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精選的讀書筆記

2023-10-10 04:51:54

精選的讀書筆記1

  貝多芬——一位舉世聞名卻又歷經坎坷的音樂家,他作曲無數,才華橫溢,卻不幸失聰,終生未婚。就是這樣一位堅毅,剛強而又樂觀的偉人,為藝術注入鮮活的生氣,使音樂越發的美妙而動人。如今,我在這裡,透過一本《貝多芬傳》,又一次向這位大師進行由衷的瞻仰。

  「他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家般的骨骼。一張土紅色的寬大的臉,到晚年才皮膚變得病態而黃黃的,尤其是冬天,當他關在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額角隆起,寬廣無比。烏黑的頭髮,異乎尋常的濃密,好似梳子從未在上面光臨過,到處逆立,賽似『梅杜薩頭上的亂蛇』。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不能分辨它們微妙的差別。因為在褐色而悲壯的臉上,這雙眼睛射出一道獷野的光,所以大家總以為是黑的;其實卻是灰藍的。平時又細小又深陷,興奮或憤怒的時光才大張起來,在眼眶中旋轉,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憂鬱的目光向天凝視。」

  傳記開篇便是對貝多芬容貌的一段描寫,從他那粗獷又富有特點的臉上,我們仿佛就能讀出他一生飽受過的滄桑,而那有神的雙眼裡,又似乎充滿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審視和對自己理想的執著,從而不禁令看到的人肅然起敬。

  「連一向支持我的卓絕的勇氣也消失。噢,神!給我一天真正的歡樂罷,就是一天也好!我沒有聽到歡樂的深遠的聲音已經多久!什麼時候,噢!我的上帝,什麼時候我再能和它相遇!……永遠不?——不?——不,這太殘酷!」

  「我的體力和智力突飛猛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過才開始。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擺脫這疾病,我將擁抱世界!……一些休息都沒有!除睡眠以外我不知還有什麼休息;而可憐我對於睡眠不得不花費比從前更多的時間。但願我能在疾病中解放出一半:那時候!……不,我受不。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這兩段話是貝多芬歷經磨難之後說的,聽力的惡化,愛人的背叛,這一切都曾令他痛苦絕望,無法擺脫,然而,他強毅的天性又使他重新站起,樂觀地面對人生的不公。突然想起孟子的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的,正是因為所經歷的種種艱辛,貝多芬才能越發地堅毅與高大,也正是因為這一次次的打擊,貝多芬作曲的靈感越發地被激發出來,才從他筆下湧現出許多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

  所以,我們現今遇到的困難又算什麼呢?那些我們看起來無法跨越的充滿險阻的大山,和貝多芬所經歷的相比,大概只能算是個小土丘吧?!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奮進,不向前呢?謹記著貝多芬的那句:「扼住命運的咽喉。」讓我們一同勇往直前!

精選的讀書筆記2

  中國的家長在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後,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或「施予」,他們並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他們的心態啊。也就是說,他們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他們的「別人」!――題記

  讀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裡;安德烈遇到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裡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裡,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麼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在燦爛很多,很多!

精選的讀書筆記3

  《守望教育》一書滿建宇博士的教育隨筆集。作為一個中學校長,一生都在從事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反思自我剖析及完善教育。作者在最後寫道:「教育即生活」,細細想來,的確如此。人是要有精神支柱的,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給從教及致力於教改的工作者帶來啟發與鼓舞,同時我也相信中國的教育事業需要越來越多這樣執著的堅守者。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嘆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經典,成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托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精選的讀書筆記4

  自從有孩子,我常常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既想當個好媽媽,把孩子陪好照顧好,又想把自己管理好,工作好,想學的能去學,想做的能去做。唉,兩頭都想做好,幾乎是一件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

  每天一睜開眼,我就祈禱,「孩子孩子千萬別醒。」可早睡早起的她常常和我一起睜眼。勾著你的脖子,眼淚婆娑,一個勁的叫媽媽。「媽媽要上班,下班陪你玩,好不好?」真是一句挺無奈的話。

  下班,一溜小跑,趕快回家。如果有個小聚會,得掙扎半天,打個電話都氣虛。

  那麼放不下,當個全職媽媽好。唉,當過的人都知道,那感覺真是把你徹底淹沒掉。自己的時間?想得美!自己的興趣?放下吧。自己想做點什麼?想都別想!自己?沒有自己,只有媽媽。

  所以,儘管有那麼些內疚,我還是願意上班,享受這份有點喘息的生活。

  我一直以為,上面這種情緒是我個人特有的。源於太想做個好媽媽而不得的負罪感,還有那顆躁動不死的心。

  看這本書,心裡釋然,原來這感覺不是我獨創的,很多女人都這樣,如此成功的謝麗爾·桑德伯格也糾結。

  作為facebook的執行長,謝麗爾·桑德伯格可能更能體會女性、企業管理者和媽媽這幾個角色的不協調,即使美國的文明程度比較高,平等早已深入人心,即使老公對她沒有任何責怪和譴責,而且願意承擔更多家庭事務,她還是難以面對自己的道德審判。

