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縣有幾個村(大名縣村名來歷大全)
2023-10-18 19:25:56 3
大名縣有幾個村?縣前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因位於舊縣衙門南面,故名縣前街,馬文操神道碑原存於城內文廟(實驗學校)內前院,後移至北關縣招待所東院,今挪至大名縣碑林處此碑立於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五月二十五日馬公是五代晉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碑銘及序為賈緯奉撰,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大名縣有幾個村?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大名縣有幾個村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端,地處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處,面積1053平方公裡,耕地122萬畝,轄20個鄉鎮、651個行政村、94.5萬人,是河北省首批擴權試點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家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被譽為「中國麵粉之都」、「中國花生之鄉」和「中國小磨香油之鄉」;1994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定貧困縣。大名鎮縣前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因位於舊縣衙門南面,故名縣前街。,馬文操神道碑原存於城內文廟(實驗學校)內前院,後移至北關縣招待所東院,今挪至大名縣碑林處。此碑立於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五月二十五日。馬公是五代晉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碑銘及序為賈緯奉撰。
道前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因位於舊道臺衙門前邊,故名道前街。路北有關帝廟,拜堂下有一口大鐘,為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鑄造,撞之聲聞數裡。鑄造工藝較高,至今其面光潔不鏽,「破四舊」時,經多次夯砸仍完好無傷。關帝廟,在解放後即改建為人民劇院,其鍾仍置於院內。後來移至大名碑林園內陳列,供人觀賞。
玉帶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因該街成環狀,形若玉帶,故名玉帶街。
菜園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據傳,古時這裡菜農較多,故名菜園街。
張小街:古時,這裡是無名小街巷,因街南頭有一張姓大戶,明朝時,某知府命名為張小街。解放前,街西有一老爺廟,廟前稱宮前,廟後稱宮後。解放後,也併入張小街,但人們對那兩處地方仍有稱「前宮」「後宮」的。
寺胡同: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從前,這裡是通往普照寺的一個胡同,故名寺胡同。普照寺建在城西南角,是宋朝舊城(今大街)建的古剎(chà廟),明初遷城時,寺僧隨來,並建此寺,規模宏大,僧眾二百餘人。明嘉靖、萬曆及清順治時,屢次修繕,遊人甚多,並有不少名人題詠。後漸傾廢,因藏經閣失火,寺基半為民佔。同治十三年(1874),大名、順德、廣平兵備道恩褔聚金補修,一度粗具舊觀。後又拆毀,如今泯(mǐn)滅無存。
大寺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古時,此處有普照寺,規模宏大,故名大寺街。
北城隍廟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從前,這裡有座城隍廟,其位置又靠北城,故名北城隍廟街。
油坊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從前,這裡的油坊很有名氣,故名油坊街。
馬廠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清朝時,此地西邊是練武場,練武者均拴馬於此,故名馬廠街 。
滿洲街:據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大名縣誌》記載:「順城至東門,所謂東大街也,西行北為滿洲街。」大名歷來是戰略要地。清朝派八旗部隊(滿洲兵)防守,並設有道臺府和鎮臺(兵備道)衙門。「滿營」在大名駐紮,主要任務是維護社會治安,根據戰爭需要,兵力時增時減。八旗兵流動性大,不準帶家屬,至今滿洲街沒有留下一戶滿族人。因為這裡住的多是滿洲人,人們自然而然地稱之為滿洲街。推翻滿清後,此地沒了滿洲人,一度更名為「免愁街」,可人們還是缺吃少穿常發愁。「文革」以前改名為勝利街,「文革」時叫反帝街,後又恢復原名滿洲街。
北關:因地處大名北城門外,故名北關。明朝敘州知府陳綬(shòu)之墓在此村郊外,曾有華表石器。河北省立第七師範遺址在該村北側,學校是革命教育家謝臺臣於1923年創建。他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為革命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1936年舊曆二月初四不幸逝世。為紀念謝臺臣校長對革命事業做出的偉大功績,全校師生自動捐款立漢白玉石碑一座。原在七師正門前,現在校園東端,並建有紀念碑亭,以使後人永誌不忘。
北劉莊:很早以前,劉姓在此定居。明末,劉家建一墓地,因該村在墓地之北,故名北劉莊。在墓地之南的名南劉莊。
南關一鋪:從前,南關相當繁華,開有很多店鋪,按區域劃分為三處,此處離城最近,故名南關一鋪。與一鋪相鄰的為南關二鋪,與城較遠的為南關三鋪。
金家潭:從前,大名城南門外有一黑龍潭,其潭西又有一小潭,金姓定居於此,故名金家潭。
匡公堤:此村在舊堤之上。其堤原為明萬曆初知府匡鐸(kuāng duó)所築,人稱匡公堤,村因堤得名。
七裡店:此處離大名縣城七華裡,早年有客商店鋪,故名七裡店。
十里舖:此處距縣城約十華裡,早年又有客商店鋪,故名十里舖。
康堤口:此處原是一段古黃河殘堤,後有康姓在此定居,故名康堤口。村南有羅讓墓,立於唐龍紀元年(889年),墓碑尚存,為我縣少有的完好唐碑之一。羅讓為唐工部尚書,魏博節度使羅宏信之父。邑人立碑以為紀念,公乘億撰文,鄭褒書碑文。村北及村東南另有兩處古墓群,據有關方面推測,也是唐墓。
劉堤口:此處原為一段古黃河殘堤,後有劉姓在此定居,故名劉堤口。
鐵窗口:該村地處古大名府城西門附近,因防水患,西門常年不開,並造有鐵柵欄擋在門外,形似鐵窗,故名鐵窗口。
升鬥鋪:從前,該村以做升鬥量具而聞名,故名升鬥鋪。
成營:相傳,北宋時,宋與遼作戰,在這一帶安下九營十八寨,此處為其中一營遺址。後有程姓在此定居,故名成營。周圍的谷營、夏營、苗營、竇營、金營、王營的村名起源也與之類似。
付橋:相傳,從前這裡有座小橋,村在橋邊,且村民多姓付,故名付橋。
程堤:此處原是一處古黃河殘堤,因程氏在此定居,故名程堤。
油粉灘:《縣誌》載:元朝時,該村叫油盆裡,後演變為油粉灘。
範店:該村原名道堤口。相傳北宋時,皇帝曾在此吃過飯,譽稱飯店。又說,此地處進城官道旁邊,早年開有飯鋪,故稱飯店。後「飯」字演變成「範」字,故名範店。
西未莊鄉西魏莊 相傳,宋朝年間,有魏姓來此定居,故名魏莊。因城東還有一魏莊,為示區別,故名西魏莊。
武馬莊 相傳,北宋時,宋遼作戰,這一帶為宋軍騎兵營地,因武氏在此定居,漸成村落,故名武馬莊。高馬莊村名起源也與之類似。
王軍莊 宋朝時,此處為軍屯之地。軍屯即屯兵于田之意。古時為了戰備的需要和節省開支,將軍隊駐紮在邊防線戰略要地,平時搞生產自給,謂之「屯兵于田」。後來王姓在此定居,故名王軍莊。劉軍莊村名的形成也同此。
大韓道 相傳,明嘉靖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韓姓在此定居,村名韓道。後村旁又建一小村亦名韓道,為示區別,故名大韓道。
劉窯 相傳,明朝年間,有劉姓大戶在此建一磚窯,稱劉窯,後在窯東側形成村莊,故名劉窯。
閻莊 從前,該村名郭小莊。一百多年前,閻姓佔優勢,改名為閻小莊。後因大名縣行政區劃圖誤印為閻莊,村人順勢於1976年改名閻小莊為閻莊。
