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魚的模樣(武昌魚的由來)
2023-10-18 18:15:36 1
武昌魚的模樣?【知味齋】作者:劉永加,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武昌魚的模樣?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武昌魚的模樣
【知味齋】
作者:劉永加
熱乾麵、黃鶴樓、武昌魚,是大眾心中武漢的標誌。人們廣泛知道武昌魚,還要歸功於毛澤東寫的《水調歌頭·遊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後來,毛澤東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談到這首詞時,他說,才飲長沙水,是指長沙白沙井的水;武昌魚的武昌,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現在的武昌和大冶之間,那個地方出的鯿魚叫武昌魚。三國時期吳國孫皓要搬家,老百姓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所以他說,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毛澤東說的這個縣當時叫鄂縣,就是今天的鄂州市。鄂州叫「武昌」,是三國時孫權命名的。公元221年4月,孫權把東吳的都城遷到鄂縣,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縣」為「武昌」,修築武昌城。在武昌經營了8年的孫權,覺得建國的條件已經成熟,於229年4月在武昌正式即帝位,定國號「大吳」,改年號「黃龍」。但是在武昌設都時間不長,當年9月,孫權就遷都建業,派陸遜輔太子孫登留守武昌城,武昌作為吳國陪都。
後來,孫權的孫子孫皓繼位,265年9月,他將都城從建業再次遷回武昌。建都城自然要大興土木,人們勞役繁重,苦不堪言。吳國的官僚地主更是不願意遠離家鄉,一齊反對,當時吳國左丞相陸凱為了讓孫皓還都建業,就給他上疏勸諫,其中巧妙引用了一段「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在重重壓力下,遷都武昌僅僅一年多,266年l2月,孫皓只得又還都建業。這段童謠說明,當時的武昌魚就已經很有名了。
人們都認同的武昌魚,主要產於武昌古老的梁子湖水域的牛山湖一帶,這裡水域寬廣,水色碧綠,加之水深、水溫、流速等天然條件,成為武昌魚的繁殖基地。在長久的歷史進化過程中,人們習慣把鯿魚作為武昌魚的代表,然而,鯿魚有三種:長春鯿、三角鯿、團頭鯿,並稱為「鯿魚三姐妹」。誰才是真正的武昌魚呢?自古以來,人們往往把近似的鯿和魴混為一談,早期的《爾雅》就認為,魴「江東呼為鯿魚之美者」;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更認為:「魴,方也;鯿,扁也。其狀方,其身扁也」;到了現代,人們也是魴、鯿難分,在我國現代大型辭書《辭海》中也記載說:「武昌魚,即團頭魴。」
直到1955年,中國著名魚類學專家易伯魯進行詳細鑑定。他認為,武昌縣牛山湖的一種團頭魴,頭更小,體更長更扁,產區也較集中,肉質的細嫩、鮮美、營養成分又優於其他「二姐妹」。於是,易伯魯把這種團頭魴,確定為正宗的武昌魚,並得到了魚類專家和廚師們的廣泛認可。一樁公案總算塵埃落定。易伯魯因此被稱為武昌魚的命名人。
武昌魚習性奇特,據《武昌縣誌》載:「有魴即鯿魚縮頂,鯿產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迴旋,潭深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味肥美,餘亦勝別處。」
武昌魚不僅肉腴味美,且富含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D等物質,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大量的磷和煙酸,可以起到補腦和軟化血管的作用;還有消化積食、增加食慾的功能。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載:「(魴魚)味甘、溫、無毒。主治調胃氣、利五臟。和芥食之,能助肺氣,去胃風,消谷。作鱠食之,助脾氣,令人能食,作羹臛食,宜人,功與鯽同。」
如今,武昌魚已經成為湖北和武漢的一道當家名菜。無論是外地客人,還是國際友人,到了武漢,都要嘗一嘗武昌魚。除傳統的清蒸武昌魚外,當地廚師還開發出海參、香酥、風乾、花釀、紅燒、雞粥奶油、楊梅、白雪臘梅等不同風味的做法,讓國內外食客大飽口福。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20日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