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旅遊最值得去的地方有哪些(在普陀山風景名勝區)
2023-10-18 06:15:41 2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杭州灣以東約100海裡,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裡,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裡,東西最寬外3.5公裡。
觀音香會節
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觀音香會節又稱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三大香會期,起源於觀音應化誕生或成道等日。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海內外佛門弟子,不論遠近紛紛從四面八方雲集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敬香朝拜和參加法會。十八日晚、十九日凌晨達到高潮,上萬信眾摩肩接踵,三步一拜齊登佛頂山,場面蔚為壯觀。全山徹夜燈燭輝煌,講經誦佛之聲通宵達旦,呈現出佛國盛會莊嚴虔誠的節慶氛圍。觀音文化節
觀音文化節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遊節慶,始創於2003年,每年舉辦一屆,迄今已經成功舉辦7屆;它是經國家宗教局批准,在國家旅遊局、中國佛教協會、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及舟山市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導下,由普陀山管委會和普陀山佛教協會主辦、相關單位和企業協辦的,以海天佛國深厚的觀音文化底蘊為依託,以弘揚觀音文化、提升名山文化品位為目標的佛教旅遊盛會。節慶緊緊圍繞觀音文化這一主題展開,通過弘法講經,祁福朝拜、放生法會、佛教音樂會、傳燈法會、蓮花燈會、佛教論壇、佛教攝影大賽、佛教用品展等一系列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融文化、經濟、旅遊為一體,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觀音弟子、佛教信徒、香遊客聚緣海天佛國,共享文化盛宴。
普陀山之春旅遊節
普陀山之春是融群眾娛樂、遊客參與為一體的互動性大型旅遊娛樂文化活動。於1990年首創,每年舉辦一屆。其內容豐富多彩,包括聲樂、舞蹈、戲劇、書畫、攝影、燈謎、幸運抽獎、佛國茶道、旅遊義工活動等,是普陀山繼觀音文化節、香會節之後的又一旅遊盛會。 它已成為普陀山人員之間的相聚與交流創建平臺,將進一步挖掘文化內涵,激發普陀山文化旅遊的活力,將進一步拉近駐山人員與遊客間距離,成為構建和諧普陀山的重要載體。
觀音香會節
觀音香會節
「普陀山三大香會期」,分別在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菩薩是中國民間普遍信仰的對像,受到善男信女的虔誠禮拜。據說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生日,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出家日,一般說是涅槃日,這三天已是中國佛教的傳統節日。每逢香會期普陀最為盛況,國內外信徒紛紛上山,十八日三大寺例行莊重的祝誕普佛和觀音法會,通常有上千僧眾和信徒參加。晚上數千人在圓通殿內外坐香,齊誦大悲觀世音名號。翌晨,從普濟寺的中門大開到佛頂山,香客如湧;從法雨寺的九龍殿到千級石階的香雲山徑,信徒禮膜參拜,一步一跪拾級而上,虔誠之至,令人感悟。十十九日中午,各寺庵上大供,由住持帶班頂禮祝福,設齋供眾,晚卜舉行隨課普佛。此時,大眾齊聲唱念頂禮諸佛菩薩名號,拜願此起彼落,莊嚴肅穆。同時,普門、地藏、普賢、文殊諸殿誦拜各類經懺,寺內燈燭輝煌,通宵達旦。習俗清明節
各家持餈粑、菜餚等到祖墳祭祀,祀畢,於墳頂加土插竹,掛紙銅鈿、撒米飯、獅螺等物,謂上墳。如有孩子圍觀,須分餈粑或錢幣,謂分麻餈銅鈿,以囑孩子保護祖墳。舊時,同宗還行族祭,合族男子同吃「清明羹飯」,食後還分餈粑。族祭費用皆從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儀式多由族長主持。此俗解放後已止。清明前幾日,各家還要設祭祀祖,飯後往屋頂上拋獅螺,以驅蟲虐。清明日,家家戶戶插柳條於門壁,婦女插柳條、菜花、青蒿等於髮際,以求來世親人齊全。有「清明戴花,來世有媽;清明戴枝青,來世有親人;清明插楊柳,來世有娘舅」等語。
習俗端午
端午時,家家戶戶插菖蒲,蘄艾俗稱蒲劍、艾旗,並用菖蒲作人形,佩於孩子身上;制香囊放於箱籠或掛於孩子胸前;在蛋殼上畫孩子跨虎圖謂蛋殼老虎,掛於床沿,並貼自畫端午老虎於大門、房門以祛邪。配製雄黃酒飲服及噴灑屋內外,驅邪消毒;燒白芷、蒼朮以祛害蟲;用彩線紮成圓形辮子,繫於小孩腕上,叫纏手繩、長壽繩、端午籠,一直帶到七巧夕。用雄黃在嬰兒頭上寫個王字,以劈祟等。端午節還要裹粽子、做烏饅頭、糰子等祭祖並饋送親友鄰裡。
民俗中秋節
民俗中秋節
普陀山民於八月十六過中秋。傳說其來歷有二:一說宋代宰相史彌遠,回家過節途中耽誤一日;二說方國珍忙於守城,忘了過節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過中秋,後旁人沿習至今。中秋前,家家備購月餅,並饋贈親友及師長。中秋傍晚,陳月餅、酒餚祀祖後,飲酒賞月吃月餅,謂「合家團園」。習俗元宵
正月十五,舊時多自製燈籠,或懸掛屋簷,或提燈外出遊玩。是夜,鄉間燈會進城,居民晚餐後皆上街看燈會,並多食糯米湯圓也叫元宵,意謂團團圓圓。解放扣,燈會不興,但居民還要在這晚個出,名曰看燈會,實在散步或走訪。當前舉辦元宵節活動推行猜燈謎等活動,燈會也逐步恢復。
習俗春節
凌晨設香案、陳果品祭天,並放爆竹,謂開門迎財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問長輩拜歲,去親戚朋友師傅家拜歲的,多攜帶荔枝、桂圓、紅棗等禮品,謂挈拜歲包頭。也有人家去祖墳祭拜,謂拜墳頭歲。有的先去宗廟禮拜,謂拜菩薩歲。初二始走訪親友,出門見人,忌講不吉利話,不吵嘴;要互道問候、祝福。早上與人交談,禁忌早字,一為防生蚤,二為避遭災。現多不諱。早餐興吃糖年糕,多與酒釀混煮,以討生活年年高之兆。初一不汲水、不灑掃、不花錢購物、不動剪刀,食物都有除夕預先切好。婦女不去井邊洗衣、洗菜。上述習俗現雖存在,但不一定嚴格遵循。
民俗重陽
九月初九日。鄉間有做糰子、裹粽子祭祖並饋送親友之風。婿家要給丈姆娘挑重陽重擔,現多為饋贈一般性禮品,如酒、糕等。近年,居民多有登高習俗。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用戶都蜜豆、喧譁上燈、萬鼎星辰李婷1、功666777888、899藍天參與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