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指的是哪幾種人(三教九流的來歷)
2023-10-14 15:34:23 1
古人形容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常用「三教九流」一詞。「三教九流」囊括了幾乎所有職業的人群。
「三教九流」這一說法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古代「三教」和「九流」具體指的是哪些人呢?
「三教九流」也稱「九教三流」,只是順序上的不同,從表面字詞來理解囊括了宗教和學術流派的人士,這也是古人對不同職業的人劃分的不同等級。
常見於明清小說之中,含有貶義的意思。
首先是「三教」最早被提及是周朝時期,最初的意思是跟周朝時期儒家教授的內容有關,儒家主教「六德」、「六行」和「六藝」。
「三教」指的就是這三者為一,人只要具備這些道德和技能,那麼「三教備而人道畢矣」,則可以窮盡人生的道理。
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道教的興起,「三教」的意涵發生了改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就指的是為佛教、道教、儒教。儒釋道三教融合。
從此,三教成為這三派的代名詞。
「九流」的範圍就更加廣闊了,原本「九流」一詞最早見於《漢書》之中。「九教」指的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之中的九個學派。
分別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陰陽家和縱橫家。他們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代表。
後來,隨著各家學派之中有的崛起,有的沒落,「九流」就沒有特指這幾家學派了。「三教九流」就沒有分類那麼詳細了,只要是宗教和學術流派之中的都統稱為「三教九流」。
在社會生活中,「三教九流」人士又是一種貶義詞,指的是從事特殊行當的人。
「九流」分成上中下三種層次。如上「九流」:指的是佛祖、仙、皇帝、官、燒鍋、當、商、客、種田;
下「九流」分別是:巫、娼、大神、幫、剃頭、吹手、戲子、叫花子、賣糖。
這些職業都帶有濃厚的江湖氣息,按照其社會地位等級進行分類。朝廷也有參照這一分類標準,如元朝時,按照從事職業不同分成「十流」。
這十個等級分別是,一官員、二官吏、三僧人、四道士、五醫生、六手工藝者、七匠人、八娼妓、九儒生、十乞丐。
這個分類最為特別就是儒生居然排在娼妓之後。這也是因為元朝是少數民族政權,號稱馬背上的民族,對於漢族文化的排斥。
所以元朝統治者不重視儒生,儒生自然排在娼妓之後。
由於「九流」的分類標準帶有個人情感色彩,被儒生批判,所以「三教九流」逐漸就帶有了貶義的意思。
「三教九流」成為強調「下九流」職業的詞語,大多都是下層社會從事卑賤職業的人。
如明清小說《水滸傳》第71回寫道:「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
「三教九流」囊括的範圍很廣,但總體而言已經變成一個貶義的詞語。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風物鑑賞
讓我們一起關注古代社會生活史,了解古人吃穿住行,民間百態。
古代官媒和私媒有什麼區別?媒婆要負責哪些事務?
古代媒婆的特殊群體:不正經的牽頭,令人痛恨的馬泊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