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資治通鑑周紀完整目錄(周紀原文及譯文)

2023-05-29 22:32:58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鑑》

周紀·三家分晉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1]於太史為輔氏。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2]呼?抑為保障[3]呼?"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

【注釋】

[1]別族:從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繭絲:指斂取人民的財物像抽絲一樣,不抽盡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寬厚,少斂取財物,猶如築堡為屏障一樣。

【譯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當初,智宣子準備立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說:"不如立智宵的好。因為智瑤比別人賢能的地方有五點,卻有一點短處。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賢;擅長射箭,駕車有力,是二賢;技能出眾,才藝超群,是三賢;巧言善辯,文辭優美,是四賢;堅強果決,剛毅勇敢,是五賢。雖然有如此的賢能,但他唯獨沒有仁德之心。如果他運用這五種賢能去駕馭別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誰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瑤為後,智氏種族必遭滅門之災。"智宣子對此置之不理。智果為了避災,改依別族為輔氏。趙國大夫趙簡子的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趙簡子不知道立哪一個為繼承人會更好,於是他把日常訓誡之言刻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並囑咐道:"用心記住這些話!"過了三年,趙簡子叫來兩個兒子,詢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大兒子伯魯說不出來,讓他拿出竹簡,他說早已丟了。趙簡子又問小兒子無恤,他則熟練地將竹簡上的話背出,問他竹簡在哪兒,他立即從袖中取出奉上。通過這件事,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便立他為繼承人。趙簡子派尹鐸去治理晉陽,尹鐸請示:"您是打算讓我去抽絲剝繭般地搜刮財富呢,還是把那裡建為一道保障?"趙簡子說:"建為一道保障。"尹鐸便去整理戶籍,減少交稅的戶數,減輕百姓的負擔。

【原文】

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於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蜹、蟻、蜂、蠆[1],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注釋】

[1]蠆(chài):蛇、蠍類的毒蟲的古稱。

【譯文】

趙簡子對兒子無恤說:"晉國如果有禍亂,你不要嫌尹鐸的地位低,不要嫌晉陽地方遠,一定要以他那裡作為依靠。"等智宣子去世後,智襄子智瑤繼位當政,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飲宴。席間,智襄子戲弄韓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國相段規。智瑤的家臣智國聽說此事,便告誡說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災禍就一定會降臨啊!"智瑤說:"別人的生死禍福都取決於我。我不降災落禍,誰還敢興風作浪?"智國說:"並不是您說的那樣。《夏書》上有這樣的話:『一個人屢次犯錯,人們的怨恨往往克制著不表露出來,所以要在不顯著時謹慎提防。』賢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謹慎戒備,才能避免招來大禍。現在主公在一次宴會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國君和國相,事後又不加戒備,還說別人不敢興風作浪,這恐怕不行啊!蚊子、螞蟻、蜜蜂、蠍子都能害人,何況是國君、國相呢!"智瑤不聽。

【原文】

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

【譯文】

智瑤向韓康子提出割地要求,韓康子不同意。段規說:"智瑤貪財好利,又剛愎自用,如果不割地給他,他一定會討伐我們,不如答應他。他得到了土地,一定會更加狂妄,而再向別人索要;別人不給,他一定會興兵討伐。這樣一來,我們便避開了禍患,就可以伺機而動了。"韓康子說:"好主意。"便派使臣去見智瑤,同意把一塊有萬戶人家的土地割讓給他。智瑤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打算不給他。任章問:"為什麼不給呢?"魏桓子說:"他無緣無故地來要地,所以不給。"任章說:"智瑤無緣無故地強索他人領地,一定會引起其他大夫官員們的警懼,我們答應給地,他一定會驕傲。他因驕傲而輕視敵人,我們因恐懼而互相團結。用團結的隊伍來對付驕傲的智瑤,智氏的命運就不會長久了。《周書》說:『要想戰勝敵人,姑且先聽從他;要想奪取敵人的利益,姑且先給他一些好處。』主公不如先答應智瑤的要求,以助長他的驕橫,然後我們可以選擇盟友共同對付智氏,何必要單獨成為智瑤的攻擊目標呢!"

【原文】

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1]。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注釋】

[1]驂(cān)乘:又作"參乘",陪乘或陪乘的人。

【譯文】

魏桓子說:"好。"於是也把一塊萬戶人口的土地割讓給智瑤。智瑤又向趙襄子索要蔡和皋狼兩處土地。趙襄子拒絕了他。智瑤勃然大怒,率領韓、魏的軍隊進攻趙氏。趙襄子準備外出避難,問道:"我到哪裡去呢?"隨從建議:"長子城最近,而且城牆堅厚完整。"趙襄子說:"百姓筋疲力盡才修好城牆,又要他們捨身入死地為我守御,誰能與我同心?"隨從又說:"邯鄲城倉庫充實。"趙襄子說:"搜刮民脂民膏才使倉庫充實起來,又因為倉庫充實而讓百姓送命,他們能與我同心嗎?還是投奔晉陽吧,那兒是先主的屬地,尹鐸又待民寬厚,百姓一定會和我們同舟共濟的。"於是趙襄子逃往晉陽。

智瑤、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圍住晉陽,引水灌城。城牆頭只剩六尺露出水面,鍋灶泡在水中,青蛙四處亂跳,但百姓都沒有叛變之心。智瑤巡視水勢,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持矛居右護衛。智瑤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國啊!"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因為汾水可以灌魏國都城邑,絳水也可以灌韓國都城平陽啊!智家的謀士疵對智瑤說:"韓魏兩家一定要反叛了。"智瑤問:"你怎麼會知道?"疵說:"我是就人之常情而論的。我們調集韓、魏兩家的軍隊來圍攻趙家,趙氏滅亡,隨後災難必然會降臨到韓、魏兩家。我們約定滅掉趙氏後,三家分其地。現在,晉陽城僅差六尺就被水淹沒了,城中糧絕,已經在宰馬為食了,破城也是指日可待。然而,這兩人不但沒有高興的表情,反而面有憂色。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麼?"

【原文】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慾為趙氏遊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請使於齊。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洩,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譯文】

第二天,智瑤把疵的話告訴了韓、魏二人。二人齊聲說道:"這一定是小人想為趙氏遊說,使主公您懷疑我們兩家,從而放鬆對趙氏的進攻。不要相信這樣的話。我們兩家豈會放棄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趙氏之地,而去圖謀那既危險又必不可成的事呢?"兩人走後。疵進來,問道:"主公,您為什麼把臣的話告訴他們兩人呢?"智瑤吃驚地問:"你怎麼知道的?"疵說:"剛才他們兩個人見到我,便仔細地端詳我,然後匆匆走開,可見他們已經知道我識破他們的心思了。"智瑤不聽疵的勸諫,仍不肯改變主張。疵見狀,便只好請求出使齊國。

趙襄子派遣張孟談秘密出城,來見韓、魏二人,說道:"我聽說唇亡則齒寒。現在智瑤率領韓、魏兩家進攻趙家,趙家一亡,就該輪到你們兩家了。"韓康子、魏桓子說:"我們也知道會這樣,只怕事情還未辦好而計謀先洩露了出去,那樣就要大禍臨頭了。"張孟談說:"計謀出自兩位主公之口,只進入我一人耳中,有什麼妨害呢?"於是兩人秘密地與張孟談商議,約定好起事的日子,然後便讓他回城了。這天夜裡,趙襄子派人殺死智軍守堤官吏,決開堤口,讓大水倒灌智瑤軍營。智瑤軍隊為救水亂作一團,韓、魏兩軍乘機從兩邊殺來,趙襄子率兵從正面攻擊,大敗智瑤之軍,殺了智瑤,又將智氏族人盡行誅滅。只有輔果一家倖免於難。

【評析】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三分晉國土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標誌著戰國時代的開始。這篇"三家分晉"講的就是這個故事。躊躇滿志的智瑤以為攻下趙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卻沒有考慮到韓、魏兩家為了自身的利益,會和趙氏合作。當智瑤正沉浸於獨霸晉國的美夢之中的時候,自己反而成了眾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

周紀·豫讓復仇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三家[1]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2]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3]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

【注釋】

[1]三家:指原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共同出兵消滅了智氏,周天子只好承認三家的諸侯地位。自此,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2]漆:名詞作動詞,用油塗到物體上。

