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縣有哪幾個地方(史上最全衡陽縣各鄉鎮地名來歷)
2023-10-15 01:34:23 14
地名是人類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並用來識別和區分彼此的一種標誌性符號,它如同人類的姓名一樣起著不被混淆的作用。
一個地名就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就是一種人文,一種人文就顯一方底蘊,一方底蘊就鐫一片深情————今天蒸陽君帶你遊洪市,地名探源在繼續。
地名軼聞~~洪市
洪羅廟 位於洪市鎮。此地名的由來有二種說法:一種說法見之於清同治《衡陽縣誌》所記載:「洪羅市,西鄉大市也。初,有神像隨漲東下,得而祀焉,甚有靈異,此後漲水自退。故名洪落廟。」另一種來自民間傳說。相傳此地住著洪、羅二姓,洪姓住蒸水西岸鄧家臺,羅姓住東岸羅家屋。二姓聯姻後共建一廟,取洪羅二姓氏冠名為洪羅廟。
夏明翰故居 位於洪市鎮禮梓村餘家村民小組。夏明翰(1990-1928年)1919年投身革命,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衡陽、長沙組織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1929年2月調武漢,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長,併兼任毛澤東以及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秘書。大革命失敗後,回到湖南平江組織武裝暴動。1928年3月8日在武漢被捕,3月20日就義。臨刑前寫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這首氣壯山河的就義詩。夏明翰故居夏家大院(又稱合家堂),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共五棟45間,建築面積4566平方米,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中央、省、市、縣撥專項資金對故居作了維修,並定為「紅色教育基地」。
天柱峰 位於洪市鎮天柱村。因其陡峭聳立,似柱擎天,故名。峰頂有天柱庵,始建於宋代,「文化大革命」中被毀,2001年村民出資重建。峰下有百祥水庫,與峰山水相映,風景優美。
天師嶺 位於洪市鎮金盆圫村。嶺上有天師殿,傳為唐代方士申泰芝傳道之地,因其徒眾尊申為天師,故得名天師嶺。天師殿現為道教活動場所。
牧雲峰 位於洪市鎮的禮梓、加福、雲華三村交界處。峰上牧雲庵始建於宋代,庵內有清王夫之遊牧雲峰碑記及李穩《暮投牧雲禪院》詩。
道山嶺 位於洪市鎮道山、鹹欣、石門三村交界處。因蒸水流經道山峽谷,山徑臨崖,幽對水曲,林蔭蔽日,唯從樹中窺見雲天,故又名夕陽徑。徑口有清巡撫常大淳及其母、妻陵墓並神道碑,碑刻有清鹹豐三年(1853)御賜碑文。其文略云:「嬰城拒敵,裹革捐生,是用崇祠特建,諡之『文節』,聿彰寵界,頒此豐碑……。」今墓及墓碑無存,惜毀於「文革」。
馬尾嶺 位於洪市鎮馬尾村,因嶺似馬尾,故名。村亦以嶺得名。據清同治《衡陽縣誌》記載,在馬尾嶺還流傳一個烈女魂緝盜的故事。傳說:馬尾嶺的半山坡上葬著一位明代烈女。明朝嘉靖年間,當地一盜墓人將烈女墓掘開,棄遺骨於荒野,並盜得墓中銀釧首飾等物,恰巧被一個名叫夏楚芳的人發現,夏勸盜者將所得之物及死者遺骨仍埋回墳中,其人不聽。是夜,烈女夢陳於巡檢:自言其父官居知府,女為避寇掠,遂自刎而死,今又遭掘墳棄骨,並言夏楚芳可以作證。次日,巡檢按夢中所陳查詢夏楚芳,並令其一同去找盜墓人,其人亦供認不諱。巡檢責令盜墓者將所獲之物及烈女遺骨一併掩埋原處,並立墓碑,但無該女姓氏。
延壽亭位於洪市鎮鹹欣村長塘組,是古代通往衡州官馬大道上的驛站。始建於明代,清道光年間重修,為青磚瓦房結構。雖歷170餘年,至今仍基本完好。亭門上有一聯,傳為王夫之所撰。
鹹欣寺 位於洪市鎮鹹欣村。清代鹹豐年間建寺,因旁有涼亭,行人歇息都感歡欣,故以此而名鹹欣寺。村襲用寺名。
