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它真的是地球一部分嗎?《山海經》內自有答案
2023-04-01 14:05:44
我床腳的微光如此明亮。會不會已經下過霜了?我抬起頭凝視著月亮,低下頭,我的懷舊之情油然而生。-李白
唐代大詩人李白只用了20個字就唱出了明亮柔和的月光。眾所周知,除了地球,月亮是最熟悉的天體之一,甚至懸掛在天空的太陽也無法與之相比。在古代,關於月亮的詩歌和傳說無處不在,所以我們與月亮的關係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天文學中,月亮被稱為月亮。在古代,它也被稱為太陰、玄圖、禪卷和潘宇。它是地球的衛星,也是太陽系第五大行星。與地球相比,月球的直徑只有地球的1/4,而它的質量是地球的1/8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各國都啟動了登月計劃,並依靠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探測月球上方的環境。
儘管如此,人類仍然堅持關於月球的信息很少。關於月球的起源有幾種假說,包括分裂理論、俘獲理論、同源理論、碰撞理論等。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在他的著作《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中指出,月球的形成可能是由地球的旋轉引起的,因為月球的旋轉速度太快了,以至於離心力扔掉了大片土地,然後形成了月球。地球上留下的大坑正是我們現在所知的太平洋,這就是所謂的「分裂理論」。
但是這個假設很快被否定了,因為科學家認為地球已經有超過40億年的歷史,並且一直在旋轉。在一段時間內,不可能在某個時刻扔掉一大片土地。否則,我們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也不會存在。幾百年後,當月球探測衛星帶回月球土壤時,天文學家還發現月球上的巖石樣本與地球上的土壤成分完全不同,這表明這兩者以前並不屬於同一個社區。
隨著其他假說的出現,天文學家逐漸發現任何推論假說都有漏洞。相比之下,達爾文的兒子提出的分裂理論似乎更準確。當然,天文學家提出如此矛盾觀點的原因是他們的意識已經改變了。
天文學家的意識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也是從一本古書《山海經》開始的。《山海經》是一部記錄古代文化和地理環境的書,其中包含了許多神秘的內容,讓人覺得不可信。然而,隨著專家的深入研究,在書中發現了許多合理的解釋和描述,從而確定了該書具有一定的價值。
儘管《山海經》中記載了大量的神話,但當涉及到月亮時,它總是非常模糊。相反,對「日」的描述特別昂貴,如夸父日報、后羿的拍攝日、xi的沐浴日等。這張唱片到底反映了什麼?一些網民推斷,整部《山海經》中可能沒有「月亮」的記載。書中提到的「月」可能只是一個同義詞,甚至可能已經完全消失了。
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達爾文的兒子提出的分裂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達爾文表達的觀點應該是地球比月球形成時間長。換句話說,人們看到的「月亮」和今天人們看到的「月亮」在古代甚至在更遙遠的年代是完全不同的兩顆星。
至於上述結論,邊肖仍然建議你不要盲目相信,因為這是從基本事實推導出來的答案。這完全是邊肖自己的推測,沒有完全的證據來證實。俗話說,「如果你聽錯了,你將不得不自己判斷它是真是假。」
[參考: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