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皇室流傳的10種可怕疾病
2023-03-30 05:30:11 2
對於歐洲皇室的疾病此前小編僅限於知道的血友病,沒想到歐洲皇室有這麼多的毛病,是因為近親通婚還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怪病的呢?
10.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維多利亞女王,是第一個被記錄在案的血友病攜帶者。然而當時並沒有人意識到女王的基因會給接下來的三代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她的兩個女兒和四個孫女都是血友病攜帶者;她的一個兒子、三個孫子以及四個曾孫也都是血友病患者,他們大部分都因失血過多而亡。因為她的孩子們最終都和其他歐洲皇室聯姻了,所以女王的血友病基因便被傳到了英格蘭、 俄羅斯、 西班牙和普魯士等皇室家族中,產生了更多的血友病攜帶者和患者。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王室家族中被記載的第一個血友病攜帶者,而她的兒子利奧波德親王則是第一個血友病患者。維多利亞的祖輩中無人曾患過血友病,因此有人推測血友病的遺傳根源始於女王的父親肯特公爵愛德華親王(Edward Augustus, Duke of Kent)的基因突變。眾所周知,這種皇室病與作為隱性基因的「X染色體」有關。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因此她們不會成為血友病患者,只會成為其病毒攜帶者。
這是因為帶有隱性血友病基因的X染色體會被另一條健康的X染色體所控制。但是也很有可能在女性的細胞內含有兩條載有隱性血友病基因的X染色體,這將會使她們患上血友病。當然這種概率非常低。而男性,只要其中一條X染色體上帶有這種致病基因,他們就會患上血友病。因為缺乏蛋白質,血友病患者的血液會很難凝結。即使很小的傷口,也會使他們流血過多,最終致死。在維多利亞女王那些患有血友病的後代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她那被謀殺的曾孫——亞歷克西斯羅曼諾夫(Alexis Romanov)了,俄羅斯未來的沙皇。
9.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
阿爾伯特親王薩克森-科堡-哥達(Prince Albert Saxe-Coburg-Gotha)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及表弟。他在1861年12月時意外死亡。去世時很年輕,年僅42歲。事情發生後,儘管知道解剖能查清丈夫離世的原因,但傷心欲絕的女王卻還是禁止人們解剖他的屍體。在那個王朝的最後150年裡,傷寒一直蔓延於人們之中,阿爾伯特親王最後也是死於此病。
最近,牛津大學歷史學家海倫‧拉帕波特(Helen Rappaport)的研究表明,阿爾伯特親王死於克羅恩病。克羅恩病是一種腸道炎症性疾病。平均500人中有1人有患病的可能。儘管這個病在現代是可以被治癒的,可在19世紀,人們連聽都沒聽過這種病,更不要說治癒。直到1932年,這種病才有記載,並常常是致命性的。這種病的症狀包括腹部異常疼痛,這也是艾伯特親王去世前幾個月所遭受的痛苦。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the John Radcliffe Hospital)的醫生們重新審查了醫學記載,並一致同意,比起「阿爾伯特親王是傷寒患者」這種說法,他們認為阿爾伯特親王更有可能是克羅恩病患者。
8.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
