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多大年齡開始攻打匈奴(聽說漢武帝命其為丞相)
2023-09-13 11:37:00 1
公元前103年,漢武帝太初二年,偌大的漢家朝堂上卻發生了一場令人哭笑不得的鬧劇。當時,大漢帝國的丞相——石慶去世了,相位出現了空缺。於是,漢武帝當即下達命令,將抗擊匈奴的大將——葛繹侯公孫賀繼任丞相之位。
公孫賀,和衛青是故交,曾因軍功而封侯,威名聲震匈奴。
眾所周知,丞相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帝以外,就屬丞相官最大。按照漢家制度,丞相金印紫綬,乃為三公之首、百官之首,可謂是位高權重。在漢朝,曾有「無軍功不得封侯」的硬性規定。但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只要擔任了丞相,就能直接封侯。而公孫賀,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按說被封為丞相,公孫賀應該高興才是。然而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位在戰場上勇冠三軍的大將卻嚇得癱軟在地、痛哭流涕。他一邊叩頭,一邊向漢武帝請求,希望他能收回成命:
「臣本邊鄙,以鞍馬騎射為官,材誠不任宰相。」
也就是說,我本來就是個只知騎馬射箭的武夫,怎能當宰相呢?
公孫賀哭得如此之慘,甚至連漢武帝和左右臣僚都被感動了,也痛哭流涕。但是哭歸哭,漢武帝仍然下令:「快把丞相扶起來!」聽了漢武帝的話,公孫賀哭得更起勁了。漢武帝見此,立即從同情轉向憤怒,在他看來公孫賀簡直是給臉不要臉。
公孫賀這才明白,如果自己不接丞相的金印,恐怕腦袋現在就要搬家。因此他只好擦乾眼淚,勉強當了丞相。事後,有人問公孫賀:「接任丞相,不是應該高興嗎?哭個啥?」對此,公孫賀無奈地回答:「主上賢明,我的才能不足以擔當丞相之重任,害怕因此而受到重責,從此以後就危險了。」
公孫賀的害怕真的有道理嗎?其實非常有道理,甚至可以說,是有先見之明。十一年後,也就是徵和二年(前91年),公孫賀捲入了巫蠱之禍,最終滿門抄斬。然而公孫賀絕非第一個被斬首的丞相,事實上他還有很多前輩。
漢武臨朝以來,對於丞相非常苛刻。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 ,前後有十三位丞相輔佐其政事 ,平均四年換一位丞相。
在這十三位丞相中 ,任職時間最長的是公孫賀 ,為期十二年。時間最短的是竇嬰、劉屈犛 ,還不到一年。十三人中 ,因病死亡四人 ,而其他九人 ,因罪免職四人 ,被漢武帝處死三人 ,因罪自殺二人。無論是屢建戰功的公孫賀、李蔡,還是皇族成員劉屈犛,但都免不了滿門抄斬的結局。
在十三位丞相中,最成功的莫過於公孫弘。此人雖然是儒生,沒有大的治國本領。但此人深諳權術,總能緊跟漢武帝的步伐。當漢武帝譴責自己時,公孫弘總會以最好的態度向皇帝請罪,正如那句俗話所說:「挨打就要立正。」相比於張湯、主父偃等人,公孫弘能力雖然差了點。但是保身之術,卻是頂級。
在公孫弘之後,石慶的結局也算不錯。相比於公孫弘,石慶能力更差,也不懂權術。但是他卻謹慎到極點。雖然石慶竟然因為庸碌而被漢武帝大罵,但是最終還是平安地死在了任上。
但公孫弘和石慶之後的丞相,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既不懂權術,也不怎麼懂得謹慎,並均捲入了政治漩渦之中,慘遭橫死。在丞相任上,公孫賀實際已經足夠謹慎,甚至存活了12年。但最終,還是逃不過那一刀。
那麼,漢武帝為何會對丞相如此苛刻呢?