  謝麗爾·桑德伯格沒有把這種審判加到自己的身上,她更敏銳的察覺到在男女平等大旗下,男女諸多不平等。她深入的分析幾代人,幾代女人們面臨的選擇。職場的高層為什么女人越來越少?是什麼阻擋女人的職位晉升?研究數據從來不支持女性腦袋不夠使,那麼到底是什麼成為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是認識,男人對女人的認識,還有女人對自己的認識。我想這是一種集體潛意識。它們不被放在桌面上談論,卻時時刻刻環繞我們。它們就像空氣,無所不在的影響你。就算你可以忽略別人的觀點,也沒有辦法置身事外,局限住女人的常常是我們自己。

  謝麗爾·桑德伯格鼓勵每個女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她給職場女性提出很多現實的建議,很貼心也很實用。對我來說,這份坦白更可貴。能否看清並接受那些讓我內疚、焦慮的情緒,能不能在比較苛責的環境裡放自己一馬。萬事完美只是一個神話,有些事情馬虎,有些事情才能絢麗。能不能做和能不能放下一樣重要。

  如果沒有這百感雜陳的味道,做媽媽也未免太單薄。也許,正是那些內疚和焦慮,是我應該靜靜心,好好品一品的味道。在冥想的入定時刻,真該問問自己,為什麼你對自己那麼不滿意?

精選的讀書筆記5

  閒暇之餘,拜讀肖川的《教育的力量》這本書,讀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像是與老朋友娓娓交談,那麼親近、真切、理解,因為有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與勞累感覺是那麼值得,幸福感與成就感就會縈繞心頭,努力學習、追求上進自然也成為我的一種願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寫道:「遇到問題現在很多的人只會想一想,發表一點意見和個人看法,而不會思考。所以,那些意見和看法,往往經不起推敲,顯得膚淺,甚至似是而非。」

  作為教師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做法仍是膚淺。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想」,更要發展學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識與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發表意見,更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獨立研究與探索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高品質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於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駕馭課堂,更不能做到遊刃有餘,從而造成課堂效果不滿意。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潛心研究,才能扎紮實實的上好每一節課,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教師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專家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為教師,如果沒有向學之心,即使再高明的專家,恐怕也不能對其起到引領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河邊,卻不能按著馬的頭讓它飲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有理論支撐的,高度自覺的對自己實踐的回顧與審思——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為基礎,自我反思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至於同伴互助,是一種相互切磋、相互勉勵和真誠分享。

  作為教師,教育探索並不一定要有研究課題,如果你真是為提高自己,為更好地勝任你的工作,為更好的成長,而不是因為外在功利的誘惑,那麼,只要你願意,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可進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設備,它只需要一顆忠誠、明敏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對那些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去發現,只需我們不斷咀嚼、反覆琢磨、再三玩味。

  這本書讓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師,運用教師的智慧去啟發和引導孩子,讓他們永遠充滿希望和自信。在對待孩子們的時候,我們教師要有超強的責任心與耐心,認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心靈蕩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溫暖的思想之中。

精選的讀書筆記6

  今天把影響力這本書讀完。它不像一般的書籍總是很膚淺的在表象探討問題,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就是透過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然後很深刻的探討現象背後的本質,讓人很受啟發。但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來傷人,那麼刀就是兇器如果用來切菜,那麼它就是工具。

  這本書主要講六方面的內容。

  首先講到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回報。如果人家給我們某種好處,我們就應該以另外一種好處來報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對此無動於衷,就像孔子說的要以德報德,而不是以怨報德。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運用此原理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病人想要醫生在做手術時能更認真更細心的照顧,就塞很多的紅包,醫生由於受到好處,根據互惠原理他們做手術時會更認真細心。企業為更好的銷售業績,往往賄賂一些官員或者一些採購部經理,而這些官員或採購部經理由於互惠原理會給這些企業更多的訂單和利潤。

  第二個是承諾和一致原理。此原理認為一旦我們做出某個決定,或選擇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就像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在公眾場合總是表現的很虔誠,因為要受他們信仰的約束。比如和尚在飯店吃飯如果大魚大肉的吃,人家就認為他不是一個虔誠的信徒。

