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鐵路
2023-03-31 07:16:31 1
▲胡孝謙
▲自背鋪蓋卷,晚睡籬笆屋。
▲合川人絕壁鑿路,支持襄渝鐵路建設。
▲與鐵道兵一同肩挑背扛
▲開山工具都是鋼釺和二錘
▲參與建設的既有青年,也有中老年。
1979年12月,襄渝鐵路全線建成,距今已交付運營40年。
當年,一條因「三線建設」興修的出川之路,成功打破了天然屏障。現如今,這條鐵路依然橫貫鄂、陝、川、渝三省一市,奔馳的動車組行駛在崇山峻岭間,讓當初的夢想變為現實,「蜀道難」亦成為歷史。
近年來,重慶合川區檔案館不斷向社會各界徵集各類檔案資料。昨日,該檔案館首次公開一組合川民兵師參建襄渝鐵路的老照片。
為讓讀者更了解這段壯舉,記者在合川區檔案館信息科科長楊旭淵的幫助下,尋找到了當年參與襄渝鐵路建設的老民工、親歷者——原合川區水泥總廠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胡孝謙。68歲的胡老,向我們口述了當年那段青春過往。
背著鋪蓋卷 成為襄渝鐵路線的一員
我是重慶合川獅灘鎮人,1968年,我17歲,由於沒趕上好的學習環境,文化水平不高的我在家待業。
我是家裡的老大,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那時,我對於外來世界充滿未知,因為交通不便,出山出城,簡直是一種奢望。
就在1968年初,合川境內廣招民工參建襄渝鐵路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合川的每個角落。我的父母告訴我,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這份幸運,在當年,能參加國家重大交通建設,對於一個農民家庭來說,是無上光榮的事。所以,為了抓住這次機會,合川境內的年輕人,可以說是爭先恐後地報名。
經過自己積極報名,在父母支持下,我如願站進了民工選拔隊伍。要想入選,猶如百裡挑一,需經過鐵道兵部隊逐一面試。考官主要通過目測選拔,比的是誰的精神面貌好,誰的身體條件好,誰有力氣,誰就能順利通過。
雖然我個子不高,但我始終抬頭挺胸,自信,眼裡充滿渴望。或許正因如此,我被順利選用。
在接下來的部隊培訓中,我對襄渝鐵路的建設初衷,有了一個了解,這讓當年與我一樣的年輕民工感到振奮不已——這條鐵路,是當年我國「三線建設」中的重點戰備工程。
1968年底,我背著鋪蓋卷、搪瓷碗、洗臉帕、草帽,從我的老家,跟著大部隊走了幾十裡路,抵達了合川三匯鎮,成為襄渝鐵路三匯壩站建設人員之一。這裡距離襄陽站814公裡,離重慶主城站點85公裡。民工主要建設工作為開山平地。
鋼釺二錘鑿洞
開山全靠人工點炮
其實,當年參與建設期間,我對這條鐵路的了解並不夠深。建成後直至現在,我仍然關注它的發展,在搜集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我再次被它的建設意義所震撼。
據我了解,襄渝鐵路東段為鄂西北丘陵低山區,中段為秦嶺巴山區,西段為四川盆地丘陵區,在建設初期,這條鐵路需穿越武當山、大巴山,沿華鎣山南下。它還需在仙人渡、旬陽、紫陽3處地方跨越漢江,並跨東河、將軍河、後河後,在北碚跨越嘉陵江進入重慶。
可以說,沿線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地勢險峻。據相關資料統計顯示,這條鐵路全線橋梁達到了716座,最長的1600米,最高的70米;共修建隧道405座,其中長3000米以上的12座,長5000米以上的2座。橋梁和隧道的總長度,佔鐵路總長度的45%,其工程任務難以想像的艱巨。
當然,其中的橋隧重難點工程,屬鐵道兵打主力施工。據統計,這條鐵路工程建設高潮時期,共約83萬餘人共同參與。
剛進入施工工地時,我做的正是開山鑿洞工作,手上就兩把工具,鋼釺和二錘。做這種開山平地的工作想像起來不難,上手後才知道什麼是艱辛。襄渝鐵路的建設,幾乎靠的是人海戰術。
那時交通閉塞,物資缺乏,鐵路沿線少有公路,甚至多數地方沒有電力。施工初期,手推車、扁擔,成為主要的物資運輸工具。哪裡缺人,哪裡就有人頂,幾乎工地上的每個人,都從事過多項工種。而建橋築路所需的鋼材、水泥、枕木以及生活所需的糧食,根本無法用汽車運送,成千上萬噸的工程物資和建材,全靠戰士和民工們肩挑背扛。
12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