首先,漢武帝是個天生的、天才的統治者。作為一個出色的統治者,漢武帝天生有一雙可以發現人才的慧眼。因此他才能發掘出衛青、霍去病、主父偃、張湯、東方朔、桑弘羊、霍光、司馬相如、司馬遷等歷史上傑出的臣子。漢武帝時期,各類人才之昌盛,是為歷史之罕見的。
對於人才,漢武帝從不吝惜爵位和賞賜。只要你能幹活,就有用不完的錢,官爵可以一天升三級。然而即便如此,漢武帝對於人才仍然談不上尊重。在他看來,所謂人才不過是他維持自己的統治的工具。因此,漢武帝對於人才可謂是想打就打,想殺就殺。
漢武帝對待丞相尚且如此苛刻,更別說其他官員了。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 ,在平定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的叛亂中所殺誅連者達數萬人,其中不乏二千石(部級官員以上)的高官。而張湯、主父偃、朱買臣、莊助等有能力的名臣,漢武帝也是說殺就殺。
對此汲黯曾進諫:「陛下雖然求賢,但是還沒能盡用其才,就將他殺掉。如果陛下把賢才殺盡了,到時候陛下和誰共治天下呢?」
然而漢武帝卻不以為然的回應:「天下人才太多了,就看能不能識別人才。如果能識別人才,還怕沒有人才用?所謂人才,就是工具。如果有才卻不肯定努力,和沒有才能有什麼區別?留著幹什麼?」
看了漢武帝的話,不知大家是否有脊背發涼的感覺。真正的專制者,根本不會將人當人看,只會當做工具來使用。能用則優待、高官厚祿,不能用,則棄之如敝履。反正能幹活的人有的是,幹嘛要管你死活?因此,不論你有多少功勞苦勞,為領導幹了多少年,只要犯了一點錯,就直接開掉。當然,漢武帝是殺掉。
更可怕的是,漢武帝還會拿一些人來背鍋,而丞相是其中最佳選擇。由於漢朝丞相權力極大,因此相權時常會威脅到皇權。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漢武帝設置內朝,將決策權收歸自己和自己的侍從、親屬。可以說,漢武帝時期所作出的政策,都是由內朝制定。在內朝之外,丞相主要負責外朝。
相比於前代,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工作做得好,不會得到褒獎;做得不好,會被責罰,甚至滿門抄斬。久而久之,丞相也就成了高危職業,人人唯恐避之不及。難怪公孫賀一個戰功卓著的鐵漢,卻表現得如此失態。決策者得利,執行者背鍋,古今亦然。
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讀了漢武帝的故事,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感觸。在職場上,大家大多都會碰到各類領導,其中就不乏「漢武帝式」的領導。他們好像很尊重人才,用高額的薪資福利,收買你的忠誠,讓你為他們賣命。每天加班,996,即使累到虛脫,生了病也要工作。
但當你累垮了身子,沒有力氣加班。那就對不起了,「漢武帝式」領導一定會以各種理由將你開掉,無論你之前做得多好,對公司有多麼勞苦功高。因此在職場上,面對類似的領導,決不能太過拼命,保護好身體,畢竟人到中年,帶著一身病和貸款失業,可不是好玩的。
相比之下,謹慎而仔細,從不犯錯之人,反而活得久。正所謂越做越錯,還不如少做一點,不犯錯。
因此,陶陶建議大家多學點歷史,多從中學點權謀,知道什麼對自己最有利,什麼策略才是長遠的、最優的發展方案。因此,我向大家推薦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筆者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資治通鑑》原本就是一本帝王教科書,教得全是權謀。其中,就包括如何做一個好下屬,應如何正確對待領導。因此只要學好了《資治通鑑》裡的權謀,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學習工作,都能遊刃有餘。
由此可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確實是一本相當厲害的書,越讀越有韻味,越讀你的腦子就越清醒。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鑑》。
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裡面有重要人物畫像
有簡明皇帝譜系表、官制簡表。出來後得到了國學大師錢穆跟臺靜農的推薦。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陶陶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相信讀完這本書,你將比別人多走1300多年的人生路。
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就快沒庫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