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伯桃和羊角哀墓(被後人尊為諫聖和財神)
2023-05-27 16:19:16
河南的他,是1000多萬林姓人的太始祖,尊稱諫聖,死後封財神
在河南新鄉衛輝縣的比幹廟,有副鉑金書寫的對聯:
剖心諫紂數萬世忠烈有誰能比,焚身喪殷留千古唾罵與公無幹。橫聯是:丹心千古。
從對聯的最後一個字中可以看出,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名垂青史的千古愛國忠臣:比幹忠烈公。比幹是殷商少師,是史上記載的首位愛國諫臣。曾因直言上疏進諫,被紂王剖心,後人尊稱為:「諫聖」。鮮為人知的是:比幹除是中華德禮文化的先驅,還是海內外1000多萬林姓人的始祖。
「比幹姓子,為何稱了林姓的太始祖?」比幹廟的工作人員,道出了一段真實而生動的歷史。商朝末年,史上著名暴君商紂王寵愛妲己,荒淫無道,殘害忠良。比幹作為王叔,對紂王一再勸阻。紂王執迷不悟,反而慘無人道地挖出了比幹的心。
比幹被害的消息傳到家中,他的夫人陳氏擔心紂王再來加害,不顧有孕在身,帶著奴婢逃到朝歌牧野(今淇縣、衛輝一帶)的長林山中避難。逃難途中,陳氏路遇官兵的盤查盤問,看到山林中的樹林,答道:「姓林」。「您留意下,陳氏後來生下的兒子,就是林堅公,也在廟裡供奉著!」工作人員提醒說。比幹成林姓太始祖的緣由,其實也有其他說法。歷史上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厚葬比幹,同時四處尋訪比幹後人下落。陳氏便帶兒子去見周武王。
武王有感於比幹之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堅貞不屈,便賜他姓林名堅。林堅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而比幹自然就成了中華林姓人的太始祖。事實上,林姓在比幹之外,還有其他祖源說法。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王大良也提出了一種觀點:周平王建都洛陽,其庶子林開在河南繁衍子孫,其後裔也以林為姓。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也命鮮卑人的丘林氏,改用漢姓林姓。」誠如,開篇的對聯上書寫的:比幹忠義無雙,古今誰與能比?古今的林姓人,更多願尊比幹為太始祖。《辭海》這樣解釋林姓:「史謂殷比幹避難長林之山,因以林為氏」。如今,作為南方第二大姓,起源於河南的林姓,大多分布在福建、廣東、臺灣等地。比幹,不僅被天下1000千多萬林姓人當作祖先,還是王、孫、柴、辜等姓氏的祖先。蕭姓、沈姓、尤姓、葉姓、鍾姓、林姓六蘭同堂。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四,比幹誕辰紀念活動已成為全球尋根活動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民俗文化裡和《封神演義》中,比幹因護國佑民,耿直忠心,被封為「文財神」、「文曲星」。比幹也因此成為「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財神財富的象徵,維繫著社會經濟道德體系的健康持續發展。2006年,比幹廟所在的衛輝市,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財神文化之鄉;2007年,比幹祭典,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主要源流史料記載,商朝殷太師封於比,故名比幹,是一位愛國忠臣和政治家。他為民請命、冒死進諫,直到遭殘暴的紂王剖心殉國。比幹的遺孤賜姓林氏,後裔逐漸遍及海內外。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林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林衡,又稱林人,是西周中期開始設置的機構官稱,主要負責掌管林木,並負責植樹造林,養護澆灌等。
4、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①源自鮮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把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後,命鮮卑人改用漢字姓,把代北的丘林氏改為林氏。
②源自高山族改姓:臺灣地區的高山族,是中國大陸古「百越族」遷居臺灣的一個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為漢姓者。