  第三是社會認同原理。此原理認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到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時。當很多人都去做某事的時候,原本覺得不對的事,只因做的人多,這事也變成對的。在初中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訂婚還沒有結婚就先懷孕,當時她挺著個大肚子來給我們上課,很多學生老師背後都對她指指點點。現在很多女人訂婚然後挺著個大肚子走進結婚的殿堂,也沒有人說三道四,原因就是這太普遍,沒必要大驚小怪的。這樣的轉變,就是做的人多,自然的被認同。第四是喜好原理。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這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沒有誰會對此感到驚訝。第五是權威原理。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讓我知道,你要想影響別人的看法就先亮明身份,你不想影響別人的看法就不要告訴他你的地位。第六是短缺原理。「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會對我們的行為造成全面的影響,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我是一個不太願意從眾的人,通常別人鼓掌,不會引起我的鼓掌,我只會對自己認為值得的情況給予掌聲,這使我主觀上去忽略別人對其他事情的看法,也忽略別人的感受。

  如果我是生活在群次很低的人當中,我的這種做法會給我帶來一部分的收穫與不同,可能讓我鶴立雞群,讓我變得出眾,但是,一旦我生活在群次高的人當中的時候,結果就完全相反,比如,別人都去上課,而我在寢室裡逃課,別人都去參加講座,我卻悠哉的找朋友玩,我的這種做法遵循著一致性原理,讓我為仍然做著出眾事情而感到與眾不同,使我失去應該有的從眾感。

精選的讀書筆記7

  柴靜是央視一套「看見」專題節目的主持人,《看見》是她進入央視工作十二年的體會。作者從最初的湖南衛視節目主持人進入央視從事記者工作。記者應該怎麼報導新聞,她一直堅持關注新聞中「人」的理念,在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質疑、不斷重建事實和因果基礎上,報導一個人,報導一個國家。

  書中選擇留給作者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從看見不同的人物背後發生的事情,我們從蒙昧中睜開眼睛。這本書中很多新聞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20xx年11月-20xx年8月5日,29個國家報告臨床診斷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20xx年「非典」對中國的肆虐更為嚴重。作者冒著生死的危險,前往北京「非典」重症病房採訪報導,有些人認為,這些報導在製造恐慌!面對傳染性很強的「非典」,醫院沒有做好「非典」重症患者與正常人的隔離、好多醫務人員就是因為不知道怎麼面對這種可怕的傳染病,沒有做好最簡單的消毒、衛生防護,造成好多醫護人員感染「非典」,好多醫生殉職。事實上,面對「非典」比恐慌更可怕的是逃避、是輕慢、是無知。「非典」疫情開始時,有關部門封鎖「非典」疫情消息,造成民眾的恐慌,後來政府作出「非典」疫情每天公開,做好防護與救治工作,穩定人民的恐懼心理。好在政府及民眾從這次血淋淋的教訓從得到學習,在後來的「禽流感」疫情發生後,政府做到疫情實時公開,科學有序的工作,戰勝「禽流感」疫情。

  書中還報導一個德國青年盧安克來到中國旅遊後就留在下在廣西做老師的事情。他的教育理念是要充分保護盒調動孩子們的天性,這就是現在的標準化教育相左,因而受到學校和家長排斥。盧安克說中國留守孩子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失去控制的因素。他也說中國農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太著急。來不及打基礎就要看到成果。是啊,中國的教育中摻雜太多功利性的因素。美國、歐洲、日本的教育很重視實踐的,而且學生學的大都是也是有用,實踐性的知識,因此,美國、歐洲、日本的創新性很強,他們引領著世界工業先進技術的潮流。中國學生從上小學就被灌輸功利思想,以後怎麼上初中、高中、大學。根據教育部的要求,中國的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英語,學習專業課的時間很少,這不是本末倒置嗎?由於中國的大學教育不注重實踐、創新,從而造成培養出來大學生眼高手低、不能勝任工作,有些大學生重新返回職業技能學校學習才能勝任一些技術工作。再者,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為什麼很低,「中國製造」為什麼是低端產品的代名詞,這就是因為中國的孩子們從小的創新性被壓制,一直長大後就麻木,一味地服從,而不去想為什麼要這樣。這樣大批的本土大學生在企業、科研院所只能一味地重複別人的產品、別人的理念。中國留學生去美國留學,大部分都成為別人的高級打工者,而不是老闆。美國、就連日本也有很多諾貝爾科學家,中國一個都沒有;國家對教育資金的投入都很支持,我們的教育模式是不是有問題,我們的教育功利不功利值得深思。

  讀《看見》這本書獲益匪淺,書中的章節較多,涉獵也多,我就僅談以上兩點感悟。

精選的讀書筆記8

  讀完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覺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場漫無目的的等待,我們到底在等待著什麼?感覺很茫然······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複,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希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麼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只不過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實往往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戈多隻不過是一個象徵,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希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希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希望都沒有。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希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曾經幸福過,幸福真的很美好。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天真的臉龐,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明白原來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但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願放棄。我不知道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只有等待才是他們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一定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文章的悲劇意義,現實世界的醜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希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麼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只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快樂的,在快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鬥,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