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代表作(戲腔唱法走紅的背後)
2023-10-18 15:02:46
最近幾年,隨著民族文化的復興,網絡上「古風」音樂大行其道。這類「古風」歌曲的作曲者,往往都喜歡在音樂作品當中,插入一段京劇的「戲腔」。
咿咿呀呀的「戲腔」,唱的是《三國演義》、《霸王別姬》或者《貴妃醉酒》的故事。偶爾聽一下,雖說似懂非懂,倒也有一些韻味,不過聽多了就難免產生疑惑。
現代流行音樂的創作,要求填詞「通俗易懂」,曲調簡單,容易上口。但是「戲腔」的出現,完全與當下流行音樂創作要求背道而馳。
那麼,為什麼這類歌曲的創作者,還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既難懂又難唱的「戲腔」呢?這些帶「戲腔」的歌詞,最近幾年又為什麼能一直走紅呢?
一、「戲腔唱法」的走紅其實「戲腔」唱法的出現,是古風網絡流行音樂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這也與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恢復,有著一定的關聯。
網絡上走紅的「古風」歌曲,大多不是專業詞曲創作者創作的。這些歌曲最初只是一些「古風」愛好者自發創作出來的,在「圈子」中流行的作品。
「古風」歌曲的興起,與古風遊戲、漢服的興起,差不多是在同一個時間段。十多年前,早期的古風歌曲創作者們,只是採用一些「半文不白」的漢語進行填詞,然後自己譜曲演唱。
但是這些人並沒有想到,可以在曲子當中加入「戲腔」。記得有一個非常紅的古風音樂原創團隊,他們創作的古風歌曲,大多被漢服愛好者和古風網路遊戲的玩家拿去做MV的配樂。
後來,這個古風音樂的圈子逐漸擴大,資本介入之後,一些優秀古風歌曲開始變成網遊和電視劇的主題曲。比如,當年網遊《尋仙》的主題曲,就是網絡原創古風歌曲。
眼見「古風」歌曲創作能夠帶來收入,跟風創作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一些不太出名的專業歌手與詞曲作者,也開始紛紛下場,參與其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首新的「古風」歌曲想要脫穎而出,就得想辦法「創新」。「古風」歌曲說穿了,只不過是流行歌曲的一種罷了。
一首歌想要流行,它的填詞和作曲,必然會受到某些規則的限制。然而,填詞和作曲本身的創新,對於絕大部分業餘選手來說是相當困難的。
既然在詞曲創作上無法突破,為贏得聽眾,只能在古風歌曲的「唱腔」上耍花招了。於是很多流行歌曲的歌手,才變得「吐字不清晰」,或者像是「從來沒有睡醒」。
一些人的唱腔,比較像蚊子哼哼;而另一些人的發音,則像是舌頭底下含了一根針一樣。哼哼唧唧、不看字幕,你可能不知道他們在唱些什麼。
即使看了字幕,你也會懷疑自己的眼睛。因為這些歌手對於某些漢語詞彙,並不採用標準的發音。這種特色的唱腔,不是「古風」歌曲的原創,它只是從普通流行歌手那兒移植過來的。
所以「古風」歌曲想要出位,還得繼續進行探索。時間來到了2006年,周杰倫演唱了一首《霍元甲》,當中有一段「小城裡,歲月裡流過去,清澈的勇氣」。
有人說這是「戲腔」流行的開始,也許在它之前,還有別的流行歌曲中也插入了「戲腔」,但是最初最紅的那一首,應該就是它了。
《霍元甲》的走紅,讓一些民間古風歌曲創作者意識到,原來傳統戲曲就是放在我們身邊的一個大寶庫。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而插入的「戲腔」保留了漢語古音,聲調變化更加豐富。
把「戲腔」引進到古風歌曲裡面,不但能讓歌曲的聲音,變得更加豐富,更有層次感,還能借用「戲曲「的故事元素,為自己的曲子增色。
如此一來,一首首佶屈聱牙,不知所云的「古風」歌曲,便通過「傳統元素」的加持,變得高大上起來。同時,也贏得了很多聽眾的歡心。
二、「戲腔唱法」走紅的原因網上有一些朋友認為,「戲腔」歌曲的興起,是因為國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其實這種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戲腔」歌曲的流行,是通俗音樂作品的自然發展與激烈競爭帶來的結果。但是「古風」歌曲創作者,之所以選擇插入「戲腔」而不是別的腔調,的確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恢復有一定關聯。
印象當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是大陸流行音樂的起步階段。為了讓普通話演唱的歌曲趕上港臺流行音樂,內地的音樂人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這些內地音樂人,為此至少奮鬥了十幾年,然而聽眾們沒有看到任何起色。當時甚至有人絕望地表示:普通話演唱的流行歌曲,永遠都不可能超過粵語歌曲。
那時候的作曲者,在編排歌曲的時候,只是會想到在曲中插入一些「英文」單詞,藉此來提升歌曲的「時尚感」。
比如當時有一個叫艾敬的「民謠」女歌手,她唱《我的1997》,裡面的歌詞有一句就是:「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
這首歌如今的人聽了一定會覺得非常奇怪,去香港就香港了,為什麼一定要唱成「HONG KONG」呢?至今為止,我們一些音樂創作人,仍然喜歡在漢語歌詞中插入英文。
所以網上曾經有一個提問就是:為什麼中文歌曲喜歡插入英文,而歐洲的歌曲很少插入漢語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洋氣!
當然,在如今這個時代,你在一首古風歌曲裡面插入一段「戲腔」,雖然不算「洋氣」,但是也算是「時髦」了。
古風歌曲逐漸登上了大雅之堂,還上了春晚。後來就連《老九門》、《知否知否》這樣的熱門電視劇,也開始用這種帶著「戲腔」的古風歌曲當主題曲了。
但是在十幾年前的時候,你要是敢在自己的歌曲裡插入咿咿呀呀的「戲腔」,那麼恐怕別人會說你是「土鱉」吧?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轉變呢?說穿了,還是因為大陸經濟騰飛,綜合國力的提升,重建了我們年輕一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要知道,清朝的時候,中國出國參加運動會,慈禧下令用京劇當國歌的事,曾經在網上被大家嘲笑了很久呢!
當祖國強盛之後,國民的本國民族文化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咿咿呀呀怎麼了?慢悠悠一個字唱一分鐘怎麼了?這才叫藝術,我們只唱給「懂」的人聽!
結語對於那些不善於觀察生活的人來說,原創出新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現在的「古風」詞曲創作者們,本身缺乏職業素養,別的不說,連填詞都很有問題。
所以他們往往無法在內容上進行創新,只有在形式上進行創新,插入「戲腔」就是形式創新的一種。可惜這些「戲腔」歌曲裡面,翻來覆去都是古典詩詞或者戲劇的「意象碎片」和陳詞濫調。
動不動就是「位卑未敢忘憂國」,動不動就是「才子佳人佳話」,或者把「玉門關」、「祁連山」和英雄豪傑、仁義天下什麼的,放在一起亂燉。
又或者直接把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與「燈火闌珊」,生拉活扯在一起。槽點之多,簡直是讓人無從下口吐槽了。
古風音樂創作人和聽眾們熱愛「戲腔」,並不說明大家的藝術欣賞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國民開始欣賞「國粹」,的確是因為我們年輕一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不過個人以為,這種程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還遠遠不夠。因為現在排行榜上前十的流行音樂,還有不少在插入了「英倫腔」。
我們的創作者們應該再大膽一些,再自信一些。除了在流行歌曲中插京劇「戲腔」,建議也可以考慮插入「山歌腔」和「方言腔」,也很有意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