古塘位於洪市鎮泉塘村。古塘為屋名,原為鍾姓所建,以門前塘形似鼓而取名鐘鼓塘。後來鍾姓遷出,新戶主改名古塘。
迓祉塘 位於洪市鎮新槐村。傳說該地有口水塘形似牙齒,故取名牙齒塘。後來鄧家出了個秀才,以諧音改名為迓祉塘,謂「迎接福祉」到來之意。
早春堂 位於洪市鎮盤塘村。昔有王姓建房,大廈落成時正值春花盛開,遂取名早春堂,意謂向陽花木早逢春。
饒家灣 簡稱饒灣,位於洪市鎮印山村。「饒灣」之名有二種說法:一說是以饒姓曾居此得名;一說是從舊名饒關諧音演變而成。從境內王姓居多和地形特點來看,後一種說法較為確切。此村背倚白石嶺,面對馬尾嶺,四面青山環抱,中間為小盆地,物產富饒,故昔以此名為饒關。
寺門前 位於洪市鎮市田村。此地宋代建有金寺。明代王氏宗族在寺前建祠堂,習稱寺門前祠堂,旁有村坊,簡稱寺門前。此處村民歷來善飼養仔豬,以咀短、體壯、食性廣、長膘而聞名遐邇,縣定為良種仔豬保護區。
寡婦橋 位於洪市鎮市田村。傳說有一村婦,夫死不再改嫁,勤勞節儉度日並略有積蓄,將餘資倡修一座橋,故稱之為寡婦橋。
巷子口 位於洪市鎮仁字村。此處地臨衡陽、雙峰二縣要道,兩面高山聳立,河流從中穿過,地勢狹窄如巷,出口處建房,故得此名。附近設有圩場,有公路經此連接衡陽、雙峰二縣。
思好堂 位於洪市鎮黃獅村。原名思草堂。新中國建立後,人們思想不斷進步,嚮往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故改名思好堂。
一樂堂 位於洪市鎮加福村。傳說有個名叫夏平宣的人在外地做官,晚年辭官回歸故裡,自謂:「與親人團聚,乃人生一樂。」故屋名一樂堂。
石門 位於洪市鎮石門村。境內有石門衝,村以此得名。清同治《衡陽縣誌》載:「蒸水又東北流過石門,兩山交趾,巨石橫渡,中開舟道,適類門垠。懸流丈餘,響若雷吼,雪濤四瀑,奔波激箭,雖險過九瀧而行舟慣狹,篙工楫師義待相牽,若下峽乘流捩舵而過,烏啼猿叫,因殊巴客之沾裳也。」石門因此得名。
龍江位於洪市鎮龍江村。清同治《衡陽縣誌》載:「天柱峰腹有泉注於澗水,俱至龍頭岡入蒸,謂之龍岡渡(龍江渡)。今書『岡』為『江』,誤也。」此地的楊家、碗廠兩個自然村系明、清代的古窯址,窯約3000平方米,堆積層厚達1米左右,採集標本有碗、杯、器託等瓷器。
文昌書院 位於洪市鎮半京街(今縣五中校園內),原為道觀。清光緒九年(1884年),改為文昌宮學堂。「文昌」:即「文昌星」,亦指「文曲星」,舊時迷信傳說是主持文運科名的星宿。光緒二十九年(1905年),改稱衡陽縣立第五高等小學堂。民國年間為湘西國民中心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稱洪羅廟完全小學。1958年升格為衡陽縣第五初級中學。1971年至今為衡陽縣第五中學。從創辦文昌書院至今,此學校已有127年辦學歷史。
金盆託 位於洪市鎮金盆託村。此地名源於民間傳說。據傳:此地與龍古塘交界處有一座石質拱橋,名金龍橋,雖歷經滄桑仍堅固如初。傳說有一年大旱,河流乾涸,橋基部露出一隻金盆,人們以此為據,說橋未坍塌是因金盆託住之故。後遂將此地稱之為「金盆託」,今村亦用此名。
大好亭位於洪市鎮柔水村。此村地處偏遠,山路崎嶇難行,舊時人們出入要走很遠的路,加之途中沒有可以歇息之處,行人極不方便。於是,住在此山兩邊的財主籌資在山頂處建一涼亭,取名「大好亭」。今已修建通村公路,昔日行路難的問題得到解決,亭亦不復存在。
盤谷堂位於洪市鎮盤谷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盤谷」:盤,盤旋彎曲;谷,幽深的山谷。謂此屋建在盤旋而幽深的山谷之中。語出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是谷也,宅幽深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願居之。」村亦因此而得名。
陶儒堂 位於洪市鎮高爐村。舊時培養教育儒生的學堂名稱。「陶儒」:陶,培養、造就;儒,儒家學說。意謂培養造就一批博學多才的儒者,故名「陶儒堂」。今為自然村名。
