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網絡建設預測(淺談5G及邊緣計算接入網絡的治理)
2023-05-27 18:54:51
內容來源:2021年10月23日,由邊緣計算社區主辦的全球邊緣計算大會·上海站圓滿落幕。會上,虎牙5G首席架構師林正顯受邀發表了主題為《淺談5G及邊緣計算接入網絡的治理》的演講。
分享嘉賓:虎牙 5G首席架構師 林正顯
整理編輯:上海大學 劉含
出品:邊緣計算社區
淺談5G及邊緣計算接入網絡的治理
——無線環境下APP網絡質量調優思考與實踐
林正顯:謝謝還在場堅持的朋友們。什麼叫邊緣計算,前面的講師都分享過了,我不再多講。邊緣計算的網絡倒是可以講一下,邊緣計算網絡無非就是邊緣計算節點下沉到邊緣之後,我們的端和邊緣節點之間聯繫的網絡,或者是邊緣節點之間的網絡,或者是邊緣節點到雲之間的網絡。我今天主要講的是端到邊之間的那段網絡,而且側重的是無線側的東西。
我個人是在2C行業做的,虎牙直播。這兩年虎牙一直在實時內容創作和直播互動等領域發力,做了很多拓展和研究工作。虎牙採用的是端-邊-雲的網絡架構。端邊之間通過有線或者是無線的接入,今天談的主要是無線接入那一塊,包括WIFI、4G和5G。SD-WAN也好,還是雲邊通訊也好,這一塊大家講得比較多,但是我發現對於接入側,不管是邊緣計算社區還是我之前參加的其他社區,大家都講得比較少。今天我會把虎牙今年在做的一些實踐經驗和教訓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一些常見問題我們來看一些常見的問題,如果是做網絡的同行應該比較清楚我在上面列的是什麼。
圖1-場景1
如場景1所示,看起來雜亂無章的圖,整個來說它的RTT會非常低,但是它的丟包比較高,而且看起來沒有任何規律可言;其實沒有規律也是一種規律,它對應了一種場景。
圖1-場景2
第二種是什麼呢?第二種是一個很怪異的現象,你會發現它的RTT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但是它的可用網絡前面切得很平,後面掉下去,這個代表的是另外的模式。
圖1-場景3
第三種是丟包非常低,幾乎沒有丟包,但是RTT一直在抖。
圖1-場景4
第四種是RTT和丟包都非常非常糟糕。
事實上這幾種情況都代表著在線上的一些不同的故障模式。
2.五花八門的原因會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我們先看兩個圖,圖2是抓取的一個在西藏做戶外直播的主播的RSRP,也就是他的參考信號接收強度,這代表的就是他的無線接收強度的信息。可以看得到有一半的情況下,這個主播一定是開播質量非常糟糕。因為它的RSRP很多時候都低於-110dBm,這個時候的網絡會很差。
圖2: 主播RSRP顯示圖
圖3是在公司找的一個角落裡測的一個圖。那個角落的信號強度不是特別好,而且不知道為什麼,還存在很強的上行的幹擾,所以會導致上行的傳輸誤碼比會很高,然後呢,手機肯定會把發送功率調大。一直增大、增大,最後到了23dBm,也就大概對應著200毫瓦的功率,幾乎已經是國家規定的手機最大發射功率,這個時候最大上行帶寬是多少呢?才0.1mbps。
圖3: 測試信號相關結果圖
這是兩個例子,對於我們的接收網絡來說還有很多不同原因。
比如大家在地下室裡面就會體會得到,信號很弱。還有一種信號不弱但是周圍幹擾比較強,噪聲比較大,這是強幹擾的情況。還有就是我們可能信號也很好,也沒有幹擾,但是網絡是擁塞的,比方說在一個萬人演唱會或者是幾萬人的體育場,那麼多觀眾,這個時候就幾個基站的覆蓋往往不能支持幾萬人的正常使用。還有一種是限速,很多主播或者觀眾用的流量非常誇張,哪怕是無限流量套餐,它也會有一個流量閾值,過了這個閾值就會被運營商限速,很多時候每秒鐘不能超過1Mbps。
最後是一個亂序的問題,亂序是怎麼產生的?
