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的由來(粵西茂名的由來和沿革)
2023-10-18 19:10:32
茂名位於廣東省西部,東接陽江市,南鄰南海,西連湛江市,北與廣西省玉林市交界。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屬於熱帶、亞熱帶過渡地帶,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區;全市總面積11458平方千米,下轄2個區、3個縣級市;2017年常住人口620.41萬人。
茂名市名起源於人名,由人名而至縣名,由縣名而至市名。
相傳晉朝永嘉年間,有道人潘茂名居住於高涼郡境內的根子浮山下,治《易》明《詩》,採泉煉丹,救苦救難,最終得道成仙,被後人尊為潘仙。由於潘茂名的名氣傳得非常廣,所以高涼郡奉祀他的廟宇非常多,到了隋朝時,已經形成相當規模的潘仙信仰。隨著潘仙名氣的推廣,隋朝便在開皇十年在高涼郡中設茂名縣,以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仙人,「茂名」地名由此而來,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另外,唐朝貞觀八年,朝廷又改南宕州為潘州,這是以潘茂名的姓氏作為一州之名,足見潘茂名對於後世的影響多麼深遠。
還有一種傳說,據說嶺南聖母冼夫人年輕時得到高人指點,指點冼夫人的高人相傳就是潘茂名的弟子。為了紀念潘茂名,所以冼夫人在隋朝時便以她的聲望,舉薦潘茂名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茂名這個地方。
茂名歷史沿革
先秦,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茂名在先秦時期屬南越(境內高州一帶屬西甌)。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
秦漢,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定嶺南後。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茂名秦朝時分屬象郡和南海郡。東漢時屬交州。
隋唐,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先用潘茂名其名命名茂名縣,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年)又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中國以道士之姓設州,以名設縣,唯有潘茂名一個。唐初屬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天寶初年(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潘州曰南潘郡。
五代十國,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五年(972年)省潘州入高州仍曰高涼郡,屬廣南西路。景德元年(1004年)州廢屬竇州,三年(1006年)復置。
元明清,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高州路安撫司。十九年(1282年)改總管府屬湖廣行中書省。明曰高州府屬廣東布政使司。清朝高州府因之,屬廣東省,領州一(化州)縣五(茂名、電白、信宜、吳川、石城)。
中華民國,廢高州府,茂名縣先後屬高雷綏靖處督辦、南路行署第七專區所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茂名縣先後屬南路、高雷、粵西、湛江專區(行政區)所轄。1958年5月12日,成立茂名市政籌備處,同年5月23日改為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備處,同年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礦區市,以後陸續將茂名縣衛星公社全部和火箭公社大部(今金塘、公館、新坡、高山、鎮盛、鰲頭、袂花)等7個鎮,茂南城郊經濟開發試驗區和河東、河西、紅旗、新華、露天礦、官渡、站前等7個街道辦事處劃歸茂名工礦區市;火箭公社的小良(舊作「肇梁」,小良鎮)劃給電白縣,火箭公社的蘭石、龍首、高棧和超英公社的南盛(今化州市南盛街道局部,本自然段同)等劃給化縣。1959年3月22日, 國務院決定設立茂名市(縣級)。1961年化州、吳川分縣後,蘭石、龍首、高棧等劃給吳川縣,南盛劃給化州縣。原屬茂名縣的其餘地區和原信宜縣的古丁、馬貴、深鎮為高州縣(茂名縣先與信宜縣合併,之後才分為高州縣、信宜縣)。
