰的人生有這種經歷呢,我跟朋友說真的很稀奇,就這樣。」

《人物》和江鵝視頻通話了兩個多小時,她說話很慢,語氣也很溫柔軟糯,不像陳嘉玲那樣「悍」。她這樣形容自己與陳嘉玲的不同,「大概是我必須咬碎三次牙根才下得了的決心,她咬一次就能往前衝。」

她說,38歲辭職時,她其實已經忍耐那份工作很多年,很多人以為她提出離職毅然決然,義無反顧,其實並不是,她拉扯很多年,經歷了很多彷徨忐忑焦慮,一步一步摸著石頭來到現在這個位置。

她想告訴大家的是,不需要義無反顧推翻什麼東西,現在所有的糾結擺蕩都有正當的意義。果決服務的是別人,如果你還沒明確自己到底要什麼,就先服務自己,「你的糾結、擺蕩是為服務自己。」

現實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江鵝跟父母也沒有很親近。家人之間是很疏離的,「連吵架都不會,何況是表達感情」。等到了30多歲,才開始變得會跟父母多聊幾句。

每次要回臺北時,她會先把車開到定點,把東西拿上車,父母就跟在她身旁,有一搭沒一搭地問,水果有拿了嗎?東西都帶齊了嗎?江鵝一一答有,等到所有東西都拿上車後,她會說:謝謝媽媽煮大餐、謝謝爸爸種的玉米,然後擁抱,開車北上。

剛開始當然很卡很害羞,但幾次之後,她就發現,很奇怪的,父母會慢慢地「蛇」(挪)到她旁邊。肢體的碰觸可以建立共識,超越語言,「可能就是愛,無論怎樣,我們是在一起的。」

劇中的陳嘉玲一家 圖源電視劇《俗女養成記》

寫下《俗女養成記》,也是一個誠實對自己交代的過程。這件事情一開始她並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但是意外的,讀者的回饋讓她發現,原來這種血淋淋的誠實,這種爬梳,會觸及到那麼多人非常樸實的真實生命狀態。

有讀者看完《俗女養成記》,寫下這樣一段話:不管選擇了何種人生,生或不生,分或不分手,接下來的生活都仍會一地雞毛。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的能力。這也是江鵝想表達的,「讚許自己普通得理直氣壯,這一點就很成材了」。

現在的江鵝在臺北過著鄉下般的生活,五點多起來,拉一張小凳子到陽臺,傾聽附近瘋狂的鳥幫派吱吱喳喳,坐到清晨的涼意散去就進屋打掃,煮一鍋最愛的米飯,再炒個小白菜或煎荷包蛋當早餐。一杯米剛好夠吃一天。

沒什麼特別的煩惱,除了結婚這件事還是會時不時地跑來叨擾。

親戚們逢年過節逼婚,她會選擇直接對決,有個姨丈每次都要問她,「你哪時要請客?」她會立刻回答,現在就可以請你,走吧你想要吃什麼?

但為了應付陌生人(比如spa會所工作人員)的詢問,她正考慮是否要捏造一篇完整的身世——

首先得是自由職業,德文系出身,自由譯者最合乎邏輯。而且只接商業文件,不碰出版,因為前不久,她回答某個業務人員自己是文字工作者,下一題接著就是有沒有出過書,「我反問他如果出過書是不是多打一折,他聽了只是呵呵笑」。

然後要生過小孩。一男一女,十六歲跟十五歲。孩子的爸爸,生完妹妹就離了,不想談他。畢竟,結過婚就能擋掉後續八十個質疑,至於另結新歡的前夫,反而人人覺得尋常,不會追究。

孩子們呢,雖然都是中學生的年紀,但是都不愛讀書。老大喜歡唱歌,平時在家裡會突如其來張嘴練嗓,半夜唱得還比白天大聲,搞得她好怕鄰居來敲門抗議。妹妹也有自己的興趣,喜歡短跑,雖然小小一隻,但是跑起來好像獵豹那樣,很有爆發力哦,她以後可以讀體育系,去當體育老師啦。江鵝最擔心她的就是挑嘴,弄什麼給她都吃兩口就不要了,瘦得像條蛇——是的,她講的是她養的兩隻貓。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理想的結婚對象。

上一個讓她身心妥貼到想要結婚的對象是個枕頭,宜家最平價的那個睡枕,內芯被洗得或結球或離析,高低不平,但好好抱,套上用了十幾年的棉布枕套,隔著舊枕套才有的細軟棉絨搓揉枕芯裡的棉球,安心入睡。可以結婚。

最近出現的想結婚對象是涼拌龍鬚菜。

江鵝這樣描述這位對象:麻油和胡椒粉用香氣純一點的,植物油用清爽無味的,天天眯著眼睛監控馬路對面有沒有那個陽明山上的阿桑終於下凡來賣免撕免挑的嫩龍鬚,終於巴巴等到了,回家殺雞用牛刀地拿小V鍋來燙菜。滾水加鹽,下菜,加蓋,轉身取冰塊備涼水,回頭掀蓋撈菜,不出二十秒翠翠脆脆。拌起來是童叟無欺的龍鬚,沒有土氣沒有草腥,在麻油和白胡椒陪襯下清新得像仙食。一筷子夾進嘴,身心無比妥貼——想結婚,一生一世在一起。

江鵝最近的理想結婚對象:涼拌龍鬚菜 受訪者供圖

來源:人物微信公眾號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