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有作如是觀嗎(如是我聞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十八)
2023-09-10 19:33:13 3
於曉非,1985-2015年任教於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現任淨名文化教育公益促進會(籌)名譽會長,喜馬拉雅FM2017年度歷史人文類十大節目「於曉非《金剛經》導讀」主播。
現在開始逐字逐句學習《金剛經》經文。《金剛經》現存六個漢譯本,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流通最廣;我們尊重習慣,以鳩摩羅什大師譯本為基礎,重要的段落、詞句,參看梵文原本和玄奘大師、義淨大師的譯本。
三十二部分
坊間流通的鳩摩羅什《金剛經》譯本,分為32個部分,32個「分」,每一分還都有個名字,比如說「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祈請分第二」。但是原本的鳩摩羅什譯本是沒有這些名字的,這是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後來所加的內容。自從昭明太子加上32個名字後,佛教界始終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加得好,能夠幫助學習領會《金剛經》的法義;有人說不好,佛陀的經不能隨便加東西。這個爭論一直持續到今天。
對照梵文原本可以看到,《金剛經》分成32個部分,不是昭明太子所為。現存《金剛經》梵文原本就把《金剛經》分成了32段,昭明太子的32段與現存梵本32段的劃分,基本吻合,所以把《金剛經》分成32段不是昭明太子的發明,他應該是見過《金剛經》梵文原本。但是《金剛經》梵文原本只是把《金剛經》分成了32段,每一段並沒有名字,「法會因由分」、「善現祈請分」這些名字,確實是昭明太子後加的。我個人的看法是,昭明太子加的這些名字,也許對學習《金剛經》有所幫助,有所提示,但經中畢竟原本沒有這些名字,所以只能作為參考。佛教徒誦持《金剛經》時,這些名字是不應誦持的,它們確實不屬於經的內容。所以這次共同學習《金剛經》,這些名字都是略過去的。
如是我聞
看《金剛經》第一句話:
「如是我聞:」
一部完整的佛經都是這句話開頭。當然這部經得完整,比如大家經常念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不是「如是我聞」開頭,一上來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什麼?因為現在經常念誦的《心經》譯本,是節本不是全本,全本依然還是「如是我聞」開始。為什麼?這是佛陀的教誨。
當年弟子阿難問佛陀說:老師啊,您涅槃以後,我們這些追隨著您、親耳聆聽您教誨的弟子,將坐到一起,把您老人家一生的教誨,共同回憶一下,共同唱誦一下,叫「samgīti」——坐在一起共同唱誦。這個詞後來漢傳佛教譯為「結集」——我們將把您老人家一生的教誨結集一下,那麼您老人家的每一次課,就算作一部經;阿難問老師:我們結集時,每一部經開頭,這話可怎麼說呢?老師就阿難的這個問題做了回答。釋迦牟尼老師回答的話用梵文來表達就是「evaṃmayāśrutam」,三個詞組成,「evaṃ」意為「如此這般的」、「就是這個樣子的」,「mayā」是「被我如何如何的」,「śrutam」的動詞詞根是「śru」,「聽」的意思,「śrutam」,「被曾經聽」。三個詞串起來,如果用現代漢語做個翻譯,就是「被我如此這般地聽說過的」,古人翻得很雅:「如是我聞」。多數都是譯成這四個字,譯得非常好。
金剛經正解.清龔穊彩注.扈正智校.光緒9年.銅活字版
重要的是,「如是我聞」這句話表達什麼法義、傳達什麼樣的文化精神呢?要設想一下這個場景,是學生阿難問老師說:老師啊,您涅槃以後,我們這些弟子們將把您老人家的教誨結集一下,每部經開頭,這話怎麼說呢?這是阿難提的問題。老師是針對阿難的這個問題告訴阿難說:你們以後結集我經時,先說「evaṃmayāśrutam」,「被我如此這般地聽說過的」。一定要認真設想這個場景。大家想一想,什麼意思?其實釋迦牟尼老師為阿難這些弟子們在日後結集他教誨時制定了結集的基本原則,也就是日後結集我經典的時候,要遵照著「被我如此這般聽說過的」這樣一個原則去結集。什麼意思?怎麼聽的,就怎麼結集,千萬不要在結集我的教誨時肆意地、自作主張地補充補充、修改修改、發展發展、提高提高、刪減刪減,不可以,怎麼聽的就怎麼結集。可以講,釋迦牟尼老師沒有授權阿難這些弟子們在日後結集他教誨時對他的教誨進行修改、刪減,必須如實結集。
