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取名字中間要加個字輩(為什麼要按輩分取名字)
2023-10-11 02:03:05 2
你知道什麼是按輩分取名嗎?
一、輩分取名就是採用姓氏+輩分名字+個人名字組合而成,這樣大家在聽到名字的時候就能夠了解對方的輩分。
每一個姓氏當中都有不同的輩分名字,每一個家庭會根據自己家族的備份名字進行取名。比如說現在有一個張氏家族,張氏家族的爺爺輩的備份名字食是「玉」,那麼張氏家族的爸爸備份的名字就必須是「貿」,張氏家族孫子的輩分名字必須是「天」,依次往下。就是採用這樣的輩分名字,大家再聽到名字中間的那個字的時候,就知道這個人在我們家族處於什麼樣的輩分,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尊稱他。
二、輩分取名其實是由古代傳至而來。古代家族當中人數眾多,很容易導致輩分混亂,為了理清其中的長幼關係,就有了輩分取名的說法。
輩分取名不關乎年齡,有可能比你年紀小的人,他可能還是你的長輩。這就是為了理清大家族中的長幼順序,先出生的人輩分會高一些,後出生的人輩分會低一些,以此類推。如果有一個家族成員中的家庭很早結婚,很早生孩子,每一代都如此,那麼很有可能他的孩子就是別人孩子的長輩,因為採用輩分的方式取名,不關乎年齡大小,更加注重的是輩分高低。
三、如今在普通人家基本上不會出現輩分取名的現象,每個家庭都會根據各自家庭的習慣和喜愛程度來進行取名。
當然我們現代生活中還是存留著上一輩留下來的備份排序,但是現在的人再次取名的時候,就沒有了這個習慣,因為現在每個家庭的都比較分散,每個家庭都是單獨的個體,大家都可以對自己的名字有更多想法,會根據每個人的家庭情況進行取名,不再受到古代按輩分取名的約束。
為什麼大多姓氏都要"按輩分取名"?
其實在明清時期,除孔氏外,大多數宗族也是同樣按照字輩起名的,字派對宗族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在現在,不但其他家族,孔氏也同樣有不按字派起名的情況。
孔氏嚴格的字派源於明初,朱元璋為孔氏御賜10字: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 (括號是為避諱而改,弘為避乾隆弘曆而改,胤為避雍正諱而改),規定孔氏自五十六代起,必須依字派起名,並頒布《孔氏行輩告示》:「……今依所定吉字開列於後,凡我族人俱當遵照所開列行輩,取名訓字。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準入譜。」此後至清代乾隆年間,御賜10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道光十九年(1839),又御賜10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九年(1920)孔子76代衍聖公孔令貽報北洋批准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但其他家族同樣規定要遵循字派來取名,明清時期,大多數宗族對字派都極為看重,作為宗族整合的一種工具,甚至有的宗族硬性規定取名必須依據字輩,如瀏陽鍾氏「吾族昔未重修譜牒,各照親支,任人自取排行,合族究不能畫一,何以別尊卑、定昭穆乎?今新修譜系,謹取不犯忌諱者四十字,編成韻語,永為吾族派定排行,庶幾一見相詢,孰為尊?孰為卑?釐然不紊。異日修譜,孰為昭?孰為穆,秩然有序矣。」
當然並不是說宗族全部都按字派起名,也會有部分宗族因為未完全完成整合,或者宗族完成整合但某支因為擁有科舉功名等特權而忽視使用字輩,但大體上都是按照字派來的。
以前人取名都是要加輩分的,但為什麼現在人不加了?