1975年升格為地級市,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轄電白、高州、信宜、化州四縣。1985年,成立茂名市茂南區(茂南,因地處原茂名縣之南而得名)。1987年,根據群眾的要求和上級批准,將分界公社的山閣、燒酒、霞池、黃杰、祿村、合益、金塘嶺、福居等八個大隊劃歸茂名市茂南區,成立山閣公社,現為茂名市茂南區山閣鎮。
1992年10月在原電白縣南海鎮的基礎上,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設立茂名市水東經濟開發試驗區。
1993年至1995年三年中,高州、化州、信宜三縣先後撤縣建市,三市皆為縣級市,由茂名市代管。
2001年1月,以茂名市水東經濟開發試驗區為基礎,從電白縣劃出羊角、坡心、七逕、沙院、小良五鎮連同南海鎮,經國務院批准設置茂港區。2002年8月,經省民政廳批准,同意茂港區撤消南海鎮,設立南海、高地兩個街道辦事處。
2014年,國務院批准同意廣東省調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茂港區和電白縣合併設立電白區。至此,茂名市轄茂南、電白兩區,代管高州、信宜、化州三個縣級市。
茂名市初建時,因未定市名,而暫叫茂名工礦區。當時成立的一些屬於市籌建處的直屬單位,叫茂名工礦區城建局、茂名工礦區財政局等等。這個市叫什麼名稱,省委要市籌建處提出意見上報。
有人建議,就叫「茂名市」。「茂名」是茂名縣的縣名,覺得奪去縣名不妥,再加上「茂名」是紀念傳說中的仙人潘茂名的,有封建色彩。
又有人建議叫「公館市」而公館又帶有莊園氣味。還有人建議叫「金塘市」,又嫌其未能概括幾個礦區的特點。
最後有的領導提出從金塘、羊角、石鼓、低山幾個礦區的名稱串成一個市名,從「金塘」中取「金」、從「羊角」中取「羊」,以同音取「陽」,叫「金陽市」,意思是在金色的太陽照耀下,創建美麗的城市(後來有條馬路叫金陽大道,有的商店叫金陽商店,緣由就是從這裡來的)。
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建處對這四個市名都分別陳述理由,以正式文件向省委推薦,由省委作決定。省委考慮茂名工礦區在世界上都出了名,再改用別的名稱,容易引起錯覺,為了連貫性起見,決定叫「茂名市」,將茂名縣改為高州縣,報國務院批准,1958年8月26日將茂名工礦區正式定名為茂名市。
茂名方言俚語
茂名市的方言主要有粵語、客家話、雷話、海話,還有少數地方說「舊時正」話、思賀話和容縣話。這些方言的分布,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粵語主要分布在鑑江及其支流羅江、陵江、曹江流域,客家話分布在東部、西部和東北部的邊境山區,雷話和海話分布在南部沿海,黃華江流域為白話和客家話的混合區,袂花江流域為雷話和客家話混合區。
茂名粵語,是茂名市分布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全市105個鄉(鎮)中,50個鄉(鎮)的全部和25個鄉(鎮)的部分村莊,分布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70%,約320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5%。粵語可在全市範圍內通行。
茂名市的客家話(當地稱涯話)人口約100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市境東西兩側的山區,比較集中的有三大片:(一)東北片,包括信宜縣的平塘、合水、新寶、錢排,高州縣的馬貴、古丁等鎮,信宜縣的貴子、旺沙、茶山、懷鄉、洪冠、白石、大成等鎮也有部分居民講客家話;(二)東片,包括高州縣的謝雞、新垌、雲潭、泗水、根子、分界,電白縣的望夫、羅坑、沙瑯、黃嶺、觀珠等鎮,電白縣的那霍、馬踏、麻崗、林頭、大衙等鎮也有部分居民講客家話;(三)西片,包括化州縣羅江以西的文樓、平定、合江、中垌、蘭山、官橋、新安等鎮。
雷話(當地稱黎話,當地「雷」「黎」諧音,與黎族無關。還有稱俚話,與古代俚人無關。)人口約55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0%,集中分布在電白縣的霞洞、林頭、旦場、龍山、博賀、羊角、坡心、七逕、陳村、水東、南海、沙院、小良和茂名市區的鰲頭、袂花鎮。
海話使用人口約30萬人,集中分布在電白縣東南沿海一帶的馬踏、嶺門、爵山、電城、樹仔、麻崗、博賀等鎮。
雷話和海話同屬閩方言。
舊時正話(當地謔稱「狗屎正」話)約有3萬人,散居在電白縣的大衙、林頭、麻崗、馬踏、電城各鎮的山村。舊時正話為明代來自浙江等地的神電衛(今電城鎮)駐軍遺留下來的方言。
思賀話集中在信宜縣思賀鎮,約3萬人。
容縣話主要分布在信宜縣與廣西容縣毗鄰的徑口鎮的三個村,約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