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規矩守紀律演講稿【優秀】
2023-12-10 21:23:02 1
紀律和規矩,是底線也是紅線,需要不斷教育和強化,需要外部的監督和管理,這樣,才能使紀律和規矩守的住,挺的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講規矩守紀律演講稿,歡迎大家參考!
【講規矩守紀律演講稿1】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守紀律,講規矩,嚴管就是厚愛。
作為紀檢監察系統的新兵,很榮幸,能夠參加這次「守講樹作」演講活動。上周,我剛剛參加了全省紀檢監察機關紀律審查業務的培訓,讓我對紀檢監察工作,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要說,最大的收穫,感受最深的,那就是「嚴管就是厚愛」這句話。
目前,我們正在開展「守講樹作」活動,如何將活動落到實處?我們的紀檢監察機關,如何打造一支「守紀律、講規矩」,「忠誠、乾淨、擔當」的紀檢隊伍,怎樣才能「樹好形象、做好表率」,從而維護黨的章程和法規,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從整體上建設一支清正廉潔的公務員隊伍呢。那麼,嚴管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了嗎?從嚴治黨,嚴於律己,突出的不就是一個「嚴」字嗎?從「嚴」字上下功夫,嚴格管理,是對幹部的保護,更是對幹部的厚愛,是對幹部、組織的負責的表現,也是對人民群眾的期盼的回應。
首先,嚴管是對紀檢幹部健康成長的有效保護和厚愛。所謂「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說的就是嚴是愛、松是害的道理。管理鬆散,幹部就容易忽視紀律,忘記規矩,長期如此,容易形成不好的習慣,產生錯誤的思維模式,這樣,在工作過程中會助長紀檢幹部的驕縱情緒,其後果往往是比較嚴重的。
要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腐敗的形成,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有一個積少成多、積久成習,從初萌到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在其「起於青萍之末」的初發階段,有一套嚴格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有一批明察秋毫、勇於擔當的領導者,監察者,適時介入,不失時機地進行批評、教育、提醒、規勸和敲打,使之隨時隨地地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規範和自我改造,並嚴以管控,這種不良的行為,也許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而不致發展、蔓延到惡性程度,不致釀成嚴重後果。這種一絲不苟的「嚴管」,不僅挽救了幹部本人,也同時挽救了他的家庭。這才是對幹部保護,才是真正的「厚愛」。
其次,嚴管是對幹部發展負責的表現。「子不教、父之過」,幹部出問題、組織有責任。一個幹部,從基層工作崗位,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了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為了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勤奮工作,不斷的歷練和提高,做出較為突出的貢獻,受到同事的讚揚,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然而,由於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誘惑太多,由於我們監管的不嚴,責任心的缺失,由於小錯沒有得到監督糾正,而形成大錯,甚至違紀違法,受到黨紀國法的處分,不僅毀了個人發展的前途,還影響了黨的事業發展,這往往讓我們感到十分的痛心和惋惜。出現這樣的情況,監管部門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兩個主體責任」落實的不到位,是責任意識淡薄,更是對紀檢監察領導幹部發展的不負責,是對我們黨的事業的不負責。
這正印證了,「嚴是愛,寬是害」,要管早、管小、管在平時。從嚴管理監督幹部,表面上看是套上「緊箍咒」,實際上是對幹部負責的表現。對我們幹部的多一份責任心,早打「預防針」、常敲「警示鐘」,多當「保健醫生」,才能少動「外科手術」,多挽救幹部。
所以說,嚴管是對幹部成長的有效保護和厚愛,嚴管是對幹部的負責任的表現。紀律和規矩,是底線也是紅線,需要不斷教育和強化,需要外部的監督和管理,這樣,才能使紀律和規矩守的住,挺的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紀檢監察幹部,是紀律規矩的執行者和監督者,更應該帶頭,樹立良好的形象,做好表率。這樣,才更有力的向社會說明,我們反腐倡廉的堅定決心和勇氣,更有利於形成廉潔奉公的良好氛圍。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講規矩守紀律演講稿2】