比如5G、4G用了MIMO和HARQ的技術;如果我們的RLC層或者PDCP層沒有做一些按序遞送的操作,那最後上層拿到的東西就有可能是亂序的。
上述這些五花八門的原因導致什麼結果?
導致了業務需求和可用帶寬的供給兩者之間存在比較大的矛盾,簡單來講就是供需矛盾。既然存在供需矛盾,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要麼擴大供給,要麼就是把需求給縮減。
3.應對思路一:擴大供給(開源)3.1 多接入(Multi-Access)
現在看一下擴大供給,就是開源節流的開源邏輯,會有哪些方案?
一個是多鏈路的接入,還有QoS機制,再一個就是網絡切片(大家可能多多少少聽說過這個名詞,叫5G網絡切片),還有另外一種,雖然成本很低但是見效非常好的,那就是簡單升級一下你的設備和通訊標準。我們會一個個去稍微講細一點。
圖4是5G的ATSSS的一個示意圖。
圖4: ATSSS示意圖
實際上更多想表現的是針對一個終端,我可以通過WIFI和運營商的5G網絡或者4G網絡同時接入運營商的網關,再通過一些去重的操作,再達到一個比較可靠的傳輸鏈路。這個在實現上本身分了兩種,一個是Low Layer,另一個是基於MP-TCP,但是這兩個東西實際來說對應用層是不可見的。我跟很多運營商的朋友有交流過,因為其實我自己也挺想用那個技術,但是挺遺憾,我得到的反饋是,運營商不太可能會去開放這個能力給我們用。但是我們不妨參考這個3GPP定義的能力,去把這個想法轉移到我們的應用上去。在3GPP定義之前,很多人也已經做過了一些MIFI設備、多鏈路聚合的設備或者WIFI、4G聚合的設備,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
就是一路如果不行了,不管是它的網絡不通還是帶寬不夠,兩路三路四路總歸是OK的。利用APP主導的多鏈路接入以保證上行的穩定性,是比較常見的做法,比如說,如果傳輸的要求比較高,從一路移動的線路再加上電信、聯通的線路,三路上去傳輸的是同一份數據,總比單路傳輸可靠的。還有就是通過廠商提供的API在應用層調用Wi-Fi/4G/5G雙鏈路接入技術。
圖5: ATSSS的多鏈路聚合
3.2 無線QoS
QoS是一個比較古老的話題,我大概2000年的時候做IP QoS的時候就接觸過這個東西。下圖這個是3GPP定義的5G的一個QoS的架構。和4G不同的地方在於:4G需要建立多個專用承載為UE提供具有不同QoS保障的業務。
圖6: 無線QoS圖
但是5G裡面不同的QoS會把它放在同一個PDU的會話裡面。然後再通過PCC的QoS rules把不同的IP流映射到不同的QoS Flow裡面,然後不同的QoS Flow再映射到不同的DRB裡面,不同的DRB有不同的優先級的處理。
大家會想QoS的效果怎麼樣?先拿兩個五六月份做的例子看一下。這個例子是一個主播,這是它的幀率。額定幀率大概是每秒24幀,但這個主播開始啟用QoS之前,它的上行幀率非常糟糕,這個情況下視頻基本不可用,卡得非常厲害。
圖7: 上行幀率
當把QoS打開了之後,整個上行的幀率變得比較理想,這是一個例子。還有一個例子:在打開QoS之前,這個主播上行的RTT非常非常的差。理論上來講,我們會覺得百毫秒以下是比較理想的上行延遲,而這個用戶是幾秒鐘的級別。可以看到,當我們打開了QoS之後,整個傳輸質量得到比較明顯的改善。
圖8: 啟用QoS對比圖
● 無線QoS:存在的問題
你可能會想,QoS這麼好的效果,為什麼沒有聽到業界說有非常大規模的應用呢?特別是無線的QoS。是因為它其實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什麼問題呢?