③源自滿族改姓:滿族布薩氏,滿語為Busa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遊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後多冠漢姓為林氏。林佳氏,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林氏。
遷徙分布先秦時期,林姓首先活動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地區,進入東周后,林姓已經散布到甘肅、陝西、山西等地。山東魯國是林姓發祥的第一地,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林姓在魯國得到最好的發展,形成了著名的濟南林氏,在隨後的秦漢時代,濟南林氏一直佔據了林姓群體的主導地位。兩漢、兩晉、三國和南北朝,北部戰亂,中原板蕩,五胡亂華,政權更迭,林姓隨中原居民向四周遷移,經西南到四川,向東南抵江浙。
西漢時期,林氏家族渡過黃河,開始向山東濟南遷徙。到了西晉,濟南林氏家族一支往四川成都遷徙,一支往江蘇徐州遷徙。遷至江蘇的林祿在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年),奉命持符節守晉安,也就是今日的福建省。入閩始祖林祿繼比幹、林堅後,樹立起第三塊裡程碑,開創了林氏家族在東南沿海的發展史。
林祿的第4代曾孫林格,在東晉寧康元年(373年),定居今天的城廂區霞林棠坡,成為入莆始祖。時至今日,莆陽林氏人口發展到442649人,3大支系中,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區和城廂區及涵江區大洋、莊邊、新縣、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頭、平海、北高及黃石一帶,闕下林分布在東莊和新度。
西晉末年,下邳林氏就是林姓人南遷形成的。林姓傳衍到第八十世林禮時,正值西晉末年,中原戰亂頻仍,林禮不得不離開故土,隨子遷居徐州下邳,成為下邳林氏的開基者。林禮的兒子林隸,曾任徐州別駕,居於徐州下邳梓桐鄉。晉愍帝建興三年(311年),林隸升任黃門侍郎,後隨晉元帝渡江南巡。
林隸的長子林懋在晉愍帝建興四年(312年)除通宜散騎常侍、殿中侍御史、侍衛將軍,後遷下邳太守。林懋有六個兒子,都很有出息,時號稱六龍。林懋任滿以後,時局已經十分動蕩,而當地又比其他地方安寧,其世代子孫便在下邳(治今江蘇省睢寧縣西北)之梓桐鄉一直居住下來,成為徐州之冠族。林懋也因此被奉為下邳林氏望族之始祖。至今,這支林姓人後裔仍以「下邳堂」作為堂號,使用「派出下邳聲望遠,支分八閩澤綿長」等作為堂聯。
晉安林始祖林祿為林隸第二子,林懋之弟,比幹八十三世孫。因此晉安林起源於下邳林。林祿原任安東琅邪王府將軍,除給事中、黃門侍郎,後隨晉元帝渡江,由招遠將軍、散騎常侍、合浦太守累遷晉安郡太守,追封晉安郡王,遂全家人閩定居晉安。是有名可稽的林姓人閩第一人。東晉太寧三年(325年),西晉黃門侍郎林穎的次子林祿任晉安郡太守,成為開閩始祖。
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之際,林祿奉敕守晉安郡,遷居晉安,為林姓開閩始祖。
傳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晉安遷居莆田北螺村。傳十五世至萬寵,唐開元間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韜(闕下林始祖)、披(九牧林始祖)、昌(遊洋林始祖)。
闕下林:闕下林源於唐貞元年間的孝子林攢,韜公,萬寵公長子。欑生三子:延魯、延吉、延賓。宋朝時,林攢的後裔林杞任知州,他的九個兒子也是知州,稱為「宋九牧」、「父子十知州」。
「金紫林」:從林祿十八世孫台州知州林沙算起,這一支派有林暉、林英、林悅、林光朝4人在朝為官,均獲朝廷賜「金紫」,被稱為「一門四金紫」。荔城區北高張城、黃石定莊、秀嶼區埭頭英田林氏族人同出林沙派下,他們以「忠義」家風傳世。金紫林家族中,有一位被譽為「南夫子」的儒學大師林光朝,連宰相陳俊卿、狀元黃公度都是他的「粉絲」。他從26歲起先後在「紅泉東井」、「松隱精舍」、「蒲弄書堂」等處講學。一時間,四方學士紛至沓來。他博覽百家經史,學問淵博。
