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線上演唱會多少人在看(羅大佑線上演唱會)
2023-04-15 04:45:12 1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謝楚楚 走進種子音樂北京辦公區,左手邊一個階梯式的壁柜上擺滿了CD唱片。這些曾經撐起整個華語音樂黃金時代的結晶,已從百萬級的數量急劇縮減至如今的幾萬張。「這是國產音樂滅頂之災」,4月份,眾多音樂人轉發的一段視頻,將他們對華語音樂的擔憂和焦慮推向高潮,視頻名為「抖音神曲血洗華語樂壇」。有從業者甚至發出「華語樂壇已死」的論斷。
華語樂壇真的窮途末路了嗎?
5月27日,上線視頻號的羅大佑直播演唱會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當天直播轉發次數超過260萬,累計在線播放次數超4200萬。像是重拾心愛的物件那樣,不少聽眾當晚細細聆聽著熟悉的歌聲,久久不能回神。這也是繼西城男孩、崔健、周杰倫、張國榮之後,經典音樂於數位化時代的又一現象級事件。
為什麼是羅大佑?這一現象級事件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是經典原創音樂?這意味著什麼?在新媒體崛起的背景下,傳統唱片公司的出路究竟在哪?
帶著這些問題,5月31日我們與羅大佑的經紀公司——種子音樂聊了聊。
種子音樂總部位於中國臺灣,創立於1995年。種子音樂現有羅大佑、品冠、汪小敏、謝震廷、張與辰等多位音樂人,並成功推出過陶喆、任嘉倫、吳克群、戴佩妮、黃齡等數十位藝人的音樂專輯。作為傳統唱片公司,種子音樂經歷了2000年初唱片業的黃金時代,也深刻感受過音樂數位化對唱片業的衝擊。當這種衝擊仍在繼續時,他們也在堅持與順從之間尋求平衡。
羅大佑視頻號演唱會由種子音樂北京總經理寇潔負責操盤。寇潔先後就職於華友世紀、華誼音樂、種子音樂,有近20年的音樂行業經驗,並親歷過華語流行樂數位化轉型大潮。而此次演唱會的成功出圈,也讓寇潔更加堅定,跨時代、留得住的音樂,其本質邏輯,不會改變。
| 對話 |
成功在企劃的準確性
經濟觀察報:此次羅大佑視頻號事件是如何促成的?為何選中視頻號?
寇潔:一開始我們是因為注意到西城男孩那場,覺得很出圈。當時也喚起了像我們這個年齡段歌迷粉絲的回憶。我們注意到,視頻號是豎屏的形式,很利於內容展現,其它很多平臺都是橫屏的。所以我們就開始有了參與的想法。但沒想到視頻號很快就先找到我們。
視頻號目前藝人的定位就是要找一些有知名度的,有年代感,經典的這類藝人進行合作,所以羅大佑算是很符合的。2月份就開始接洽了。當時我們還很驚訝,為什麼會突然想起大佑哥(羅大佑)。後來才知道,視頻號的負責人張小龍是羅大佑的超級粉絲。
當時西城男孩呈現的熱度,已經讓我們覺得有可合作性了。另外,之前做營銷策略的時候,我們已經注意到了視頻號的潛力,它本身的交互屬性,朋友圈聯動非常強。當時會在想,如果要策劃一個現象級事件,怎麼能把這麼強大的功能性為我們所用。其實之前也做過,例如品冠視頻號的內容策劃,但總覺得,如果沒有平臺的主動配合,就不會實現象級的效果。西城男孩那次,釋放了平臺的潛力,最大化了營銷效果。所以單方力量還是有限的。
經濟觀察報:這次演唱會的主題叫《童年》。這是羅大佑自己定的嗎?它有什麼樣的意味?他本人對線上演唱會的反饋是怎樣的?
