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有關古代官職升降任免的文學常識(官銜職位名字由來)

2023-10-23 00:28:04 2

有關古代官職升降任免的文學常識?emperor(皇帝):古羅馬軍隊的統帥很多人區分不了單詞emperor (皇帝)和king (國王)的差異英語單詞emperor (皇 帝)源自拉丁語imperiator,意思是「指揮官」最開始只是羅馬軍隊對戰功顯赫的將軍的稱號,後來被長老院用在凱撒,屋大維和他們的繼承人身上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教皇曾經封法蘭克國王查理曼為羅馬帝國的emperor,但只是一個虛名隨後主要由德意志諸侯國組成的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衣缽,所以神聖羅馬帝國也有emperor,從各個德意志諸侯國的國王中推選出東羅馬帝國也使用emperor這個頭銜歐洲歷史上後來只有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使用了emperor這個頭銜,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有關古代官職升降任免的文學常識?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有關古代官職升降任免的文學常識

emperor(皇帝):古羅馬軍隊的統帥

很多人區分不了單詞emperor (皇帝)和king (國王)的差異。英語單詞emperor (皇 帝)源自拉丁語imperiator,意思是「指揮官」。最開始只是羅馬軍隊對戰功顯赫的將軍的稱號,後來被長老院用在凱撒,屋大維和他們的繼承人身上。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教皇曾經封法蘭克國王查理曼為羅馬帝國的emperor,但只是一個虛名。隨後主要由德意志諸侯國組成的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衣缽,所以神聖羅馬帝國也有emperor,從各個德意志諸侯國的國王中推選出。東羅馬帝國也使用emperor這個頭銜。歐洲歷史上後來只有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使用了emperor這個頭銜。

由此可見,emperor指的是由多個民族和國家組成的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並常常特指古羅馬帝國的皇帝。一般國家的國王都是king而不是emperor。

prince (國君):古羅馬帝國時期的『『第一公民」

英語單詞 prince 來自拉丁語 princeps,由 primus(first,與 prime 同源) capere(to take, 拿)構成,字面意思就是「the one who takes the first (place/position)」(首席,排在第一位的人)。

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元老院中的威望和權力最大的議員就被稱為princeps senatus (首席議員)。首席議員由執政官從貴族議員中選擇並任命,通常是以前的執政官。在公元 前275年之前,首席議員還僅僅是個榮譽稱號,他可以在討論時第一個發言。公元前275 年,首席議員成為正式職位,享有眾多特權,如召集和解散議會、確定議程、決定議事規則等。

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凱撒大帝的繼承人屋大維上臺後,從凱撒遇刺事件中看到了羅馬貴族對獨裁統治的普遍反感,沒有採用dictator (獨裁官)或rex (king,國王)的頭銜, 而是借鑑「首席議員」(princeps senatus)這個稱謂,選用了一個比較謙遜的頭銜Princeps, 通常譯為「第一公民」或「元首」。從此以後,羅馬帝國的最高首腦除了 emperor (皇帝) 頭銜外,還都擔任Princeps職務,而皇帝瓦勒良(Valerian)曾在上臺之前就擔任這一職務。 直到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執政時這一頭銜才被廢除。羅馬帝國首腦使用Princeps 頭銜的階段就被稱為「元首制時期」。

英語單詞prince (國君、王子)就來自Princeps。由此可見,在西方人的傳統觀念中, 一國之君不過是「首席」、「第一公民」而己,不像中國一樣被看成是「天子」。

king (國王):氏族部落的首領

在現代英語中,單詞king往往被翻譯為「國王」,表示「一國之君」,然而古代,king 其實並沒有這麼高的地位,僅僅是氏族部落的首領,相當於「酋長」。king來自古英語cyning, 與單詞cynn (kin,家族,種族)相關,僅僅是「一族之長」(leaderof a kin),指的是公元 4世紀時入侵不列顛的日耳曼民族的部落首領。當時入侵不列顛的日耳曼民族包括撒克遜人、 盎格魯人和朱特人。後來,這些人在不列顛東南部(即英格蘭)建立了七個小國家,或者說是七個部落,包括三個撒克遜人的、三個盎格魯人的和一個朱特人的。這些部落的首領就是 king,這些部落因而被稱為kingdom (王國)。後來,這些部落統一為英格蘭後,其首領依 然被稱為king。從此以後,英格蘭的男性首領都被稱為king,該詞也就被譯為「國王」了。

