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被貶到過哪裡(柳宗元被貶永州為何一心傳宗接代)
2023-10-18 09:30:44 1
在柳宗元步入仕途時,他才二十歲出頭,意氣風發,有整頓國家的激情與壯志,於是參與了由當時的名臣王叔文、王丕所領導的永貞革新。由於在太子即位的問題上革新派與後來的唐憲宗立場不同,所以革新失敗,革新人士隨即被貶,三十三歲的柳宗元也被貶永州,柳宗元來到永州便開始長達十年的謫居生涯。相對於仕途的黯淡,永州的生活更充滿了煩惱。根據史書記載,一向以世家子弟自豪的柳宗元,心中卻藏有難言之隱。
柳宗元當時在永州,雖是「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柳宗元本身是戴罪之人,所以他是沒有實際的行政權的。也沒有公家給他配的住房。當初他就住在一座廟裡,居住的環境特別地艱苦他在給朋友的信裡邊說,這個周圍看上去都是田野,裡邊全都是蝮蛇,還有大螞蜂,水裡邊有毒蟲。在這樣的環境當中,那身體就出狀況,他身上得了很重的病,一個月大概能犯那麼兩三次,而且記憶力減退。此時他才不過三十六七歲已經就病重如此。就是在永州相對原始惡劣的自然環境。柳宗元不僅健康狀況下降他最操心的事卻不是身體健康,而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問題。
柳宗元在給他的朋友和一些官員的信裡邊屢次地強調這個問題,把它提到一個很高的高度。柳宗元說如果朝廷能夠對他進行有限度的赦免,那麼這個赦免的理由就是他要傳宗接代,不然柳家就會絕後。在給翰林學士李建的信裡邊是這麼說的,說我現在體弱多病,沒有死就是很大的幸運,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說實在的我現在只要朝廷能夠減輕對我的懲罰,把我調到離首都比較近的地方去,我就跟當地的老農民的女兒一結婚,然後我們弄上幾畝地,我們就天天種地,就這麼過下來了。如果我在勞動之餘寫文章歌頌太平盛世,我這輩子就足夠了,我希望如果您能跟朝廷說說,幫我減輕點罪過,主要是我要娶妻生子,我得儘快地生孩子,這個對我來說很重要。對柳宗元來講傳宗接代不僅僅簡單地說生一堆孩子的問題。他要承續的是整個兩千五百多年來柳氏家族所創造所擁有的文化、產業、地位、聲譽。讓柳宗元感到痛心疾首是他些產業這些聲譽,即將在他手裡斷絕。所以柳宗元是一個家族榮譽感特別強的人。所以他對傳宗接代之事看得很重,而且他也實現了這一願望,然而這些女子柳宗元並沒有明媒正娶而是同居。
被貶永州時的柳宗元剛過而立之年。他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娶了弘農楊氏之女。柳宗元的嶽父叫楊憑,做過京兆尹,就是長安市市長。可是根據資料的記載亡妻弘農楊氏「孕而不育」「尚有一男子,然無一日之命」所以他有夫人有一個男孩但是早夭。根據資料的記載在這十多年中間,柳宗元沒有再明媒正娶其他夫人,但是他可能跟一個女人同居過,柳宗元在永州的時候,為一個十歲的小姑娘寫過一篇很短類似於像墓志銘一樣的文字《墓磚記》說:
「下殤女子生長安善和裡,其始名和娘。……元和五年四月三日,死永州,凡十歲。其母微也,故為父子晚。」——柳宗元《下殤女子墓磚記》
說這十歲的小姑娘叫和娘,她在元和五年去世的。那麼她就應該出生在唐德宗貞元十七年,也就是公元801年。而柳宗元的夫人是在貞元十五年去世的,這就意味著和娘的母親是在楊氏去世之後跟柳宗元同居的。其中一段話很關鍵說「其母微也,故為父子晚。」因為她的母親身份太低微了,所以我公開承認我與和娘之間是父女關係就比較晚。那麼顯然的,這位叫和娘的小姑娘後來也跟著柳宗元去了永州,在永州夭折了。所以柳宗元正房的夫人去世之後,他沒有再續弦。然後他跟這位和娘的母親有過同居的關係。然而在永州時期,柳宗元還寫過一篇墓誌,這篇墓誌是《馬室女雷五葬志》其中說道:
「馬室女雷五,以其姨母為妓於餘也,將死……」——柳宗元《馬室女雷五葬志》
墓誌說這個人叫馬雷五死了,柳宗元給她寫了篇墓誌,她的姨媽給柳宗元做了侍妾有同居關係。墓誌裡的「妓」不是妓女的意思,而是侍妾、侍女、姬妾的意思。所以柳宗元和死者姨娘之間有同居的關係。而在柳宗元去世以後,韓愈給他寫的墓志銘裡邊記載柳宗元的身後留下了四個孩子:
「子厚有子男二人,長曰周六,始四歲;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韓愈寫的墓志銘上說柳宗元身後留下了四個孩子。兩個男孩,大的四歲,叫周六。老二是在柳宗元去世以後才出生的,叫周七。還有兩個閨女很小,而且也沒有名字。在這四個孩子當中,顯然這位馬雷五的姨媽,很有可能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兩個孩子的母親,當然也有可能全都是,這個我們沒法推測了。也有可能還有其他的人,跟柳宗元有同居關係,而生下的孩子。結論是可以證明在楊氏去世之後,柳宗元再也沒有明媒正娶過,這在他的詩文裡頭根本看不到,所有的說還有一位正房的夫人的記載,而正是他和一個或者數個這樣的女性有過同居關係之後,然後養育了這些孩子。
其實柳宗元出身於著名的河東柳氏,柳氏先祖為東周時著名的柳下惠,河東柳氏在北朝時已是著名的門閥士族,後來與李唐皇室的關係也很密切。但到了柳宗元的祖父輩,家道已經衰落。柳宗元少年得志,一心想要光復柳氏家族的榮耀,所以他對傳宗接代之事看得很重。
總有一個人在堅持,總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詩為媒,馭歌而行。不喧譁,自有聲。—— 詩音傳媒
歡迎大家評論轉發!有不同見解暢所欲言讓我們互動起來!請關注點讚!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