這一點非常重要。為什麼老師不授權阿難他們在結集時可以修改老師的教誨呢?原因很簡單:佛陀是圓滿覺者,形象地講,是徹底從夢中醒來的人,而阿難這些弟子們,醒來了嗎?還沒有。沒有從夢中醒來的人,對徹底從夢中醒來的人的教誨,沒有能力去發展、補充、提高、修改、刪減,因此老師不授權。老師對阿難這些親近的弟子都不授權,那我們這些後世的、末法時期的學習佛法的眾生,就更應該遵照老師的教誨去如實理解他的教誨。我們沒有資格、沒有能力對老師的教誨去發展、補充、提高。甚至可以說,佛陀作為圓滿智者的教誨,自誕生起就是圓滿自足的,沒有給後人留下絲毫的發展、補充、修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就是「如是我聞」這句話的第一個最重要的法義。
後世的佛教徒、佛弟子、學習佛法的人,打開每部佛經,當看到「如是我聞」時,就要聯想到這是阿難這些弟子們當年如實記載的老師的教誨,這些教誨都是佛陀他老人家親口所說,因此如果是一位佛教徒,對下邊的教誨要如實信受。這是我對「如是我聞」這句話的理解。
繼續往下看:
「一時,」
在那麼一個時候,
「佛在舍衛國」
「佛」是鳩摩羅什《金剛經》譯本出現的對釋迦牟尼的第一個稱呼。「佛」,前面討論過了,梵文是「buddha」,覺者。「在舍衛國」,舍衛其實不是國,是城,「śrāvasty」。鳩摩羅什為什麼譯成「國」呢?印度這個國家,兩千多年歷史上,跟中國不一樣,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帝國時期比較長,分裂成小國的時間比較短,而印度相反,更多的時間是小國林立,少數的時間是大一統帝國。釋迦牟尼時代,小國林立,有16個大國,其中有個國家叫「Kauśala」,古譯「拘薩羅國」,這個國家後來分裂成兩個國,北拘薩羅國和南拘薩羅國,舍衛城位於北拘薩羅國。舍衛城是當時北拘薩羅國非常重要的城市,經濟繁榮、文化昌明,也是佛陀經常講法的地方。而在印度有個習慣,有時稱呼一個國家並不直接稱呼這個國家的名字,而是用這個國家比較代表性的城市來稱這個國家的名字,所以拘薩羅國,有的時候也就稱為「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祇樹給孤獨園,」
這是舍衛國一座花園的名字。為什麼叫「祇樹給孤獨園」呢?這是用兩個人的名字命名的,「給孤獨」是個人名,其實這個人原本也不叫「給孤獨」,叫「Sudatta」,是釋迦牟尼時代舍衛國一個非常有錢的長老。這位先生很有錢,但不是守財奴,他樂善好施,經常拿出錢財去賑濟無家可歸、孤獨無助的人,因此落得美名「給孤獨」。這座花園的地皮是給孤獨的。另外一個人叫「祇陀」,「Jeta」。祇陀是舍衛國國王波斯匿的兒子,是個太子。這座花園裡的樹是祇陀的,因此花園裡的樹叫「祇樹」。所以花園得名叫「祇樹給孤獨園」。其實這座花園原本是祇陀的,給孤獨是釋迦佛的弟子,他認為這裡很適合佛陀說法,因此他就說:哎,祇陀,你把這花園賣給我吧?祇陀實際不想賣,就難為給孤獨說:你若能把這花園的地上鋪上一層金子,這花園就送你。他想這樣一難為給孤獨,給孤獨就打退堂鼓了;但給孤獨太想要這座花園了,因此就鋪上了黃金,那麼祇陀不能食言,就送給了給孤獨,因此花園的地皮是給孤獨的。但是祇陀說:鋪上金子的地方是你的了,樹根底下你沒鋪上,這樹還得是我的呀!所以這座花園就屬於這兩個人的,他們把它供養給了釋迦牟尼老師。釋迦牟尼後來經常在祇樹給孤獨園講課,這是釋迦牟尼一個重要的講學地點。祇樹給孤獨園,有些經典也譯作「祇園精舍」。
繼續看下一句: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聚。」
「比丘」是梵文詞「bhikṣu」的音譯,「bhikṣu」什麼意思?是要飯的人,古譯「乞士」。這一天釋迦牟尼與1250個要飯的人在一起。難道釋迦佛是跟乞丐幫在一起?為什麼?
本文由淨名精舍根據喜馬拉雅FM「於曉非《金剛經》導讀」第018講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