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冷門的而好聽的姓氏單字(都來說說你曾見過的比較少見的姓氏)
2023-09-18 15:01:29 2
姓氏來源
1、是遠古大禹治水時,有個大臣叫伯益,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大費,他的後代有支以費為姓,如夏桀時去夏歸商的費昌,就是他的後裔;
2、夏啟分封其支子為費,以地為氏。
3、是古代春秋時,魯桓公的兒子季友為大夫,被封為費邑的首領,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相傳 姓費。
姓氏源流
廉(Lián)姓源出有二:
1、出自高陽氏,為顓頊的後裔,以祖名為氏,始祖為大廉。根據《元和姓纂》和《姓纂》記載,黃帝之子名昌意,昌意之子顓頊,顓頊之孫名大廉。其子孫有以其名字命姓者,乃成廉姓。廉姓的出處河東,就是現在山西省境內黃河流域以東的一片地方。
2、出自維吾爾族,以官名為氏,始祖為布魯海牙。元朝時,維吾爾族(當時也稱畏吾兒族)人布魯海牙歸元,官拜肅政廉訪使時,正值其兒子降生,布魯海牙雙喜臨門,遂以自己的職官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廉希憲(元時肅政廉訪使簡稱廉使),廉希憲的後人與漢人一起生活,友好相處形成了廉姓的一支。
岑(cen 1),是出現於周代初期的一個姓氏,算起來已經有了3000年的悠久歷史。關於岑姓姓源,是見諸秦相呂不韋所著的那一部自稱「有能增減一字者即以千金賞之」的《呂氏春秋》。
該書指出:「周文王封其異母弟耀之子渠為岑子,其地也,今梁國岑亭是也。」另外,《通志氏族略》也指出:「周武王封文王異母弟耀之子渠為岑子……。」
這兩段考據文字,內容上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認為岑子是周文王所封,而後者認為是周武王所封。這一點差別,目前雖然無從弄清楚,好在不管是何人所封,得姓的年代都差不多,所以不妨認為無關宏旨,不必在這上面多加推敲。
3000年前,周朝的開國天子把同父異母的兄弟之子渠封為岑,子孫以國為氏,就產生了「岑」這個古老的姓氏。當時的岑邑,根據考證,是在今陝西省的韓城縣境內,可見得後世姓岑的漢人,最初都是發源於這個地方。
另外,根據《姓氏考略》所記載的:「望出南陽,又,兩越娌人多岑姓」,則南方,是有很多姓岑的外族的。現在,廣西省蒼梧縣的西南有一縣名為岑溪,貴州有一個叫做岑鞏的地方,可能跟當地的眾多岑姓,不無關係。不過,源自古公亶父的漢族岑姓,後來主要是繁衍於河南省的南陽一帶,所以只要按著自己家族的播遷經過逐步推溯,今日岑姓的人士也不難找到自己的真正血統和來處。
在歷史上,岑姓曾經是一個光彩而神氣的姓氏,尤其是漢、唐兩代,棘陽的岑家人材輩出,出將入相,顯赫萬分,他們的子弟備受朝廷的重視,岑家也儼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漢代的棘裡,就是現在河南省新野縣的東北。
棘陽岑家的嶄露頭角,是開始於中興漢室的光武帝之時,而頭一個把這個家族引領上青雲之途的,正是鼎鼎大名的光武帝大將岑彭。自岑彭之後,岑氏就扶搖直上,歷經南北朝和唐朝,前後差不多1000年間,所享聲譽始終不衰。
前清時代,最南方的廣西省,又出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在中法越南之役中,以「地營法」大戰法軍的「開花炮」,把來勢洶洶的法軍大敗於臨洮,其他各省聞風紛紛起而響應的抗法名將岑毓英。中法之戰後,他曾高官厚祿,當到清廷的太子太傅,顯赫不可一世。
姓氏源流
薛(Xuē)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之後,以國名為氏。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一支叫禺陽的,被封於任地(約今山東省濟寧),得任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載,黃帝之子禺陽封於任,其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其於薛國(今山東省薛城),後世子孫以國為氏。曾一度遷邳(今山東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孫仲虺,在商湯時任左相,復居薛。其裔孫成,徙國於摯,更號摯國。商末,周伯季歷娶摯國之女太任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後,又封成的後裔為薛侯。春秋後期,薛國再次遷到下邳(今江蘇省邳縣西南)。薛國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戰國時為齊國所滅,公子登到楚國為官,因以國名為氏。
2、出自媯姓,為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吳錄》所載,孟嘗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父齊相田嬰被齊緡王封於薛(即任姓薛國舊地),田嬰死後,田文襲封,仍以薛為食邑。至秦滅六國,失封,子孫分散。西漢初,田文之孫田國、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縣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來: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的複姓叱幹氏改單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馮氏之後裔。唐時有薛懷義,本姓馮。
③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遼西有薛姓。
④ 今滿、蒙、土家、朝鮮族有此姓,客家人亦有此姓。
姓氏源流
雷(Léi)姓源出有三:
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方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名為氏,為複姓方雷氏,後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2、出自黃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後以祖名為氏。據《姓苑》所載,雷姓是個古老的姓氏。相傳黃帝有大臣雷公,是個名醫,精通醫術,曾與黃帝討論醫學理論。據《素問·著至教書論》說:「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殷紂王有寵臣雷開。其後子孫以雷為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中有雷姓:
① 據《姓氏考略》所載(下同),東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和「南安羌」改姓為雷。他們逐漸全盤漢化,再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現在根本已經與漢族成為一體,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② 金時女真人阿典氏,漢姓為雷。
③ 滿洲阿克佔氏,改漢姓雷。
④ 景頗族春雷氏,漢姓為雷。
⑤ 基諾族布柯氏,漢姓為雷。
⑥ 今壯、苗、彝、瑤、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賀(hè)姓來源】
1、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她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於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2、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將鮮卑族複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漢字單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尋根溯源
倪姓來源有三:
①出自姬姓,黃帝後裔邾武公次子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辭源》所載,春秋時期,邾武公將次子封於郳(故城在今山東滕州境),建立郳國,為邾國附庸。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郳氏。戰國時郳國被楚國所滅,為避仇改為兒姓,再後又以原姓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漢初有御史倪寬,其先即為公子肥後裔。
②出自春秋時邾國後人郳黎來之後,避仇改為倪氏。據《尚友錄》所載,春秋時邾國有郳黎來之後,別族為倪姓。
③出自他族改姓或少數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後魏代北複姓賀郳氏改郳姓,後又改為倪姓;清滿洲八旗人有倪姓,世居寧古塔;滿、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倪姓。
湯氏源流
湯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為成湯。
1、成湯,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之子契的14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舉成為商族的首領,由於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得擁護,以至於周圍的一些小國也前來慕名歸附,其勢力便迅速強大起來。他本居於亳,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徵伐之事。夏末時,帝桀為君,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蕩不安,他見其形勢,便產生了代夏的雄心。於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國葛國,接著不久,經過11次的出徵,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家豕韋、顧、昆吾,之後再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這樣,履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棗商朝,定都於亳。由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是為河南湯氏。
2、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畏禍及,於是又改子姓為湯姓。
姓氏源流
滕(Téng)姓與騰姓同宗,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黃帝後裔十二姓氏之一。根據《萬姓統譜》上的記載,相傳黃帝的二十五子中,分別得到十二個姓,其中就有滕姓。這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姓。4000年前,正是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國語》中記載了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
2、亦出自姬姓,為西周時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秀之後,以國名為氏。據《萬姓統譜》、《廣韻》等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亦即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繡於滕地,建立了滕國(在今山東省滕縣西南)。戰國初期,滕國被越國所滅,但後來又恢復起來,不久又滅於宋國,原滕國王族遂以國名命姓,成為滕姓。在滕姓家族中,有一支為避免仇人加害,改為騰姓。
3、出自他族。明洪武年中,一蒙古人獲賜姓滕,名瓚住。
在滕姓家族中,有一支為避免仇人加害,改為騰姓
殷姓發源於北方
我國的殷姓,正如《世本》所記載的「周武王克紂,子孫分散,
以殷為氏」,是殷商王室的後代。當然,「殷」雖然是始見於3300多年前的盤庚之後,但是往上推溯,後世的殷姓人士自然也是傳自以仁德見稱的子姓成湯了。
關於殷姓的姓氏來源,《姓纂》上還有一段更為詳盡的記述說:
「殷姓,成湯國號也,22代,44王,629年,為周所滅,子孫以國為姓,汝南。」周武王滅紂,是在公元前1122年,換言之,後世的殷姓,是在距今3100年以前就出現了的,他們的最初發源地,也在北方的河南和河北一帶。另外,還有一支殷姓,也是發源於河南境內。這是根據漢代史遊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說的「殷水在穎川,居之者以為氏。」這批
「以地命氏」的殷姓人士,使後世殷氏的陣容,堅強龐大不少。殷商被武王所滅以後,雖然「子孫分散,以國為氏」,但是,根據後來其子孫的活動情況,他們主要仍繁衍於我國的北方,因為,從漢代以迄唐宋的漫長時期,在歷史上著名的殷姓人士,幾乎完全都是北方人,其中以又以河北長平的殷家最為出類拔萃,古時的長平,就在今河北省的西華縣東北。
長平殷家的出人頭地,是開始於晉代曾官至光祿勳的殷羨。殷羨的字洪喬,曾經創造出一個有名的成語「付諸洪喬」,使他的大名在我國民間更加流傳不斷。原來,殷羨的性格十分耿介正直,當他被任為豫章太守赴任時,京城裡有許多人託他帶書函轉達,數日多達100餘封,可是當他走到石頭城的時候,竟把所有的書函統統丟進河裡,並且說:「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於是,後世就把寄書遺失者,泛稱為「付諸洪喬」或「洪喬之誤」了。