就是接下來的第一個圖所示,我刻意沒有標哪個是成功率,哪個是失敗率或者失敗是什麼原因。我只想告訴大家說現在成功率還是一個問題。這個成功率裡面,失敗率裡面有一個非常大的佔比就是右邊那個圖的橙色部分,某些運營商在某些省或者城市裡面它的支持還不夠。這是一個QoS現在使用的失敗率很高的主要原因。
圖9: 成功率餅狀圖
第二個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使用了QoS之後如果發現了網絡的問題,我們想去排查,發現困難非常大,因為鏈條很長,我得去跟運營說我這個QoS打開了,你也反饋說開通成功了,最後為什麼質量還是那麼差;但查了半天,有可能會不了了之。所以說這個排查難度比較大,因為它不完全受控於應用層。
大規模應用的另一個障礙是網絡本身負載就高,特別是在4G的時候,5G可能還好,5G整個網絡還是比較輕載;比如說4G在廣州地區,整個網絡負載就非常重,這個時候如果要求把一部分流量再分給要求更高的視頻,對於運營商來說非常吃力。此外,如果大家是做網絡,也會比較好理解,那就是無線的覆蓋對QoS的效果會有比較大的影響。如果我的信號很差,就算你給我最高的優先級,我也沒有辦法傳更多的數據。
另外一個,就是GBR和MBR關係的問題。這裡GBR是指保證速率,MBR是最大速率。理論上說我開通QoS服務,運營商應該給我保底的GBR,比如說4M每秒的流量給我,MBR的流量應該更高,網絡一旦空閒,給我10M、20M理論上都是不過分的。但是往往在實踐中運營商給的GBR和MBR是一樣的!
這會導致什麼呢?
導致我的一些應用特別是視頻應用在有碼率突變的時候,這個GBR和MBR的限定就特別難受,比如我的編碼是VBR,我的編碼碼率抖動是非常厲害的。所以說,QoS這個東西在概念上已經說了很多年,在實現上特別是無線的實現上在應用上還是有一些不太成熟的地方,當然用還是可以慢慢用起來的。
3.3 5G網絡切片
再來說一下大家應該聽到比較多的5G網絡切片。
下圖也是3GPP定義的一個示意圖。切片的概念是什麼呢?無非是把一個物理的網絡把它隔離成多個邏輯上相互獨立的網絡,使得可以獨立運維,質量也互不影響,比如說切片A不會受切片B的影響,這是切片的概念。這在2B的場景大家聽得比較多,例如我們可以給政府機關,或者軍方、警方單獨開放一個切片出來。
圖10: 網絡切片示意圖
但是在我們2C的場景會怎麼樣?在2C場景下,我們用到一個URSP的規則,這個規則URSP是用戶設備路由選擇策略的規則。它是根據流量的特徵來把你的流量映射到相應的PDU會話,簡單來講符合流量特徵A的映射到切片A,符合流量特徵B的映射到切片B。這個映射關係怎麼確定呢?通常是根據我的APPID或者是訪問的域名或者是IP的三元組或者是APN(在5G我們叫DNN),我不知道大家在有沒有在手機上設過APN,現在中國移動大概能用的就是Internet或者MMS的APN。
圖11: URSP規則
我們在2B的時候可以講切片講得比較多,2C的時候基本上沒法去用。問題是什麼呢?因為到現在為止,我的手機作業系統和MODEM、還有應用層之間根本沒有打通。所以如果有人跟你吹說他在2C的時候很好的用了切片,不管是雲遊戲還是其它場景,大概率是在吹牛。
比如說APPID的定義,現在都沒搞清楚,對於安卓來說到底APPID是一個PackageName,還是PackageName加籤名,還是應用市場APPID,現在都沒有統一起來。此外,作業系統也沒有任何接口給你設置這些東西,作業系統就算提供了接口,作業系統和MODEM之間的傳遞談妥了嗎?好像也沒有完全談妥。
這是現在導致我們在2C領域,比如我們用一個手機想去接入某個切片的時候很大的問題。然後我附這個圖是什麼呢?是前段時間我突然發現,安卓12冒出了對URSPRule的支持,也許意味著對安卓來說,安卓12才有機會把5G切片功能給用上去。
QoS與切片的使用建議(TOC場景)
不管是使用QoS還是切片,事實上我們想做的都是提升用戶的接入質量。這兩個東西使用還是有一些講究的。比如說,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不管是開通了QoS還是開通了切片,成本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肯定是希望我網絡接入質量不夠的時候才會去打開QoS或者是使用網絡切片。
其他時候就用普通的服務就OK了。所以說,我覺得我們如果以後在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怎麼動態的來開和關QoS或切片的問題。另外除了成本之外還有我剛才提到的GBR和MBR關係的問題。
這裡有一個實際例子,是吃雞遊戲的一個主播使用VBR編碼的時候,因為畫面的變動非常大,編碼碼率變化得也就比較大,使用2M的編碼碼率,輸出碼率有時候會衝到8M或者10M。這個時候如果申請QoS,在GBR和MBR相等的情況下,我申請的就不是2M或者4M,而是10M的碼率,成本非常驚人。
圖12: 碼率變化圖
所以說,對成本的考量,會決定我們一定是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去打開QoS或者切片。至於怎麼判斷要不要打開、什麼時候去打開或關閉QoS或者切片,也是有講究的。時間關係,就不細講了。
3.4 設備或者技術的升級換代
在擴大供給方面,還有一個成本比較低的做法,那就是對我們的設備或者是我們的通信標準進行升級。
●設備或者技術的升級換代(1):從4G到5G
比如說,我們從4G到5G的升級。
很多人都在談5G,虎牙現在也有超過20%的用戶是在使用5G的手機和網絡。那麼實際情況是怎麼樣呢?總體來講從卡頓率的角度來看,使用5G的主播的質量不見得比4G有多大的提升,為什麼呢?