1566年,剛滿一周歲的詹姆斯一世被加冕為蘇格蘭國王,稱詹姆斯六世。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沒有子嗣,駕崩前指定詹姆斯為其繼承人,詹姆斯即位為英格蘭國王,自封為大不列顛王國,稱詹姆斯一世。不過,詹姆斯很可能患有遺傳性肌肉神經萎縮。他和他的父親以及自己其中一個兒子一樣,他們的腿都非常纖細虛弱。詹姆斯直到五歲還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獨立行走。
這種症狀被稱為紫質症(譯者註:引發精神症狀和皮膚對光過敏的血液病)。此外,這種疾病還會引發身體發熱,腸胃不適,全身疼痛,在皇室成員中經常顯現。詹姆斯的兩位御用醫生曾分別在1613年和1615年在他的病例日誌中記錄下國王的尿液呈紫色,無疑,他也是病患之一。在皇室狩獵活動中,詹姆斯會把獵到的活鹿直接開膛破肚,將手腳都伸進去,然後在狩獵宴會上把鹿血一抹一抹塗在自己身上。
在詹姆斯的中年時期,他的腿腳因為關節炎近乎殘廢。隨後他又患上口腔潰瘍,嘴角長起許多瘡,整個人變得骨瘦嶙峋。他的精神問題也日益嚴重,逐漸轉變成永久性的精神失常。幾次中風留下的頑疾讓他過早患上痴呆症。他像個孩子一樣,辨不清周圍的人,更無法處理諸多政事,作出決策。紫質症長期折磨著他,而且那時的他也已無法開口說話、不能進食,1625年,詹姆斯一世駕崩。
7.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
喬治三世的神經異常在歐洲君王中可謂少有。從他的家族病史中可以發現,這種精神疾病大多也是紫質症在作祟。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瑪麗王后生前都曾被這種疾病折磨。相比之下,詹姆斯的病情算是較為平和的,在他受此疾病反覆發作的痛苦折磨期間,他仍享受著國王般的待遇。(譯者註:詹姆斯執政後期已被王子查理和白金漢公爵排斥在政堂之外)然而喬治三世的病情卻來勢洶洶,而他在溫莎城堡中的生活也並非如想像般尊貴,甚至用慘無人道來形容也不為過。他的隨從把他捆綁在椅子上,使他一連數小時動彈不得。
造成這種病痛折磨的原因是在於人體紅細胞在合成血紅蛋白時缺少了一種特定的合成酶,導致紅細胞異常,卟啉過量。這一情況還引發了其他諸多病症,包括腸胃疾病、神經系統錯亂、情緒不定、肌膚敏感、小便黃赤。每每病情發作,喬治三世就會變得暴躁,他的腿腳會不受控制地到處走動。好在這些症狀也有緩解的時候,因此喬治三世在位期間依然能夠正常統治國家。
1810年,喬治三世遭遇災難性變故,他竟認不得自己的妻子夏洛蒂王后。王后下令將國王轉移出溫莎城堡,離開人們視線。在喬治三世生命最後的十年裡,他被軟禁在溫莎城堡裡,生活邋遢無人照料。他的兒子威爾斯親王擔任攝政,而喬治三世本身的處境不斷惡化,雙目失明,耳朵失聰。也許是上帝眷顧,不忍再看他受病痛折磨。1819年,在紫質症又一次嚴重發作後,喬治三世接受榮主寵召,離開人世。
6.亨利五世(King George V)
亨利五世沒有因他那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作風引起他人的注意,反而關於他死亡的最新消息卻引起了世人的好奇心。亨利五世在位二十五年,為了安撫民心,他將自己的德國姓氏「薩克森—科堡—哥達」拋棄,並下詔將王室姓氏更為「溫莎」的皇室成員。關於他的死因,官方給出的結論是他得了胸膜炎。他確實是有這種病,但這不足以讓他斃命。事實上,亨利五世被執行了安樂死,皇室醫生洛德·道森(Lord Dawson)把那杯含有安樂死藥物的雞尾酒給了亨利五世。並且,他記錄下了這一事件,記錄下了這一杯致亨利五世於死地的毒酒。
道森的筆記如今已經保留在溫莎城堡的檔案中,筆記中說,道森此舉是受亨利五世的妻子(瑪麗皇后)以及他的孩子(未來的讓位者愛德華三世)所託,而他們這麼做是因為亨利五世的病無法痊癒,所以他們不想讓他再受折磨。由於道森的筆記中並未提到亨利五世是否同意這個決定,所以到底是「謀殺」還是「安樂死」?這其中的界限變得十分模糊。此外,醫生還給喬治的死「定了時」,以至於能讓他的死訊佔據晨報的頭版頭條而不是被晚報報導。二月二十日晚十一時左右,不省人事的亨利五世被注射了大量的足以讓他斃命的嗎啡和古柯鹼,可他並沒有馬上死去,一個小時之後,他才離開人世。
