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地之謎:人類是怎樣出現的?
2023-03-31 01:52:58 3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倪錫軍說,大約3400萬年前,地球在地質史上處於從始新世到漸新世的過渡階段,全球氣候急劇變化,從而完全改變了。始新世2200萬年間,地球就像一個大溫室,熱帶叢林中的標誌性植物,棕櫚樹,曾經分布在北極圈,幾乎所有的大陸上都有各種各樣的早期靈長類動物。
然而,在漸新世,地球變成了一個冰屋,南極洲的冰蓋急劇膨脹,海平面急劇下降,大面積森林消失,熱帶雨林退回到低緯度,乾旱和開放地區急劇擴大,許多物種滅絕。結果,一些新物種出現了。幾乎重新洗牌。當然,這種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持續了40萬年。
倪錫軍帶領研究小組報告了在中國西南部3400萬年中發現的六種靈長類動物化石,包括一種猿、一種壯觀的猴子和四種狐猴狀的靈長類動物。在緬甸、巴基斯坦、阿曼和埃及發現的靈長類動物,然後分析了靈長類系統演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模型。
聶希君說:靈長類動物對溫度非常敏感。我們發現氣候的急劇變化使得曾經在北美、北亞和歐洲繁衍的靈長類動物幾乎完全滅絕。只有在非洲北部和亞洲南部,那裡仍然是熱帶叢林,靈長類動物生存。
聶錫軍說:在非洲,狐猴狀的靈長類動物幾乎滅絕了,但猿類的多樣性卻急劇增加。而在亞洲,狐猴狀的靈長類動物幾乎沒有受到影響,但數量卻沒有增加。F猿急劇下降,原來的大猿滅絕了。
倪錫鈞及其研究小組將這種現象歸因於進化的過濾效應,始新世至漸新世進化的過濾器直接導致了現存猿類主要譜系的出現,甚至與人類的起源有關。最早的猿化石出現在4500萬年前的亞洲,但是在經歷了進化過濾器的作用之後,亞洲的猿類滅絕了,而非洲的猿類繁榮了。
聶錫鈞說,始新世-漸新世進化過濾器在亞洲和非洲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也許是因為進化過濾器的隨機過濾。如果是這樣,那麼對於今天的人類來說,最好的辦法也許是設法避免氣候和環境的劇烈變化,這樣unc在人類準備好之前,隨機的進化過濾器不起作用。
1997年11月16日,伯克利加州大學的蒂姆·懷特和他的同事開車經過衣索比亞中部阿瓦什沙漠的一個叫赫託的村莊,發現了一個河馬頭骨化石。在化石上,這意味著人類祖先可能已經遷徙到這個地區。
1997年11月27日,懷特、他的衣索比亞同行和一些研究生返回現場進行集中調查。午飯後不久,大衛·德古斯塔博士發現了一個人的頭骨碎片。他回憶說,當我向前走時,我盯著地面,看到了化石碎片。突然,我看到一塊硬幣大小的化石碎片,認出它是人類的頭骨碎片。
不久,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人類頭骨的其他碎片。這些化石碎片屬於兩個成年人。
此後,研究小組再次來到現場。這次,衣索比亞裂谷研究機構的伯哈尼·阿斯法首先發現了一個孩子的頭骨碎片。大約400平方英尺的地區分布著200多塊碎片。
應該說,研究小組非常幸運。厄爾尼諾襲擊了衣索比亞。暴雨不僅使一些化石暴露給懷特和他的同事,而且允許赫託的村民帶著牲畜離開村莊,這樣化石就不會被踐踏。牲畜。
在將頭骨碎片運到衣索比亞國家博物館後,研究小組開始進行艱難的修復和裝配過程。其中,阿斯福德花了三年時間來組裝他發現的第一批兒童頭骨化石。在最終修復的頭骨中,第一批成人和兒童頭骨是f.全部完成。
化石修復後,研究小組開始分析工作。氬同位素測量顯示,這些頭骨生活在160000至154000年前。
關於人類的起源有兩種概念:智人的起源和智人的起源。從目前的化石材料來看,學術界對於人科的共同祖先起源於非洲大約700萬到500萬年前。學術界關於智人的起源有兩種假設。
智人是人類進化的最後階段。晚期智人的形態與現代人基本相同。目前,許多科學家支持非洲起源理論,認為非洲是現代人的家園。也有少數科學家支持區域進化理論(在一些中國文獻中,稱為現代人起源於歐洲、亞洲和非洲。
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為非洲起源理論注入了新的活力。1987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麗貝卡·坎恩和艾倫·威爾遜等人研究了從世界各地100多名婦女中提取的線粒體DNA,提出了著名的夏娃。假設今天地球上所有的線粒體都是大約在20萬年前從非洲的同一個婦女那裡傳播的。她的後代在13萬年前離開非洲來到歐亞大陸。
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支持了非洲起源理論。2002年3月,華盛頓大學的艾倫·坦普爾頓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進一步指出現代人的祖先並非只離開非洲一次,至少840000-420000年。耳前,一小部分人離開了非洲,而絕大多數人在15萬至8萬年前離開了非洲。
然而,非洲起源理論缺乏重要的化石證據。科學家們尚未能在非洲發現智人起源的關鍵階段,即在30萬至10萬年前,一個相對完整且定義明確的智人化石。
新發現的赫託頭骨填補了這一空白,這與分子生物學的預測結果非常吻合,為非洲的起源提供了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赫託的頭骨介於現代人和早期智人之間。他們已經有相當多的現代特徵,如成人的頭骨有大的球形頭骨,平面等,但也有一些更原始的特徵,如枕骨更彎曲,眉毛更突出。嶺,等等。所以研究小組把它分成了智人的新亞種,也就是當地語言中的長者。
此外,懷特說,智人的發現表明尼安德特人不可能是人類的祖先。他的理由是,與尼安德特人相比,年長的智人與現代人更相似,年長的智人比尼安德特人出現得早。哈爾化石於1856年在德國被發現。他們生活在大約100000年前。多區域進化論的支持者認為尼安德特人是人類的祖先之一。非洲起源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大約30000年前滅絕的尼安德特人是人類的祖先。