我們分析到很多用戶發現,其實5G的網絡覆蓋比起4G來說還是有一些差距。這是特別大的一個原因,如果覆蓋搞不定,那戶外開播肯定沒辦法去做得很順暢,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也比較普遍,是什麼呢?我們很多主播就是帶寬,哪怕買了無限流量的,播了幾天就超過了限速閾值,後面運營商給你最小的帶寬,大概是700K~800K左右,不管是4G還是5G,優勢體現不出來。
5G好歹投入那麼大,我們看到好的地方是什麼呢?RTT方面看到5G在RTT方面稍微有一些優勢,比如說我們在同城的話,我們的4G移動終端和同城伺服器之間大概是40毫秒這樣的RTT。換到5G可能是20毫秒,RTT稍微會有一些優勢。另外一個就是在高碼率的時候5G的穩定性確實漂亮一些,我們可以看到當碼率升到4M或者8M的時候,使用4G來支撐開播,可用帶寬或者RTT會比較抖,使用5G會好不少。當然這個我不排除現在5G網絡負載還比較輕的原因。
總體而言,5G要在這個行業要比較好的應用,我覺得它的覆蓋還得進一步的加強。
相信以後如果隨著VR或者其他大碼率的直播出現,可能4G真的扛不住了。這個時候也許用5G替代4G的動力才會更足。
●設備或者技術的升級換代(2):WI-FI
還有一個WIFI的事情。
我這裡列了三個例子,這個綠色的線是指我們用戶手機或者是移動終端到他們家WIFI網關之間的RTT,你可以看到,其實之間的距離可能就幾米,但它的RTT就是幾十毫秒或者幾百毫秒。
圖13: WIFI鏈路信息-用戶A
用戶A質量非常差,用戶B是非常漂亮的,基本上就是兩三個毫秒的RTT。用戶C是時好時壞,而且這個用戶很典型,因為它的終端到WIFI-AP之間的質量跟觀眾能夠感受到的視頻質量完全是正相關的。
圖14: WIFI鏈路信息-用戶B
圖15: WIFI鏈路信息-用戶C
你會發現在主播C這個例子裡面,如果改善了開播設備到他家裡AP那段的通信,對這個場景來說,整個端到端就是非常漂亮的。
●設備或者技術的升級換代(3):WIFI的代差
所以,我經常在不同場合講,最簡單的去把網絡質量搞好的一個做法是:提示我們的用戶,升級他的手機或者升級AP。
我在我家架了兩個設備,一個是WIFI-4的網關,另外一個是WIFI-5的網關,然後我用兩臺手機去測,手機當時是空載的,空載的時候RTT會偏高,我估計空載的時候手機會降頻。但不管怎麼樣,從總體來看,WIFI-4的網關比WIFI-5的網關延遲會有相當的差距。
圖16: 手機A和B的數據
這個差距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是WIFI-4的網關已經是十年前買的,處理器的能力肯定比現在的網關處理能力差很多。另外一個是WIFI代差的區別,WIFI-4和WIFI-5的代差,這個圖可以明顯看到差別很明顯。
圖17: WIFI網關信息數據
如果我們做直播平臺,讓我去幫用戶升級他的網關或者手機,可能做不到,但是去提示他這個總該可以吧。這個對平臺方來說,可能是成本最低的,可以迅速把質量拉升上去的一個做法吧。
4.應對思路二:減少網絡消耗(節流)我們講完開源,再講一下節流的事情。節流我們可能聽得比較多的是:「擁塞控制」,以及網絡不行時的降幀率、降碼率的措施。但這是被動的做法,它損傷的是視頻質量和開播質量。
有一些偏主動的,或者說能夠儘可能的不去降太多質量的做法,現在業界也在做。
比如說,我們要去研究6G的東西,6G提出來的是什麼呢?其中有一項是語義通信,或者叫語義的提取、編碼和通訊。我們是希望它能夠打破香農公式的極限,但其實不是打破,畢竟香農公式給出的是數據傳輸信道的容量極限,數據再上一層才是語義。
