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2023-03-31 14:32:55
◎科技日報記者盧成寬
6500萬年前鳥類如何逃脫大規模滅絕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和其他單位的研究人員討論了從最接近鳥類的非鳥類恐龍到古代鳥類的牙齒進化特徵,揭示了鳥類和恐龍之間的飲食習慣差異可能是它們生存至今的關鍵。相關結果最近發表在《BMC進化生物學》上。
-100萬-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火山爆發,導致地球全年保持黑暗,殺死大量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食物來源喪失,食草恐龍餓死。沒有植食性恐龍,食物鏈頂端的食肉恐龍也已經滅絕。「鳥類在食物鏈崩潰導致的滅絕中倖存下來。每個人都在探索鳥類存活的原因。」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志恆說。
研究人員利用同步輻射高解析度穿透X射線顯微鏡,對小的非鳥類恐龍(如東齒龍、近日龍、小盜龍等)和其他古代鳥類(包括現代鳥類、反鳥類、會議鳥和熱河鳥)牙齒的顯微結構進行了對比觀察和研究。研究發現,雖然早期的鳥類保存了簡單的釉質層,但釉質和牙本質之間的多孔牙本質層已經消失。多孔覆蓋牙本質層被認為是食肉恐龍牙齒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減震保護結構,可防止牙齒在捕食過程中斷裂。在這項研究中,不僅是古代鳥類,而且一個小盜龍標本的牙質層也消失了。
李志恆說,這意味著鳥類和一些近親恐龍的牙齒不再需要特殊的機械保護結構,這間接地證明了它們的飲食習慣與食肉恐龍大不相同。他們通過改變飲食習慣,避免了與食肉恐龍爭奪食物生態位的競爭,適應能力大大提高,從而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與古代鳥類一般食草或雜食的進化趨勢相比,雖然少數非鳥類恐龍也經歷了趨同進化,但仍難以避免滅絕。
來源:《科技日報》文章中的圖片是作者提供的。
編輯:景悅
審計:朱莉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