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劉邦和呂后為什麼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
2023-04-01 23:15:50 1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張良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張良的結局是他自己選擇的,並不是呂后和劉邦給他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張良知進退,他懂得什麼時期,做什麼樣的事情。在劉邦需要他的時候,他選擇留在了劉邦的身邊,幫助劉邦建立功業。
在劉邦打下江山來之後,他知道這時候不能和劉邦繼續相處下去了。
因為此刻在和劉邦混在一起,兩人肯定是會發生矛盾的。
畢竟這時候是和平時期了,劉邦沒有了外部敵人,下一步他要懲治的肯定就是內部的這些功臣了。
因此,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張良就提出了辭職。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沒有遭受劉邦和呂后的算計的。
你看韓信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後,雖說被封為了齊王,後來又被封為了楚王,但是,最終還不是落了一個滅族的下場。
還有蕭何,蕭何做事一生謹慎,可是他還是遭受到了劉邦的猜疑,被抓進了監獄。差點被劉邦要了命。
你看被劉邦視為漢初三傑裡的韓信和蕭何,都遭受到了劉邦的屠殺與猜疑。不得不說,這和他們貪圖榮華富貴有關。
張良卻成為了三個人中的那個唯一。
正是因為張良不貪圖名利,所以,劉邦即使想找他的事,也沒有理由。
張良留給劉邦的印象,都是關於張良的好。
在整個滅秦滅楚的過程之中,劉邦都是最尊重張良的一個。一般劉邦叫張良的時候,都是叫他子房。
子房就是張良的字,古代的時候,一般稱呼一個人的字,就是表示對這個人最大的尊敬。
劉邦對張良如此尊重,張良知道是劉邦有求於自己,並非處於劉邦的真心。
但是,劉邦建立了大漢之後,關係就發生了轉變。
這時候張良已經不是劉邦非用不可之人了。所以,為了不至於和劉邦鬧不愉快,他就選擇了退出政壇。
在劉邦分封功臣的時候,劉邦想讓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
但是,最終被張良給拒絕了。
張良明白得到劉邦的賞賜越重,對自己的局勢越不利。
所以,他沒有在最富裕的齊地自擇三萬戶。而是選擇了最為貧苦的留縣,要了一萬戶,當做自己的食邑。
對於張良的這種選擇,劉邦當然很高興了。
在加上張良選擇了退出朝政,當了一個閒雲野鶴之人。所以,劉邦即使想找張良的事,也沒有理由了。
因此,張良能夠落得一個好的下場,也就不難理解了。
還是那一句話,張良之所以有這樣的下場,全部都是他自己給自己鋪的路,並非是劉邦和呂后不殺他。
若是張良在幫助劉邦建立大漢之後,繼續留在朝中認高職,做大官,恐怕他也是會受到劉邦的猜疑的。
正是因為張良猜到了這種下場,所以,他才淡出政界的。這就是張良的智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