寇潔:最終還是羅大佑自己定的,就是回歸音樂本質。
當時我們雙方一開始意見是不一致的,我們會考慮市場的反應和平臺的需求。但最後羅大佑還是堅持音樂本質。當時很擔心的一件事情是,大眾印象中的羅大佑還是很炸、很搖滾的現場,希望聽羅大佑solo的現場感覺,但是羅大佑已經68歲了,他現在已經不是那種狀態了。那種非常搖滾和現場的震撼視覺,其實應該是被留作記憶的。所以會在想,羅大佑現在想要表達和展現自己的狀態到底是什麼?所以最後定的方向,算是對之前人生的回味,一個音樂匠人的身份,
他反饋是很開心,因為他用音樂和終端的用戶進行溝通了。羅大佑一直覺得,在你疲憊或者焦慮的時候,唯一能跟你對話的就是音樂。
今年金曲獎,羅大佑獲得了特別貢獻獎,他在獲獎的時說了一句話:「老人家都沒有停下,你們年輕的音樂人製作人憑什麼停下?大家一起加油」這句話,不光是我,圈內很多音樂人都備受鼓舞。可能也是因為當下的音樂環境確實很糟糕,有這樣一個音樂領袖出來如此鼓舞,可能樂壇真是到了一個急需改變的狀態。2020年疫情這麼嚴重的時候,他自費在中國臺灣四個地方的巡演,最少也要花幾百萬人民幣。
經濟觀察報:對於此次線上演唱會,內部團隊復盤的情況是怎樣的?
寇潔: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視頻號獨家合作內容,從一開始羅大佑入駐視頻號,在上面發聲,再到他在《童年》《光陰的故事》的深度解讀,最後是演唱會的呈現。
事實上,一場秀的重點在於企劃。這次的優點在於,企劃的準確性。《童年》這一主題既符合了當前疫情下,人們急需內心的撫慰,同時又迎合了羅大佑現在的一個音樂狀態。這次選擇在戶外,接觸大自然,你可以在直播當中你聽到鳥叫聲、蛙聲,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聽著這些音樂,有著花蟲鳥叫的這些聲音。而它這次的拍攝形式,也是聚焦了羅大佑本身和音樂,所以氛圍和主題算是比較成功的,但不足之處在於,宣傳期只有三天。5月27日直播,5月24日晚上7點才報批通過。
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羅大佑這次現象級事件?
寇潔:羅大佑其實被稱作「音樂教父」,他的音樂風格和屬性非常廣泛,所以我個人對此的理解是,它關於音樂屬性,也就是音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其實很明顯的感受到,目前的音樂環境確實很浮躁。但比如羅大佑,他上一張專輯2017年發表的《家 III》,用了13年。再到今年2月份的專輯《安可曲》,也有5年的時間。之前《童年》這首歌就創作了5年。這是一個經過打磨和時間考量、經過論證的音樂作品。它不僅僅是一首歌,更是代表了一個態度、一個時代,音樂人對自己人生態度的展現。這樣的心態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數位化時代的機會:重塑經典
經濟觀察報:華語音樂人本身的邏輯在當下發生了哪些變化?現在培養的音樂人還能成為羅大佑那一輩的輪迴嗎?
寇潔:從音樂價值看,我們也會往流量型的內容去轉,比如我們給藝人任嘉倫發專輯。但做法不是像抖音培養神曲的那種做法,當時收到過幾首demo,就是神曲的那種,但它必須經過我們製作人篩選,對音樂品質進行把控。我們其實也會思考:「什麼樣的歌曲才能在抖音能傳播得好,但又不跟從。」所以傳統唱片公司一般都會關注音樂能力的培養,也就是真正把這個自己的心聲和態度表達在一個作品上,並不會說是基於他當下的喜好,我們只是在配合。
傳統音樂人,從音樂人的發掘開始,音樂人質素非常重要。他自己本身要有這個創作天賦,不管是嗓音,還是外在,作為藝人的潛質必須要有,但挖掘藝人其實是一個很難的過程。
比如汪小敏,《花兒朵朵》的冠軍,《大地飛歌》的冠軍,然後上春晚,也就是集合了各種經歷的篩選和磨礪,才能被選中。選拔人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其次,就是製作歌曲,一張專輯最短是一年,正常的話基本在兩年左右,而且出一首歌的demo,至少要聽100首以上。
現在找新人的渠道有很大差別了。我們百分之六七十也是從網上找,但這個難度其實很大,比如說他唱的那些歌曲到底和在現實當中聽到的是一樣的嗎?另外,去校園裡找歌手的概率也是蠻大的,如果沒有疫情,校園年度歌手大賽,就一場一場跑。
經濟觀察報:之前有個傳遍全網的視頻叫「抖音神曲血洗華語樂壇」。如何看待抖音等平臺對傳統音樂的影響?