西王莊 明朝時,大名城四個方向各建一王莊,因該村在西,故名西王莊。
段村 該村位於城西要道旁,段姓開有店鋪,故村名段村鋪。隨交通變化,此處行人漸少,店鋪倒閉,後漸略去「鋪」字,故名段村。
魏村 因魏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魏村。村南有清少傅成克鞏墓,並有華表石器。還有大學士京江張玉書志銘。
劉村 因劉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劉村。村郊有明衛輝府訓導工部主事李友芝墓,並有華表石器。
漳河涯 該村位於古漳河岸邊,名漳河涯iái。有東西兩村,在東的名東漳河涯,在西的名西漳河涯。村南有明尚書李養正墓,有華表石器。有大學士成基命志銘。
未城 未城名稱來歷說法有二。其一、明洪武三十四年,舊大名府(大街一帶)城池遭水患,計劃遷城於此,並做了詳細規劃。中未城為十字大街,吳未城為北門,雙未城為東門,楊未城為南門,李未城為西門。後因土質不好,不宜興建,挪往今址,規劃之城未能實現,故名未城。其二、為魏武侯城遺址。《明志》:在舊府城南十裡;《漢書·地理志》魏郡註:「高帝置,莽曰魏城亭。」應命曰:「魏武侯別都,今城西南十裡數村並列,皆名魏城,疑即基墟。」上述兩種說法不同,但都與城址有關,只是「魏」字演變為「未」。何說屬實,尚待考查。
楊未城 村名來歷見未城。後有歐陽氏在此定居,村名歐陽未城。因歐陽姓斷絕,改村名楊未城。1947年土改時,村分為二,在北的名楊未後,位南的名楊未前。
李未城 村名來歷見未城。明朝時有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李未城。
吳未城 村名來歷見未城。明朝時有吳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吳未城。
苗未城 村名來歷見未城。該村原是吳未城的一部分,後獨立為村,且苗姓居多,故名廟未城。
雙未城 村名來歷見未城。因從前該村有兩座大廟(奶奶廟和南海廟),名雙廟未城,後簡稱雙未城。
老堤頭 該村在古黃河殘堤上,是決口之一端,故名老堤頭。解放後,村分為二,在北的名老堤北,位南的稱老堤南。據《縣誌·老堤頭》載:在舊大名城(今舊治)西北二裡,明朝嘉靖年間,漳、御(衛)水逼縣城,舊堤崩,知縣諸稱復增築之,名曰諸公堤。以在護城堤外,亦名二道堤,今為村落。
朱窪 該村在一片窪邊上,又因朱姓居多,故名朱窪。
許堤 該村在古黃河殘堤上,又因許姓居多,故名許堤。
白水潭 從前,村南有一大水坑,終年不涸,且水清澈,稱為白水潭,村因此得名。《縣誌》載:白水潭在衛水之陽,去今城十二裡,為河南糧艘所經,林木交蔭,菱荇(líng xìng)縱橫。邑(yì)無名山大川之奇,臨流眺望舟楫(jí),頗覺快心爽目。舊治八景所謂衛水舊帆者也。後河徙(xǐ)變村落,景狀全無矣!歷代有名人雅士題詠,現錄一首:
衛水歸帆(在白水潭)
(明)劉遵憲
城頭恣眺望,衛水正歸舟。
一葉憑風下,孤帆來月流。
柳邊堪倚擢,沙際見眠鷗。擢zhuo
頓有濠梁意,遊魚任拍浮。
劉堤口 該村在古黃河殘堤決口處,因劉姓居多,故名劉堤口。
大街鄉大街 大街乃古大名府城遺址,在今城東六公裡大街一帶,至今尚存有殘垣。明洪武三十四年,漳河、衛河同時數處決堤,水淹府城,才遷至現在的大名縣城。因該村的位置在當時舊大名府的中心大街,故名大街。
五裡屯 因該村距縣城五裡之遙,故名五裡屯。村東南公路南側有狄梁公碑,立於唐元和七年(812年)。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年)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動,朝廷委狄仁傑為魏洲刺史,鎮守大名,契丹兵聞之慌忙退走。地方百姓無不敬仰,為其立生祠及碑,以為紀念。
紅寺 從前,該村東北角有一寺院,名叫紅羅寺,人們簡稱紅寺。村因寺而得名。
教善 從前,村北有一杏黃寺,附近村民多來此拜佛,曰「向善」,故村名教善。
雙臺 宋朝時,大名城曾為北京,此處在城中心。當時有兩個上馬臺,稱為雙臺,後成村落,故名雙臺村。村西北處有宋徽宗御製御題的五禮記碑。碑倒於地,斷為數截,字跡無存。現挪至大名碑林,重新立起,供人觀賞。
魚營 「魚營」原是「御營」的諧音。北宋時,此處在大名城內,御林軍兵營設在這裡,稱為御營。水淹城毀,此處為村,乃名御營。後人為書寫方便,往往寫作魚營。久之,即演變為魚營。
東門口 該村位於舊大名城東門外,在南邊的名前東門口,北邊的稱後東門口。
東未莊 該村最早為魏氏定居,原名魏莊。後「魏」演變為「未」,又因城西還有一未莊,為示區別,故名東未莊。
沙堤 古大名城西,有一護城河堤,該村建在堤上,故名沙堤。當時的沙堤為府城之屏障,故多有名人題詠。
李莊 相傳,明朝時,有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來時帶有一鵝一貓,村名為鵝貓李家,後改為李莊。
南門口 該村在古大名城南門附近,名南門口。又因此處有兩村並列,在後的名後南門口,在前的前南門口。
擺渡口 古時這裡有條小河,此處是個渡口,村在其旁,故名擺渡口。
路莊 相傳,明朝時,有路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路莊。
王樓 明末清初,有王姓知府(據傳名王進堂)攜眷來大,其夫人及其親屬定居於此,並建有樓房,為近民矚目,曰「王樓」,村因以得名。
北門口 村址在古大名府城的北門,故名北門口。公元1401年(明洪武三十四年),大名府境內兩大河流同時爆發洪水,漳河、衛河決堤數處,水位高於城牆,淤泥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淹毀於水災。五百多年前的繁榮景象,如今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難以辨認的殘跡。而以大名府北門處命名的北門口沿用至今。
閻沙岸 據傳,明朝年間,曾名考老將村,解放後,因閻姓較多,村址又在古沙河旁,故名閻沙岸。
鄧臺 相傳,明朝年間,有家鄧姓遷此定居。又因此地較高,形狀如臺,故名鄧臺。
大董村 相傳,清朝年間,有戶孟姓因犯法逃潛此地隱居,偽稱董姓,名董家村。解放後,為和本社另一董村加以區別,改名大董村。
玉皇閣 相傳,四百年前,該村有座玉皇廟,廟前有閣,故名玉皇閣。村郊有明朝陝西按察司付使張應鳳墓。
大桂村 相傳,明朝年間,有幾戶同時遷居此地,因其中桂姓居多,名桂家村。解放後,為與本社桂村加以區別,改名大桂村。
西曹村 相傳,明朝年間,有曹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名曹村。因村東邊還有一曹村,為示區別,故名西曹村。
西張村 相傳,明朝年間,有家張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名張村。因東邊還有一個張村,為示區別,故名西張村。
鞏臺 相傳,明朝年間,有家鞏姓遷此定居,這裡原是一個土臺,後漸成村,故名鞏臺。
陳墳 據查,明世宗孝潔皇后之父陳萬言埋在這裡。有人據此為陳看墳,後成村落,故名陳墳。現在村南仍有華表石器。據民國23年版《縣誌》記載:陳起家諸生,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授鴻臚(lú)卿(鴻臚寺的主官,主要管朝祭禮儀之贊導。)改都督同知(明代設五軍都督府。中軍、左軍、右軍、後軍、前軍,五府各有左右都督,設都督同知,都督僉(qiān)事。原為統轄京衛及外衛之兵而設。後各衛僅存空名,都督遂為虛銜。)後封泰和伯。
白楊莊 相傳,很早以前,有家楊姓從南劉店遷此定居,村名楊莊。因附近叫楊莊的村較多,後來村民又多為白姓,故名白楊莊。
安莊 此地位於古大名府城(現大街一帶)西護城河堤外,村名曾叫堤下。清戰亂年代改名安二莊,以示安全吉利。解放後簡稱安莊。
堤上 該村建在古大名府城外護城河堤上,故名堤上。
城角 該村建在古大名府城外西北城角處,故名城角。
舊治鄉舊治 該村原名南樂鎮。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移大名縣治於此,後幾經變化,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以後不再為縣治,故名舊治,也有稱舊大名縣者。
《縣誌》載:舊治在今治南稍東八裡。舊治,所謂徙南樂鎮者也。城自金屯營始,元時徙縣居焉,明因之。景泰間,典吏郜(gào)容重修土城,周圍五裡,寬一丈二尺,知縣陸彝復加繕(shàn)治;弘治十六年(1503),知縣徐士彬重修門樓、角樓;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縣華舜欽增設南門;四十五年(1566),知縣朱湘葺(qì)補,改東甕城梢向南;隆慶三年(1569),大水坍(tān)城,知縣李本意重修三門,重建樓於巔;萬曆三十八年(1610),知縣趙一鶴大加修葺;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縣顧成泰重修;乾隆二十二年(1757),水圮(pǐ)為患,二十三年移入府城,遂廢為村。