不管我們的1G到5G,我們做的都是數據的通信。我們能不能有一天讓網絡傳輸的是我們的意思而不是數據本身。就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網絡兩端通信雙方可能要有一些共通的知識庫,針對數據的理解,再把它提取到語義,傳輸的是語義。
這有兩個好處,一個有可能是傳輸量變得特別小;第二個是什麼呢?有可能我對糾錯的算法有不同的做法。這個是這一兩年業界逐漸在考慮的東西。也有人想把它推到物聯網那邊去,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還有一個是基於AI的編解碼算法。例如大家應該聽說過谷歌的Lyra,聲稱是3kbps可以達到比較流暢的語音交互,這樣一來對網絡的依賴就減輕了很多。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做法,像虎牙用得比較多的是服務端的超分,我可能上行的時候上去的碼率比較低,但我做一個漂亮的超分之後,會讓整個畫質得到比較好的增強,下發給觀眾端更清晰的畫面。總的來說,如果管道不夠好的時候,千方百計想怎麼去提升它所傳輸的數據的表達效率,以此達到最終質量不會降得特別多的結果。
5.「古老」的話題:帶寬估計不管是開源還是節流,其實特別依賴同一個東西。我必須得清楚地知道當前網絡發生了什麼,當前網絡到底有多少帶寬是可以用的。如果帶寬不夠的時候,我可能要去申請用更多的帶寬,這時候想方設法做開源;或者當謀求不到更多資源的時候,這個時候得考慮節流。
它的基礎是必須要對現在網絡狀況有比較好的預測和估計,這就是帶寬估計的邏輯。帶寬估計的概念或者帶寬預測的概念也是比較古老的問題。
在實時音視頻方面,有GCC等類似的算法,也有人在研究的基於AI的帶寬估計算法,這方面的探索一直在做,而事實上做得比較好的也沒有幾家。BBR對文件傳輸類比較好,但是應用於音視頻通信就比較差強人意,實時或準實時音視頻對帶寬估計的要求比文件傳輸要高。這一塊每家還得繼續去再發力。這個話題可以作為一個專題來講,今天不展開。
我大概講一下我們的做法。
我們基於吞吐率、RTT以及丟包率,再加上我們對一些特定的模式的判斷,還有引入應用層等方面的跨層信息,構建了針對視頻傳輸的帶寬估計的算法,測試結果還算是比較讓人滿意。
圖18: 帶寬估計
時間關係,我就不細說了。帶寬估計還有另外一個思路,我們為什麼要估計?因為我們不知道網絡上發生了什麼。但是有人是最清楚網絡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的,運營商就有很多的信息。
他知道這個基站現在所有用戶上行信道質量是什麼樣的,有多少PRB可分配,有多少用戶是要優先處理的。這些信息運營商或者基站它是知道的。如果哪一天把信息開放出來了,對整個帶寬估計會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我現在有一個安卓手機,我想方設法的去採集一些RSRP或SINR的數據,但是對蘋果手機完全沒有任何這方面的信息,因為蘋果不給。如果運營商開放一個接口出來,把無線信道信息和PBR分配的信息給我,哪怕不直接告訴我有多少帶寬,自己能大致能推導出來這個上行可以達到多少帶寬。
我覺得這是帶寬估計最靠譜或者說是最簡單的一種做法,我們現在用很多的方法去做估算、做濾波,做人工智慧的訓練,如果結合運營商的數據可能會更精準。
6.無線網絡的優化的其他方案當然無線網絡優化還有一些其他的措施。我們知道邊緣計算會導致非常多的海量數據產生,如果不能把數據都傳上網的時候,能不能做一些本地卸載的東西?