九牧林:開派始祖林披,披公,萬寵公第二子,字茂彥,莆田縣西天尾(今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人,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及第,官至太子詹事,賜紫金魚袋,上柱國。贈睦州刺史,由北螺遷居澄渚烏石(今析出屬西天尾鎮龍山村),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茛、皆官刺史,世稱"九牧林家"。唐有林藻,林蘊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祖姑林默(即媽祖,御封天上聖母)為臺灣第一宗教信仰,明有永樂狀元林環、刑部尚書林俊、"鐵面御史"林潤、"三教先生"林兆恩(龍江)等均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賢。九牧林自唐代開基,歷經1200餘年,世遠支分,派衍閩、瓊、臺、浙、贛、湘、桂、川、黔、等省、區以及東南亞各國,唐睦州刺史林披公剛是海內外族裔共同尊奉的九牧林基祖。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莆田素有「陳林半天下」之稱,林姓人口有45萬。莆田林姓淵源可追溯到殷少師比幹,海上女神媽祖林默娘的七世祖是林披第六子林蘊。
遊洋林:林昌,字茂吉,乃萬寵公第三子,官兵部司馬,配宋氏,生一子名萍。萍於唐貞元間明經及第,官灃洲司馬(後追贈中憲大夫)。唐太和年間歸隱後,遷居仙遊遊洋,世稱「遊洋林家」。林昌為遊洋林家始祖。宋初,遊洋林一支由林居裔為首在仙遊縣遊洋百丈嶺揭竿起義,受到朝廷鎮壓, 後來分別遷入浙江 泰順、漳浦、尤溪等地。後裔林石再輾轉遷入臺灣,在臺灣臺中縣霧峰定居。因此,莆田林氏也是臺灣霧峰林氏家族的先祖。
「遊洋林」後裔林和義遷居漳州漳浦路下,分衍「路下林」一系。路下林始祖林和義,生子大用,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貴、子賢、子慕、子華、子齊、子淵。元末兵亂,七子散居各地:長房子亨分居苦竹(在今赤土鄉)。二房子貴守祖路下,居庵下梧。三房子賢分居七都(舊鎮)橋頭。四房子慕分居平和五寨鄉埔坪社,五寨埔坪社遷移到臺灣的林石繁衍霧峰林家一派。五房子華分居車田(今石榴鄉)之攀龍社。六房子齊分居平和五寨後巷。七房子淵居漳浦霞美(下尾)。各個分衍地均成為當地大族。路下林枝繁葉茂,後裔眾多,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號稱人丁「一鬥麻」,共14萬多人丁(不含外遷人口),佔全市林氏人口26%。分布漳浦縣有90000多人,薌城1800人、龍海市4318人,雲霄縣2375人、詔安縣140人、東山縣9857人、平和縣35811人。
莆田林氏的後裔,還曾在歷史上短暫地稱過帝。原來南朝陳時,居住在莆田北螺(今莆田西天尾鎮林峰村)的林英遷居今江西景德鎮市波陽縣,生子林士弘。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林士弘隨同鄉率眾起義,任為大將軍,在鄱陽湖大敗隋軍。後來,林士弘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一度據有今廣州的廣大地區。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林士弘戰敗投降,後退守到今江西安福東南山洞,不久就病死了。
林士弘的楚國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7年。楚國消亡後,林士弘的家族逃匿在浙江杭州山中,改姓為「柴」,後裔遷居今河北省邢臺縣西南。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柴榮即是林士弘後裔,他安頓流亡農民,減免苛捐雜稅,懲治貪官汙吏,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為後來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959年,柴榮病逝,他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成為後周恭帝。960年年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得江山,建立宋朝。柴(林)氏先後只做了5年的皇帝。
除了在歷史上出現兩位皇帝,莆田林氏還有兩位聖人載入史冊。林家的兩位聖人分別是媽祖林默娘和「三一教」教祖林龍江,他們都是九牧林的後裔。
在荔城區西天尾龍山,至今還有一座建設於唐代的林氏九牧祖祠。祖祠大門正中嵌著明成化進士周瑛書寫的「九牧祖祠」石額,左右懸掛著「一門九刺史,三代五廷魁」堂聯。堂上供奉的是林氏九牧先祖壁畫。
九牧長房林葦是福建早期的書法家,他留在「九牧祖祠」的三塊石刻「烏山」、「種槐」、「硯泉」讓人嘆為觀止。林葦這一支系,子孫最為昌盛。他的二十五世孫林龍江,在明嘉靖年間創立了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學說,揚名中外,被稱為「三一教」教祖。