這是一個真正的革命性的科學發現。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退休教授和研究小組成員克拉克·豪威爾說。
除了河馬的骨骼,研究小組還發現了羚羊和其他動物的骨骼化石,以及640多種相對先進的石制工具,如石斧。這些動物骨骼上有屠宰痕跡。研究小組成員約納斯·貝恩,以及衣索比亞人。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局說,很顯然,年長的智人已經開始品嘗河馬肉,但是無法判斷他們是親自獵殺河馬還是乾脆殺死死去的河馬。
三位長者和智者的頭骨上有刀痕,而且兒童的頭骨有明顯的光澤。懷特說,兒童的頭骨可能被用作裝飾品或器具,這也許是人類對死亡的第一條情感線索。
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發現,現代人類的祖先可能以比先前估計的快得多的速度從非洲沿印度洋海岸線遷移到世界各地。起源於東非,後來遷移到世界各地,取代了生活在那裡的原始人類。
但是我們的祖先離開非洲的方式仍然是個謎。傳統理論推測他們可能首先遷移到中東和中亞,然後遷移到亞洲和歐洲的其他地方。但是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人類祖先可能已經遷移到更南的地區。rd:沿著印度洋海岸線,到達印度後再到亞洲和歐洲的其他地方。
為了解古代人類的遷徙史,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分析線粒體DNA。線粒體DNA僅由母系遺傳,而且不同人類群體之間線粒體DNA的差異越大,它們分離的時間就越長。根據這個理論,印度海得拉巴細胞和分子生物學中心的拉爾基·辛格和其他人研究了生活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部落,該群島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東部,靠近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埃爾安達曼,都很老了。他們的基因可能在70000至50000年前從其他人類部落中分離出來,這也是人類祖先離開非洲的大致時間。南洋相對較晚。
第二個由英國、義大利、德國和馬來西亞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馬來半島土著人的線粒體DNA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們認為人類的祖先只有在到達印度後才會遷移到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其他地方,而且從印度到澳大利亞的遷移過程是有限的,持續了數千年。
他們發現,馬來半島的土著民族與亞洲的其他人類社區分離的時間大約在60000年前,就在人類祖先離開非洲不久之後。大約6.3萬年前,他們的遷徙速度達到每年4公裡,只是略慢於美國現代人的速度。
中國的歷史通常被稱為過去的五千年,但在整個人類進化史上,這只是一個短暫的時刻。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武山、藍田、和縣人的發現者黃萬波透露,三峽地區最新的考古發掘證明了中國古代。人類起源於13萬年前夏娃的非洲古代人類學說。
毫無疑問,談論人類的進化歷史是漫長而乏味的。儘管猿類已經進化了數百萬年,但我們現在可以在清晨兩小時內模擬人類發展的幾個階段。用隱喻來解釋人類進化的歷史。
在人們早上起床之前,它們等同於七百萬到五百萬年前仍處於前身階段的古代猿類。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起床走路,這是邁向500萬到300萬年前開始直立行走的南猿階段的關鍵一步。然後他們開始用餐具吃早餐,這在300萬到200萬年前開啟了直立的階段。這是使用工具的前奏;當人們外出工作與同事交流時,兩百萬年後,具有自我意識的現代人誕生了。
黃萬波自1985年在武山龍骨坡發現一段武山下顎牙齒以來,在三峽地區從事考古工作已有20多年,距今已有204萬年,但一些專家對龍骨坡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提出了質疑。巫山人是猿人還是猿人
2005年10月,黃萬波帶領的考古隊在武山寺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中發現了兩百多萬年前的石器,同時發現了116種哺乳動物的化石,如劍齒虎、山貘和祖先的種族大盤等。人們發現了一隻現代的大熊貓,它也是中國古代人類化石發現最多的地方。
黃萬波介紹說,在非洲這個人類起源的聖地,我們幾乎可以找到系統完整的化石證據來證明人類從原始猿類到現代人類的進化。200多萬年前,湖北省建始人、元謀人170多萬年前、藍田人110萬年前、南京人35萬年前、和縣人30萬年前、長陽智人10多萬年前,都已發現。從兩百萬年到一萬年以上的思想是不間斷的,如果算上上巴文化,就可以延續到今天。
前者是指猿類人的起源,目前出土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起源於非洲,現代人的起源是夏娃的理論,夏娃的理論源自於將DNA分析的分子生物學方法引入考古學。也就是說,現代人的共同祖先是非洲的夏娃,13萬年前從非洲出來的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他們的後代在30000-50000年前來到中國。無論他們去哪裡,他們都禁止所有的原始人口。這個理論在歐洲仍然被廣泛接受。
黃萬波透露,雖然在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化石材料,但在三峽後期的演化過程中卻沒有發現夏娃的蹤跡。d.非洲有一把斧子,從150萬年延續到數萬年,而且越來越標準化。如果夏娃從非洲遷徙到30000-50000年左右,它就應該拋棄文化。然而,它還沒有從許多網站上找到。相反地,兩百萬年來,大三峽文化系統的更多痕跡已經被發掘出來。
在本研究中,我們還發現了一些破碎的頭骨材料,如頂骨和枕骨。雖然初步確定碎骨頭年齡只有幾萬年,但對現代人起源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