寇潔:現在平臺給音樂的門檻太低了。從唱片公司的角度來說,一首歌可能是需要10個、20個人的製作、服務過程,現在平臺的功能性,其實1個人就可以完成20個人的工作,包括選曲、製作、改編到宣發,類似抖音這種平臺,一個人就全都完成了。
當時種子音樂其實也收購了鳥人,金信子,飛樂等唱片公司,也就是那時候的網絡歌曲《老鼠愛大米》《秋天不回來》的公司。網絡神曲的功能性是趨於流量、快速,趨於一個的短暫的欣賞,所以這些歌曲它經久傳唱的時間和被接受和認可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
去年品冠參加的浙江衛視《閃光的樂隊》,他的兒子給他加油,然後就唱了一首品冠《門沒鎖》。那首歌就迅速翻紅了,但那首歌其實是他十幾年前很早的歌。當然也有浙江衛視首次曝光的宣推力。所以我們反思,類似《兩隻蝴蝶》《秋天不回來》這樣的歌曲,如果有這樣一個機會,它還有沒有翻紅的可能性?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不會再次去選擇這樣的歌曲。
抖音等神曲製造平臺對華語樂壇還是有蠻大的的傷害的,它已經傷害到傳統唱片公司的經營命脈了。這還不是版權內容的問題,抖音這個盈利點基本上是在流量和廣告,而為了快速創造出有流量的神曲,就出現了被大家廣泛詬病的抄襲問題。現在很多抖音神曲,又被稱為「裁縫歌」,大多是用一些國內外的歌曲進行拼拼湊湊的湊成一首歌。如果整個業界的流量和資源,都被這些靠抄襲的歌佔據,還有多少音樂人能沉下心來,好好寫歌?尤其是年輕的音樂人,很容易在初入行的時候,就被這種不好的風氣帶偏。
如果藝術失去了原創的根基和熱情,我們就終究失去藝術品。所以它已經傷害了音樂市場最核心、最本質的根基,那就是原創。所以傳統唱片公司,用「堅持」兩個字,並不過分,我們希望唱片市場能回歸健康的競爭環境,讓優秀的音樂人都能佔有一席之地。
經濟觀察報:但從另一個方面看,抖音也利於加速了作品的傳播,如何在這之中找到平衡,以獲取收入?因為當下華語音樂最大的問題還是投入回報不成比例。
寇潔:的確,現在快速發展的市場並不能夠支撐傳統內容的產生。其中有版權問題,之前沒有做非獨家之前,版權是唱片公司核心收入來源。但取消獨家之後,就不是很好了,因為市場份額已經被太多網絡神曲佔據了。
但很有意思的是,現在又轉回來了,抖音這些平臺又來尋求我們這種傳統唱片公司歌曲的翻唱。所以從內容製造業來看,還是內容為王。
雖然我們的步子會慢一點,但我們也在順應時代的變化,比如嘗試了live直播、VR虛擬演唱會、NFT等等。但這個市場這麼快,對於很多專門做音樂人來說,其實是挺不公平的。我覺得可能很難去改變目前這個現狀,即使做出來的音樂,不能馬上適應當前市場的需求,但我們還是要堅持去做,因為最後出來的效果,一定會是我等待的這個時間,n次方的回報。就像羅大佑他這幾十首歌一樣,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火到現在,其實就夠了。
經濟觀察報:那如何堅持做下去?未來華語音樂的機會是什麼?
寇潔:從收入板塊上看,雖然版權依舊是最大的佔比,但其實藝人經紀、商務合作、電商、綜藝等自製內容這幾個方面一直在發力。這也是目前唱片公司尋求出路的途徑。
從內容製作上看,並不是說不做神曲,我們現在也在做,但這個神曲可能是認可度高的,也就是平臺急需的,例如我現在出來一首歌,拿去抖音的試聽會。他會說:「你賣給我吧」。別人的可能幾萬,但我這首歌是他們的很多倍。這樣的歌曲,現在我們基本上一個月能有1-2首出來。
對於華語音樂而言,在數位化時代,一個很大的機會就是:經典內容的重塑,從最近幾次出圈的線上演唱會就能看出苗頭,比如西城男孩、崔健、周杰倫、張國榮等等。
所以現在的音樂人一定是有機會的,只要他們秉承音樂的本質,他們的作品一定會是下一個經典,因為唱片公司本身的功能屬性就是一個媒介,我們挑選不同的音樂人和音樂產品,通過媒介去投放不同的平臺。現在把之前經典的東西拿出來,是為了活下去,為了我們的經營生計,然後利用那些收入再去深度打造下一個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