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手工製作馬頭琴(馬頭琴製作技藝)
2023-10-18 06:35:03 1
從成吉思汗時代開始,被蒙古族視為聖物的傳統樂器馬頭琴蒼涼悠揚的琴聲,就響徹在遼闊草原的上空,訴說著這片古老土地上金戈鐵馬的愛恨情懷,也傳達著蒙古民族心靈深處的喜悅憂傷。在內蒙古,如果一提起做馬頭琴的人,人們首先都會想到段廷俊,可以說,老段在內蒙古馬頭琴製作業裡是個領軍人物,也是一位制琴名家。憑著對馬頭琴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無限熱愛,多年來段廷俊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不懈追求,成就了一段馬頭琴創新改革的佳話。
段廷俊是中國馬頭琴學會副會長,在內蒙古眾多的馬頭琴廠中,段廷俊的音藝馬頭琴廠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家。音藝馬頭琴廠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團結小區一個不大的四合院內,佔地不過幾百平米。走進廠裡,他跟工人們正各自忙著自己手裡的活。透過窗戶,看到光線昏暗的屋裡一張頗有些年代且老到掉牙的門板做成的操作臺上,桌子上擺滿了木料和未完工的琴箱、琴杆以及各種刻刀、鑿子,地上到處堆滿了刨花,就在這裡,段廷俊製作出一把把精美的馬頭琴。
置身馬頭琴的世界,仿佛來到了草原深處,一把把馬頭琴化身一匹匹駿馬從遠古奔騰而來。馬頭琴由琴頭、琴杆、琴箱、琴弓組成,一顆高傲的馬頭挺立在上方,細長的琴杆連著梯形的共鳴箱,兩支弦軸分別立在馬頭的左右,緊拉著兩根琴弦,整個馬頭琴看上去就像是變了形的一匹馬的半身像,一隻琴弓就像縷縷白雲與這匹奔騰的駿馬不離不棄,相伴左右。
有人說,做琴的人都是木匠,只要會木工手藝就成,然而段延俊卻不這樣想,只有藝人對蒙古民族的魂有深入的理解、只有將自己對樂器感悟融入到樂器中,才會做出一把好的馬頭琴。一個品質優良的馬頭琴,製作的程序非常複雜,工藝要求很精細,從選材、切割木材,製作琴箱、琴杆、馬頭等共70多道工序,要求製作者有相當嫻熟的技巧。 在段廷俊的口中,製作樂器必須要具備三門技術,第一要懂音樂,其次要懂木工,然後要懂美工。
老段內心最大的情結,是做出草原上最好的馬頭琴,把優美的馬頭琴文化推向世界。 「要想讓它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就必須從民間色彩的樂器發展成旋律樂器,登上世界音樂殿堂,成為交響樂中的一支奇兵。」 對此老段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思考,他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鑽研。提琴是世界的主流音樂,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大提琴四個聲部,從1990年,段廷俊完成了馬頭琴的五個聲部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貝低音的馬頭琴多聲部配套改革,在他的手中馬頭琴也能搞成交響樂的多聲部了,馬頭琴「家族」就形成了一個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樂器組,2005年齊·寶力高帶著段廷俊製作的馬頭琴,率領他的「野馬」馬頭琴樂團走進被譽為「世界音樂殿堂」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馬頭琴專場音樂會,將蒙古族的傳統樂器推向了世界舞臺。2010年,他又繼續創新,研發了金屬弦低音、金屬弦貝低音馬頭琴,完成了七聲部的改革,經過改革後的馬頭琴,揉進了提琴、四胡等樂器的優美,引進了義大利小提琴的共鳴,不但保留了傳統馬頭琴古樸雄渾的風格,而且使旋律更加優美,音質更加洪亮,古老的馬頭琴煥發了新的活力。四十年多年來,段廷俊製作出了上萬把精美的馬頭琴,遠銷海內外。段廷俊弘揚馬頭琴音樂文化、製作馬頭琴過程本身,難道不是一首創作詩篇、譜寫樂曲、奏響時代旋律的交響樂嗎?當劃破天際的長調聲傳來,優美的情調隨著馬頭琴聲瀰漫,傳統手工馬頭琴帶著鮮明的蒙古族文化特色,續寫著馬背民族的堅毅、不屈與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