[3]委質:臣服、歸附。

【譯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韓、趙、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地。趙襄子還把智伯的頭顱油漆後,當做自己的飲酒器具。智瑤的臣子豫讓打算為主公報仇,就假扮為受過刑罰做苦工的人,暗藏匕首,進入了趙襄子宮中的茅房裡面打掃衛生。趙襄子在上茅房的時候,心裡忽然感到一陣不安,就下令搜查,把豫讓逮住了。趙襄子周圍的人都想殺掉豫讓,而趙襄子卻說:"智瑤死了沒有什麼後人,這個人卻想為他報仇,是一條真正的漢子!我以後小心戒備就可以了。"然後把豫讓給釋放了。豫讓又把自己的全身塗成黑色,好像得了癩病一樣,還吞下火炭使聲音變得嘶啞,在集市上乞討度日,就連他的妻子也沒有認出他來。豫讓走到一位朋友面前,朋友認出他以後大吃一驚,流著淚對他說:"以你的才能,在趙襄子手下做臣刺客豫讓子,必然會得到機會接近他。到時候你想做什麼,還不是易如反掌?怎麼能自殘形體以至於此呢?用這種方式來報仇,不是太難了嗎?"豫讓說:"不可以!如果已經委身做他的臣子,而又找機會去殺掉他,這是對他懷有二心。我也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難以實現,但是我之所以堅持這麼做,是要後世那些為人臣子而心懷不忠的人感到羞愧!"有一次,趙襄子出宮,豫讓就埋伏在他必經的橋下。趙襄子走到橋邊,所騎的馬忽然受驚,就下令搜索,逮住了意圖行刺的豫讓,然後殺了他。

【評析】

俠客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類人,特別是在戰亂紛飛的時候,俠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豫讓為了報仇刺殺趙襄子,聶政刺死了俠累,這些人都是俠義、豪爽、重信用的人。和秦朝的荊軻、唐朝的紅線、聶隱娘等人一樣,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恩人或主人不畏生死、慷慨赴難的俠義之士。就像李白寫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這樣的人活著就是供後人敬仰的。

--------------------------------------------------------------------------------

周紀·吳起才識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無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吳起者,衛人,仕於魯。齊人伐魯,魯人慾以為將,起取齊女為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大破齊師。或譖[1]之魯侯曰:"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今又殺妻以求為君將。起,殘忍薄行人也。且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起恐得罪,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於是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2]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疽,其父戰不旋踵[3],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周安王十五年(甲午,前387年)魏文侯薨,太子擊立,是為武侯。

【注釋】

[1]譖:造謠中傷。

[2]贏:負擔。

[3]旋踵(zhǒnɡ):掉轉腳跟,比喻時間極短。

【譯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無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吳起,衛國人,在魯國為官。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想任吳起為將,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就對吳起有些不放心。吳起便殺掉妻子,當上了大將,率軍大敗齊軍。有人在魯侯跟前讒毀吳起,說:"吳起當初曾經師從曾參,母親去世他不奔喪服孝,曾參為此與他斷絕關係;如今,為了一個大將之職,他居然殺了自己的結髮妻子。吳起真是個殘忍的小人啊!況且,小小的魯國戰勝了強敵,未必是好事。有此名聲,各國都要一起來對付魯國了。"吳起知道此事,擔心魯國治他的罪。聽說魏文侯賢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向李克徵求對吳起的看法,李克說:"吳起為人,貪婪而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就連齊國名將司馬穰苴也不如他。"於是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帶兵攻秦,奪取了五座城池。吳起擔任魏國大將,與最下等的士兵吃同樣的飯食,穿同樣的衣服,睡覺不鋪蓆子,行軍不乘車馬,親自綑紮行李、馱運食糧,為士卒分憂解難。有個士兵長了毒瘡,吳起為他吮毒。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放聲痛哭,有人奇怪地問:"你的兒子不過是個士兵,而將軍卻為他吸吮毒瘡,你哭什麼呀?"這位母親說:"我不是為這事哭泣。當年吳將軍為孩子的父親吸過毒瘡,他父親打起仗來拼命衝殺,最後沒有回來。現在,吳將軍又為兒子吸毒瘡,不知道兒子又會戰死在哪裡。所以我哭泣啊!"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逝世,太子擊繼位,即魏武侯。

【原文】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譯文】

魏武侯乘船順黃河而下,在中遊的時候對吳起說:"真美啊,險固的山河!這是魏國的寶呀!"吳起回答:"一國之寶,應是國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險要。當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於他不修道德,被夏禹消滅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邊是黃河、濟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南邊,羊腸阪在北邊,由於他治國不施仁政,被商湯放逐了。商紂的國土,左邊是孟門山,右邊是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黃河經過南邊,因為他不行仁德,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國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勢險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這些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啊!"魏武侯說:"你說得太對了!"

魏國設置國相時,任命田文為相。吳起心裡很不是滋味,就與田文商談:"我和你談論功勞如何?"田文說:"可以。"吳起問:"統率三軍,使士兵樂於戰死,敵國不敢侵略,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又問:"整治百官,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接著問:"鎮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聽之任之,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仍然說:"我不如你。"吳起質問:"這三條你都在我之下,而職位卻在我之上,為什麼呢?"田文說:"如今國君年幼,國家多疑難,大臣們不能齊心歸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是囑託給你好呢,還是囑託給我好?"吳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說:"囑託給你!"

【原文】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子先言於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

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遊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

周安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並中王屍。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餘家。

【譯文】

過了很久,魏國國相公叔娶了公主為妻,忌妒吳起。他的僕人獻計說:"去除吳起很容易。吳起為人剛硬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對國君說:『吳起是個傑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國家小,我擔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國君您何不試著要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拒絕的。』主人您再與吳起一起回去,讓公主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如此輕視您,一定會拒絕國君的婚事,這樣您的計謀就實現了。"公叔依計行事,吳起果然辭退了與公主的婚事。魏武侯對吳起起了疑心,更不敢再信任他。吳起害怕被誅殺,於是投奔了楚國。

楚悼王一向聽說吳起是個人才,吳起一到楚國便封他為國相。吳起嚴明法紀,裁減掉不必要的閒官,廢除了王族中疏遠的親戚,用來安撫獎勵士兵,大力增強軍力,破除合縱連橫的流言。於是楚國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擋住了韓、魏、趙三國的擴張,向西徵討秦國,各個諸侯國都害怕楚國的強大,但是楚國的王親貴戚、權臣顯要中卻有很多人怨恨吳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的貴族和大臣作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悼王的屍體邊,伏在上面。攻擊吳起的暴徒用箭射吳起,還射到了悼王的屍體上。辦完葬事,楚肅王即位。他命令楚國令尹全數剪滅作亂之人。因射吳起之事而被滅族的就有七十多家。

【評析】

吳起是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家,他殺掉自己的妻子,當上了魯國的大將軍,卻還是沒有受到重用,在魏國又受到小人的排擠而逃離,直到在楚悼王那裡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可惜,楚悼王死後,他就受到別人的攻擊,即使俯身在楚悼王的屍體上,也沒有逃脫最終被殺的命運。

--------------------------------------------------------------------------------

周紀·商鞅變法

【原文】

周顯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孝公令國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衛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

【譯文】

周顯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秦孝公在國中下令說:"當年國君秦穆公。在岐山、雍地勵精圖治,向東平定了晉國之亂,以黃河劃定國界,向西稱霸於戎、翟等族,佔地千裡之闊,被周王委以重任,各諸侯國都來祝賀,所開闢的基業是多麼偉大!只是後來歷代國君厲公、躁公、簡公及出子造成國內動亂不息,不得安寧,所以才無力顧及外事。魏、趙、韓三國奪去了先王所開創的黃河以西的領土,這是無比的恥辱。獻公即位後,平定安撫邊境,把都城遷到櫟陽,並親自前去治理,打算向東徵討,收復穆公時的舊地,重修穆公時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君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現在賓客群臣中誰能獻上奇計,使秦國強大昌盛起來,我就賞他高官,封他土地。"衛國的公孫鞅聽到這道命令,就西行投奔秦國。

【原文】

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為君謀,後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衛鞅既至秦,因嬖臣[1]景監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公大悅,與議國事。

