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簡述三國歷史背景)
2023-04-01 18:41:11 1
簡述三國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皇帝昏聵無能,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進而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亂世之中,一代梟雄與英雄人物競相湧現。經過中原的一系列大戰之後,最終逐漸形成了三個相互鼎立的政權,分別是魏、蜀、吳。之後相互制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後,最終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並建立晉朝,統一三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蜀漢: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曹魏: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孫吳: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國
三國是什麼時期
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1、曹魏
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2、蜀漢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3、孫吳
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
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參考資料來源:三國
參考資料來源:曹魏
參考資料來源:蜀漢
參考資料來源:孫吳
三國時期是指什麼時間段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
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三國:他是真正開啟三國時代的人。
中平六年(公元189)漢靈帝死,漢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輔政。剛剛經歷了黃巾起義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已經開始搖搖欲墜了,為了維持大漢的統治,朝廷不得不依靠:宦官,外戚,地方軍閥。三者來維持統治,在中央的宦官和外戚的爭奪隨著漢靈帝的死而愈演愈烈。
最後何進因為覺得自己在京的勢力不足以解決長期盤踞在宮中的宦官團體,因此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密詔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剷除在權力上與自己爭鬥不休的宦官集團。
董卓本就是一個野心家,他在地方不停的招兵買馬,並且不聽從中央的調令,一心為自己的爭權奪利做好鋪墊,而只能稱雄一方對他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正是這次何進招他進京使他有了名正言順進京的機會於是野心家--董卓開始了他人生的巔峰之途,也是使他掉入深淵的一次權力之爭。
何進與宦官集團的爭鬥日益劇烈,而隨著董卓的開赴京城使何進穩操勝券,這一切使宦官集團大為震驚,因此通過假傳聖旨的方式講他騙進宮中然後殺死,何進手下的袁紹等人又反將宮中的宦官集團殺光,兩者兩敗俱傷,而就在這關鍵時刻。
一直在邊走邊觀望董卓到了洛陽,面對宦官集團已經覆滅,外戚集團首領何進身亡並且集團元氣大傷的局面,董卓開始了他的爭權奪利的路途。
首先他把反對自己的人和勢力全部除掉:重金收買丁原的大將呂布,使其殺了丁原,並且收攏了丁原的人馬,逼走袁紹等人,在朝廷中,誰敢反對他就會被他剷除以最後達到他的最終目的:廢少帝,立陳留王為帝,自己把持朝政,登頂權力的巔峰。
當時天下並不是只有董卓一個軍閥野心家,董卓的進京把持朝政使各地方軍閥極度不滿和嫉妒,而董卓又太過狂妄殘暴,惹得天下人怨沸騰,最終各路軍閥勢力聯合起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雖然在依靠中央財政和大權後勢力得到飛速增長。
並且成為天下第一勢力,但是面對群雄圍困的局面,他也不得不避其鋒芒,遷京長安,並且焚毀了洛陽,當洛陽的火光照亮天空的那一刻,就標誌著東漢政權幾百年的統治實際上已經土崩瓦解了,董卓的殘暴不仁終結了帝國的統治,開啟了另一個時代:軍閥混戰。
董卓西遷後標誌著中央權力的徹底凋零,皇帝不過成為了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那樣的名義上的領袖。董卓原本僅是一個把持朝政的權臣,而換帝,西遷,則使他轉身成為了朝廷真正的主人。
董卓離開了幾百年來就是統治中心的洛陽,而個路軍閥在面對如此情形下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面對現實利益的需要開始分化瓦解,最後徹底分散開來,各自開始互相攻擊。
沒有了朝廷的概念的個路軍閥開始撕開忠君仁義的假面具,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不停的擴張。最後經過多年的重組兼併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三國
參考資料來源: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