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南京大屠殺79周年演講稿
2023-12-11 20:31:27 1
歷史的目的就是將過去的真事賦予新價值新意義,以供現代人之資鑑。我們接受歷史教育的目的就是了解過去,把握現在,以史為鑑,鞭策和激勵我們創造美好的未來。小編收集了紀念南京大屠殺79周年演講稿,歡迎閱讀。
紀念南京大屠殺79周年演講稿一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1937年12月,日軍對南京的同胞們進行了大規模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佔南京城,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對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
日軍佔領上海後,直逼南京。國民黨軍隊在南京外圍與日軍多次進行激戰,但未能阻擋日軍的多路攻擊。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亂中被日軍佔領。日軍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揮下,在南京地區燒殺淫掠,無所不為。
12月15日,日軍將中國軍警人員2000餘名,解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焚屍滅跡。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餘人,被日軍押往海軍魚雷營,除9人逃出外,其餘全部被殺害。
16日傍晚,中國士兵和難民5000餘人,被日軍押往中山碼頭江邊,先用機槍射死,然後拋屍江中,只有數人倖免。
17日,日軍將從各處搜捕來的軍民和南京電廠工人3000餘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門江邊用機槍射斃,一部分用木柴燒死。
18日,日軍將從南京逃出被拘囚於幕府山下的難民和被俘軍人5。7萬餘人,以鉛絲捆綁,驅至下關草鞋峽,先用機槍掃射,復用刺刀亂戳,最後澆以煤油,縱火焚燒,殘餘骸骨投入長江。令人髮指者,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進行「殺人比賽」。他們分別殺了106和105名中國人後,「比賽又在進行」。
在日軍進入南京後的一個月中,他們遇屋即燒,從中華門到內橋,從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廟一帶繁華區域,大火連天,幾天不息。全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建築物和財產化為灰燼。無數住宅、商店、機關、倉庫被搶劫一空。「劫後的南京,滿目荒涼」。
故事講完了,我想大家一定也有和我們一樣的感受。是啊,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們一定不能忘記中國人曾經遭受過的恥辱。想想現在祖國的強大,想想我們現在的幸福,那可都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呀!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一切救國救民的先輩們都是中國的脊梁,一切偉大的抗戰英雄都是中國的脊梁,而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梁,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的脊梁,中國才會有振興的一日!
紀念南京大屠殺79周年演講稿二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9周年紀念日,是全中國人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痛。1937年的今天,日本侵略者佔領南京。在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日軍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手段,經6個星期的血腥屠殺,在南京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多萬人。南京大屠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極端殘暴的法西斯獸行。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段屈辱的歷史吧!
南京——中國著名古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早在6000年前這裡就出現了原始村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臺下築城史稱越城。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2480年歷史。這2000多年的歷史裡先後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在此定都。十朝古都、六朝金粉留下了多少驚心動魄的史話、可歌可泣的偉績。然而,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古城空前的災難降臨了。
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後又以20萬兵力分南北兩路夾攻南京,中國軍隊以10多萬之眾浴血苦戰,英勇的反擊侵略者。然而終因實力懸殊,13日南京城淪陷。
日軍佔領南京後,對南京城進行了血腥的屠殺。暴行猖獗多達6個星期裡,共殺害我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多萬人,強姦2萬以上的婦女,掠奪文物、財產不計其數,古城南京到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濃煙滾滾,斷壁殘垣,哀號悽慘……史稱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當我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心裡不免一陣沉重。為了難以忘懷的紀念,殊不知,這紀念,更是一份哀傷!一份沉痛!一份哀思!
12月13日這個讓國人永遠難以忘懷的恥辱日子,想到日本鬼子喪盡天良的獸行,想到日本鬼子在我國犯下的奸淫擄掠,犯下的罄竹難書的滔天罪行,我們世世代代都不會忘記!實現和平、自由、平等是人類社會最崇高的理想和不懈追求。因此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不能忘卻日本軍國主義曾經帶給我們的傷害和恥辱。
然而時值南京大屠殺第77個紀念日的到來,讓我卻有一些難以困惑和憂憤。
一是在以前這個日子,紀念活動搞的如火如荼,較往年相比,現在總感覺一年不如一年了,媒體,報紙,網絡都是冷冷清清,從電視新聞到紙媒、網絡都沒有舉行什麼大的紀念活動,有的只是草草一過,實在讓每一個中國人心裡很不是滋味!難道我們真的忘記了,忘記了那段屈辱的日子?
