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提分秘訣(時長三分創意高分)
2023-10-18 12:14:32 3
藝術提分秘訣?網絡動畫短片《反詐風云:誰是臥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藝術提分秘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藝術提分秘訣
網絡動畫短片《反詐風云:誰是臥底?》
時長三分 創意高分 價值滿分
作者:黃詩嫻(集美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
國家反詐中心於11月1日推出的3分鐘反詐動畫短片《反詐風云:誰是臥底?》,以微信朋友圈為主要發布和傳播平臺,繼而在微信視頻號、各大融媒體平臺播放與轉載。這個作品一改過往政務宣傳片的傳統敘事模式與邏輯,以動畫短片的形式,通過懸疑、喜劇等類型元素的巧妙運用,以多樣化的敘事和豐富的表現手法,生動細數詐騙的各種套路,以新穎的表現形式追求良好的反詐宣傳目的,是網絡時代政務宣傳轉型的一次成功探索。
有懸疑,有喜劇,「網感」飽滿
網絡文藝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俗性和娛樂性。這部短短三分多鐘的動畫短片,密集地運用了大量類型短片慣用的元素,為作品的觀賞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短片名為《反詐風云:誰是臥底?》。在類型影視作品中,「風雲」二字進入片名,常用於強調由主題引發的波譎雲詭的劇情進展,「反詐風雲」則突出了詐騙分子的多重詐騙套路,並強調了「反詐」的主題。「誰是臥底」帶有強烈的懸疑元素,是推動這部短片多次網絡傳播的核心要素。短片開篇就提出「誰是臥底」的懸疑,在第一時間給觀眾設置一個問號。「誰是臥底」問題的提出,還增強了觀眾對於整部短片的思考,更能促進觀眾「二刷」「三刷」。懸念的提出亦為短片埋下了解開懸疑的「彩蛋」。「誰是臥底」的答案被設置在「唐伯虎」的二維碼上,觀眾通過掃描才看到「唐伯虎」是「臥虎」。在短片中置入懸疑「彩蛋」,鼓勵觀眾尋找、發現「彩蛋」,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作品的互動性,更讓觀眾獲得揭開謎底的視聽愉悅感。
網絡文藝的另一個特點是受眾群體的廣泛性且年輕化。為了獲得年輕觀眾的青睞,短片的創作花費了不少心思。作品運用不少喜劇元素,以「動物」為主角,設計巧妙。幾個動物主角形象生動活潑、名字充滿趣味。例如穿著西裝的詐騙團伙頭目、浣熊「浣西殺」,喜歡吟詩、說話押韻的老虎「唐伯虎」,帶著傻氣、穿著花襯衫的鱷魚「鱷愚」,捲髮的狡猾狐狸「狐媚」等。這樣的精心設計頗有「網感」,拉近了與網民的距離,為內容的輸出創造了一個輕鬆、友好的氛圍。
製作講究,藝術感爆棚
這部動畫短片呈現了當前網絡文藝作品敘事多樣化和表現手法豐富性。在情節敘事上,通過以浣熊為首的詐騙團夥,以群像的方式展現詐騙分子無所不在的多種騙術,通過老虎找樹懶、鱷魚找烏龜、狐狸找小狗三條故事線索,將借二維碼、借銀行卡、借身份證三種不同的詐騙手段展示出來,條理清晰、通俗易懂,「誰是臥底」的提出和解答亦增加了敘事上的多元性。短片通過身穿警服的「臥虎」、穿著花襯衫的「鱷愚」,以及擁有收款碼、銀行卡、身份證的動物們,將動物生動擬人化。
短片在細節的處理上亦可圈可點。如詐騙頭目浣熊在責備老虎時,老虎頭上一顆顆滾下的汗珠展現了老虎「沒業績」的緊張感;烏龜和鱷魚對話時,池塘裡泛著水波暗喻了長頸鹿警官正在水裡潛伏;翻轉身子滿地打轉的烏龜、從牆上掉落的壁虎、比門還高的長頸鹿警官等動物形象,也增強了作品的視覺觀賞性。
這部短片充分運用光影對照。詐騙團夥所在的「窩點」是暗色調的,凸顯其隱蔽性、犯罪性;而詐騙團夥外出行騙,則是亮色調,強調其滲透在民眾生活之中。作品的音樂和音效也與主題相吻合。短片整體以輕鬆、趣味性的配樂增強喜劇基調,在狐媚為小狗按摩時運用了抒情柔緩的音樂,狐媚卸下小狗身上的身份證時以輕巧的音效襯託其得手後的愉悅感;在長頸鹿警官進門後以雄渾有力、節奏感強勁的音樂,突出警官代表的司法權威性和詐騙分子無處遁逃的現實處境。
運用大量通俗且押韻的語言是這部作品的一個顯著特色。如,「人不洗頭、一天就油。我不洗錢,半天都難受。」「青青河畔草,老大您莫惱。最近查得緊,行騙要靠畫大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謂富人,賺錢有方。」「憔悴損、憔悴損,不如下樹哥來整。」更重要的是,作品還將反詐口號自然而生動地融入劇情之中,如烏龜說的「戒菸戒酒戒情愁,就是不借銀行卡」「貪吃貪杯也貪睡,貪小便宜吃大虧」等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讓人印象深刻,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
寓教於樂,實現內容的有效抵達
移動視覺時代,人們已形成了碎片化、零散化的閱讀習慣,網際網路改變了文藝作品的讀取和觀賞模式,受眾越來越依賴具有新鮮感和趣味性的內容。傳統「口號式」「傳單式」的公益廣告,難以符合當前受眾對獲取多樣形式內容的需求。《反詐風云:誰是臥底》可謂公益短片推陳出新的個案。移動網際網路已成為內容傳播的重要平臺與載體,具有社交屬性和網狀傳播特點,而微信朋友圈更是網民主要的社交網絡平臺之一。短片以微信朋友圈作為公益廣告的發布平臺,傳播速度快、受眾範圍廣。這些都顯示出創作者對當下輿論環境、傳播環境有著精準的把脈和適應。
這部短片在國家反詐中心微信視頻號上獲得近10萬的點讚量和轉發量。本是朋友圈的「植入式廣告」,卻引起不少網民的轉發與次級傳播。網友們還在評論區當起「偵探」,分析研究「誰是臥底」的問題,體現出參與感、互動性及認同感。動畫短片引發多家融媒體平臺報導,以《為了防止你被騙,國家反詐中心有多努力?》《國家反詐中心大片上線,猜猜誰是臥底?》《誰是臥底?國家反詐中心動畫大片給你謎底》等標題,共同推動這部公益宣教動畫片成為網絡熱點。可見,充分利用好新媒體、融媒體平臺,尤其是個人社交網絡平臺,將有助於優質內容的傳播和推廣。
《反詐風云:誰是臥底》的「破圈」,成為網絡空間的熱門話題,說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內容傳播,需要有「網感」色彩濃鬱的創意理念、貼近百姓趣味的講述方式和精巧的藝術構思,還需要創造性地用好傳播平臺,善於將「大」的內容往「小」處講,寓教於樂,實現內容的有效抵達。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15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