5.沙皇伊凡四世(Tsar Ivan IV)
在人們的記憶中,伊凡四世是歷史上最殘暴的君主之一。也許,他表現出了明顯的反社會的傾向,而這其實歸咎於一種疾病,是這種疾病造成甚至加重了他人性的泯滅。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當他的遺體被重新檢查的時候,人們發現其中含有水銀。他一直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而他的屍骨中還有梅毒病症的跡象。沙皇被人下毒毒害的機會數不勝數,其中有一種可能性不能被忽略,那就是有人最終對伊凡感到厭倦而讓他喝下致命的水銀。但是在當時,水銀也是治療梅毒最後階段的藥物,而梅毒也使得伊凡的關節炎經常發作。
我們不難想像他是如何感染上性病的。如果那時有關於「亂交」的奧斯卡獎,他一定能「當仁不讓」斬獲無數獎項。他男女通吃,並且大部分對象都不是自願的。他性格的變化跡象也表明他患有梅毒。當伊凡剛剛成為統治者的時候,他十分睿智並且愛好和平。但隨著年歲漸長,妄想症和狂躁使他成為了一個虐待狂和殺人狂魔,他殺害了許多人,包括許多親近的朋友甚至他自己的兒子。伊凡搶掠自己的城市,屠殺居民,並且在他和他的同黨們那些將人折磨致死的聚會上大肆宣講基督教的理念。
汞中毒和三期梅素都促成了他的「暴力傾向」,一些人說,他的暴力傾向是由於他在童年受到過的虐待,以及他心愛妻子的離世打擊而造成的。但是,其他那些受到虐待的人也不見得會有暴力傾向,以及那些剛剛失去配偶的人也不會像伊凡那樣搶掠他們附近的地區。所以,這個推論不足以成為伊凡具有暴力傾向的理由。最終,伊凡死於1548年。
4.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
就在最近幾年,一直下落不明的理查三世遺骸在萊斯特的一處停車場被發掘出來,從其骨架中提取出的信息與歷史參考文獻上所記載的完全匹配。骨頭上的可怖傷痕應證了他是「英國最後一名戰死的國王」的史實,而畸形的脊椎也證實了他身患殘疾的傳聞。在仔細檢查過理查三世已經明顯變形彎曲的椎骨和脊柱後,人們發現他患上的其實是青少年脊柱側彎。更有可能的是,這種疾病出現於他青少年時期,隨著他年紀的增長逐步惡化。在理查三世的一生中,他的左肩明顯低於右邊,而他脊柱側凸的壓力施加在肺部,這也使他長期患有呼吸問題。理查三世的身高原本能達到1米72(5英尺8英寸),然而由於脊柱畸形,他的真實身高要比1米72矮得多。
一些關於理查三世的故事指出,目前並沒有跡象表明他還有其他方面的缺陷。他出生於1452年,並且一度被認為是最不可能成為國王的人(他是先王的第12個孩子)。在他12歲的侄子愛德華五世(King Edward V)和他弟弟相繼離奇失蹤後,理查三世登基成為英王。他僅僅統治了兩年,就在1485年與亨利·都鐸(Henry Tudor)(亨利八世的父親)的玫瑰戰爭中犧牲。
顯然,理查三世在下葬時並沒有得到一個君主應得的尊重。墓穴小得可憐,裝修設計也極其簡陋,甚至連棺材都沒有。仔細觀察以後不難發現,他的手似乎有被捆綁的痕跡。他的墓葬位於方濟會( Greyfriars)教堂下方,當亨利八世解散了修道院後,理查三世的墳墓也就此消失。萊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從遺骸上提取了DNA樣本,並與理查三世後代對比後得出論斷:萊斯特大教堂下的遺骸就是理查三世。
3.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
亨利八世因殺了自己好幾任妻子而臭名昭著。這位都鐸王朝時期的國王,曾極度渴望有人能誕下男性子嗣來繼承自己的王位。有觀點認為,亨利八世曾有六任妻子和數不清的情婦,他的女人們懷孕次數共計13次,卻只有4個孩子平安出生。研究表明,如此低的出生率可能要歸咎於亨利八世的血液,他極有可能是罕見的凱爾抗原攜帶者,這是一種能削弱人體免疫系統的蛋白質,會導致胎兒死產,流產或出生後不久便夭折等後果。