林家另一位聖人媽祖女神林默娘是九牧六房林蘊的後人。林蘊不僅是福建早期傑出的書法家,白居易為他寫的詩,還記載在《興化府志》上。唐寶曆二年(826年),71歲的林蘊被人誣告,流放到海南島,途中不幸病逝。《西河林氏族譜》記載,林蘊的第四世孫林保吉是林默娘的曾祖父。宋建隆元年(960年),林默娘在林家出生,這位漁家女子救苦救難,被海峽兩岸民眾奉為「天上聖母」
莆田林氏有四個分支,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區和城廂區及涵江區大洋、莊邊、新縣、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頭、平海、北高及黃石一帶,闕下林分布在東莊和新度。還有一支遊洋林,後遷往漳州。明末清初,遊洋林後人隨鄭成功攻打臺灣,遷往臺灣霧峰,稱為臺灣霧峰林氏家族的先祖。
入閩林姓,與其他各姓一樣,都是從中原遷入的。就已掌握的資料確定,林姓入閩主要 分為四期:一是東晉明帝太寧三年,祿公奉敕守晉安,其後裔在八閩繁衍,是閩林的主流派 ;二是唐高宗時隨陳政入漳的浦南林;三是唐末隨王潮從河南光州入閩的固始林;四是宋初由房州輾轉入閩聚居閩西的柴林。閩林主流派的始祖林祿公,因匡扶晉室,建立功勳,追封晉安郡王,墓葬溫陵九龍之崗(今泉港塗嶺)。其後裔世居莆田,至唐開元年間,晉安十五世萬寵公,生三子:長韜公為闕下祖;次披公為九牧祖;三昌公為遊洋(霧峰)祖。其後裔繁衍,在我省、在全中國,仍至全世界,多數為這支派。時至今日,閩、臺、兩廣、海南以及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各地林氏宗祠,都常見"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對聯,這就是對閩林世系"九牧傳芳" 淵源的概括和真實寫照。
韓國林氏共同的先祖名為林八及,唐朝時從惠安彭城渡海出國避禍,漂泊到新羅國(今韓國)江華灣登岸,如今衍生出了180多萬韓國林姓人口。
人口分布林姓人口分布圖
宋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98%,排在第19位。福建為林姓的第1大省,約佔全國林姓總人口的58%,約佔福建總人口的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福建、浙江、廣東三省,這三省林姓佔林姓總人口的85%;其次分布於河南、江蘇、江西,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為中心的林姓聚集區已經形成。
明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85%,為明朝第20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幾乎沒有增長,600年中林姓人口純增加率為1%,淨增加了3萬。福建仍為林姓第1大省,約佔總林姓人口的38%。在全國的分布仍集中於福建(38%)、廣東(26%)、浙江(18%),這三省林姓大約佔林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布於江西、江蘇、廣西,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從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間,林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遷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2016年,大陸林姓人口約為1416萬,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國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約472萬,佔全省總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廣東省林氏約311萬,浙江省約184萬,臺灣地區林氏約200萬,韓國約100萬,其他地區約500萬,在全球約2千多萬;林姓人口密度最高為福州、莆田、閩南、粵東及臺灣。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泉州林姓第二多。在近600年間,林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林姓向華中、華北的回遷是主流。
頭條號:鄭州周邊遊——和你一起在路上分享旅遊信息,記錄旅途快樂。歡迎關注、分享和推薦,您的推薦可能就是明天的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