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麗拒絕文化殖民(高永麗拒絕文化殖民)
2023-10-15 09:29:46 2
在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以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還多次強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如此重要,而節日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這從我國一年的幾個節日對人們生活和國家經濟、政治的重大影響即可看出。節日亦如此重要,我們就不能視節日無足輕重、可有可無、隨便亂過。
在網上看到很多不僅是年輕人,而且五六十、甚至老年人都在感恩、緬懷父母,說明我國的重陽敬老節涵蓋了社會、家庭,也許社會的意味更濃,還滿足不了人們特意要對在世父母的感恩和對過世父母的緬懷,有需求而無表達通道,外國的節日就悄然走進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生活。當然,親外勢力和商家的積極導引、推波助瀾作用巨大。
過洋節自然要追溯該節日的起源、演變、其中的故事,還要遵循人家的形式和方式,結果是中國人過節網上卻充斥著大量外國的內容。因生疏的遙遠國度的人和事過節,讓人總有嫁接和不著邊際之感,而且也在我們的文化中滲進了大量的外來因素,使我們不斷喪失話語權,不知不覺就被文化殖民。而洋節孤立、片面,缺乏我國節日緊密融合自然性和社會性的優點,無重大事件為標誌,有的日子還不固定,不便記憶,讓人有不方便、不自然、太平淡而又不牢固之感。僅此即可明白,外國的文化為何容易斷裂,因起點就不穩固,難以生根。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血緣文明高度發達,在世界史上獨一無二,血緣紐帶至今牢固,中國人一生都與父母關係緊密,父母在孩子的成長、發展中幾乎都是傾己所有,為孩子的終生搭建階梯萬苦不辭,所以感恩、緬懷父母是幾乎所有中國人的情感需求;也是為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傳,和我們民族今後千百年感懷父母都毫無違和感,設立中國人的父親節母親節是完全必要的。不僅使我們今天不再混亂、盲目、被文化殖民,而且我們節日的優勢,更容易在人們心中紮根、流傳,也會更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關於父親節,在中國人民經歷血與火的14年抗爭,終於迎來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1945年,勝利了,家國要團圓了,才知道有多少孩子失去父親,有多少父母失去兒子,有多少妻子失去丈夫,這些失去親人的家人是多麼傷痛!而且這些前赴後繼、英勇殺敵的將士們,也都是他們平凡而偉大的父親教養的結果,所以父與子都對避免中華民族亡國滅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當年上海的愛國人士為了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英雄們以及他們同樣英雄的父兄,特地發起「八八父親節」活動,市民們立即舉行多種方式響應。1946年,上海各界代表又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設立父親節,國家當然也需讓後人永遠銘記那些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存亡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英烈們,國民黨政府遂批准請求,正式確定每年的8月8日(公曆)為中國父親節。8月8日為父親節,既紀念抗戰勝利、也與「爸爸」同音,雙重含義渾然天成,簡單、自然、順口,便於記憶。
歷史是延續的,每一個輝煌的文明,都是古今中外的集大成者,社會主義文明更是如此,國民黨政府設立的父親節有其合理之處,我們可以吸取,但仍需改進。筆者認為,改為農曆八月八日更好。一是與我國傳統節日用農曆相一致;二是父字頭也是漢字八,用漢字八在字形上更接近「父」字,還有人說兩個八字經過變形就成了「父」字;三是既確定為節日,人們不免就要走動,公曆8月8日正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酷熱難耐之時,為了世代後人的方便,改在酷暑已盡、秋高氣爽的農曆八月八日更適宜活動。若覺得與中秋節較近,人們可根據個人當時的情況自便,也可一起過;四是抗戰勝利我國正式受降也是在公曆的9月,實際就是農曆的八月。
關於母親節,我國更應該有自己的。世世代代勤勞堅韌、無私奉獻的母親們,為了養育孩子幾千年演繹了無數含辛茹苦、不離不棄的感人故事,因此人們都以「深似海」「偉大」「無私」「深厚」等等形容母愛,也留下了眾多歌頌母親偉大的萱詞華章和孝敬母親的為人典範,形成了一條母愛、愛母的文化長河。而這條從遠古奔騰而來的愛的長河,在我們這裡卻沒有了河道,只能委屈於別國的河流。新中國創建以來,我們的社會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文化自然也隨之巨變,但承載和體現社會、文化發展的節日卻沒有跟進,人們只好隨著別國起舞,久之,我們的文化不就逐漸消失了嗎?中華民族一脈相承幾千年的文化在我們這裡豈不是要斷裂?為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走得更遠、飛得更高,為了把書記堅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切實落到實處,更為了我們民族表達敬母愛母的情感和傳承孝道,我國完全應該設立母親節,這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應有之意。