【注釋】

[1]嬖(bì)臣:受寵幸的近臣。

【譯文】

公孫鞅是衛國宗族旁支子孫,喜好法家刑名的學說。他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的時候,公叔痤知道他是有才能的人,但還未來得及向國君推薦重用,就身患重病臥床不起了。魏惠王前來看望公叔痤,問道:"您如果有個三長兩短,國家大事該如何處置呢?"公叔痤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紀輕,卻有奇才,希望國君把國家交給他來治理,並且信任他!"魏惠王默然不語。公叔痤又說:"如果您不採納我的建議而重用公孫鞅,那就必須殺掉他,不能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答應後離開。公叔痤又召見公孫鞅,深懷歉意地說:"我必須先忠於君主,再照顧屬下,所以先為國君出謀劃策,再把詳情告訴你。你趕快逃走吧!"公孫鞅回答:"國君不聽從您的意見重用我,又怎會聽從您的意見殺我呢?"他最後還是沒有逃走。魏惠王離開公叔痤以後,對左右近臣說:"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悲了!他先讓我把國家交給公孫鞅去治理,一會兒又勸我殺了他,這豈不是前後矛盾了嗎?"公孫鞅到了秦國,靠著一位叫景監的寵臣推薦,見到了秦孝公,並向秦孝公陳述了自己富國強兵的辦法,孝公十分高興,便和他一起商討國事。

【原文】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鞅言於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俘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譯文】

衛鞅想實行變法改革,秦國很多人都不贊成。衛鞅對秦孝公說:"跟自己的臣民,不能考慮開創事業,只能分享事業的成功。最高尚的人不必附和世俗的觀念,想建大功的人也不必跟民眾商討。因此聖賢之人,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於舊傳統。"大夫甘龍反駁說:"不對。按照過去的章程辦事,官員才能熟練自如,百姓才能安定不亂。"商鞅說:"普通人只知道安於傳統,而學者們往往受所學知識的局限。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可以,但與他們商討舊法之外開創新業的事,就不行了。聰明的人制定法規政策,愚笨的人只會循規蹈矩;賢德的人因時制宜,無能的人墨守成規。"秦孝公說:"說得好。"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制定變法的律令。

(衛鞅)下令將百姓編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監督,犯法連坐。舉報奸邪的人,能獲得與殺敵立功者同等的賞賜;隱瞞不報的人,和臨陣降敵者受到同等的處罰;立軍功的人,可以獲得上等爵位;私下鬥毆的人,根據情節輕重處以大小刑罰;致力於耕田織布的人,如果生產的糧食布匹多,就免除賦役;不務正業、因懶惰而貧困的人,全家充做國家的奴隸;王親國戚沒有獲得軍功的,不能再享有貴族的地位;確立由低到高的各級官階等級,分別配給其田地房宅、奴僕侍女、衣飾器物。使有功勞的人尊貴榮耀,沒有功勞的人即使富有也不光彩。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1]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衛鞅言於秦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何者?魏居嶺厄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然後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公從之,使衛鞅將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御之。

【注釋】

[1]輒:立即。

【譯文】

法令詳細地制定出來了,沒有立刻公布。(衛鞅)擔心百姓不相信,便在國都的南門立了三丈長的一根木桿,並下令說,誰能將此木桿搬到北門去,便賞他十金。老百姓覺得此事很古怪,誰也不敢去搬動。商鞅又傳令:"能搬過去的,賞五十金!"後來有個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桿搬了過去,商鞅立即賞了五十金。商鞅這才頒布法令。在實施變法令的一年中,秦國數以千計的百姓到國都指責新法的不便。這時太子觸犯了法令,商鞅說:"新法之所以實施不暢,就在於上層人物帶頭違反!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把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另一個老師公孫賈的臉上刺字。"第二天,秦國人都知道了這件事,於是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遵令行事。新法施行了十年,秦國被治理得路不拾遺、山無盜賊,人民勇於為國作戰,不敢為私利鬥毆,鄉野和城鎮都安定太平。這時,當初那些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人又改口稱頌新法好。衛鞅說:"這些都是亂法的刁民!"於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住。從此以後,人民再也不敢議論法令的是非了。

衛鞅對秦孝公說:"秦國與魏國的關係,就像人有了心腹大患一樣,不是魏國吞併秦國,就是秦國兼併魏國。為什麼這樣說呢?魏國東面是險山惡嶺,建都於安邑城,與秦國以黃河為界,獨自獲得崤山以東的有利地形。它強盛的時候就向西侵入秦國,窘困時就向東收縮自保。現在秦國在您的賢明領導下,國勢漸強,而魏國去年大敗於齊國,各國都背棄了與它的盟約,我們可以乘機攻伐魏國。魏國無法抵抗,必然向東撤退。那時秦國就佔據了黃河、崤山的險要,向東可以制伏各諸侯國,就奠定了稱霸的大業。"秦孝公聽從了衛鞅的建議,派他率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卬為將軍前來迎擊。

【原文】

軍既相距,衛鞅遺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為然,乃相與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襲虜公子卬,因攻魏師,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獻河西之地於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嘆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秦封衛鞅商於十五邑,號曰商君。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淪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趙良見商君,商君問曰:"子觀我治秦,孰與五羖大夫賢?"趙良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僕請終曰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諾。"

【譯文】

兩軍對壘,衛鞅派人送信給公子卬,寫道:"當年我與公子交情很好,如今都成為兩軍大將。我不忍心互相攻殺,想見面後互相起誓結盟,暢飲之後罷兵回國,使秦國、魏國兩國以後相安無事。"公子卬信以為真,便前來赴會。兩方盟誓結束,正飲酒時,衛鞅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衝出來,俘虜了公子卬,又乘勢攻擊魏軍,使其大敗。魏惠王聞知敗訊,十分驚恐,派人向秦國獻出黃河以西一帶的地方以求和。此後他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這時,他才懊惱地說:"我真後悔當年不聽公叔痤的話!"

秦國封給衛鞅商、於等地的十五個邑,封號為商君。秦孝公去世後,其子即位,為秦惠文王。因為公子虔的門下指控商鞅要謀反,就派官吏前去捕捉他。商鞅急忙逃往魏國,魏國人拒不接納,把他送回到秦國。商鞅只好與他的門徒來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鄭國。秦國軍隊進攻商鞅,將他斬殺。車裂分屍,全家老小也被殺光。

起初,商鞅在秦國做國相時,制定的法律極為嚴酷,他曾親臨渭河處決犯人,血流得河水都變紅了。他擔任國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一次,趙良來見商鞅,商鞅問他:"你看我治理秦國,與當年的五羖大夫百裡奚誰更高明?"趙良說:"一千個人唯唯諾諾,不如有一個人敢於直言不諱。請允許我全部說出心裡的意見,而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嗎?"商鞅說:"好吧!"

【原文】

趙良曰:"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五投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1]者不相杵。今君之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凌轢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數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商君弗從。居五月而難作。

【注釋】

[1]舂(chōnɡ):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裡搗,使其破碎或去皮殼。

【譯文】

趙良坦然而言:"五羖大夫百裡奚,原來是楚國的一個鄉下人,秦穆公把他從卑賤的養牛郎提拔到萬民之上、無人可及的崇高職位。他在秦國做國相六七年,向東討伐了鄭國,三次為晉國扶立國君,還有一次拯救楚國於危難之中。他做國相,勞累了不乘車,炎熱的夏天也不打起傘蓋。他在國中巡察,從沒有眾多車馬隨從,也不舞刀弄劍。他去世的時候,秦國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連孩子也悲傷得不唱歌謠,舂米的人也不再唱舂杵的謠曲了,以此自覺遵守喪禮。現在再來看您,您靠著結交國君的寵臣景監才得以面見秦王,待到您掌權執政,就凌辱踐踏貴族,殘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閉門不出已經有八年之久。您又殺死祝歡,給公孫賈以刺面的刑罰。《詩經》中說:『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上述幾件事,您可算不上得人心。您出行的時候,後面尾隨大批車輛,孔武有力的侍衛在身邊護衛,持矛操戟的武士在車旁疾馳。這些防衛措施缺了一樣,您肯定不敢出門。《尚書》中說:『倚仗仁德者昌盛,憑藉暴力者滅亡。』上述的幾件事,可算不上以德服人。您的危險處境就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要消失了,卻還貪戀商於的富庶收入,在秦國獨斷專行,積累百姓的怨恨。到時候一旦秦王捨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想要報復您的罪名會少嗎?"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五個月後就大難臨頭了。

【評析】

商鞅本來複姓公孫,是個難得的人才,在衛國卻沒有得到重用。來到秦國之後,秦孝公急於改變秦國落後的狀態,就廣開言路,商鞅才受到了重用,開始了他的變法。這次變法非常成功,秦國被治理得路不拾遺、軍強民富,但商鞅本人卻因為變法而被處死了。他的新法取得了成功,秦國強大起來,終於在戰國末年統一了全國。