鳥兒們總是比清晨的第一縷霞光醒得更早。彌河水悠悠流淌,初夏的城區儼然繁花似錦、綠樹成蔭,太極拳在光與影中遊走,慢跑的腳步和著小鳥的啼鳴,人與大地和天空便有了一番關於自然和幸福的對話。
這就是我們壽光,一座以「中國蔬菜之鄉」命名的綠色城市。她的綠意不僅來自全市80萬畝的綠色蔬菜大棚,還來自城區的園林密布。蔬菜大棚構築了鄉間的田園風光,城市園林則構築了綠色的心靈棲息地。來到壽光的人,都說我們非常幸福和幸運,常住人口30多萬人的一座北方縣級城市,沒有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的優勢,其城區綠化面積已達2100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44.89%、綠地率39.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3.46平方米。而為我們營造這種境界的,是這樣一群人――壽光園林人,一個1700人的大集體。懷著探究之心和崇敬之情,我推開了壽光園林的大門。
一
一個能守望綠色,構築綠色,打造出百姓滿意的「綠色之城」的集體,定然是一個有紀律、有熱情、有活力的集體。正如該處負責人所說,「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壽光園林處的班子就是這樣一個集體。在他們眼裡,群眾的需求最重要,群眾滿意是最大的滿意,這麼多年來,凡是涉及綠化事業發展和群眾利益的事情,壽光園林處班子總是能做到從城市發展和群眾利益出發進行民主決策。
壽光建設系統的幹部職工都知道園林處有一條「鐵律」——幹部必須到一線工作。「不到一線就沒有發言權」是壽光園林處班子的自我要求,更是他們多年如一日始終堅持的工作原則。一雙膠鞋,一件黃大衣,夜晚的燈光下出現在施工現場,工人在,他們就在,工人們離開了,他們還要留下來觀察當天的施工情況,思考明天的施工程序。熟悉壽光園林處班子的人都說,這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壁壘,他們把公園綠地建在城市裡,同時把信念和精神也種在了城市的基因裡。
1700人的壽光園林這個大集體,則更像是一個溫馨家園。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可敬可親的。他們以園為家,以綠為伴,習慣於在工作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習慣於以自己之長做著獨特的一份奉獻,為集體、為城市增添綠色。他們和陽光一起哺育花草,又和星星一起看護園林,有時會把休息日一起奉獻給這座城市。他們用「舍小家、為大家」的品質詮釋著壽光園林人的精神內涵。
這群園林人積極、樂觀、熱情,充滿著正能量,並且這些個體精神也與園林這個大集體深深相融,形成了「遵規、守紀、樂業、奉獻」的園林精神。
二
一座智慧城市,首先是一座幸福的城市,而在所有的幸福裡,環境的宜居是幸福中的幸福。從這個角度講,一座城市的園林設計布局比一張便捷的網絡市民卡重要千百倍。
壽光園林處的程世貴深諳此理。他是一名園林規劃設計人員,2002年從西北農業大學畢業後來到壽光園林處,至今已有13個年頭了。這13年正是壽光撤縣設市之後飛速發展的13年,也是壽光作為一座縣級城市向現代化城市跨越發展的13年,壽光園林隨著城市發展的需要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巨變。程世貴身在其中,感受與普通市民更加不同。他說,「我剛參加工作時,壽光城區只有倉聖公園和人民廣場兩處市民休閒遊玩的場所,當時全市的道路也只有老四環路進行了綠化,綠化模式是典型的防護林式,品種單一,哪裡講究什麼綠化層次和美感?」
2003年,我市對銀海路進行改造升級,同時把道路綠化作為城市園林建設的試點工程。他參加了銀海路的綠化設計與施工。於是,道路改造現場機械轟鳴,塵土飛揚,而施工圍擋的背後,總是有幾個人在塵土中走走停停,時而思考,時而爭論,時而同時陷入沉默,這是園林設計人員們,當道路還一片狼藉時,他們的心裡必須已經種下一棵棵樹、一株株花,鋪下一條條小徑,布置一張張休閒座椅,設計工作者必須是第一個走上設計作品的人,雖然只是在心裡。
銀海路的使命完成了,直到今天,這條綠化設計已經超過十年的道路仍是壽光城區最有風情的主幹道之一。小程為我們解密當年的設計,「銀海路綠化十分注重綠化植物的配置,注重生態群落,在設計上大量採用了鄉土樹種,強化空間的圍合和劃分界定,這條路的常青樹與落葉樹比例是一比二,喬木、灌木、地被的比例達到三比一比一,通過植物造景體現了自然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讓道路看起來景觀連續而富有變化。」
有人說,即使身著西服領帶端坐電腦前,他們的髮絲上也沾著花草的汁液,他們的指甲裡也會漏出絲絲的泥土,這是園林設計者的工作狀態,他們既是白領,也是園丁,他們讓現實的園林鮮花一片,他們也讓未來的園林裡四季芳菲。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