舊治村東北五裡處,有積土畝許高臺,相傳為戰國時澶(chán)會盟之所。又說為唐宋演武之將臺。
顏場 相傳,明朝年間,此處是顏姓大戶的打穀場,後有人定居,漸成村落,故名顏場。
豆腐營 很早以前,這裡以做豆腐遠近聞名,故名豆腐營。至今,該村豆腐仍享盛譽。
潘場 明朝年間,此地是潘姓大戶的打穀場,後有人定居,漸成村落,故名潘場。
紙坊 相傳,一百多年前,該村有個叫鄭國棟的人,造紙手藝很高。他傳授給很多人,村民多從事造紙,其造紙業遠近聞名。鄭死後,人們為紀念他,稱該村為紙坊。
窯廠 相傳,從前官府在此地建有不少磚窯,後有人定居,漸成村落,故名窯廠。
東老堤 解放前,此處是美建基督教堂,地處一段老堤之上。解放後,教會撤走,教民、雜役留居在此處,漸成村落。因西邊還有一老堤村,為示區別,故名東老堤。
張坊 相傳四百多年前,村旁有一大水坑,終年不涸,稱水為坊,後來,張姓居民漸多,故名張坊。
邱堤 此處原是一段殘堤,有邱、賈二姓在此定居,故名邱賈堤。後賈姓漸衰,改名為邱堤。
樊莊 相傳,古時村民常組織起來對抗官府,官府惡之,稱之為「反莊」。村民諧其音,稱為樊莊。後來村分為二,在西的為西樊莊,在東的名東樊莊。
菜園 明朝時,此地是郭督堂的菜園。先有周姓在此定居,元後成村落,故名菜園。郭督堂名郭增光。督堂,明朝督察院長官,都御史、付都御史、僉(qiān)都御史以及派遣到外省帶有這些兼銜的總督、巡撫均稱督堂。郭增光原系山西人,因涉嫌魏忠賢案,隱居大名,並在此經營一菜園,以至留村名至今。
逯堤 逯(lū)堤原為堤名。《縣誌》載:「逯堤在大名舊縣(今舊治)東南三裡。」《府志》云:「相傳戚裡逯氏居此,因歷史久遠,莫詳所自,民賴之以避水患,今屋宇鱗次,已為村落。」故名逯堤。因其村較長,1959年分成逯堤北、逯堤中、逯堤南三個村。
徐樓 很早以前,這裡有徐姓地主,頗有家財,蓋有高大樓房,人們稱為徐家樓。久之,便成了村名,故名徐樓。
小逯堤 該村在古逯堤之一小段上,因堤得名,故名小逯堤。
高莊 很早以前,有高姓在此定居,村名高莊。後來村分為二,在西的名西高莊,位東的叫東高莊。
未店 從前,此處是交通要道,有未姓在此經營店鋪,故名未店。
殷李莊 相傳,明朝時,有李姓在此定居,村名李莊。清朝時,又有殷姓從升鬥鋪遷此,且發展較快,後改名殷李莊。
三裡店 從前,此處有人開設店鋪,且距城三裡,故名三裡店。
王莊 相傳,該村原名叫沙窩,後有王姓在外居官,嫌村名不雅,改名王莊。
孔莊 明初,有鞏姓在此定居,原名鞏莊。後鞏姓斷絕,成為廢墟,外人稱「空莊」。後又有人來此定居,覺「空」字不雅,「空」「孔」諧音,改名孔莊。
磚橋 該村在舊大名府南門以外。古時,南門外小河上有座磚橋,村在橋附近,故名磚橋。
郭場 明朝時,此處是郭督堂(郭增光)的打穀場,後有人定居,故名郭場。(有關郭督堂的解釋,參閱「菜園」)
楊村 該村建有玉皇閣,距城約七裡,原名七裡閣。後楊姓佔優勢,改村名為楊村。
陳莊 據查,明朝永樂年間,有陳姓數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陳莊。
秦莊 據查,明朝永樂年間,有秦姓數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秦莊。
程辛莊 相傳,最早有馬姓人在此定居,村名馬莊。後程姓遷入,且發展較快,要改名程莊,為示廢舊立新,村名程新莊。後「新」字演用為「辛」字,就成了程辛莊。
吳村 明初,有吳姓遷此定居,故名吳村。因其在夾河村附近,也有稱吳夾河者。
於夾河 從前,此處低洼,積水如湖,中間有一高阜,夾在兩邊積水之中,後有于姓定居於此,故名於夾河。
李茂堤 據《縣誌》載:李茂,大名人,徙(xǐ)家揚州,父興壽,臨卒謂茂曰:「我病且死,爾善事汝母。」茂注受命,奉母孟氏益謹。遂為天下孝子。民間傳說,此地屢遭水患,元朝時,孝子李茂率眾築堤而受益,人們為紀念他,稱此堤為李茂堤。後來有人定居其上,屋宇鱗次,形成村落,故名李茂堤村。在長達十多裡的李茂堤上,自西向東分為九個村莊,分別稱為一至九牌。序號為一者,名李茂堤一牌,後簡稱李一牌,又因許姓較多,別名許牌。李二牌,別名韓牌。李三牌,別名李牌。李四牌,別名曹牌。李五牌,別名曹牌。李六牌,別名閻牌。李七牌,別名石莊。李八牌,別名張莊。李九牌,別名馬莊。
萬堤鎮萬堤 相傳秦始皇時,為堵擋黃河水泛濫成災而修此大堤。後因有萬姓人參與修堤並在此定居,故村名萬家堤。後簡化為萬堤。
黃爐 相傳北宋時期,宋軍為修造武器,在此地設有不少烘爐。又因歷史上黃姓為大戶,村因此而得名,叫黃爐。
大李莊 相傳明朝年間,有兩戶李姓在此定居,一東一西,後來都發展成村,有大小李莊之稱,1958年公社化時,兩村建立一個大隊,定名大李莊。
辛莊 相傳,明朝年間,畢莊有一權勢者,迫使一戶姓林的遷到村南去住。後來發展成村,村名新莊,後演變為辛莊。
馬莊 相傳,明朝年間,有馬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發展成村,故名馬莊。
小潭口 相傳,秦朝年間,黃河在此決口,在今村東衝了一個大坑,名為潭坑,又稱潭口,坑邊兩個村莊亦名潭口。當時該村較小,故名小潭口。村子較大的叫大潭口。
後屯 歷史上,該村人少姓雜,稱屯。因村南有一同名小村,為示區別,故名後屯。南邊的稱前屯。
李山莊 因村邊有一古冢,冢甚高大,人稱山冢。村在冢近旁,亦名山冢村,後演變為山莊村。又因村民多姓李,故名李山莊。徐山莊、廉山莊的村名起源與之類似。
後橋 相傳,宋朝年間,村南有座漳河橋,故名後橋。
前橋 相傳,宋朝年間,村北有座漳河橋,故名前橋。
二集 相傳,宋朝年間,村西有一大廟,每月逢二為一個大的集會,故名二集。
崔嶽村 相傳,清朝年間,有崔姓緊靠大堤定居,故名崔堤。嶽姓也遷來居住,後漸成村,故名嶽村。後來兩村合為一村,名崔嶽村。
皂莊 相傳,明朝年間,該村曾有棗種寺,村因寺而得名。因「棗」與「皂」諧音,後漸變成皂莊。
魏縣屯 據查,明朝年間,該村為魏縣的寄莊地(寄莊地:是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產物。地主為大量佔有土地,常在外地購買莊田,再出租給農民,向地主所在的縣繳納銀兩,俗稱寄莊地。)故名魏縣屯。
高莊固 相傳,很早以前,村東有座廟,廟前有塊墳地,地勢很高,村因此得名高冢固,解放後演變為高莊固。
田六店 據傳,很早以前,該村緊靠漳河彎曲處,村名曲流店。又因村民田姓較多,稱田曲流店,後演變為田六店。
後張莊 該村地處田六店(原是農村較大集市)後,又因村民多姓張,故名後張莊。
蘇莊 據傳,最早有蘇姓在此定居,故名蘇莊。後有一叫蘇現的人帶頭造反,人稱大刀蘇現。失敗後,其族人為避官府剿殺,隱名埋姓,改姓陳。而今村民都姓陳,但仍稱蘇莊。
李爐 相傳,明朝年間,村民李姓曾有12盤烘爐,為這一帶有名的鐵匠作坊,故名李爐。
冀臺 據傳,三百多年前,有冀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冀姓在歷史上曾有人做過高官,村名曾叫冀家堂,因「堂」「臺」聲同韻近,1949年以後逐漸改叫冀臺。
趙口 據傳明朝年間,該村姓趙兄弟二人均在朝居官,因此命村名為趙口村。
南馮莊 據查,村民多姓馮,故名馮莊。村北也有一馮莊,人多村大,故該村又名小馮莊。1958年後改名南馮莊。
「
黃金堤鄉黃金堤 據查,該村建在古黃河殘堤上,北宋時稱為寸金堤,後取「黃」「金」二字,稱黃金堤。
南盤 據傳,此處在漢朝時為黃河大堤的拐角處,名龍盤堤。北宋時,有董姓遷此定居,村名董盤。因館陶縣有一村名北盤,故名南盤。村西北裡許,有明工部郎中董芳墓,村北有明吏部給事中董業第墓,村西北裡許有明吏部郎中董復享墓及碑記。
龐龍化 相傳,漢朝此地有一大水窪,稱龍窪,後有龐姓在此定居,稱龐龍窪,後演變為龐龍化。趙龍化、曹龍化、翟龍化皆因有大水窪,不同姓氏的人定居而成村名。
包頭村 該村在黃金堤的南頭,村莊把此段殘堤擋住,故名包頭村。
鄭時莊 據查,很早以前有三村相鄰,均稱時莊,南面的稱前時莊(即馬時莊),中間的名閆時莊,北邊的稱後時莊。解放後,後時莊鄭姓人多,改名鄭時莊。
張王勝灘 相傳,此地為漳河故道,沙灘甚多。北宋時,遼軍攻宋,一番王在此得勝,此地得名王勝灘。後有孟姓遷此定居,漸成村落,村名孟王勝灘。解放後孟姓斷絕,張姓居多,改村名張王勝灘。
王乍村 據傳,三百年前,有一皇帝路過此地,並住了一夜。古時天子曰「兆民」,故地稱為王兆村,後演變為王乍村。
張王莊 據傳,很早以前,有張王兩姓遷此定居,原為張莊、王莊兩個村,公社化後合建一個大隊,兩個村也逐漸連在一起,稱張王莊。
吳畢莊 據傳,很早以前,有吳畢兩姓在此定居,分別叫吳莊、畢莊。公社化後合建為一個大隊,兩個村也逐漸連在一起,稱吳畢莊。
西趙莊 據傳,五百多年前,有兩戶姓趙的在此定居,在東西兩側各成村落,在西邊的叫西趙莊,東邊的叫東趙莊。
迤莊 據傳,五百多年前,有人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原村在今村東三百米處,因地勢低洼,易遭水患,故移今址。村名稱移莊,後改稱迤(yǐ)莊。