如果真是那樣,那他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和愈加殘暴的行為做法就非常符合麥克勞德綜合症(McLeod syndrome)的症狀。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麥克勞德綜合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並且只會在陽性凱爾抗原攜帶者身上產生影響。而在精神上,麥克勞德綜合症會造成痴呆,這也便能解釋為什麼亨利八世會從一位謙謙君子,變成殺妻不眨眼的惡魔,從仁慈的君主變成殺人如麻的劊子手。任何一個被他懷疑的反對他統治的人,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向他們舉起屠刀。疾病也使他的肌肉組織逐步退化,亨利八世人到中年時,幾乎喪失了行走的能力。一些觀點認為,雖然他並不是梅毒患者,但他的濫交情史(與體弱有孕的女人發生關係)加速了他的麥克勞德綜合症的爆發。
2.瑪麗女王一世(Queen Mary I)
瑪麗女王一世是讓她那殘忍的父親最引以為傲的女兒。她將300餘反對分子綁在樁子上燒死,這種做法令她被人們稱為「冷血瑪麗」。她同父異母的弟弟愛德華六世在15歲那年去世,隨後,出生於1516年的瑪麗加冕成為女王。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力被傳承,她必須擁有自己的王位繼承人,為此,瑪麗女王與西班牙的菲利普王子成婚。
1554年9月的一天,御醫宣布了瑪麗女王懷孕的消息,並開始針對她懷孕初期的系列反應進行理療,她的肚子也一天天越來越大。但是十一個月過去了,肚子裡的孩子仍沒有出生的跡象。在她離開分娩室去上朝時,她的身體已經變得既憔悴又瘦弱。42歲那年,瑪麗又再一次懷孕,不幸的是同樣的悲劇也再次發生了。當她第二次懷孕的徵兆消失以後,瑪麗女王的身體狀況直線下降,並且一直無法康復。一年以後,瑪麗因為病毒感染而去世。
瑪麗女王不過是想成為一名普通的母親而已,對她來說,這樣的悲劇可能是很多種原因共同導致的,其中之一就是醫學臨床上所稱的「假妊娠」,即「假孕」。醫藥科學相關的研究仍未能確切弄清導致假孕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但也許當事人對懷孕的強烈欲望是其中一個因素。在眾多診斷之中,其中一個較為嚴重的診斷認為女王是患上了癌症,並且很有可能是卵巢癌。她很可能患有生殖囊腫,從而導致了這種很明顯的「妊娠反應」。
1.希律王(King Herod)
希律王是《新約聖經》裡整個猶太人地區的統治者,他殘暴並且給人以很大的不安全感。他掌握著伯利恆(譯者註:耶穌出生地)每個男嬰的生死,目的在於阻止耶穌的出生。出於對《聖經》中這位國王的好奇,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簡•赫希曼博士(Dr. Jan Hirschman)決定對其進行全面「剖析」。由於他的死亡時間已經超過兩千年,並且也沒有什麼與這個王朝相關的痕跡留下,與其說是驗屍,不如說是現代醫學常識與歷史研究的交融。
赫希曼博士認為弗拉菲烏斯•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的書約出版於希律王之後的一個世紀,書中印有一些由居住在大馬士革的熟知希律王朝史的宮廷史學家尼古拉斯所寫的一些筆記。希律王臨終前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有發熱、全身皮膚發癢、腹部不適、生殖器壞疽、哮喘、抽搐和口臭。追蹤溯源,赫希曼接著尋找導致其渾身瘙癢的原因,尋找這一症狀和希律王的其他症狀之間的關聯。
其中,慢性腎病「拔得頭籌」,這個病已糾纏希律王多長時間,赫希曼無從考證。爆發性陰囊壞疽,這是生殖器疾病,這個病極有可能是由希律王自己引發的。當他不停地撓痒痒的時候,難以痊癒的感染隨之遍布他的全身,可怕的腐爛也隨之而來。現在,研究人員所公認的是壞疽源於淋病,但是脫離人的身體來研究其發病根源是不太可能的。此外,研究人員還認為,一旦感染了壞疽,希律王就會在幾周乃至幾天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