大成堂位於洪市鎮柔水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大成」:指有大的成就。語出《禮記·學問》:「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故名。今用為自然村名。
博雅堂 位於洪市鎮柔水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博雅」:博,博學,學識淵博;雅,高雅而不俗。語出《楚辭·招隱士序》:「昔淮南王安,博學好古,招天下俊偉之士。」此為屋主以「博雅堂」而自詡。今為自然村名。
貽嘉堂位於洪市鎮洪市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貽嘉」:貽,遺留,贈送;嘉,嘉謀,嘉言。謂謹記先輩遺留下來的善言嘉謀。故名。今為自然村名。
承德堂 位於洪市鎮天柱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承德」:承,繼承;德,美德。謂繼承先賢的傳統美德。故名,今自然村襲堂號名。
自治堂位於洪市鎮天柱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自治」:即自我管理,意謂憑藉自己的能力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業。故名。今自然村襲堂號名。
三合堂 位於洪市鎮太和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三合」:舊指天時、地利、人和謂之「三合」,喻吉祥如意之意。故名。今自然村襲用此名。
太和堂 位於洪市鎮曹關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太和」:太,太平;和,祥和。謂世道安寧和平。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黔首修潔,人樂同則,嘉保太平。」故名。今為自然村名。
早春堂 位於洪市鎮盤塘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早春」:即初春,亦喻向陽花木早逢春之意。語出蕊夫人《宮詞》:「早春楊柳引長條。」故名。今為自然村名。
餘雅堂 位於洪市鎮餘雅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餘雅」:餘,餘月,陰曆四月的別稱。《爾雅·釋天》:「四月為餘。」郝懿行義疏:「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餘。」雅,雅居,優雅別致的居室。「餘雅堂」,謂陰曆四月落成的雅居。今行政村、組皆襲用此名。
黃岱山位於洪市鎮岱山村。據傳,南宋隆興年間(1163~1164),有黃姓仕元、仕才、仕彥三兄弟為避戰亂,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徙衡陽,仕彥卜居木田。若干年後,其後裔移居洪市岱山,故得名黃岱山。今行政村去姓氏以「岱山」冠名。
謙穆堂 位於洪市鎮楊泉村。舊時房屋堂號名稱。「謙穆」:謙,謙遜;穆,淳和,引申為使和悅。謂待人謙遜和悅之意。故名。今為自然村名。
覆船嶺 位於洪市鎮餘田村。因該嶺形似覆船,故名。1949年農曆八月十三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49軍162師485團2營,奉命追擊一股逃竄到衡陽縣洪羅廟的國民黨軍白崇禧部,在天柱峰下的曹關、太和一帶與敵展開了激戰,殲敵一部分。次日,又在天柱、太山、餘田等地繼續圍剿頑敵,將敵追至覆船嶺,敵據嶺頑抗,我軍先後四次發起強攻將敵擊潰。是役共殲敵數百名,我軍亦有97名戰士在戰鬥中英勇獻身。為撫慰英烈忠魂,戰鬥結束後,當地鄉親自發幫助部隊收拾烈士遺體,並主動湊錢置辦棺材,將97名烈士分葬在6處,覆船嶺烈士墓為其中之一。2009年,衡陽縣民政局撥款20萬元,連同當地民眾捐助的錢物,將6處烈士陵墓修繕一新,供群眾憑弔瞻仰。
地名探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