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青花瓷器一覽表(明洪武官窯青花與釉裡紅及器型宏大的成因)
2023-06-06 19:13:57 21
元代是青花瓷成熟和釉裡紅開啟的元年,洪武朝是青花瓷承先啟後和釉裡紅髮展的始年,這是現在文博界的共識。
二十多年前,本作者購得一古瓷,由於那個年代對洪武瓷的認識一直處於空白期,資料信息匱乏,所以一直以為自己收藏的是元青花,後在朱裕平、吳少華教授的指點下,才得知自己誤認的元青花竟是洪武青花瓷。
十幾年來,隨著國家不斷地考古發掘,洪武瓷的鑑述資料逐步得到完善。但因史料對洪武年間的燒瓷記載稀散,使得對洪武瓷歷史文化上的探索和研究上,至今尚存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遺憾的是,至今對洪武青花與釉裡紅及器型宏大的變化成因問題,仍是各執一詞的局面。雖然這些問題並不影響對洪武瓷的斷代鑑別,但對完善和論證洪武朝在中國瓷業史上的文化地位,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面對這個遺憾,引發了我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利用業餘時間查閱和學習史料,期望有朝一日,能有幸將此問題科學、邏輯地辨析清楚。
首先,我們須清楚歷代皇朝大搞祭祀禮儀活動的本質目的是為什麼。歷代皇朝都是借用宗教的神論觀點,通過莊嚴隆重的祭祀禮儀,告訴人們在神鬼世界有一個主神——上天,是凌駕於眾神之上,主宰宇宙萬物和人間。而自己就是受命於天,從而在人間執行上天的旨意,是真命天子。而自古百姓都信神拜天,所以歷代皇朝都以此來愚昧崇拜神天的百姓,強化對百姓思想控制,引導他們在精神上崇拜與臣服自己的統治。大明朝當然對此也不例外,有《明史食貨志》記載,洪武二年,御窯設立伊始,燒造了一千五百瓷器,全為祭祀宗廟用的禮器。證明朱元璋稱帝之時,即將各種祭祀禮儀列為國家頭等大事,並於洪武三年進行盛大的泰山祭祀禮儀,以此來彰顯統治者的權威及政府的合法性。洪武四年擬「御製祝文」赴陝西祭黃帝陵,且把對黃帝的崇敬法定為重大禮儀,其目的是通過祭祀黃帝昭示草莽出身的他乃屬「正統」天子的身份。
史料記載,洪武二年,朱元璋即開始編攥《皇明祖訓》,以此開創了「洪武之治」的盛世局面。祖訓內容為十三項,其中《嚴祭祀》、《禮儀》兩項是關於禮制和祭祀,從中可窺見禮制的完備,禮儀等級規制之嚴明,另十一項內容則強化皇權高度集中及嚴謹的法制。朱元璋在施政上實行「三教歸一,儒學為主,釋道為輔」政策,欽定整治道教派別。祭祀上旨令「祭器皆用瓷」,並對瓷製禮器的用色,數量,形制,紋飾等都行有明確規定。即各種祭祀活動中的不同位置,需配用不同形制與著色的祭祀瓷器,不可以它物替代。新規制從洪武二年付之實施, 為明歷代帝王所奉行,迨至明末。
目前文博學術界圍繞洪武青花色變的成因,眾說紛紜。因無史料佐證,則出現有的杜撰因朱元璋個人審美喜好,有的杜撰因曾經施救過朱元璋的女人,因此改藍青花色為灰暗。對出現的釉裡紅,則杜撰朱元璋曾入紅巾軍,或朱姓即紅,為紀念之而命燒釉裡紅瓷。這些杜撰嚴重違背了科學的辯證邏輯關係,是對歷史事實的臆想。我們只要認真的研閱明代史料,就可看出頻繁的祭祀禮儀,已然成為國家當時重要的政治活動,祭祀中不但要使用規定的器型,更要完備其各方位的祭器用色。例史料記有「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園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造解京。」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按《周禮》中「左祖右社」的規定,於皇城西側建立社稷壇,壇上按五行方位覆蓋五色土(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從如上明史料斷續的記載上,可看出禮器用色在祭祀儀式中的莊重性。明太祖既下旨「祭祀皆用瓷」,已然將祭祀列為國家頭等大事,在這種皇旨背景下的洪武御窯,不但要用瓷製燒出禮儀中需使用的大型禮器重器(例大香爐鼎)外,還必須解決禮儀瓷的器表著色,以滿足朝廷祭祀禮器形與色上的需求。這時期的釉裡紅,灰暗青花瓷應為朝廷祭祀色澤的需求而燒制。而衰弱期中的龍泉窯,在處州再建青瓷官窯,添補的正是祭祀禮器中所需一色——青色,故明龍泉官窯辯證上也屬明太祖「祭祀皆用瓷」的產物。在史料不完整的情況下,科學的辯證歷史事實很重要,尤其在逆旨即懲斬的明洪武朝,皇為和政治需求是決定它產生和存在的唯一因素。
朱元璋的旨定成立珠山御窯廠與「祭祀皆用瓷」,不但奠定了景德鎮「制瓷中心」的地位,更是促進景德鎮青花瓷業在明永樂至宣德期走向全盛與輝煌的動力源泉,朱元璋對中國瓷業的發展可謂厥功甚偉。
讓我再簡單回顧一下龍泉青瓷,在南宋時期得到盛大發展的歷程,如上的觀點就更加清晰。我們知道龍泉青瓷始於五代,北宋初具規模,盛於南宋。北宋被滅後,金人把北宋所有名貴之物掠運東北,其中含大量官窯瓷器。待南宋跟金議和之後,南宋便重新制定祭祀制度並恢復私家禮儀,因當時禮器短缺,如繼續用金、銅、玉等來做,國家財政收入又緊缺,而生產大量禮器又是朝廷迫在眉睫的任務。紹興十三年,《鹹淳臨安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應用銅、玉者,權以陶、木」。指本該用銅、玉做禮器,權宜之計可以陶瓷器和木器替之。從此,青瓷於南宋開始大量代替青銅玉金器,以各種仿古形制走上祭祀禮儀神壇。由此可見,朝廷的旨令和大量的官民需求,大力的推動了龍泉窯在南宋時期,快速的走向頂盛與輝煌。另南宋與官禮並行恢復的私家祭祀禮儀制度,更是促進了民窯的發展,這時期官民在禮瓷形制上雖有規制,但民用宗廟祭祀禮瓷的器型也不匱乏,這也是南宋龍泉窯器型敢於創新的重要因素。而大明洪武朝與此不同的是,國家御窯幾乎壟斷了所有祭祀禮瓷的器型與用色。
文物的收藏,可促進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和探索,提高我們對歷史的辯證思維能力,還能從中體會到古人的追求與趣味。
本文章系上海仲聯創企業發展公司 金融期貨工作室周國卿原創,並授權樂陶新媒體發表,歡迎轉載,但須註明來源和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