大家會發現我們的父輩,他們的名字在最開始取名的時候,其中都有著很多的講究,在此之前我們取名字是要在名字裡面加入輩分的。在聽父輩或者是爺爺輩的名字時,就會發現這樣的例子。
不過,大家也慢慢的發現,現在很多的年輕一代在取名字的時候,裡面已經完全去掉了輩分。其實我國用輩分取名的歷史來源是非常早的,在最開始的時候,於明朝時期就非常的流行。在那個時候也不僅僅是只有漢族才使用這樣的方法,很多的滿族人也是採用輩分來進行取名的。
而且在古代的時候用輩分進行取名是沒有什麼身份限制的,不管是一些身居高位的達官顯貴或者是普通的百姓,在名字裡面都會帶有輩分。在看家譜的時候,大家也會發現,在名字裡面很大程度上也含有著很多的輩分。
作為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這個輩分代表著你在家族裡面的地位,因為我國自古是非常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所以用輩分來取名也是一個非常具體的體現。而現在之所以將它去掉,是因為現在的父母在給自己孩子取名的時候,都是將裡面的輩分去掉,而遵從自己對於一個名字的最初意願的。
這其實和審美是有著很多的原因的,因為有些人認為用輩分來取名,很大程度上比較的俗氣,所以才會慢慢的將它放棄。還有一個則是宗族文化的原因,現在有不少的宗族文化都在慢慢的發展之中,逐漸的被淡薄了。
什麼是名字的:字輩
字輩,是宗族內規定族人取名統一使用的表明輩(代、世)次用字(偏旁)聯綴的成語、對聯或詩句。各族譜中對字輩的稱謂不統一。稱呼「字輩」的有資中《陳譜》;稱呼「字派」的有《羅譜》、《馬譜》、《王譜》、內江《鍾譜》;稱呼「班次」的有《朱譜》、《馬譜》、內江《鍾譜》、《鄧譜》、《周譜》;稱呼「班行」、「班排」的有內江《鍾譜》;稱呼「班派」的有《王譜》;稱呼「班輩」的有跳墩壩《張譜》;稱呼「班位」的有資陽《葉譜》;稱呼「輩數」的有染坊壩《張譜》;稱呼「派名」的有《周譜》、《李譜》;稱呼「派弟」的有內江《鍾譜》;稱呼「派行」的有簡陽河東《鍾譜》;稱呼「名次」的有簡陽城《鍾譜》等等。有的同譜內也稱謂不一,《馬譜》不同稱謂有三種,內江《鍾譜》不同稱謂達五種。這是無規範統一的名稱或同譜多修等原因造成的。我國按照字輩取名起源較早,稱為「排行」,即「兄弟雙名,其上一字或下一字相同」,「單名以偏旁為排行」 。《左傳》中有長狄兄弟四人,名為僑如、焚如、榮如、簡如,「這是排行之始。」漢末的劉琦、劉琮兄弟,三國魏的應璩、應瑒兄弟,都是用「玉」作偏旁(《中國文化史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李譜》「派名」中說:「命名之誼詳於中(申)繻,班次則肇始羲和。成周八士,分伯、仲、叔、季,後世昆季,以一字聯綴,誼實本此。秦、漢以來,二名特少,如元方、季方,其僅見也。新莽禁二名,迄於魏、晉,此風少歇。右軍、大令父子同派,斯實紊矣。」其中關於命名問題,提及了魯桓公的嫡長子出生後,曾經問名於大夫申繻的典故(《左傳·桓公六年》),但認為「班次則肇始羲和」是不可信的,羲和是神話人物,在屈原《離騷》和《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記載;同時講了先秦已經有了「以一字聯綴」昆季的命名,但在秦至魏、晉間,「二名特少」,有王莽禁止二名的原因。至於認為王羲之和王獻之因為「之」字而是同輩「實紊矣」 ,則是不知道晉至南朝間的人,取名喜用「之」字綴後,父子間也如此,非以字輩取名。字輩在宗族中維護宗族制度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簡陽河東《鍾譜》「命名派行」 裡有一段話,高度概括了字輩的作用。「世系源流,國史賴以序始終,而家乘則賴以序昭穆。乃近世之宗支混淆,昭穆亦因之失序者,果世系之不明與,亦派行之未立故耳。故茲者公同酌定……預派五十六字,……挨行命名。且命名不得犯此五十六字,混淆派行,庶幾歸於畫一。雖錯處九州,而行列相符,甫一問名,而即知尊卑,別親疏也。尚何有昭穆之失序乎?」我們從具體作用講,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字輩可以明確宗族內世系。宗族內族人通過字輩取名,確保宗族世系清楚明確,「一脈所流班次可據」。字輩未立,世系不明,宗支混淆,昭穆失序,這就關係著宗族制度的維護問題。《李譜》說:我族「子孫蕃衍,有名以辨之,派以統之,則伯霜仲雪,秩序釐然。於以永敦和睦,綿綿延延,傳之無窮,不其偉歟!」
其次,字輩可以規範宗族內族人取名。依據字輩取名,使宗族內族人名字具有統一、整齊特點,有規可尋,「歸於畫一」。同輩間字輩相同,雙名的姓名同輩就有兩個字相同,單名字輩偏旁相同;不同輩間字輩不相同。客家人,民俗風情,文化研究,民居建築,客家話,美食,山歌音樂,影視文藝,hakka,kejiaren4N4H8N(w9f0D