--------------------------------------------------------------------------------

周紀·圍魏救趙

【原文】

周顯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初,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臏,乃召之。至,則以法斷其兩足而黥[1]之,欲使終身廢棄。齊使者至魏,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者。齊使者竊載與之齊。田忌善而客待之,進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於是威王謀救趙,以孫臏為將,辭以刑餘之人不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於桂陵,魏師大敗。

【注釋】

[1]黥:在臉上刺字的一種刑罰。

【譯文】

周顯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當初,孫臏與龐涓一起研習兵法。龐涓到魏國做了將軍,自己深知才能不如孫臏,便召孫臏前來魏國。孫臏剛到魏國,龐涓便設計以法砍斷孫臏的雙腳,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終身成為廢人。齊國使者出使魏國,孫臏以受刑待罪人的身份暗中與他相見,說動了齊國的使者,齊使偷偷地把孫臏裝在車上帶回了齊國。齊國的大臣田忌把他奉為座上客,後又把他引薦給齊威王。威王向他討教兵法,於是請他當老師。這時齊威王打算出兵援救趙國,便任命孫臏為大將,孫臏以自己是個殘疾人堅決推辭,齊威王便改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讓他坐在簾車裡,為伯戰出謀劃策。

田忌將要率兵前往趙國,孫臏說:"排解雙方的爭鬥,不能用拳腳將他們打開,更不能出手幫著一方打,只能因勢利導,出其不意,緊張的形勢受到禁錮,就自然會解除。如今兩國攻戰正激烈,精兵圍魏救趙良將傾巢而出,國中只剩下老弱病殘。您不如率兵突襲魏國都城,佔據有利地勢,衝擊魏國空虛的後方,魏軍一定會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援救。這樣我們就能一舉兩得,既解了趙國之圍,又給魏國以痛擊。"田忌聽從了孫臏的謀劃。同年十月,趙國的邯鄲城投降魏國。而魏軍又急忙回師援救都城,在桂陵與齊國軍隊遭遇激戰,結果魏軍大敗。

【原文】

魏龐涓伐韓。韓請救於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蚤[1]救孰與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

孫臏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陰許韓使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

【注釋】

[1]蚤:同"早"。

【譯文】

魏國的龐涓領兵攻打韓國,韓國派使者向齊國求援。齊威王便召集大臣商討道:"是早救好呢,還是晚救好呢?"成侯鄒忌建議道:"還不如不救好。"田忌不同意,說:"如果我們坐視不管,韓國很快就會滅亡,被魏國吞併,還是早點出兵救援為好。"

孫臏卻說:"如今韓國、魏國的軍隊士氣正旺,我們前去救援,其實是我們代替韓國承受魏國的打擊,反而顯得我們聽命於韓國了。這次魏國有一定要吞併韓國的野心,等到韓國感到亡國已經迫在眉睫時,必定會再向東懇求齊國,那時我們再發兵,一方面可以加深與韓國的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則可以趁魏國軍隊的疲弊給以痛擊,這正是一石二鳥之舉,名利兼收。"齊威王說:"說得好!"於是就暗中答應韓國使臣的求救,讓他先回去,卻遲遲不發兵。韓國自恃有齊國的援救,便奮力抵抗,但經過五次大戰都以失敗而終。不得已只好把國家全部希望寄托在齊國身上。

【原文】

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田盼將之,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魏人大發兵,以太子申為將,以御齊師。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乃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二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於是令齊師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到斫木下,見白書,以火燭之。讀未畢,萬弩俱發,魏師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大破魏師,虜太子申。

【譯文】

齊國這時才發兵,任田忌、田嬰、田盼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前去救援韓國,他們仍舊採用老辦法,直搗魏國的都城。龐涓聽說後,急忙放棄攻打韓國,而回兵援救國都。魏國集中了所有兵力,任太子申為將軍,抵抗齊國軍隊。孫臏對田忌說:"魏、趙、韓一帶的兵士素來剽悍勇猛,輕視齊國士兵,不過齊國士兵的口碑也確實不佳。善於指揮作戰的將軍必須做到因勢利導,取長補短。《孫子兵法》說:『從一百裡外去奔襲會損失上將軍,從五十裡外去奔襲則只有一半軍隊能到達。』"於是就下令齊國軍隊進入魏國地界後,做飯修造十萬個灶,第二天則減為五萬個,第三天再減為兩萬個。龐涓率兵追擊齊軍三天,見到如此情形,便大喜過望,說道:"我早就知道齊兵生性膽怯,剛進入我國境內三天時間,士兵就已逃散了一多半。"於是捨棄步兵,親自率領精銳輕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計魏軍當晚將到達馬陵。馬陵這個地方道路狹窄而多險關隘口,可以埋伏重兵,孫臏於是派人刮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白白的樹幹上寫龐涓之死上幾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下!"又從齊國軍隊中挑選萬名優秀射箭手沿路埋伏,相約天黑後看見有火把亮光就萬箭齊發。龐涓果然在夜裡趕到了那棵樹下,看見白樹幹上隱隱約約有字,便令人舉火把照看,還未讀完,便見兩邊矢如雨下,突遭亂箭,魏軍頓時亂作一團,潰不成軍。龐涓深知大勢已去,便拔劍自刎,臨死前嘆息道:"到底讓孫臏這小子出頭了!"齊軍趁機痛擊魏軍,俘虜了魏國大將太子申。

【評析】

孫臏和龐涓是同門師兄弟,兩人同時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後來,龐涓到了魏國,孫臏來到了齊國。兩個人不可避免地在戰場上相見了。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大獲全勝,從根本上削弱了魏國的作戰實力。"孫臏減灶滅龐涓"說的就是這個故事。從此,魏國就開始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權。

--------------------------------------------------------------------------------

周紀·客死秦國

【原文】

赧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王欲伐齊,患[1]齊、楚之從親,乃使張儀至楚,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裡,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楚王說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軫獨吊[2]。王怒曰:"寡人不興師而得六百裡地,何吊也?"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王曰:"有說乎?"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於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裡?張儀至秦,必負王。是王北絕齊交,西生患於秦也。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苟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願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賜之。遂閉關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至秦。

【注釋】

[1]患:擔心。

[2]吊:慰問喪家或遭遇不幸的人。

【譯文】

赧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王想徵伐齊國,卻考慮到齊、楚兩國有互助條約,就先派張儀前往楚國。張儀對楚王說:"大王如果聽從我的建議,與齊國廢除盟約,斷絕邦交,我可以向楚國獻上商於的六百裡土地,讓秦國的美女來做妾婢侍奉您。秦、楚兩國互通婚嫁,以後就是兄弟之邦了。"楚王十分高興,答應了張儀的建議。群臣都來祝賀,只有陳軫表示哀痛。楚王大怒,問:"我沒有出動一兵一士就得到六百裡土地,為什麼不值得慶賀?"陳軫回答:"不是您想的那樣。以臣之見,商於的土地不會到手,而齊國和秦國卻會聯合起來,那時,楚國就要面臨大禍了。"楚王問:"為什麼這麼說呢?"陳軫回答:"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我們有齊國做盟友。如果我們現在與齊國毀約斷交,那麼楚國便孤立了,秦國怎麼會給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贈送商於的六百裡土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一定會背棄對您的許諾。到了那時,大王北邊與齊國斷交,西邊與秦國發生了怨仇,齊秦兩國肯定聯合發兵夾攻。為大王您打算,不如我們暗中與齊國仍舊修好而表面上絕交,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如果真的割讓給我們土地,我們再與齊國絕交也不晚啊。"楚王生氣地說:"閉嘴,不要再說廢話了,你就看著我如何接收六百裡的土地吧!"楚王把國相大印授給張儀,又重重地賞賜了他,隨即下令與齊國斷交,並派一名將軍跟隨張儀去秦國。

【原文】

張儀佯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遺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以事秦,齊、秦之交合。張儀乃朝,見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裡。"使者怒,還報楚王。楚王大怒,欲發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賂以一名都,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亡地於秦,取償於齊也。今王已絕於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使屈匄帥師伐秦。秦亦發兵使庶長章擊之。