二是日本政府無視我國政府的強烈抗議,多次肆無忌憚地參拜靖國神社;湖南常德受害婦女要求賠償的申訴還沒有滿意結果;日本政府在對受害者的賠償和臺灣問題上,至今還沒有做出讓中國人民滿意的舉動,至今日本政府包括一些右翼團體不但不承認那場侵華戰爭,而在美化那場侵華戰爭,更沒有承認南京大屠殺。因此,大力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全民牢記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不恥行徑不僅很有必要,而且已成為當務之急的首要問題。難道77年過去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應該淡忘嗎?難道77年過去了,我們就能好了傷疤忘了痛?難道77年過去了,就能讓它竟然還不如一個外國的聖誕平安夜嗎?難道77年過去了,這個世界真的和平了?
世界各國一直在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積極努力。今天,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帝國主義曾經給我們國家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自日軍侵華起,南京大屠殺和他們在中國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直至今天依然銘心刻骨。經歷這次戰爭慘痛,我們對和平的祈求更加熱切,要求和平的呼聲更加加強烈,我們更珍惜和平。時隔72年後的今天,飽受戰爭之苦的南京人民,乃至中國人民藉此表達對和平的祈願,藉以呼籲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珍惜和熱愛。
值此紀念南京大屠殺79周年之際,謹以此文獻給在南京大屠殺中慘遭殺戮30多萬我們的同胞,以慰死難同胞冤魂!以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紀念南京大屠殺79周年演講稿三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列寧說,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歷史的目的什麼呢?梁啓超先生說:簡單一句話,歷史的目的就是將過去的真事賦予新價值新意義,以供現代人之資鑑。我們接受歷史教育的目的就是了解過去,把握現在,以史為鑑,鞭策和激勵我們創造美好的未來。今天是12月14日,昨天——12月13日,也就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歷史不能忘卻1937年的那個冬天,12月13日,在中國南京發生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暴行,日軍在南京進行了長達6周的血腥屠殺。他們採用種種滅絕人性的手段來殘殺中國人民。昔日繁華的南京城屍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裡,處處都有中國人民的屍體,30多萬中華同胞喪命於日本法西斯的屠刀之下。頓時,繁華的六朝古都,成了血腥的人間地獄!侵華日軍在中國,在南京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野蠻,最可恥的一頁。是的,誰都不能否認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野蠻、殘暴的戰爭罪行。這,已成了我們中華民族永久的痛苦的記憶,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遺忘的一段血淚史。只有真切地了解歷史,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只有以史為鑑,才能面向未來。逝者如斯夫!南京大屠殺一晃已經過去74周年了。時光雖逝,歷史的烙印卻深刻在中華兒女的心中,永遠沉澱在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每每回顧這段歷史,就是為了表達對和平的嚮往,對戰爭的鞭笞。而今的紀念是為了不忘,反思是為了清醒,奮然前行,才是銘記歷史的真諦。我們可以忘記仇恨,但我們永遠難以忘記歷史留給我們血的教訓,痛定思痛,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警告自己: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奮發圖強,振興中華!我們年復一年隆重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決不是單純為了紀念,而是要我們每一個人牢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雖然戰爭好象離我們已很遙遠,但歷史讓我們銘記——落後就會挨打,就會國破家亡!請記住,愛國主義永遠是民族精神不滅的靈魂。周恩來說: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的心、愛國心的源泉。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歲月裡,生活在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日子裡,我們享受著,我們是最幸運,最幸福的人,我們當心存感激,我們當珍惜現在的美好日子。歷史實踐告訴我們,國家與民族的興衰成敗,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要把十三多億人的力量凝集起來。而你們肩負著富國強國的責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你們做一個求知上進,追求真理的人,做一個有為的人,高尚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作為學生,當下最重要的是做到追求知識與追求道德完善的統一,你們怎樣完成教育將會決定國家的未來,你們今天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技能將會決定我們作為一個國家能否接受未來的挑戰。同學們,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驀然回首,讓我們反思,讓我們銘記國恥;放眼遠望,讓我們暢想,讓我們繼續開創。同學們,新世紀賦予我們神聖的使命——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不要讓歷史重演!讓這句話記在我們的心裡,永不忘記,激勵我們奮發圖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惟有舉國不怠,我們民族才能長盛不衰,明天才會更加美好!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5.20xx年南京大屠殺演講稿精選
6.南京大屠殺演講稿
7.20xx年有關南京大屠殺演講稿500字
8.216年紀念南京大屠殺演講稿
9.20xx紀念南京大屠殺79周年演講稿
10.20xx年高中關於紀念南京大屠殺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