發源於北方的殷姓,後來傳到山東一帶,曾經蛻變成為另外一個姓氏「衣」。這段淵源,《康熙字典》上記載得十分清楚說:「齊人言殷,聲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見禮記註疏。」換言之,現在的衣姓,是由於讀音相近而從殷姓分出來的,姓衣興姓殷的人,本來是一家人呢。
羅姓簡介
羅,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複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為漢字單姓羅。二是,唐代,西突厥(遊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氏。三是,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四是,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
姓氏來源
上古周文王(公元前十一世紀)將自己的第十五子姬高封於畢(地名,在今陝西鹹陽西北)。後來姬高建立了畢國,人稱畢公高。後畢國「為楚所滅,而降為庶人」。其子孫就以國為姓,世代相傳至今,已越3000年之久。
郝姓起源
郝姓的起源是出自商末的地名。
傳說遠古時代的太昊,相傳即伏羲氏(又傳說他是古代東夷族的首領)。太昊的佐臣郝骨氏,輔助太昊治理部落。到了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孫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鄉。於是期的後代就以封地名為氏,就是郝氏。
此即《新唐書·宰相世系》所記載:「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於太原之郝鄉,因以為氏。」
除此之外,郝姓中還有一些少數民族血統。據《姓氏考略》記載「烏桓有郝氏,又唐時土蠻有郝、楊、劉三姓。望出太原、京兆」。烏桓也作烏丸,古族名,東胡族的一支,秦末東胡遭匈奴擊破後,部分遷烏桓山,因以為名。烏桓族以遊牧射獵為生,漢武帝以後歸附漢,活動在我國北方。烏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為姓的人。唐代南方蠻族中也有以郝、劉、楊為姓氏的。可見,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為姓氏的郝氏外,古代北方及西南的少數民族中也有郝姓。
姓氏源流
鄔(Wū 鄔)姓源出有二:
1、出自妘姓,為春秋時陸終的第四子求言之後,以封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載,鄔姓來源於封地,春秋時期,陸終第四子求言,受封於鄔(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其子孫以受封地名為姓,稱為鄔氏。
2、出自楊姓,為春秋時晉國正卿祁氏的家臣臧之後,以食邑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晉大夫鄔臧之後,食邑於鄔, 因以為氏。」春秋時,晉國大夫祁氏家臣臧之後,食邑於鄔(今山西省介休市),世稱鄔臧,其子孫以邑名為姓,形成鄔氏。
姓氏來源
1、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子孫世代姓安。
2、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3、以國名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姓氏源流
中華--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周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孫食採常邑,因以為氏。」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採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
2、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姓當此出。」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佔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佔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於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為春秋時吳王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於常(今江蘇省常州一帶),其後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後有常氏」。又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省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
4、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恆」、「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恆,因避名諱之故,恆姓改姓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5、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常姓:
① 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
② 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回族中的常姓,據《回回姓氏考》載:「金吉堂稱:常志美字蘊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後至濟寧,與當地常姓聯宗遂姓常。」另據江蘇六合《常氏譜序》載:「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懷遠永平崗,明永樂年間,祖泰雲,為都督總兵,因年老賜第江北養老,為遷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處的常姓回族也稱是常遇春後裔。現在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常氏多為常遇春後裔和本族。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東和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