王店 據傳,三百多年前,通過大名的官道經過此地,王姓在道旁開店,人稱王店,後成村落,故王店村名沿用至今。
馮莊 據傳,五百多年前,有馮姓遷此定居,村名馮莊。因南邊還有一馮莊,此村較大,亦名大馮莊。
楊橋鎮楊橋 相傳,漳河曾流經此地,鄰村東屯楊姓大戶曾建橋於其上,橋旁漸成村落,名楊家橋,後簡化為楊橋。
樊河道 因村址處於樊河古道上,故名樊河道。當地群眾習稱「房頭」,想是,樊河道速讀的合音。
黃馬寨 相傳,宋朝時,此地曾為騎兵營寨,後黃姓遷居於此,故名黃馬寨。李馬寨、胡馬寨、程馬寨、劉馬寨的村名起源也與之類似。
沐浴莊 相傳,很早以前,村西有一條河,這段水清且淺,盛夏人們常洗澡於此,故名沐浴莊。
後桑圈 很早以前,這裡是富人的場院,周圍儘是寨桑,後雖荒廢,寨桑仍存。至明朝永樂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於此,因村周有許多寨桑樹,名桑圈。後分前後兩村,該村居後,故名後桑圈。在前的為前桑圈。1966年4月3日,周恩來總理來大名視察工作,重點考察了前桑圈大隊,對抗旱、管麥、保苗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前齊莊 相傳,從前村莊緊靠漳河,屢遭水患,村民齊心協力,搬遷一高阜之上,重建家園。為紀念這一齊心之壯舉,村名為齊莊。後來村分兩部分,該村在南,名前齊莊,口語帶兒化,稱作「前齊兒莊」,在北的叫「後齊兒莊」。
北馬頭 相傳,明朝時此處是黃河的一個碼頭,故村以馬頭稱之。有三個村並存,該村在北邊,名北馬頭。碼頭西邊的叫西馬頭,南邊的叫南馬頭。
後海子 相傳,明朝時,漳河流經這裡,有較大面積的積水,望之如海,眾稱海子。該村座落在海子後邊,故名後海子。前邊的叫前海子,東邊的叫東海子。
西周莊 據傳明朝年間,從外地遷數戶周姓,居住東西兩地,該村在西,名西周莊,在東的稱東周莊。
大霍莊 相傳,明朝年間,從外地遷來數戶霍姓居於此地,漸成村落,村名霍莊。因與小霍莊毗鄰,且人數較多,故名大霍莊。
魏莊 據傳,村民大多數是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其中魏姓佔多數,村以姓氏而得名。
黃安莊 村名取吉祥之意,又因黃姓較多,故名黃安莊。
喬莊 據傳,明朝年間,有數戶喬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成村落,村以姓氏而得名。
安莊 據傳,明朝時,有溫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當時稱溫村。後又遷入安姓並發展為多數,村名遂改安莊。
沙圪塔鄉沙圪塔 相傳,很早以前,村址位於漳河故道,漳河改道後尚有很多沙灘,當地稱沙灘為沙圪塔,村亦名沙圪塔。村南有廣西布政使崔紙雅墓,並有華表石器;村東北三裡處有清大成縣教諭崔緝墓,曾有碑記。
元寨 相傳,北宋時期,宋與遼戰爭頻繁。宋軍元帥曾在此安營,故名元寨。當地口語帶兒化,稱「元兒寨」 。
東屯 宋初,朝廷在此屯糧,故名予莊屯,後稱於兒莊屯。清中後期分為東屯、西屯兩村。村郊有明皇姑(成祖妹)之墓。《明史·公主列傳》:太祖十六個女兒,而大名公主下嫁欒城侯武陟(zhì)李堅。堅有才勇,掌前軍都督府事。建文初,從左付將軍伐燕。滹(hū)沱河之戰,堅為燕卒薛祿刺傷,墮馬被搶,械送北平,道卒。子莊年七歲嗣(sì繼承)侯。成祖繼位,莊父名奸黨中,以公主故獲宥(yòu饒恕),公主懼禍遂出家于于兒莊屯福勝寺,後病死寺中。此墳成為皇姑墳。
謝寨 相傳北宋時期,此地曾為戰場,在此安過營寨,後有人定居,又因謝姓較多,故名謝寨。當地口語帶兒化,稱「謝兒寨」。
和寨 相傳北宋時期,宋軍與遼軍作戰,遼軍曾在此安營,被宋軍燒毀,後有人定居,當時村名「火寨」。後有人認為,北有鴨窩村,因鴨性喜水,與火不利,遂改村名為「和寨」。
西司莊 相傳,這一帶有東西兩個較大的寺院,分別稱西寺、東寺,因該村在西寺附近,故名西寺莊,後以音的演變為「西司莊」。在東寺附近建立的村莊為東司莊。
後於旺莊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於此,取發達興旺吉祥之意,名於旺莊。後發展為兩個村,該村在北面,故名後於旺莊。
郭鴨窩 相傳,很早以前,漳河曾經流經此地,該處低洼,常有積水,蘆葦叢生,野鴨很多,稱鴨窩。後成村亦名鴨窩,又因村民多姓郭,故名郭鴨窩。
《射鴨郭泊》載,五代唐,同光三年二月乙亥莊宋射雁王莽河;辛己庚寅射於北郊;乙酉射鴨於郭泊。今城北三十餘裡,以鴨窩命名者三村,二為東區境(民國初,大名分東、中、西三個區),一為館陶境,系郭泊之地。(見《縣誌》卷三十·藝文志。民國二十三年版)。
西屯 相傳,北宋時期曾在此安營屯糧,曾名予莊屯,後分為東西兩村,該村在西,故名西屯。在東的為東屯。(詳見東屯)
老陶營 相傳,北宋時期,此地是個兵營,因首領是一員姓陶的老將,故名老陶營。
儒家寨 此處原是一座古城堡。明朝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遷民中因讀書人較多,尊崇孔孟,故取名儒家寨堡。萬曆年間(1573—1619),有張姓居官,礙「堡」字不雅,遂把「堡」字去掉,改名儒家寨。
北賈莊 相傳,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當時,此處是一高崗,前有漳河,稱「北莊上」。又因賈姓居多,亦稱賈莊。該村南面還有一南賈莊,為示區別,故名北賈莊。
西莊 相傳,明朝年間(1573—1619),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當時村中有佛爺廟,鐘上記載,村名為「眾仙固」,到明末演變為「仲相固」。因村在西部,故名西仲相固,後簡化為西莊。
南賈莊 相傳,明朝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當時村南有龍淵寺,石碑記載,村名為「賈兒莊」。後在書寫上略去「兒」字,寫作賈莊。因村北還有一賈莊,為示區別,故名南賈莊。
後辛寨 相傳,明朝年間,有辛姓遷此定居,村周有寨,名辛寨。因村南還有一辛寨,為示區別,故名後辛寨。
西馬寨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當時村中有天爺廟,鐘上記載村名為「西馬寨」。這一帶村名稱「馬寨」者不少。相傳均為北宋年間,宋軍與遼軍作戰時的騎兵營寨,有人定居後逐漸成村,名馬寨。因該村在所有馬寨的西邊,故名西馬寨。
程莊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因陳姓居多,名陳莊。晉語中顯著特點之一是前後鼻音不分。「陳」習慣說cheng(程)的音,久而久之,「陳」由晉語方音的影響,後人便按實際語音將陳莊寫作程莊。
鋪上鎮鋪上 古時,這裡有一烽火臺(古代報警設備,遇有外侵或其他緊急情況,即燃放煙火,相互傳遞。)俗稱煙墩,該村又是農村集市,有些店鋪,故村名叫做煙墩鋪,後簡化為鋪上。
高寨 該村歷史上高姓居多,村周築有寨牆,故名高寨。
圈裡 相傳古漳河曾流經此地,從村西南分為兩段,又於村東北匯為一流,將村圈在其中,故名圈裡。
宿莊 相傳,漢時劉秀被王莽追捕,曾潛宿於此,劉秀稱帝後,村人引以為榮,村名叫宿莊。
李二莊 相傳,最早到此定居的兩戶人家都姓李,故名李二莊。
豆莊 相傳,明朝燕王掃北時路過此地,為戰馬備草料,飼草多為豆秸。走後,所剩豆秸曾派人看守。附近都稱該村為豆莊,沿用至今。
蔡屯 很早以前,村周時常有積水,群眾稱積水為屯水,又因那時蔡姓居多,故名蔡屯。該村村南有黃羅山,堆阜(fū)方圓三四畝,高丈餘,上建廟宇,曰黃羅山,以香火大會遠近聞名。解放後,廟拆土平,舊日之壯已不復存在。現已無痕跡。
郝馬莊 相傳,北宋時宋軍與遼軍作戰,這一帶為宋軍騎兵駐地,故村名多有叫馬莊者。因該村多姓郝,故名郝馬莊。周圍的鄭馬莊、常馬莊,其村名的起源與此相似。
東南屯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西北角有一大面積積水,群眾稱積水為屯水,故村名東南屯。
兆固 兆固是吉祥類名稱,取安定之意,名兆固,因鄰近兩村都叫兆固,北面的叫後兆固,南面的叫前兆固。
田水坑 相傳,很早以前,此地地勢低洼,常年積水,後有田姓在附近高阜處定居,後漸成村,故名田水坑。
後宋莊 該村原名宋莊。一百多年前,因漳河決口,村被水淹,村民分別搬遷到南北兩個高阜處重建家園。在北面的名後宋莊,在南面的叫前宋莊。
杜橋 相傳,很早以前,村前有漳河,上有石橋,村民皆為杜姓,故名杜橋。
小屯 相傳,很早以前,這裡只有幾戶人家,位於古漳河西岸,因村小姓雜,故名小屯。
王村鄉楊固 據傳,很早以前,有幾戶人家於現在的楊固東二裡處定居,因地勢低洼,屢遭水淹,後遷至現址。此地當時楊樹較多,能在此地定居下來,故名楊固。
小河東 從前,有一條小河南北流過,該村座落在小河東岸,故名小河東。