赧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春,秦師及楚戰於丹陽,楚師大敗,斬甲士八萬,虜屈匄及列侯、執珪七十餘人,遂取漢中郡。楚王悉發國內兵以復襲秦,戰於藍田,楚師大敗。韓、魏聞楚之困,南襲楚,至鄧。楚人聞之,乃引兵歸,割兩城以請平於秦。

【譯文】

張儀回國後,假裝從車上跌下來,連續三個月不去上朝。楚王聽說後自言自語:"張儀是不是覺得我與齊國斷交得不夠徹底?"於是派勇士宋遺借了宋國的符節,到北邊的齊國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來討好秦國,秦國就與齊國結交了。這時張儀才上朝,見到楚國使者就問:"你為什麼不去接受割地呢?從某處到某處,方圓六裡多。"使者憤怒地回國向楚王匯報,楚王勃然大怒,準備發兵攻打秦國。陳軫說:"我可以開口說話嗎?攻打秦國還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價去收買秦國,再與秦國合力攻打齊國。這樣我們從秦國失了地,還可以在齊國得到補償。現在您已經與齊國斷交,再去斥責秦國的欺騙行為,這樣做恰恰是我們在促成齊、秦和好,並招來天下的軍隊。楚國一定會吃大虧的!"楚王仍然不聽他的勸告,派屈匄率軍隊討伐秦國,秦國任命魏章為庶長起兵迎擊。

公元前312年春季,秦、楚兩國的軍隊在丹陽大戰,楚軍大敗,八萬士兵被殺,屈匄及楚國的列侯、執珪等七十多名將官被俘,秦軍又奪取了漢中郡。楚王又徵發國內全部兵力再次襲擊秦國。雙方在藍田決戰,楚軍再次大敗。韓國、魏國看到楚國處於危困之中,也向南襲擊楚國,直達鄧地。楚軍聽說後,趕快率軍回救,並割讓兩座城向秦國求和。

【原文】

秦惠王使人告楚懷王,請以武關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願易地,願得張儀而獻黔中地。"張儀聞之,請行。王曰:"楚將甘心於子,奈何行?"張儀曰:"秦強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鄭袖,袖之言,王無不聽者。"遂往。楚王囚,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秦王甚愛張儀,將以上庸六縣及美女贖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於是鄭袖日夜泣於楚王曰:"臣各為其主耳。今殺張儀,秦必大怒。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王乃赦張儀而厚禮之。

張儀因說楚王曰:"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韓驅梁而攻楚,則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積粟[1],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餘裡,不至十日而拒扦關,扦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夫待弱國之救,忘強秦之禍,此臣所為大王患也。大王誠能聽臣,請令秦、楚長為兄弟之國,無相攻伐。"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乃許之。

【注釋】

[1]積粟:囤積糧食。

【譯文】

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懷王,想用武關以外的地方換黔中。楚王說:"我不願換地,只想用黔中之地來換張儀。"張儀聽說後,請求秦王答應。秦王疑惑地問:"楚王要殺死你才甘心,你為什麼還要去呢?"張儀說:"秦國強,楚國弱,只要大王您在,楚國是不會殺我的。而且我和楚王的寵臣靳尚關係密切,靳尚又侍奉楚王的愛姬鄭袖,鄭袖的話,楚王無不言聽計從。"然後欣然前往楚國。楚王把張儀關在獄中,準備將他處死。靳尚對鄭袖說:"秦王十分寵愛張儀,想用上庸等六個縣和一批美女將他贖回。大王既重視城池,又尊重秦國,那麼,以後秦國來的美女肯定會被寵幸,那時您必然會遭到冷落啊。"於是鄭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泣哀求:"當年的事情,不過是臣子各為其主。現在殺了張儀,秦國必定大怒。我請求讓我們母子倆人先遷居江南,不要成為秦國刀下的魚肉!"之後,楚王赦免了張儀,並以厚禮相待。

張儀向楚王勸說道:"倡導各國聯合抗秦,就像是趕著羊群去進攻猛虎,根本沒有可鬥性。現在大王不肯聽命於秦王,秦國如果逼迫韓國、驅使魏國來聯合攻楚,楚國就處於危險之中了。秦國西部有巴、蜀兩地,備船積糧,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多裡,用不了十天就能兵臨武扦關。一旦扦關被驚動,由此以東的各城就都要嚴加守備,黔中、巫郡便不再屬於大王您了。秦國如果興兵攻出武關,那麼楚國的北部也就成了絕地。秦兵再來攻打楚國,楚國的存亡最多只有三個月的時間,而等待各國的救援則需要半年以上。等待那些弱國來救,而忘記強秦的攻擊,我非常為大王您現在的做法憂心啊!大王如果能真誠地接受我的建議,我可以讓楚國和秦國永結為兄弟之邦,停止一切戰爭。"楚王雖然已經得到了張儀,卻仍然重視黔中之地,不肯拿此地來交換,於是同意了張儀的建議,讓他離開。

【原文】

赧王十二年(戊午,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橫為質於秦以請救。秦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赧王十三年(己未,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韓太子嬰會於臨晉,韓太子至鹹陽而歸;秦復與魏蒲阪。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鬥者,太子殺之,亡歸。

赧王十四年(庚申,公元前301年)秦庶長奐會韓、魏、齊兵伐楚,敗其師於重丘,殺其將唐昧;遂取重丘。

赧王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於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

【譯文】

公元前303年,齊、韓、魏等國因為楚國違背合縱抗秦的盟約,三國聯合出兵討伐楚國。楚王遣太子橫作為人質到秦國請求救援。秦國派一個名叫通的客卿率兵前去增援楚國,三國聯軍撤兵。

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韓太子韓嬰會盟於臨晉,(會盟完畢)韓太子韓嬰繞道秦國的鹹陽然後才回韓國:秦國歸還了魏國的蒲阪。秦國有個大夫私下與楚國的太子橫發生爭鬥,太子橫乘機殺了他,逃回了楚國。

公元前301年,秦國派一位名叫奐的庶長前去聯合韓、魏、齊三國出兵徵討楚國,結果在重丘這個地方大敗楚國軍隊,殺死楚將唐昧,於是佔領重丘。

公元前299年,秦國出兵徵討楚國,攻取八座城池。秦王遣使送信給楚王,信中寫道:"當初我與你相約兩國結為兄弟之邦,並在黃棘盟誓,派楚太子橫到秦國作人質,雙方相交關係融洽。誰知楚太子卻殺害了我的重臣,偷偷地逃回楚國。對此我十分惱怒,這才派兵攻打你的邊境。現在又聽說你讓太子到齊國去充當人質,請求和解。我秦國與你們楚國毗鄰,並且結為兒女親家。現如今要是秦、楚關係惡化,那麼就無法施號令於其他國家。我希望與你在武關會面,當面誓約,結為同盟國,這才是我的真正願望!"

【原文】

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並諸侯之心,不可信也!"懷王之子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將軍詐為王,伏兵武關,楚王至則閉關劫之,與俱西,至鹹陽,朝章臺,如藩臣禮,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因不復許,秦人留之。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

赧王中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楚懷王發病,薨於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

【譯文】

楚王十分擔憂,去,怕掉入陷阱,不去,又恐怕秦國更加惱怒。大臣昭睢說:"大王不能去,應該趕緊調兵堅守城池!秦國是虎狼之國,早就懷有吞併各國的野心,絕不能相信他們!"楚懷王的兒子子蘭卻勸懷王赴約,於是懷王前往秦國。秦王讓一位將軍假扮自己,在武關設重兵埋伏,等楚懷王一到便立即閉上關門,挾持他去到西邊的鹹陽,又命令懷王朝拜秦國的章臺宮,行藩國使臣的禮節,並逼迫懷王割讓巫郡和黔中郡兩地給秦國。懷王要求履行盟誓,秦王卻堅持讓楚國先交割土地。楚懷王十分惱怒地斥責道:"秦王欺騙了我,還想強行逼迫我割地!"因此不再答應。秦國便扣留了他。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從秦國逃了出來。結果被秦國人發覺,於是封鎖了所有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只好從小路逃到了趙國。當時正逢趙主父外出去了代郡,趙國的官員不敢自作主張收留他。楚懷王又想逃到魏國去,卻被秦國人追上,抓回了秦國。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突發疾病,客死在秦國,秦國把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見了都萬分悲痛,像自己的親人死去了一樣。各國諸侯因此也開始對秦國不滿。

