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文物活起來(和)
2023-10-15 11:15:57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文物活起來?新華社鄭州9月15日電 題:「和」——聽文物講述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獨特氣質,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文物活起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文物活起來
新華社鄭州9月15日電 題:「和」——聽文物講述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獨特氣質
新華社記者牛少傑 孫哲
湖面上,一人赤足立於一根十幾米長的竹竿上,倒掛金鉤、金雞獨立、轉身平衡漂流……
9月8日,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河南鄭州開幕。獨竹漂是本次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之一,運動員比賽完畢後為觀眾展示起「水上輕功」。
同期在鄭州舉辦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展上,觀眾還可以藉助傳感和多媒體技術,站到預置的竹竿模型上,隨著光影切換「親身」體驗這項運動。
獨竹漂始於秦漢,最初起源於水運木材,相傳朝廷派採木官在今貴州地區採伐珍貴的楠木作為宮廷建築木料,由一人或多人乘獨木將楠木順流直下運輸,勞動人民逐漸掌握了乘獨木漂行水面的技能,後來又以竹子替換木材而形成獨竹漂。
「民族傳統體育大多起源於先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體育器材和場地也多半來源於此。」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說,竹子、木棍都可以製作運動器材,一塊草地、一片水面、一根繩索也都可以成為競技的舞臺,反映出先民熱愛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
本次展覽共有兩百多套精美的歷史與民族文物展出,配合多項數位化多媒體技術手段,呈現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前世今生,展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秉承「天人合一」哲學觀所主張的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處的精神。
展覽複製了一幅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這幅圖記載了44種健身運動的姿態,不僅有模仿熊、鷂、螳螂等動物形態設計的動作,還有一些使用器械操練的方法。在中國,即使進行最激烈的武術比賽,也是強調禮讓為先,點到為止。
「古代中國以超越主客對立的『天人合一』哲學觀為基礎,孕育出重視自然之道、重視身心愉悅、和諧的體育精神。」鄭茜說。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一幅《便橋會盟圖》複製品長卷,畫卷上唐代突厥騎兵在表演雜技、騎術,還有的在打馬球。線條柔和暢快,細微之處仍見精神,帶有戲劇色彩的人馬動態被描繪得飛動自然,充滿了節奏感。
「這幅長卷描繪了在渭水河的便橋橋頭,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與突厥頡利可汗化幹戈為玉帛,結盟修好的故事。」鄭茜說,把馬術、馬球等體育項目入畫,也說明民族傳統體育被寄予民族團結、睦鄰固邊的祈願。
此外,馬球還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本次展覽展出了不同時期的古代馬球文物,公元8世紀左右,起源於雪域高原的馬球從唐朝傳入渤海、高麗、日本等地,並在這些地區快速發展;後來又傳入印度和英國,曾被列為奧運會項目。
據了解,目前中國共有近千個民族體育項目,其中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六百多項,其種類之多、流傳之廣、內涵之豐富,在世界範圍內都屬罕見。這些項目在歷史的長河中交流互鑑,共同形成了蔚為大觀的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百花園。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崇尚與自然協同、與社會和諧、與身心平衡,不特別看重競賽結果,無論勝負都是對精神的磨礪和人格的完善,這是東方傳統體育精神的鮮明特色。」鄭茜說。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飽含著以和為貴、仁者愛人的道德追求,這一觀念在歷屆運動會上一以貫之。在本屆運動會開幕式上,運動場上星雲流轉,千人共舞太極球,空中一個巨大漢字「和」由暗至亮,輝耀夜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