西安村 相傳,很早以前,此地一片荒涼,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吉祥之意,名安村。後分東西兩村,在西的名西安村,在東的叫東安村。
楊莊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婦女孤獨養子,教兒有功,受過封贈,命村名為養兒莊,後演變為楊莊。
馬嶽村 相傳,嶽飛曾到過這裡,他英勇抗金,受人尊敬,村民引以為榮,村名嶽村。因當時馬姓較多,故名馬嶽村。任嶽村、關嶽村、李嶽村的村名起源也與之類似。
西趙莊 相傳,唐朝年間,村名劉家臺,村民趙姓是大戶。後來村中修廟一座,以廟為界,分東西兩村。在廟西的名西趙莊,在廟東的叫東趙莊。
西店 相傳,古漳河曾流經此地,明初因河西岸有家店鋪,故稱西河小店,後簡稱為西店。
前辛寨 相傳,明朝年間,辛姓遷此定居,村周修有寨,名辛寨。村北還有一辛寨,為示區別,故名前辛寨。
孟村 明朝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來此定居,因孟姓居多,故名孟村。
鐵爐莊 據傳,北宋時,此地是宋軍修造武器的場地,安有很多鐵爐,故名鐵爐莊。
未莊 該村位於舊漳河邊,河堤經常決口,其他各村因水災不斷變遷,唯該村地勢高,位置穩定,眾稱「位」莊,後演變為未莊。
後申橋 從前漳河流經此地,建有小橋,該村在橋北,村民又多姓申,故名後申橋。在橋南的一個村,叫前申橋。
西王二莊 以居住者姓氏得名。當地村民口語帶兒化,稱作王兒莊,後改「兒」為「二」,名王二莊。分東西兩個村,該村在西,故名西王二莊,在東的稱東王二莊。
龍王廟鎮龍王廟 村名來歷說法有二:相傳明朝以前,此地是衛河的一個渡口,只有幾戶人家。明初,有一年發大水,三角店有一木質龍王神像衝到這裡,有人將神像打撈起來,在河東岸修龍王廟。一說,此處原為一個三角壇,方圓百畝,久而不涸,以為龍坑,建龍王廟於其上。兩說並存,村因廟而得名。
民國二十三年版《縣誌·三角壇》載:三角壇即今龍王廟鎮,在城東南十八裡。先時,放糖百畝久而不涸,或以為龍湫(qiū)也。建龍王廟於其上。舊志稱:古廟靈湫一水中分者皆在此處。後刷而為河,村在河之東,水陸通衢(qú)為一邑首鎮。
三角店 相傳很早以前,名馬頭店。現名來歷說法有二:一說現在的蓮花池,古稱三角澱,該村座落在澱的東南角,村因澱而得名。後「澱」演為「店」。一說,歷史上曾有三家分別在東、西、南三處開設飯店,故有三角店之稱。
木堤 相傳古時黃河在此決口,人們運來木樁門板堵住決口,形成一段木堤。有人遷此定居,村名木堤。後東西分治,在西的名西木堤,在東的稱東木堤。
雙廟 相傳,明朝初年,有一戶從山東小興州遷於木堤村南定居,名前木堤。明朝中期,該村張崇公在朝居官時,因村東端有兩座古廟,改名雙廟。
範堤 因村址座落在舊黃河殘堤上,老戶人家多姓範,名範勝堤,後簡化為範堤。
高村 相傳,明朝年間,有戶高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名高村。解放後,因村大人多,以村中心玉皇廟為界,分東西兩村。在西的名西高村,位東的名東高村。
石槽坊 相傳,以前村東有一廟,廟前有井,井旁有一大石槽。漢劉秀被王莽所追,路過此地,曾用井水及石槽飲馬。劉秀稱帝後,村民引以為榮,故名石槽坊。
趙站 該村緊靠衛河東岸,為水陸交通的一個站。因歷史上村民多姓趙,故名趙站。
小王莊 因村民都姓王,村小人少,故名小王莊。因村北一公裡處也有一王莊,亦名南王莊。
苑灣 歷史上村民苑姓較多,又因位於衛河東岸拐彎處,故名苑灣。後分為東西兩村。在東名東苑灣,在西名西苑灣。
新苑灣 1979年衛河開挖時,西苑灣部分村民遷至河西建村,名新苑灣。
王莊 相傳,很早以前,有王姓在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王莊。因村南一公裡處有一小王莊,所以該村也叫大王莊或北王莊。
花二莊 相傳很早以前,村民姓霍的佔多數,名霍莊,後演變為花二莊。
曹口 相傳,明朝以前叫飲牛口,在此開有官渠。因歷史上曹姓為大戶,又因臨近道口,故名曹道口。1948年分為東西兩村,在東的名東曹道口,簡稱東曹口。在西的稱西曹道口,簡稱西曹口。
據民國二十三年版《縣誌·飲牛口新開官渠記》載:大名地枕衛河,有口飲牛者,在郡城東陽河十裡,大名、元城兩縣之近境邊,地勢低下,每秋雨霖潦或河流泛濫,輒(zhé)漫淫注積於其中,沒牛馬,災禾稼,即水退亦平地為沼,耕穫鮮利,民甚苦之,委之為壑(hè)者殆(dài)若干年矣。嘉靖乙己(公元1545年)冬,村民邢保等,相率請於府。時,知府陳公,以興革為己任,即聞於撫臺舜澤蘇公,大巡近山傅公,分巡脈泉李公,鹹曰可。乃檄大、元、浚、樂四令相視開洩,創為大渠,土去其壅(yōng),水歸之河,凡數旬成功事告。……
孫甘店鎮孫甘店 相傳,漢朝時期,有戶姓孫的在此開一小店,只留宿不買飯,群眾習慣稱幹店。後「幹」字演變為「甘」,故名孫甘店。村西有金元城令趙櫱墓,有華表石器。
據民國23年版《縣誌》記載:村東有龍王廟,廟前有古洞,洞深莫測,石板封其口,足踏之鏗鏘有聲。其跡早已無存。
勸莊 該村原名勸莊。1945年以村中間道路為界,分為東西兩村。位西的名西勸莊,位東的名東勸莊。
石衝 相傳很早以前,黃河曾流經此地,此處為黃河一個渡口,為防水衝,砌有石頭。位於渡口北邊的村莊名北石衝,位於渡口南面的稱南石衝。
陳道仙 相傳很早以前,此地有一姓陳的出家修道,取「成仙了道」之意,村名陳道仙。
孝廉 相傳很早以前,有幾位孝廉奉養一位孤寡老人,後人為讚譽此事,故名孝廉。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名義上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標準,實際上多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虛作假。在東漢尤為求仕進者的必由之路。
馬牧地 相傳很早以前,有支以鍾大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曾在此放牧馬匹,後漸有人定居於此,故名馬牧地。
劉萬稅 相傳,漢朝劉秀起事之處,曾在此留居。劉秀稱帝後,村民引以為榮,稱村名為劉萬歲,後官府令其改為劉萬稅。至今當地口語仍稱為劉萬稅(sui)。後來村分為三,位北的叫後劉萬稅,在中的稱中劉萬稅,在南的名前劉萬稅。
後營 相傳,古代有一支以鍾大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曾於此地安營,名鐵卜營,後有人遷此定居,漸成村落,村因此而得名。後發展為前後兩村,在後的名後鐵卜營,簡化為後營;在前的名前營。
石槽 相傳很早以前,以鍾大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的騎兵在此駐紮,從附近各村找來很多石槽餵馬,村因此而得名。
南李莊 據查,歷史上村民李姓佔多數,名李家莊。因村北六公裡處也有一李家莊,為示區別,故名南李莊。
沙廟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很早以前,此地方圓數十裡荒無人煙,時有強人劫路作亂。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有陳姓縣官,議在此地建村,奏請上允,45傾土地不納皇糧。並修廟(玉皇廟、白玉奶奶廟、土地廟)立碑為紀。因陳氏主持,曾名陳留村。又因地處沙漠,改名沙窩廟,後簡稱沙廟。因村北還有一沙廟村,故亦名南沙廟。
小村 相傳很早以前,肖姓居多,名肖村。後肖姓絕,當時因村小姓雜,故名小村。
小湖 相傳很早以前,此處是古黃河的一段河身,常年積水,形似水湖,至今積水不涸,該村在「湖」東岸,故名小湖。
金灘鎮金灘鎮 原名小灘鎮,清朝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禮部尚書毛昶熙(chǎng xī),系河南省陟(zhì)縣人,一次由京乘船過此,村民慕他名氣設宴招待,並請他為村題名。他提筆書寫「金灘鎮」三字,村逐改名金灘鎮,沿用至今。
金灘鎮曾有集福寺,有大學士黃立極碑記,清末改為學校。清戶部員外郎張基墓,在衛河北岸,有碑記。清山西鄉寧縣知縣張安民墓,在衛河北岸,有碑記。金灘鎮在抗日戰爭前為我縣重大集鎮。
北馬道 據查,清朝時,此地是騎兵射箭練武之場所,又因位於金灘鎮的北面,故名北馬道。
豆腐巷 歷史上該村曾以做豆腐出名,又沒有較大的街道,儘是小巷,故名豆腐巷。
龍化 此地有兩村相鄰,拼湊在一起形似龍狀,當時人們崇龍,認為是龍之化身,故取村名為龍化。
北沙窩廟 因村址位於古沙麓山北端,地處沙漠,俗稱沙窩。歷史上曾有古廟,村名曾叫「沙窩廟」。因村南10公裡處也有一同名村莊,為示區別,故名北沙窩廟。
縣誌載,該村古時名委粟裡,是王莽的家鄉。莽之姑母是孝元後,其族人中先後被封,有九侯五大司馬,故後人稱此為貴鄉,並從元城縣分出一部分,設立了貴鄉縣。
消災 相傳,古時,這裡有一廟宇,善男信女認為頗有靈驗,遠近鄉裡多有人到此祈神消災、消難,故村名消災。