【評析】

楚國楚懷王時期正是戰國諸雄激烈爭霸的時期。秦國在這場戰爭中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因此各個諸侯國多次聯合起來對付秦國,歷史上稱之為"合縱"。秦國則千方百計地破壞其他諸侯國的聯合,努力建立自己和單個諸侯的聯合,歷史上稱為"連橫"。楚懷王卻在這場戰鬥中失敗了,自己也客死秦國。楚國人非常悲憤,"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的,意思是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也發誓要滅亡秦國。

--------------------------------------------------------------------------------

周紀·胡服騎射

【原文】

周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家聽於親,國聽於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於賤,而從政先信於貴,故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熟圖之也!"使者以報。

【譯文】

周赧王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趙武靈王向北徵伐中山國,大軍經過房子城,來到代地,再向北行至大漠中的無窮,向西攻至黃河,登臨黃華頂峰。他與大臣肥義商量想讓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學習騎馬射箭,只聽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的舉措,但聰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不會放棄,我相信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據為己有!"於是他帶頭改穿胡服。

國中的士人多數持反對意見,公子成也謊稱有病,不來上朝。趙王便派人前去說服他說:"家事聽命於父母,國政服從於國君。現在我向世人倡導改變服裝,而如果叔父您不穿,我擔心天下人會因此議論我徇私。治理國家遵從一定章法,以對百姓有利為根本;從事政務有一定常規,執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傳道德要先從卑賤的下層開始,而推行政令必須先從貴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樹立叔父您為榜樣來實現改穿胡服的功業。"公子成又行稽首禮道:"我聽說,中國是在古代先賢的教化下,用禮樂儀制使遠方國家前來朝拜,是讓四方蠻夷學習效法的地方。現在君王您捨棄這些不顧,反而去仿效遠方外國的服飾,這是擅改傳統習俗、違背人心的舉動,我希望您能慎重考慮。"使者把他的這番話報告給趙王。

【原文】

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纍吾民,引水圍鄗[1];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君醜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於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五月戊申,大朝東宮,傳國於何。王廟見禮畢,出臨朝,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並傅王。武靈王自號"主父"。主父欲使子治國,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將自雲中、九原南襲鹹陽,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欲以觀秦地形及秦王之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

【注釋】

[1]鄗(hào):古縣名。春秋屬晉,戰國屬趙。

【譯文】

趙王於是親自前往,當面解釋道:"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是燕國、東胡,西面有樓煩,與秦、韓兩國毗鄰。如果沒有騎馬射箭的武備,怎麼能堅守得住呢?早先中山國仰仗齊國的強兵,侵犯我們領地,騷擾我們的子民,又引水圍灌鄗城;如果不是祖先神靈保佑,恐怕鄗城已經失守了,對此先王深以為恥。因此我決心改變服飾,學習騎射,想以此抵禦四邊的災難,一雪中山國之恥。而叔父您卻一味因循守舊,憎惡改變服裝,這是已經忘記了鄗城的奇恥大辱,這並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公子成翻然悔悟,欣然從命,趙王親自賜給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著胡服入朝。於是,趙王正式下令改穿胡服,並且力倡學習騎馬射箭。

五月二十六日,趙王在東宮舉行盛大朝會,把國君之位傳給了趙何。趙何行罷祭祀宗廟的禮儀,登朝處理政事,他屬下的大夫都成了朝廷大臣。又任命肥義為相國,並尊稱為國君老師。趙武靈王自稱"主父"。趙主父想讓兒子在國中主事,而他則準備身穿胡服率領文臣武將前去攻打西北胡人領地。他計劃從雲中、九原等地開始向南襲擊秦國的都城鹹陽,於是他自己假裝使者,前往秦國,想藉機考察秦國地形以及秦王的為人。秦王沒有察覺,事後覺得此人相貌偉岸不凡,有著臣子不具備的風度,便急忙派人去追趕,而此時趙主父一行已經出了秦國邊關。經過一番盤問調查,秦國人才知道他就是趙主父。秦國人於是大驚失色。

【評析】

很多人都把中原作為文明的中心,把周圍的地方稱作"蠻夷之地",俗稱"東夷、西戎、南蠻、北胡",都是含有貶義的稱呼。然而,趙武靈王毫不介意這些看法,只要是對自己的國家有幫助的,不管是哪裡的習俗都可以拿來為自己所用,趙國後來的昌盛和這有很大的關係。

--------------------------------------------------------------------------------

周紀·長平之戰

【原文】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左庶長王齕攻上黨,拔之。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於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齕因伐趙。

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1]之。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不聽。

【注釋】

[1]讓:責備。

【譯文】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國派左庶長王齕率兵進攻上黨,攻破後,上黨百姓被迫逃往趙國。趙國便派廉頗率軍駐守在長平,以接應上黨逃難的百姓。王齕於是就揮師討伐趙國。

秦軍屢屢打敗趙軍,廉頗便下令趙兵堅城固守。趙王以為廉頗損失慘重後更加膽怯,不敢迎戰,憤怒之餘,就多次斥責他。這時應侯範雎又派人帶上千金去趙國施行反間計,到處散布謠言說:"秦國所畏懼的,只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大將。廉頗極易對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趙王很快中計,任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藺相如勸阻道:"大王因為趙括有名望就重用他,這就像是粘住調弦的琴柱再彈琴呀!趙括只知道死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而不知道在戰場上隨機應變。"趙王不聽。

【原文】

初,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許之。

【譯文】

當初,趙括從小習讀兵法時,就自以為天下無人能夠與之相比;他曾經與父親趙奢探討兵法,趙奢也難不住他,但始終不肯說他有才幹。趙括的母親詢問緣故,趙奢說:"領兵作戰,是提著腦袋做事,而趙括談起來卻輕鬆自如。趙國不用他做大將也就罷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麼滅亡趙軍的必定是趙括。"待到趙括即將出發,他的母親上書趙王,指明趙括不可重用。趙王問:"為什麼?"趙母回答道:"當年我服侍趙括的父親,他做大將的時候,親自捧著飯碗前去招待的將士有數十位,他的朋友有數百人。大王和貴族宗室給他的賞賜,他全部都分發給手下將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過問家事。而趙括剛剛成為大將,就向東高坐,接受朝拜,大小軍官沒有人敢抬頭正眼看他;大王賞給他的金銀絹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來,每天只是忙於查看哪裡有良田美宅可買的就趙括紙上談兵買下。大王您以為他像他的父親一樣,其實他們父子是心思迥異的兩個人,還望大王千萬不要派他去!"趙王卻說:"老太太你不要再說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母親因此說:"萬一趙括出了什麼差錯,我請求大王不要連累我治罪。"趙王同意了她的請求。

【原文】

秦王聞括已為趙將,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而王齕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後,又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武安君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齊人、楚人救趙。趙人乏食,請粟於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1]沃焦釜然。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注釋】

[1]甕(wènɡ):陶製盛器,小口大腹。

【譯文】

秦王聽說趙括已經升任為大將,便暗地裡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改王齕為副將,並在軍中下令:"有誰膽敢洩露白起為上將軍的消息,一律處死!"趙括來到軍中,全部廢除原來的規定,更換軍官,下令出兵攻打秦軍。白起佯裝戰敗逃走,卻預先布置下兩支奇兵準備截擊。趙括不知中計,乘勝追擊,直搗秦軍營壘,秦軍堅守不出,趙軍無法攻克。這時,秦軍的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已經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騎兵也堵截住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被斷絕。武安君白起趁勢下令精銳輕軍前去襲擊,趙軍倉促提兵,迎戰失利,只好堅築營壘等待援兵。

秦王聽說趙軍的糧草通道已經被切斷,便親自到河內徵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調往長平,阻斷趙國的救兵及糧運。齊國、楚國增援趙國,趙軍缺乏糧草,請求齊國救濟,齊王不同意。周子說:"趙國對於齊國、楚國而言,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齒外面的嘴唇一樣,唇亡則齒寒;今天趙國一旦滅亡,明天災禍就會降臨到齊國、楚國頭上。因此救援趙國這件事,就應該像捧著漏瓦罐去澆燒焦了的鐵鍋那樣,刻不容緩。更何況救援趙國表現出的是高尚的道義;抵抗秦軍,更是顯示威名的好事;必須主持正義救援亡國,以顯示兵威擊退強大的秦國。不為此事傾盡全力反而愛惜糧食,這樣為國家謀劃真是個大錯!"齊王仍舊不聽。

【原文】

九月,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急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殺之。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譯文】