再次,字輩在宗族內可以分辯尊卑。字輩中每字的先後順序依序反映了宗族內不同的輩次,字輩某字的前一字高一輩,依序前推高兩、三、四等輩;某字的後一字低一輩,依序後推低兩、三、四等輩。依照字輩取名,可以知道宗族內族人輩份高低。輩份高為尊,輩份低為卑。輩份低的要尊重、尊敬輩份高的,「列以尊卑,綱紀正焉」。在修譜時,字輩還可以對不詳的族人依照所屬字輩排序。《馬譜》中規定:「舊譜有序其名而不詳者,為何人之子者,仍依班次序於其後而已,何敢妄加註解。」實際也是按照字輩分辯尊卑。
第四,字輩在宗族內可以區別親疏。字輩通常是以每一個宗族為單位制訂的,同姓之間能夠區別不同的宗族。同姓同字輩就同宗族,自然就親;雖然同姓,但字輩不同,一般就不同宗族,當然就疏。《馬譜》「馬氏祠規」要求,「凡老譜所未載,來歷不清,班排不合,不敢竄入,庶非妄拜汾陽。」以避免亂攀、妄攀而亂宗族。亂攀望族是修譜歷史上的通病,雖然經過蘇洵、歐陽修等創立族譜編修新方法的衝擊,但其風未絕。因而,各族譜中對此都努力杜絕,確難以完全克服。依靠字輩尋得同宗的事在內江《鍾譜》裡有記載:邑南「長峰鎮鍾氏一支,其祖正文公系逃遵義回內江者,與吾祖正良公同屬一派弟,不識為兄為弟,親疏何若耳。先是其祖常言,欲識宗親,須向破堰尋覓。乾隆年間(1736—1795),其孫成璉、成瑞來訪,見有正良公、正乾公字派,不禁躍然曰得之矣!」並於嘉慶四年(1799)合族捐資在破堰橋同修祖祠。這個字輩尋宗事中,同時還反映出一個「同屬一派弟」,「親疏何若」的問題,也就是同宗族同輩也有親疏之分。同宗同支(派、房)的相對親,同宗不同支的相對疏。還有同宗內不同支各自製訂字輩的情況,又在同宗內支與支之間通過字輩同否區別親疏。一般輩數越遠的越疏,而輩數越近的越親。這是由於封建宗法制度決定的。以自己上、下四世內計算,即從高祖至玄孫縱向為九族,九族內為親,出九族相對疏;其中祖父的兄或弟稱為從祖父,從祖父的子開始稱為族父,族父的子稱為族兄弟,而族兄弟的子就已經稱為親同姓了,這從橫向表明不同支的親疏關係。跳墩壩《張譜》有「譜之遠祖則略,近祖則詳,以先後之勢然也。本支加詳,他支從略,以親疏傳聞異也」的修譜原則,也可以幫助我們深刻理解親疏問題。
為什麼現在人起名不喜歡用輩分字呢?
第一,人口大流動,家族宗族對後人的影響削弱,人們對家族宗族的歸屬感認同感降低。第二,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不足。第三,影視網絡快餐文化的衝擊,很多人對名,字,號的理解不足,買櫝還珠,一味追求名字讀音或表意。
按輩分起名重要嗎?
姓名,傳達著天地之玄機。名乃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歷史、民俗學精髓之綜合成果,是一個人形象、素質、品味之標誌。一個符合自己的好名雅號,能給您暗示引導、心理上的作用,給您自信,助您成功。好名相伴一生。取名人異,因人而宜。一個好名,或可為您塑造一個雄才大略、氣宇軒昂的家形象;或可為您塑造一個精明能幹、足智多謀的商業巨子形象;或可為您塑造一個出類拔萃、才華橫溢的藝術名人形象;或可為您塑造一個造詣頗深、德高望重的學者英才形象……名正是金,好名遠揚。當今,好產品也需要一個好商名,好人也需要一個好名聲。擁有一個卓而不群、意味深長、意境高闊、言心言志的好名,的確是一筆取之不盡的無形財富。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又云:「不怕生錯命,就怕起錯名。」可見姓名對人的重要性。據介紹,中國古人起名除姓名外常有字、號等,後演變為以「姓+族輩+名」為主的家族式起名方式。輩分,作為族譜上的約定俗成,有史以來不可輕改,其除了規定家族縱向的血緣關係外,還寓意名望、寄託理想。但如果強行按輩分取名,那么姓名的第一、二個字就是固定的,因此,第三個字的選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無法找出合適的名字組合,從而影響了一生的幸福!現在人們已經不再重視家族族譜上的約定俗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起名字,所以按輩分取名也就不再重要了。不過取名字還是要有點中國特色: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以及東西方文化日益互滲,姓名多樣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然而,還是希望家長們在給孩子們起名時儘量不要全盤西化,畢竟,中國人起名最好還是要有我們中國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