上馬頭 據民國二十三年版《縣誌·卷七·河渠志》記載:「西漢以前黃河曾流經此地。」此處系一黃河渡口,俗稱碼頭,因北邊娘娘廟處也有一黃河碼頭,該處又在上遊,故稱上碼頭,村因此而得名。後來「碼」演變為「馬」,名上馬頭。
娘娘廟 原名下馬頭。改為娘娘廟的傳說有三:早年該村有賈氏民女被選入宮,執事者索賄未遂,饞於上,言賈字不吉,隨廢。該女憂鬱而死,族人立廟以祀,稱娘娘廟。一說,古時該村有「三皇姑」廟,亦稱娘娘廟。一說,古時衛河決口,有一民女奮身跳入,為堵決口而獻身,後人修廟供奉,稱娘娘廟。村因廟而得名。
窯廠 該村歷史上以燒盆聞名鄉裡,現在仍有很多盆窯,有「窯廠村三裡長,家家戶戶盆壘牆」的順口溜,故名窯廠。村南有明五門兵馬司指揮張景顏墓,有碑記。
順道店 該村地處古代官道的分岔處,曾名岔道。後認為此名不吉,因村靠官道,歷史上曾有店房,故改名順道店。
黃莊 相傳,很早以前,有戶黃姓在黃河故道岸邊高阜處定居,後漸成村,故名黃莊。
鄭寨 相傳,很早以前,鄭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村周有寨,故名鄭寨。
石家寨 村名來歷不詳。村西頭有高阜(fū)建廟,稱東土山。範鑑古《沙邱堰記》載:大名城西十五裡有黃羅山,在鄭、郝、常、吳、高五馬莊之中間(蔡屯村南)。正東三十裡有東土山,在石家寨之西門外,兩山皆以香火遠近聞名。而東土山尤著。東土山,後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謂沙邱堰,大河所經以沙麓山而得名。又說是周穆王女叔 曾居此,亦稱女 邱。俗稱泰山奶奶廟,每年陰曆二月中旬有香火大會,可能因叔 而起。後誤稱泰山奶奶廟。
營鎮西營鎮 據碑文記載,唐朝一司馬名宗德元,其夫人郭氏死與此村,村因此名「宗固村」。後設人行善事,改村名為善樂營,分河東、河西兩個村,該村在河西叫西善樂營,簡稱西營,又因是農村集鎮,故名西營鎮。在河東的為東營鎮。
周莊 相傳,約於四百年前,有家周姓從山東田平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周莊。
何莊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有何梁、何檁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何莊。
張金莊 相傳,約四五百年前,有張、金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張金莊。
謝莊 相傳三四百年前,該村謝氏富戶蓋有樓房,村名謝家樓,。後因周圍村莊都稱「xx莊」,故改為謝莊。
小營 據查,約一百年前,西營鎮村的部分居民遷至村西南角居住,後逐漸成村,曾叫南莊,後改為小營。
後常莊 相傳三四百年前,有戶常姓從山東壽王縣大李莊遷居此地,後漸成村,因村南已有一常莊,為示區別,故名後常莊。
白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姓白的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白莊。
前常莊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有戶常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名常莊。後為與後常莊區別,故名前常莊。
前王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家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村名王莊。後分前後兩村,該村在前,名前王莊。在村後的為後王莊。
金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戶金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成村莊,故名金莊。
趙莊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有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趙莊。
黃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黃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當時此處有五棵大柳樹,村名就叫五柳村。後有他姓遷入,因黃姓遷來最早,故改名黃莊。村郊有明朝大學士黃立極之父黃炳(bǐng)墓。衛河西岸有華表石器。
張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戶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成村莊,故名張莊。
劉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戶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成村莊,故名劉莊。
和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戶楊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建村,因村東有一文廟,名文莊。後有和姓在文廟東定居建村,後兩村逐漸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村。因和姓較多,故名和莊。
紅廟鄉紅廟 很早以前,該村中有一大廟,廟內為紅色的牆壁,村因廟壁而得名。後分為東西兩個村,廟西的是西紅廟,廟東的叫東紅廟。
北紅廟 該村原是東紅廟的一部分。1979年衛河開挖時,東紅廟村部分村民遷至村北一公裡處,另成村落,故名北紅廟。
閻廟 村民閻姓居多,村中又有一大廟宇,故名閻廟。
馬莊 據家譜記載,明嘉靖年間,有戶姓馬的從河南省許昌縣靈井村逃荒至此,居住在村外看園子的土屋裡,並在此定居下來,故名馬莊。
趙橋 因村民趙姓居多,又緊靠引河小橋,故名趙橋。
徐楊莊 該村原名徐莊。解放後與楊莊並為一村,故名徐楊莊。
西橫堤 衛河西大堤在此處向西轉彎,形成一段東西向的橫堤,該村在這段橫堤的南側,故名橫堤。因並排有兩個村,在西邊的名西橫堤,東邊的叫東橫堤。1979年衛河開挖,兩村西移現址,但村名未變。
房莊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因房姓居多,名房莊。1979年衛河裁灣開挖,以河為界分建兩村。河西的名為西房莊,河東的叫東房莊。
胡家灣 此村建在衛河拐彎處,胡姓遷來最早,故名胡家灣。
呼莊 據查,很早以前,有呼姓兩兄弟二人遷居此地,兄居西村名大呼莊,弟居東村名小呼莊。1958年大呼莊改名西呼莊,小呼莊改名東呼莊。
三裡莊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只有三戶人家,都姓李,又因距金灘鎮十字街三華裡,故名三裡(李)莊。
西橋口 從前,此地是衛河上的一個擺渡口,渡口兩邊各有一村,稱南、北橋口,該村在南,名南橋口。1979年衛河改道,將村分成河東、河西兩部分,該村在河西,故名西橋口。
東橋口 從前,此地是衛河上的擺渡口,渡口兩邊各有一村,名南,北橋口。該村在北,名北橋口。1979年衛河改道,將南橋口分為河東、河西兩部分,河東部分與北橋口合併,改名東橋口。
廠門 相傳,很早以前,此地有個屯糧廠,後有人在廠門前定居,漸成村落,故名廠門。
總管墳 該村在元吉州路總管劉執中墓附近,故名總管墳。據《縣誌》(卷二十一,古蹟志,民國二十三年版)記載:「元,吉州路總管劉執中墓,在元城縣東令公鄉,今城東北二十裡有總管墳,村或因基墓以名款。」
齊家樓 歷史上村民齊姓較多,曾有一座樓房,故名齊家樓。
範王莊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名王莊,後因範姓發展為多數,改名範王莊。
北堤 該村位置在黃河故道西岸大堤頂部,大堤中間有一東西道口,緊靠黃河殘堤,該村位於道口北部,故名北堤。
陶莊 據傳,很早以前,從沈莊遷出周、陶兩姓在此定居建村,因陶姓居多,故名陶莊。
西宋莊 該村原名宋二莊。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以村中大水坑為界分東西兩村,該村在坑西,故名西宋莊。在東的名東宋莊。
冠廠 據查,此處為衛河東岸的碼頭。當時水旱兩路交通方便,山東冠縣送交稅糧從這裡外運,取名冠縣糧廠或冠縣廠,為冠縣的寄莊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劃歸河北大名管轄,改名冠廠。