到了九月份,趙軍已經斷糧四十六天,趙軍開始暗中互相殘殺,互相吞食。趙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趙軍進攻秦軍營壘,想派出四隊人馬,輪番進攻,但到第五次,仍無法突圍出去。無奈,趙括親自率領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趙軍於是大敗,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秦國。白起說:長平之戰"當初秦軍已攻克上黨,上黨百姓卻不願歸順秦國而去投奔趙國。趙國士兵多反覆無常,如果現在不全部殺掉,恐怕會有後患。"於是連哄帶騙地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個年歲較小的回到趙國。前後共殺死趙兵四十五萬人,趙國因此大為震驚。

【評析】

長平之戰被評價為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鬥,不是因為作戰雙方的勇敢,而是由於秦將白起的殘忍。趙國派趙括帶兵,一步步把整個趙國推向深淵,戰敗之後,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而白起使用奸計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個年歲小的回到趙國,前後共殺死了四十五萬人,趙國大為震驚,從此衰落下去。

--------------------------------------------------------------------------------

周紀·毛遂自薦

【原文】

周郝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趙王使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約其門下食客文武備具者二十人與之俱,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毛遂自薦於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1]脫而出。非特其未見而已。"平原君乃與之俱,十九人相與目笑之。

平原君至楚,與楚王言合從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決,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

【注釋】

[1]穎:某些細長東西的尖銳部分。

【譯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援,平原君打算集合門下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同行,但是只挑到十九人,其他的人都不足取。就在這時,毛遂站出來親自向平原君做自我推薦。平原君說:"一個人的才能,就像把錐子放在囊中一樣,它的尖銳之處,應該早就會顯露出來,被人發現了。現在你在我的門下都有三年了,而左右並沒有人誇讚過你,我也從沒聽說過你有什麼才能。這說明你還是沒有才能,所以你還是留下吧。"毛遂說:"那現在就請您把我放到囊中去!假如早些把我放到袋子裡,我也早就脫穎而出了。"平原君只得允許他一同前往,於是其餘十九個人都嘲笑他。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國,和楚王談合縱的好處以及不合縱的弊端,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也沒談出個結果。於是毛遂手按長劍,一步一步地登上臺階,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了,可是現在從日出開始到中午仍然沒有結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楚王怒目呵斥道:"趕緊下去!我正在和你的主人商談,你上來做什麼?"

【原文】

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裡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裡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1]、郢[2],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注釋】

[1]鄢(yān):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

[2]郢(yǐnɡ):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

【譯文】

毛遂手按長劍,上前道:"君王現在之所以叱罵我毛遂,無非就是仗著楚國人多。現在在十步以內,大王您就無法憑藉人多勢眾的優勢了。現在君王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我面前,你呵斥什麼?我聽說商湯憑藉方圓七十裡的土地而稱王天下,周文王憑藉方圓百裡的土地而稱霸諸侯。這難道能說是仗著人數眾多嗎?說到底都是看準形勢,發揚其威。現在楚國方圓五千裡,擁有兵士百萬餘眾,這是稱霸於天下的資本。以楚國的強大,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相抗衡。但如今白起一個無名小卒,卻敢率領數萬人和楚國作對,一戰就佔領了楚國的鄢、郢,再戰則燒毀了夷陵,三戰則焚燒了楚國的宗廟,這真是天大的仇恨,你難道就不感到羞恥嗎?合縱聯合就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的私利。我的主人在面前,你呵斥什麼!"

【原文】

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以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從而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為上客。

【譯文】

楚王說:"是,是,正如先生所說,我現在就舉國追隨趙國而去。"毛遂說:"您真的打算合縱了嗎?"楚王說:"我答應了。"毛遂於是便對楚王的左右近臣說:"拿雞、狗、馬的血來。"毛遂雙手捧著銅盤,跪著獻給楚王說:"君王您應該首先歃血為盟,其次才是我的主人,最後輪到我毛遂。"於是楚、趙兩國就在大殿上定好了合縱之約。毛遂左手託著裝血的銅盤,右手則向殿下的十九人招呼道:『諸位就在殿下歃血吧!你們都是碌碌無為之輩,只能是所謂因人成事的人罷了。"平原君這次合縱成功,回到趙國以後說:"我從現在開始,再也不敢胡亂品評人才了!"隨即以毛遂為上賓。

【評析】

毛遂自薦的故事發生在戰亂紛飛的戰國時期。毛遂本來是平原君手下的門客,一直都沒有表現出什麼特殊的才能,直到秦國包圍了趙國的邯鄲,平原君準備集合門下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向楚國求救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手下還有這麼一號人物,而且在談判過程中起到了這麼大的作用。

--------------------------------------------------------------------------------

周紀·竊符救趙

【原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於是楚王使春申君將兵救趙,魏王亦使將軍晉鄙將兵十萬救趙。秦王使謂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諸侯敢救之者,吾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遣人止晉鄙,留兵壁鄴,名為救趙,實挾兩端。又使將軍新垣衍間[1]入邯鄲,因平原君說趙王,欲共尊秦為帝,以卻其兵。

【注釋】

[1]間:暗中,秘密地。

【譯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盟約籤訂後,楚王便派春中君黃歇領兵前去救趙國,魏王也派大將晉鄙率十萬大軍前來救趙國。這時秦王派使者對魏王說:"我攻打趙國,早晚會攻下的,各諸侯國之中有誰敢來救援趙國,等我一滅了趙國,必定調動大軍首先攻擊它!"魏王害怕了,趕緊派人去讓晉鄙停止前行,屯兵在鄴城堅守,名義上是來救趙,實際上卻是腳踏兩隻船。魏王還派將軍新垣衍秘密潛入趙國邯鄲,想通過平原君去勸說趙王,打算共同尊秦王為帝,以此來使秦國罷兵。

【原文】

齊人魯仲連在邯鄲,聞之,往見新垣衍曰:"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彼即肆然而為帝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不願為之民也!且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耳,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新垣衍怏然不悅,曰:"先生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吾將言之。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九侯有子而好,獻之於紂,紂以為惡,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辯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喟然而嘆,故拘之牖裡之庫百日,欲令之死。今秦,萬乘之國也;梁,亦萬乘之國也。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王之名,奈何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卒就脯醢之地乎!且秦無已而帝,則將行其天子之禮以號令於天下,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不肖而與其所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新垣衍起,再拜曰:"吾乃今知先生天下之士也!吾請出,不敢復言帝秦矣!"

【譯文】

當時齊人魯仲連正好在邯鄲,聽說這事後,就來見新垣衍說:"那秦國是拋棄禮義倫常而崇尚殺人立功的國家。如果讓這樣的國家肆無忌憚地統治全天下,那我魯仲連只有跳東海而死了,絕不會去做秦國的臣民!更何況,魏國還沒有看到秦王稱帝以後將給它帶來的危害,我會讓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醬!"新垣衍怏怏不快地問道:"先生如何使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的確可以,不信聽我慢慢講來。當年九侯、鄂侯、文王三人是商紂王朝廷裡的三公。九侯有個女兒,長得非常漂亮,於是將她獻給紂王,紂王卻非常厭惡她,因此就把九侯剁成了肉醬;鄂侯極力為九侯辯解,疾聲鳴冤,所以他也被紂王做成了肉乾;周文王聽說後,只是慨然長嘆,就被拘押在牖裡的倉庫長達一百天,想讓他也死掉。如今的秦國,是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魏國也是同樣的大國,兩國都擁有雄厚的國家實力,各自都有稱王的名望,卻為何看到秦國打了一次勝仗,就想聽從它的指揮,尊奉秦王為帝,從而把自己置於被人宰割做成肉醬的境地呢!如果秦王未受到任何阻止而稱帝,就將行施天子的禮儀,對天下各國發號施令,並且將調換各國君主的大臣,剝奪自己看不起的人職位,轉授給他所器重的人;他將剝奪自己憎惡的人的職位,轉授給他所寵愛的人:他又將把秦國的女子和喜歡搬弄是非的妾姬,指令婚配給各國的君主。設想一下,這些人在大梁的後宮中,那魏王還能泰然處之嗎?而將軍您又有什麼辦法能保住自己在君主面前的舊日恩寵呢?"新垣衍聽完後感到心驚膽戰,起身拜了又拜,說道:"我今天才知道先生實在是天下的高人啊!我這就告辭回國,不會再提及尊秦為帝的話了。"

【原文】

初,魏公子無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乃謝客就車,至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

