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屏色域檢測(色域色準HDR)
2023-10-10 18:36:25 2
小夥伴們,不知道看了這幾次關於顯示器方面的知識,大家心裡是否有譜了呢?如果心裡有譜,但仍然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顯示器,又該怎麼辦呢?不用擔心,魚兒接下來就為大家講解顯示器中,最最重要的幾項關鍵參數,如果看完之後,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擇,請找找自身原因!
話不多說,直入主題。(前方乾貨提醒,請備好筆記本!)
色深、色域、色準顯示器中的「色深」、「色域」、「色準」這三個指標,往往決定著顯示器的畫面表現、成色效果和顯示特性。很多顯示器的廠商在生產時,都會對這些數據進行測試,並將其告知給消費者。那這些數據到底代表著什麼?什麼樣的數據才能表示顯示器性能較好?魚兒將一一為大家介紹。
1.色深
色深代表著畫面顏色的「細膩程度」,也以簡單理解為顏色數量的多少。並且,數值越大就越細膩,同時色彩過渡就更加平滑自然。目前主流顯示器的色深一般是6 bit、8bit和10bit。
10bit與8bit在細膩程度上的區別
具體而言,色深8bit指的是紅(R)、綠(G)、藍(B)這三原色,在顯示顏色時各有2的 8次方種(即 256 種)。將256 種不同的紅、256 種不同的綠、256種不同的藍,這三種原色組合起來,總的顏色數量就是256×256×256=16.7 百萬。以此類推,10bit的色數就是 10.7 億,而6bit的色數是 0.26 百萬。
顏色過度的區別(左8bit,右6bit)
由此可見6bit的色數是相對偏少的,因此色彩顯示效果就比較差。就以我們人眼而言,能夠清楚分辨的顏色數大約在8bit左右,所以色深在8bit左右,就完全足夠使用了。
除此之外,目前還有一項專門針對色深的「抖動技術」——FRC(像素點抖動技術),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6抖8,8抖10當中的技術。這項技術通過算法,使「像素點」在不同顏色之間快速切換,利用人眼視覺的「暫留效應」,從而混合產生出新的中間色的錯覺。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算法,騙過你的眼睛。通過這種技術,6bit 的顯示器就可以顯示出 8bit 的顏色數,而8bit 的顯示器可以顯示出 10bit 的顏色數。當然,這種技術還是有點用處,但與原生色深相比,還是有所差距。所以在選擇的時候,注意觀察是否是原生色深。
2.色域
色域即「色彩標準」,指的是屏幕所能呈現的色彩範圍,色域越廣,能呈現的色彩就越豐富。目前常見的色彩空間有Adobe RGB、 sRGB、CMYK、PPRGB(一般用於相機中)等。一般來說,顯示器中的色彩的覆蓋範圍Adobe RGB> sRGB > CMYK。
其中, sRGB是目前使用最多、應用最廣的一種色彩標準。(比如平常接觸到的圖片、視頻等)。在很多顯示器的購買頁面,都會有色域標示,比如色域大於100% sRGB、125% sRGB等等(當然越大越好)。
某款顯示器的色域標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宣傳頁面上這些範圍一般指的是「色域容積」而非「色域覆蓋」。這是因為色域覆蓋最高只能達100%,而類似125% sRGB這種,不能保證它能夠完全覆蓋 sRGB標準色域。
色域覆蓋指的是與「色彩標準」的重合率,而色域容積指的是與「CIE色度坐標圖」的重合率。
在上圖中可以看到,左邊三角形 A 代表 sRGB標準色域,而三角形B代表顯示器色域,兩者面積一樣大。如果以 sRGB作為參照,該顯示器的色域容積就是100% sRGB。但是從左圖可以明顯看出,它與 sRGB的重合的部分(色域覆蓋)是遠小於100% 的。因此,如果是對於專業設計有要求的,一般需要99% sRGB色域覆蓋,和125% sRGB的色域容積。
3.色準
色準是衡量顏色「準確度」的指標,簡單來說,就是讓顯示器顯示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一般用ΔE(顯示顏色與標準顏色之間的偏差)來表示(數值越小越好)。
如果色準ΔE<3,那麼只肉眼觀察,一般是看不出區別的。但如果ΔE在3~12之間,或者更高,通過肉眼仔細觀察是會發現區別的。比如讓顯示器顯示深藍,而實際顯示的卻是淺藍。
所以,一般色準在ΔE HDMI > VGA。
還有就是需要考慮自己的設備是否滿足相應的要求,比如文中提到G-Sync和FreeSync這兩項技術(兩者互相兼容),需要相應的軟硬體提供支持才行,如果不支持,買回來也沒用。
魚兒還有一個個人看法,就是寧願選擇其他參數上較為亮眼的顯示器,也不要選擇帶有HDR10或者HDR 400認證的顯示器,將錢省下來用在其他方面上的提升,得到的體驗都會好很多。
但是,「參數漂亮」並不意味著就是好顯示器,新的顯示器到手後,一定要檢測顯示器是否有壞點、漏不漏光,泛白情況嚴不嚴重等等。
最後,根據自己的使用要求,能夠有「針對性」的選擇某些參數亮眼的顯示器,是一個最優的選擇辦法。簡而言之:把錢花在刀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