設立中國母親節,已經有多人提出多種方案,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提出成立中華母親節,並建議以孟子母親為中華母親節的形象代表,時間也以孟子生日農曆四月初二為節日。還有人提出女媧,有人提出青海省喇家遺址出土的4000年前在地震、洪水災難中,用自己身體護衛孩子的一位母親形象。學者薛剛建議中華人文女祖、即人文始祖黃帝的正妻嫘祖為中國母親節形象代表。大家建議的都有厚重的文化根基,有代表對中華民族發展做出歷史性貢獻的偉大女性,有感天動地母愛的偉大代表,之所以仍未成共識,就是還缺少時代性。如我國的父親節,在對中華民族具有存亡意義的抗戰勝利的重大歷史時刻,永遠銘記那些捨身為國的英烈和慰籍倖存者的傷痛,以及傾瀉勝利的喜悅,設立父親節就是人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可見設立節日,不僅有人們的情感需求、有自然性和社會性的完美融合(這一點只有我國傳統節日有),還要有重大的時代契機。
人類今天面臨的最重大的時代課題是生態不斷惡化,所以保護地球母親的健康,已是人類繼續生存和發展的首要前提和條件(其實本來就是,只是以往人們未清楚認識)。地球孕育了人類,並為人類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美妙神奇的、天堂般的家園,是生命的萬源之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義就是首先要保護地球的健康,因地球健康存在、正常運行,人類才能平安幸福、永續存在,所以我國在生態文明時代設立母親節,偉大母親地球不能缺席。根據地球生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母親節設在春天最為科學,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代表了所有母親生育的功能和恩德,也與秋天的「九九」重陽敬老節相呼應。可見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時代設立母親節,不僅要感恩生養我們的母親,也要感恩祖國母親,更要特別感恩大地母親。農曆三月三也是我國陽數的吉日,相傳是黃帝的誕辰(黃帝是中華人文初祖,其母最有資格作為中國母親節形象代表),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誕辰,也是西南眾多少數民族的節日,還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上巳節內容之一就是紀念黃帝誕辰),也對道教佛教有重要意義。農曆三月三設為母親節,文化內涵廣闊深厚,和大自然渾然為一,加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將是人類長久的生存方式,都決定了將來很多國家的人都會過我們的母親節。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就要充分發揚中華文化的優勢,呼應時代要求,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我們的自信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因此建議我國的父親節設為農曆的八月八日,永遠致敬、緬懷所有為中華民族存續、國家強盛而奮力拼搏的中華兒郎;母親節設為農曆的三月三日,永久紀念誕下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的偉大母親,感懷我們生長的偉大祖國母親,感恩我們每個人的母親,尤其感戴為我們生存提供一切的大地母親!
順便補充:中國人也應過自己的情人節,因我國的「七夕」情人節是講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忠貞愛情,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情人節含意有很大不同,所以過中國的情人節,有助於培養人們樹立互愛、互忠、互敬、互諒、互助的美好愛情觀,有助於增強對家庭的責任感,有助於家庭穩固。因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不和諧、破裂往往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所以社會生態要健康,就要努力促使每個家庭都能成為健康的社會細胞。「七夕」情人節還與自然天象一致,有美麗的傳說、有神人的相會、有牽牛星織女星在浩瀚夜空的脈脈相望等等,可以說天上人間,浪漫豐富神奇,形式內容意義都遠勝於西方的情人節。
(作者系陝西歷史博物館《文博》雜誌編輯部,副研究員,主要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和生態哲學;來源:崑崙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