張集鄉北張集 該村在張鐵集的北面,故名北張集。1958年分為三個村,在北張集西部的名西張,位於北張集中部的名中張,位於北張集東部的名東張。
孟村 孟村是原名。1961年分為東西兩部分,在西面的名西孟村,在東邊的稱東孟村。
官莊 相傳,元朝時期,貴族官員圈佔民田為狩獵練兵場所,後在此地建有兩村,名官莊。村在前的為前官莊,在後的名後官莊。
白果 據傳,很早以前,該村西南有棵白果樹,村因樹而得名。
東小灘 據傳,很早以前,曾名東莊。該村周圍的村民,曾以所處方位的不同,對東莊有不同的稱呼,如南面的村稱它北莊,北邊的村稱它為南莊等。後因該村處在小灘(金灘鎮)的東邊,故名東小灘。
甘露 很早以前,此地有一甘露寺,村因寺而得名。
后庄 該村在張集村北,故名后庄,又因該村較小,別名小莊。
固城 據傳,此地為晉朝時縣城遺址,後成村落,名古城。後「古」演變為「固」,故名固城。
寺莊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曾叫寺馬莊。後因黃河泛濫,村莊被淹,東遷一公裡高阜處定居,後逐漸發展為兩個村。在前的名前寺馬莊,位後的名後寺馬莊,後人簡稱為前寺莊、後寺莊。
普明灘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很早以前,此處有一普安寺,在寺北面的村叫後普明灘,在南面的叫前普明灘。又傳,一天黑風突起,飛沙掩寺門,並埋沒了佛頭,因此,別名又稱土悶頭。
北劉店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明朝時,村名北柳店,後演變為北劉店。
賈莊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 以前,該村和石家莊為一個村,稱石賈莊。賈姓集居在村西的前街,後單獨成村,故名賈莊。
司家莊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很早以前,有家司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司家莊。而今司姓早已斷絕,但仍留有當年的痕跡,村西頭路南有一苦水井,系司姓所打,人們至今仍稱為司家井。
勸善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支以鍾大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在這一帶活動。失敗後,官府在此進行封建倫理道德教育,名曰「勸人去惡向善」,村因此而名勸善。以勸善命名的有東、西、南三個村,位西的名西勸善,位東的叫東勸善,位南的稱前勸善。
束館鎮束館 該村原名安賢鎮,束皙的故鄉。束皙,字廣微(公元261—300),西晉文學家,官至尚書郎(官名。東漢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在皇帝左右處理政務)著有《南陔gāi》《白樺》等篇,稱《補亡詩》;賦有《勸農賦》《農家賦》等,明人輯有《束廣微集》。晚年回家鄉開館辦學,弟子眾多,名傳鄉裡,死後葬於此。後人念他名氣,辦學有功,改安賢鎮為束館。立束公德政碑,建束公祠(前祠後冢)久作紀念。據記載,自建祠1600多年中,束公祠重修三次,最後一次重修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土改時被拆除,現存重修束公祠石碑一塊在大名縣碑林,碑文清晰可見。
束館東門外,有煙市寺,唐時所建,明代重修。殿閣高聳,銅像莊嚴。後逐漸塌毀,現無存。束館北關盡處,路西真武廟後有周代烽火臺遺址。解放後群眾用土,現為平地。晉尚書郎束皙墓,在束館鎮,墓前有祠,現無存。南街有孫臏飲牛坑、孫臏莊園等古蹟。
花園頭 據《燕召公世家》和《邯鄲辭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國都在薊(北京大興)境內,安賢鎮(束館)是燕國的南大門。孫燕(燕昭王的重外孫)為拯救燕國危亡,在安賢鎮建燕國國都,招兵買馬,自稱燕王。建有城池、廟宇、護城河等建築,並在城外三裡處建有一座花園。後有人在此定居建村,故名花園頭。
何家 相傳,明朝時期,有何姓、紀姓數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建村,名羅莊。何姓人多住西頭和南頭,紀姓住東頭,1940年後各成村落。在西頭的名西何家,在中間偏南的名前何家。(村南有何狀元墓)位居東部的名東紀家。
劉辛莊 相傳,明朝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民時,有個叫劉佩的人挑擔來此,歷盡辛苦,在此定居興業,為不忘當初之苦,取村名劉辛莊。
堤上 相傳,該村建在一段殘堤上,周圍地勢較低,故名堤上。
李家 相傳明朝年間,有李姓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分開居住,均發展成村。兄住的村名大李家,弟住的村名小李家。
後王家 據查,明朝年間,有個叫王贊臣的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村名王家。因附近山東省也有一同名王家,為示區別,又因該村建村在後,故稱後王家。
楊家 據傳明朝年間,有楊姓和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楊姓發展較快,張姓斷絕,故名楊家。
劉村 相傳明朝時,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一家姓劉的在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劉村。
唐村 據傳,明朝年間,有四戶唐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唐村。
魏村 相傳明朝時,有一個叫魏中仁的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後漸成村,故名魏村。
杏園 相傳很早以前,此處是一片杏樹林,後有人遷此定居,發展成村,故名杏園。
閻莊 相傳,明朝時,有一叫閻小剛的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閻莊。
冢北 據查,村南半華裡處,有太子冢,故名冢北。民國23年版《縣誌》記載:太子冢,在今城東六十裡,十區冢北集南門外,約半裡許,舊傳為衛太子伋(jí)墓。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衛國衛宣公,立其子伋為太子,並為伋聘齊國美女宣姜為妻。衛宣公見宣姜美貌過人,神移心變。將宣姜送入新臺(今河北省臨漳縣西黃河旁),納為妾。衛宣公和宣姜親生兩個兒子,一名叫壽,另一名叫朔。宣姜意欲除掉伋,另立親生兒子壽為太子。當時衛宣公因奪伋妻而厭惡伋,聽從宣姜和朔的讒言,她要求宣公令伋持白旄(令旗)赴齊國協約,然後安排「強盜」在齊衛交界處的三河鎮十字路口,見持白旄的船便截而殺之。這個陰謀被壽探知,公子壽和伋雖是同父異母所生,但平素相善,知此陰謀後,勸伋出逃他國,並告訴伋「邊界有強盜,見了白旄就要殺掉太子,不可去」。 伋說「違背父命求生,不行。」遂赴齊國而去。壽急忙追趕到三河鎮附近,置酒來到伋的船上,以餞行為名將伋灌醉,待伋的白旄乘船赴齊,行至三河鎮十字路口,被預伏的「強盜」將壽殺死。伋醒後見壽留下的「弟已代行,兄宜速避」的竹簡,立即乘船追趕,當追到十字路口時,見壽已被殺,伋指責說:「你們要殺的是我啊,不該殺我兄弟。」「強盜」隨即又把伋殺死。回報衛宣公後,宣公不讓二子屍身回國,遂葬三河鎮南半華裡處。人們為紀念伋和壽同生死共患難的精神,把三河鎮改名為冢北村。一說是魏太子申墓。龐涓兵敗馬陵,太子被虜,為齊人所殺,民具衣冠葬之。二說並存,俟考。
十字路口 村名來歷見冢北,即衛太子壽和伋被殺之處,這裡是春秋戰國時期衛、齊、趙三國交界處水旱十字交通大道的遺址。故名十字路口。
胡氣 在冢北南五華裡處逐漸形成的村落。村民為紀念衛太子伋和壽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情義(見冢北)發揚兄弟和睦相處,村民和氣友好的村風,把村名定為和氣村。後人把「和」字叫訛了,叫成了「胡氣」至今。
葛村 相傳,該村自古名葛村,解放後分為三個村,按姓氏較多取名,分別是黃葛村,胡葛村,房葛村。
小營 很久以前,該村因糊紙紮的較多,名紙紮營。後村北建一磚場,因忌紙怕火,又因人口少,改名小營。
寺頭 據傳,很早以前,村民為感念衛太子伋和壽的手足之情(見冢北),在此處建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寺院,叫太子寺。村因此而得名寺頭,寺廟後面的村叫後寺頭,前面的村稱前寺頭,寺廟東面的名東寺頭。