及秦圍趙,趙平原君之夫人,公子無忌之姊也,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公子曰:"勝所以自附於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能急人之困也。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縱公子輕勝棄之,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敕晉鄙令救趙,及賓客辯士遊說萬端,王終不聽。公子乃屬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赴鬥以死於趙;過夷門,見侯生。

【譯文】

起初,魏國的公子魏無忌為人仁厚而禮賢下士,門下供養了三千食客。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當時已經七十歲了,家中極度貧窮,在魏都大梁做夷門守門人。有一次,公子魏無忌召開盛大酒宴,宴請賓客,來客都已經坐好,魏無忌卻吩咐手下準備車馬,並虛空著左邊的上位,親自駕車去接侯嬴。侯嬴就隨便穿戴著舊衣破帽,直接上了馬車,昂然上坐,毫不謙讓。魏無忌親自駕車,更顯得畢恭畢敬。半路上,侯嬴又對魏無忌說:"我有個朋友是集市上的屠戶,請讓車子繞到他那裡去一下。"魏無忌於是駕車進了集市,侯嬴下車去見朋友朱亥,故意長久地站在那裡與他談話;同時還偷偷地斜視魏無忌,只見魏無忌態度依然和顏悅色,於是就辭別朋友登上了馬車,到了魏無忌的府第。魏無忌引侯嬴坐到上賓的位置上,並向所有賓客介紹稱讚他,賓客們都(對魏無忌如此禮遇侯嬴)感到很驚訝。

這時秦軍圍困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夫人是魏無忌的姐姐,趙勝派到魏國求援的使者車馬接連不斷,趙勝因此指責魏無忌道:"我趙勝之所以能與您結為姻親,就是仰慕您的高尚人格以及能夠急人之危的作風。可是現在邯鄲旦夕就要落入秦國手中,而魏國的救兵卻遲遲不到,縱使您輕視我、鄙棄我,難道也不可憐您的姐姐嗎?"魏無忌聽後萬分焦急,多次請求魏王命令大將晉鄙發兵救趙,還派門下能言善辯的賓客萬般遊說,但是魏王始終不為所動。無奈之下,魏無忌只好聚集門下賓客百餘乘車馬,準備赴趙國拼死相救。當他路過夷門時,進去見侯嬴。

【原文】

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去,行數裡,心不快,復還見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今公子無佗端而欲赴秦軍,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公子再拜問計。侯嬴屏人曰:"吾聞晉鄙兵符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力能竊之。嘗聞公子為如姬報其父仇,如姬欲為公子死無所辭,公子誠一開口,則得虎符,奪晉鄙之兵,北救趙,西卻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果得兵符。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有如晉鄙合符而不授兵,復請之,則事危矣。臣客朱亥,其人力士,可與俱。晉鄙若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於是公子請朱亥與俱。至鄴,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獨子無兄弟者,歸養。"得選兵八萬人,將之而進。

【譯文】

侯嬴說:"公子您就好自為之吧,我老了也不可能一同前往了!"魏無忌離去後,走了數裡,心中始終悶悶不快,於是就又掉頭去見侯嬴。侯嬴笑著說:"我早就知道公子還會回來的!現在您沒有任何辦法而親自去迎戰秦軍,這就好比是用肉去打餓虎,能有什麼結果呢!"魏無忌於是下車再拜請教計策。侯嬴便讓他屏退左右隨從,悄聲對他說道:"我聽說晉鄙的調兵兵符就在魏王的臥室裡,如姬是他最寵愛的妃子,肯定有辦法偷出來。我曾聽說公子您幫如姬報過殺父之仇,如姬發誓願意為您辦事,萬死不辭。現在只要公子一開口,馬上就可以得到調兵的虎符,奪去晉鄙的兵權,北上救趙,西抗強秦,建立五霸的功業了。"魏無忌隨即照他的辦法去做,果真拿到了兵符。

臨行前,侯嬴又對公子說:"大將徵戰在外,君王的命令可以不聽從。如果晉鄙以此合驗兵符後仍不肯交出兵權,反而再向魏王請示,那事情就危險了。我的朋友朱亥是個勇士,可以與您一同前往。晉鄙如果聽從,那最好不過。如果不聽從,就可以讓朱亥打死他!"於是魏無忌又去邀請朱亥同行。到了鄴城,晉鄙合驗過兵符後,仍表示懷疑,舉手直視魏無忌說:"我率領十萬大軍駐紮在邊境上,而現在你只孤身單車前來替代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時朱亥立即從袖中取出四十斤重的鐵椎,一下子就把晉鄙打死了。魏無忌於是整編軍隊,下令說:"有父子兩人都在軍隊中的,父親可以回去;兄弟兩人都在軍隊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獨子一個沒有兄弟的,可以回去侍奉父母!"於是選定了八萬士兵,揮師前進。

【原文】

魏公子無忌大破秦師於邯鄲下,王齕解邯鄲圍走。鄭安平為趙所困,將二萬人降趙,應侯由是得罪。公子無忌既存趙,遂不敢歸魏,與賓客留居趙,使將將其軍還魏。趙王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趙王掃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趙王與公子飲至暮,口不忍獻五城,以公子退讓也。

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魏亦復以信陵奉公子。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隱於博徒,薛公隱於賣漿家,欲見之。兩人不肯見,公子乃間步從之遊。平原君聞而非之。

公子曰:"吾聞平原君之賢,故背魏而救趙。今平原君所與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以無忌從此兩人遊,尚恐其不我欲也,平原君乃以為羞乎?"為裝欲去。平原君免冠謝,乃止。平原君欲封魯連,使者三返,終不肯受。又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譯文】

魏無忌率軍在邯鄲城下大破秦軍,王齕從邯鄲撤走圍軍。另有一秦將鄭安平陷入趙軍包圍,於是率領二萬秦軍投降趙國,當初重用鄭安平的範雎因此被秦王治罪。魏無忌解了趙國之圍後,也不敢再回魏國去了,便與門客留在趙國居住,並派將軍指揮魏國軍隊回國。趙王便與平原君趙勝商量,用五座城池來賜封魏無忌。趙王親自參與布置打掃,並親自前去迎接魏無忌,以主人的禮節相待,引他從西面臺階登上大殿。魏無忌側著身子表示辭讓,然後從降一等級的東面臺階走上,自己口中還不停地說著"罪過罪過,已經辜負了魏國,對趙國也沒有什麼功勞"。趙王與魏無忌飲酒一直到天黑,因為魏無忌堅持謙讓,所以趙王始終不好意思把送給他五個城的事說出口。最後,趙王只把鄗城送給了魏無忌,作為湯沐邑。後來,魏國把魏無忌的原封地信陵送還給他。魏無忌聽說趙國有個居士毛公隱匿在賭徒當中,還有個薛公隱居在賣酒之家,便想與他們會面。可是兩人都不肯見他,魏無忌於是徒步前去拜訪,並隨同他們一起出遊。平原君趙勝聽說以後,很不以為然。

魏無忌便說:"我聽說平原君是個賢德之人,所以才背棄了魏國前來援救趙國。現在看來你與一些人結交出遊,只不過是顯闊的舉動,而不是為了遍訪人才。我魏無忌跟隨毛、薛二位賢士出遊,心裡還生怕他們不肯接納我,可是平原君竟然認為這是羞恥!"於是魏無忌便整備行裝,準備離開趙國。趙勝急忙摘下帽子上前謝罪,魏無忌這才留下。平原君又想對魯仲連進行封賞,派使者三次前往,他都不肯接受。趙勝又派人送去千金為魯仲連祝壽,魯仲連笑著說:"天下名士的可貴之處,在於為別人排憂解難、解決紛亂而別無所求。如果有所圖謀,那就是商人的作風了,而我魯仲連是不會那樣做的!"於是就告別平原君趙勝而離去,終生再也沒來見過他。

【評析】

在信陵君竊符救趙整件事中,禮賢下士的魏公子信陵君,被太史公大加讚賞;足智多謀的侯嬴和力大無比的朱亥,被李太白贊為"千秋二壯士,顯赫大梁城";有義不帝秦、排解難事的魯仲連,也是李太白欽佩的另一個俠士;還有知錯就改的平原君趙勝,這些人物在那個戰亂紛飛的時代,無不是重義輕利的俠義之輩。他們由於秦國圍攻邯鄲而卷進歷史事件中去,最終憑著各個方面的努力,打擊了秦國囂張的氣焰。反過來說,也正是他們在歷史事件中脫穎而出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質,使得自己留名青史。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