事實上是有很多的,比方說,4G已經定義了LTE-Direct,5G的時候叫D2D,主要看你有什麼應用場景。D2D意味著我兩個用戶的通信的數據通道不會再依賴於基站,而是直接點到點的兩個設備之間的通訊,但是用的還是運營商的頻譜。還有另外一個事情,就是無線是有廣播的特性,可以想想怎麼用好廣播的特性。
比如我以前想的例子,在大規模賽事直播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用多媒體多播廣播系統(MBMS)來發送信號,我只是在廣播信道發送了一路視頻,所有用戶去監聽該廣播信道,他就可以看到同樣的視頻;當然,前提是這個基站下是希望看同樣視頻的人足夠多,廣播的特性或者優勢才能夠體現出來。
還有一個,實在沒辦法了,我解決不了,那就繞過去。我最近去看一些LoRa或者類似無線技術的東西,發現還挺好玩的,它的速率在國內被限制到不超過5kbps,但是你會發現基於LoRa的對講機做得非常小,但是通話距離又蠻大。
在一些物聯網的場景,當NB-IOT和CAT1不適合的時候,也許我們能夠去考慮其他的方案,LoRa只是一個例子。
7.總結和展望剛才講的無線接入網絡,尤其是4G/5G的接入網絡,是端到端網絡裡面總體來講質量比較差的一段,差到什麼程度?
我們有一個數據:在使用4G的虎牙主播裡,上行質量不好的主播佔比會超過10%,而其中因為信號不好導致了質量差的佔比是多少呢?只佔了20%;也就是說質量差的4G主播裡面,有80%左右的比例是網絡擁塞或者限速或者其他非覆蓋原因導致,所以這一塊可優化空間還是蠻大的。我們剛才談到的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去談優化思路。
「開源」大致對應著運營商經常講的「網隨業動」,我的網絡要隨著業務來變動,如果業務需求量大,網絡供給變得更大一些,這是運營商的底層邏輯。
但是我們在2C場景下做,就得在業務層做這個事情。如果是網絡沒法給我提供更多的帶寬,這時候做的就是節流或者是「業隨網動」,網絡給了你多少帶寬,你的業務就跟著網絡帶寬的供給來變化。這個邏輯大家都比較清楚。
開源節流的一個基礎是精準的帶寬估計,這個話題挺有意思的。我原來一直覺得帶寬估計這個事我做起來應該不難。但是後來發現理論上還行,真正在工程上去做一個對音視頻非常準的帶寬估計,還有很多工作去做。
我們再展望一下,不管是正在慢慢起來的5G或者是2030年的6G,我們這個優化的思路還會不會存在?現在6G大家都在考慮,比如我們的可見光通信、我們的太赫茲、我們的陸海空全域覆蓋,這些都是一些不斷把我們的管道做大的一些措施,因為我們大家都能看得到,隨著物聯網還有其他一些諸如XR業務的興起,流量越來越大,對管道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當然,應用的需求也會跟著越來越大,所以流量治理和優化的需求一定還會存在,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同優先級的業務,怎麼去跟其他業務去搶佔的問題。所以我認為剛才講的那些開源節流邏輯還是存在。
另外節流那一塊,我個人對AI和語義通信這兩個領域比較感興趣一些。在座如果有人是做音視頻和做傳統網絡相關的話,這些領域可以關注一下。
順便說說MEC。大家應該聽到別人跟你灌輸MEC邊緣計算的各種好處,車聯網怎麼受益於MEC的東西。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簡單的問題,聯通的車怎麼跟移動的車通信?在同一個運營商裡面,UPF可以下沉到地市,也可以在UPF旁邊建一個MEC,這對於運營商來說沒問題,但兩個運營商之間的MEC怎麼對通,需要經過全國那十幾個互聯節點嗎?
進一步地,算力等資源如何調度和分配,以及是通過邊緣容器還是邊緣FAAS服務來承載,算力節點之間如何通信等等,其實都是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真正落地的一些點。存在著一個趨勢,就是資源的融合,且它可能會再進一步的得到增強。這個資源包含雲和網的資源。這個趨勢對網絡治理的要求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