北峰鄉北峰 據查,宗仁政和二年(公元1055年),在該村西南部建有碧峰寺,明萬曆時擴建。殿宇輝煌,柏蔭環繞,規模宏大,每年陰曆二月二日有香火大會。後「碧」演為「北」,村因寺而得名北峰。位在寺後的村叫後北峰,位在寺前的名前北峰。
秦窪 據查,歷史上村民都姓秦,又因村周地勢低洼,故名秦窪。
現城 村名來歷說法有二:一說很早以前,計劃在此建縣城而未建,從此眾稱縣(現)城。一是據民國23年版《縣誌·卷六·城池志》記載:此地原為元城縣故址。城堙(yīn埋沒)之跡六,曰「西城、故城、雙城、莽城、陷城、五孝城,並在城東今懼為村。」後「陷」字演為「現」,分前後兩村,在後的名後現城,位前的名前現城。
各性固 村名來歷不詳。據傳很早以前,該村有土阜隆起,形狀如牛,身軀首尾畢肖,名黃牛崗。今古蹟無存。
爐裡 相傳,該村歷史上曾有七十二盤鐵匠爐,聞名遠近,故名爐裡。
從善樓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從善樓在明朝時稱於家店。據傳,明朝燕王朱棣掃北時,把於家店和鄰村東店、南高莊、田園村四個村的人殺得所剩無幾,後四村並為一村,取名「四從樓」。清朝時期,四從樓是個地方建制,該地方(南莊村)有個叫趙金生的(管下收上交的地方頭目),組織人們抗捐抗稅,殺死一名縣官,因此留下惡名。民國二十五年,馬潤昌任大名縣長時,取「去惡從善」之意,將該村名改為從善樓至今。後來發展為前後兩個村。位南的名前從善樓,位北的叫後從善樓。
附:民國二十三年版《縣誌·兵事·趙金生率眾抗暴斂》載:趙金生,元城從善樓人。清朝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銀價暴漲,每兩達到五千多。完糧還要加火耗,幾乎達到八千多,老百姓接受不了。從善樓地方湊錢讓趙金生上告,往返年餘才得到解決。銀價減到三千,從此,從善樓地方遂不向縣署完糧,一概由趙轉納。縣令韓克琦對此懷恨在心,鹹豐八年八月中旬,偵知趙在家,韓率健役數十人,先到金灘鎮,同該汛把總(駐金灘鎮主管河道運輸的武官,約相當於現在的排長)慄堂一同將趙金生逮捕。韓克琦上了鴉片癮,在趙家吸起鴉片煙,遲延了時間,衙役趁此任意搶掠,激怒了村民,村民敲鐘召集了很多人。韓見勢頭不妙,想趁機溜走,讓車拉著趙金生。自己騎著馬。走了數裡,村民追到,衙役們逃散,韓克琪與慄堂被捉。韓因傷重死了,衙役也死了十幾人。慄堂因同鄉的緣故,拘留了數日放了。民眾想趁此進城與官府講理,被趙金生阻止。官府想知道從善樓的消息,派騎兵偵查,但又不敢過衛河,於是又找到慄堂問清了詳細情況,道憲才派人找尋韓克琪的屍首。這時,趙金生還在家裡等著,認為縣令不該縱兵搶掠,到城裡申辯理由,與家屬都被押到郡城。九月檻車送到省裡殺了,共殺了十數人,只有其嫂和妾得免。
夾河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該村東臨老柴河,西靠洪雁江,把村夾在中間,名夾河。因有三個同名的村莊,位於南的名前夾河,位於西的名西夾河,位於東的叫東夾河。
埝頭鄉埝頭 據查,此處原是古河邊的土埝子,後有人在此建村,故名埝頭。
山嶽 《辭海》記載:「五鹿即五鹿墟(大土丘),又名沙鹿,在今大名東。」沙麓山蜿蜒起伏几十裡,聳立在馬陵西北部。馬陵村東有一村名山嶽,該村歷來沒有山姓和嶽姓,只因此地有六座山峰,起伏不斷,故名山嶽。
劉勝 據查,該村原名劉仕成,後由「仕成」的合音演化為「勝」,名劉勝。因有前後兩村,在北的名後劉勝,位南的叫前劉勝。
油坊 據查,此處原是劉莊的一個油坊,後有人遷此定居,漸成村落,故名油坊。
王莊 據查,很早以前,此處是油坊村的一個菜園,有一王姓乞丐定居於此,後漸成村,故名王莊。
宋窯 據傳,歷史上宋姓村民曾建過一座磚瓦窯,故名宋窯。
繩莊 很早以前,曾名馬莊,村民中馬、苗二姓均為大戶。人們認為馬吃「苗」不吉利,將導致苗姓衰敗。因當時苞姓佔主導地位,改村名為繩莊,以寓拴馬之意。
高莊 相傳,很早以前,此地是繩莊的一個菜園,後高姓遷此定居建村,故名高莊。
大蘇村 該村原名蘇村,因其西頭一小部分於1947年獨立為村,當時稱其村為小蘇村,該村遂改稱大蘇村。
毛蘇村 據查,1947年以前,該村為大蘇村的一部分,後獨立成村,因村民多姓毛,故名毛蘇村。附近也有稱其小蘇村者。
沙河路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很早以前,沙丘遍野,起伏連綿幾十裡。村名沙河樓,後演變為沙河路,位北的名後沙河路,位南的名前沙河路。據民國23年版《縣誌》記載:歷史上前沙河路曾有鄉儺(nuó)寺,初名古剎寺,明萬曆18年(公元1590年)重建後改鄉儺祠,屢次修建,有碑記。抗日戰爭時期,元城縣抗日高小分校便設在此寺內,後抗高分校改建為第二高小。至今,該寺址仍為初級中學校址。
西付集鄉西付集 馬陵村在歷史上曾為較大的農村集市,後把一部分交易場所西遷於此,作為馬陵的附屬部分,故名西付集,村亦隨其名。村裡曾有龍泉寺,現已無存。
集北頭 原名李家楊現。因地處西付集北頭半公裡,群眾習慣稱集北頭。
馬陵 關於馬陵的說法有二:一說此地為孫臏射殺龐涓之地馬陵道,但傳說中的馬陵道已知有三:一個在鄄(yīn)城,一個在滑縣,一個在大名,多認為不在大名而在滑縣,究竟為何處尚待考證。另一說是漢時王莽追趕劉秀於此,劉秀摘掉馬鈴「陵」以便逃匿,故這一帶多有以馬陵命村名者。按村民姓氏較多取名的有:郭馬陵、劉馬陵、李馬陵、江馬陵、西馬陵、東馬陵。
民國23年版《縣誌·卷六·建置志·城池》記載:馬陵城在府東南五十裡,隋開皇六年,分元城縣池,置馬陵縣,大業初省,今第九區有東、西馬陵村即其地也。
據《史記·孫子列傳》記載:在戰國前期齊國大敗魏國的戰役中,馬陵是當時的古戰場。周顯國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師,起步攻魏。次年齊用孫臏計,逐日減灶,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敵人,引誘追擊。待魏軍追到馬陵險要地帶,齊軍萬弩齊發,全殲魏軍十萬,魏將龐涓被追自殺,魏太子申也被虜殺,從此,魏國勢衰落。
馬陵為我國春秋時齊魏之古戰場,歷來考證者眾說紛雲,而文人騷客卻多有題詠。
封固 村名來源有二。據當地傳說,在戰國前期齊國大敗魏國的戰鬥中,龐涓被亂箭射死,人們痛恨龐涓殘害朋友,將其分屍成六塊,分別深坑掩埋封固六處,叫他永世不再託生害人。因此形成現在的白、馬、郭、馮、王、於六個封固村。一說,古人們為使自己的村莊興旺發達,不受災難侵擾,希望村子能受到嚴實的保護,取名封固,以圖吉利。後來分為幾個村,按姓氏較多取名,分別是馮封固、白封固、郭封固、馬封固、王封固、於封固。
小寨 因村西半公裡處有大寨村,故名小寨。
大寨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周圍有土寨,又因村東半公裡處有小寨村,故名大寨。
文集 相傳,明朝年間,有文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並有集市,故稱文集。
馮村 相傳,明朝年間,有馮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馮村。
朱家村 據朱姓家譜記載,清道光十二年,有戶朱姓從棘固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朱家村。
王小樓 相傳明朝年間,有王、魏、趙三姓結伴從山西洪洞縣遷居與此,分別在東、西、南三處相依為鄰,後發展為三個村。因王姓人多富有,蓋有小樓,故名王小樓。另兩村分別叫趙小樓和魏小樓。
大江 據查,很早以前,此處有條朱家河,此河原是一條大江,村因此而得名大江。以大江命名的有四個村,在西部的叫西大江,在北面的名後大江,在南部的名前大江,在中部的名中大江。
楊莊 據查,1958年以前,是前大江的一部分,後發展為村,因楊姓較多,故名楊莊。
棘固 相傳很早以前,這裡曾有一個湖,名棘湖,該村就在湖邊。村因此名棘湖,後湖乾涸,人們誤讀「涸hé」為「固」,故名棘固。
鮑莊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有八條好漢,在此威震一方,他們用暴力對抗官府,維護村民的利益,眾稱暴莊,後「暴」演為「鮑」。又分為南北兩個村,在南的名前鮑莊,在北的名後鮑莊。
戶村 曾名楊月集,歷史上村民多姓尹。相傳,尹氏中有80條好漢參加了鍾大王的義軍。義軍失敗後,尹氏被剿,村民重新登記戶口,改名戶村。1941年分為前後兩村,在前的名前戶村;前戶村北頭一個街,原名後張拐的,改名為後戶村。
郭蔣 該村原名太平裡。相傳,明初向此地遷民時,有郭、蔣二姓在此定居,改村名為郭蔣。後逐漸形成三個村,位西的名西郭蔣,居中的名中郭蔣,位東的名東郭蔣。
楊村 相傳,楊姓遷此定居最早,村名楊村,後發展為南北兩個村,位北的名後楊村,位南的名前楊村。
韓莊 相傳很早以前,村民韓姓較多,名韓楊現。又因周圍有好幾個楊現,為示區別,改名韓莊。
「
綜合整理與網絡,信息或有不全或有瑕疵,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