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送鵝寓意(永城民俗之送大雁)
2023-10-15 04:58:25 2
在永城,有這樣一個習俗:每年的農曆正月,出嫁的女兒都會買上「大雁饃」,送給自己的父母和長輩。如果家裡有小孩子,還要買一些用面蒸成的「小青蛙」之類的麵食,寓意消災避禍、祛瘟闢邪。早春二月,當年的腳步漸行漸遠的時候,我市的大街小巷已經隨處可見「大雁饃」。
在西城區人民路東段,有一家經營了十多年的「大雁饃」手工作坊,因其製作的「大雁饃」形狀精美、栩栩如生而廣受歡迎。小編到這家作坊時,師傅們正在按照各自分工,和面、切劑、揉團、造型、發酵……老闆趙叔和師傅們有條不紊地工作著。當聽說小編要採訪時,趙叔很驚訝,隨後,他爽快地答應了。
揉面、搓成條,不一會兒,大塊麵團就被分成大小均勻的面劑子。「大雁饃」是怎樣做成的呢?面對小編的問題,趙叔娓娓道來:「其實製作『大雁饃』關鍵是要手腳麻利……」趙叔一邊解說,一邊示範:他把三個大小均勻的面劑子揉搓成一個一頭大、一頭小的橢圓形狀的麵條,把相對大的一頭捏成「大雁」的頭頸,用剪刀剪出「大雁」的嘴巴,並用一個竹條固定住「雁頭」,把相對小的那頭壓扁成「雁身」,然後用梳齒在「雁身」上按出一雙翅膀和漂亮的羽毛,最後,將兩顆小紅豆鑲嵌到「雁頭」上作為「大雁」的眼睛。隨著趙叔的講解和示範,一個「大雁饃」的雛形就做好了。趙叔說,這並不是最終的成品,這些做好的「大雁饃」還要醒發半個小時,然後放到蒸籠裡蒸熟,再用紅色的顏料在其頭部和翅膀的兩側畫出寓意吉祥的圖案。這樣,一個憨態可掬、栩栩如生的「大雁饃」才算做好。
在正月給父母送「大雁饃」的習俗有什麼說法呢?在等待「大雁饃」蒸熟的過程中,趙叔告訴小編,給父母送「大雁」有三種說法,一種是說:農曆二月二,俗稱「龍抬頭節」。很久以前,在二月二這天,常見有大雁起落在河岸,久之,有人把這種現象與「龍抬頭節」聯繫在一起,於是便有了「五更聞雁叫,老人遭劫數」的謠傳,說二月二這一天是老龍王(老人)升天的日子。為給老人消災避禍,不知誰想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把大饃蒸製成雁狀,讓女兒送給老人,老人吃了「大雁饃」就可以避兇化吉了。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就形成了農曆二月二之前,出嫁的女兒給父母送「大雁饃」以求消災祈福、避兇化吉的民俗
還有一種說法:雁是一種回歸之鳥,每年都要飛去南方過冬,但無論飛到何處,都要回到原棲息地。送雁歸家寓意女兒永遠不會忘記娘家故地,永遠思念父母,感謝其養育之恩。因此,送「大雁饃」的同時,還要送「雁蛋」,寓意女兒已有後人,讓父母放心。
最後一種說法:從前在永城城南有個村子杏花屯,村裡住著四十來戶人家。其中有戶人家老兩口就生了一個女兒叫杏花。這杏花長得天仙一般,十分漂亮。在十裡八鄉相當有名,許多小夥子都很喜歡她。
杏花屯南十裡有個馬牌坊,馬牌坊有個財主是個二流子,人叫馬二棍。馬二棍50來歲,一輩子貪戀美色,他聽說杏花很漂亮,一心想把杏花弄到手做自己的五房姨太太。
他託人送到杏花家200兩銀子做彩禮,杏花姑娘明白銀子的來歷後說什麼也不嫁給馬二棍,還把送彩禮的沒人轟出家門。馬二棍見送彩禮不成,於是就在一個黑夜帶領人把杏花姑娘搶走了。
杏花被搶後,她就想,就是死也不能讓馬二棍玷汙了她的清白。馬二棍想盡辦法也沒有得手。沒辦法,馬二棍只好讓杏花為自己紡花織布。光陰荏苒,轉眼過了一年三個月。杏花在馬二棍家每天都想父母。她非常想見見自己的父母。可是,她住的地方都被高牆圍住了,她出不去。
一天杏花正在紡花織布,天空傳來大雁的叫聲。杏花姑娘默默對大雁祈禱:大雁啊,大雁,請你把我的心裡話捎給父母吧。也不知道大雁有沒有聽到她的話,大雁悄悄地飛走了。這之後,馬二棍送來的飯菜,饃她也不吃。她只是失神地捏著饃。一天,兩天,杏花姑娘用幾天的饃捏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大雁。杏花默默地對大雁祈禱:大雁啊,你飛吧,你起飛吧,飛到父母那裡,把俺的心裡話說給父母。杏花的真誠祈禱感化了大雁,大雁真的起飛了,它飛到杏花屯把杏花的話帶給了父母。然後又把杏花父母的話帶給了杏花。大雁成了兩輩人之間的信使。於是杏花就被解救出來了。
自那以後,出門外嫁的姑娘,分家獨過的兒子,元宵節前後都會用麵粉蒸大雁送給父母,以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並用大雁祝福父母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閒聊中,「大雁饃」蒸好了,趙叔連忙掀開蒸籠。聞著剛剛蒸好的「大雁饃」散發出的饃香味,想著人們賦予「大雁饃」的文化內涵,儘管沒了最初繁瑣的製作過程,但「大雁饃」仍是傳遞孝心的信使,仍是感恩父母的一種表達方式。
正在忙著製作「大雁饃」的趙叔告訴小編,其實最初「大雁饃」的製作流程比較繁瑣,是用粉條、韭菜、芹菜、雞蛋或者肉等食材調成餡,再用麵皮包成大雁的形狀,而且要包包子當做「雁蛋」。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的,人們製作「大雁饃」省去了餡,用雞蛋代替了「雁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