queen (王后):國王的妻子

英語單詞queen常常被譯為「王后」或「女王」。該單詞來自古英語cwen,原本僅僅 表示「妻子」,專指「國王的妻子」,因此衍生出「王后」的含義。後來,由於在英國歷史上,曾經有女性擔任國家元首即「女王」一職,而英語中又沒有與king (國王)對應的陰性詞,因此女性國家元首也被稱為queen,該詞也就產生了「女王」的含義。在印歐語系中, 只有英語和北歐語言等少數語言缺乏與「國王」對應的陰性詞。

在需要嚴格區分時,英語通過以下詞組來區分與queen相關的各種頭銜: queen regnant (女王):執掌政權的女性君主。 queen consort (王后):男性君主的妻子,consort表示「配偶」 queen regent (攝政太后):未成年君主的母親,臨時執掌政權。

有意思的是,國王的妻子被稱為queen consort,雖然不執掌權力,但享有與國王一樣的待遇和級別,而女王的丈夫卻很少被稱為king consort,而是被稱為prince consort,對應中文是「親王」,所享受的待遇和級別都比女王低。這和中國的「駙馬」地位低於公主一樣。

despot (暴君):古希臘的『『一家之主」

英語單詞despot來自希臘語的despotes,本意是「一家之主、領主」。該詞的前一半來 自domestic (家庭的、國內的),後一半來自potent (有力的)。古希臘的一家之主對於家中 成員和奴隸擁有絕對權威,因此despot —詞含有「獨裁、暴虐」的含義。在拜佔庭帝國, despot曾被用於宮廷貴族的稱號、諸侯國親王的稱號,甚至被用作拜佔庭帝國皇帝的稱號。 現在,despot常用來表示那些獨裁、暴虐的一國之主。

dictator (獨裁者):古羅馬的獨裁官

英語單詞dictator直接來自拉丁語,由dictare (dictate,命令,口述) or (人)構成,字面意思就是「下命令的人」,原本是古羅馬的政治職務「獨裁官」。

古羅馬人民推翻暴君塔克文後,意識到了一人獨裁的壞處,便開始實行共和制,每年選 舉兩位執政官擔任最高行政長官,任期只有一年。兩人相互制衡,避免一人獨攬大權。然而, 這種政體雖然有效保障了權力的相互制衡,但有一個弊端無法避免,那就是當兩名執政官的 意見無法達成一致時,便無法開展工作。針對這個弊端,聰明的古羅馬人又發明了「獨裁官」 這種制度加以補充。

「獨裁官」是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非常任長官,是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由元老院任命的獨裁人物。在任何情況下,獨裁官的數量絕不能超過一位。獨裁官享有超越法律的權力,無須為他的任何行為承擔法律後果,以便獨裁官可以不受任何掣肘,全力以赴地運用自己的權力和智慧來拯救國家於危難中。

最初的獨裁官都是戰事獨裁官,任期最長不得6個月。一旦任務完成,此人將卸去獨裁官的職務,權力交還給元老院。歷史上任期最短的獨裁官是古羅馬傳奇英雄辛辛納圖斯,他在田間勞作時臨危受命,擔任獨裁官,指揮羅馬軍隊抗擊外敵入侵。打敗敵人後他便辭職返 回農莊,只擔任了 16天的獨裁官。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為了對抗迦太基的戰神漢尼拔, 羅馬元老院曾經兩次任命費邊擔任戰事獨裁官。

但在共和國後期,古羅馬的獨裁官制度逐漸變味。蘇拉當政之後,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 軍隊,迫使公民大會委任他擔任任期無限的「共和體制獨裁官」,除了享有戰事獨裁官的全 部權力之外,還不受時間的限制。凱撒大帝則在五次擔任獨裁官後,最後擔任「終身獨裁官」最後被擔心他顛覆共和制度的元老院議員們刺殺身亡。

在西方歷史上,dictator (獨裁者)和dictatorship (獨裁政體)的感情色彩經歷了從褒義詞到中性詞再到貶義詞的重大變化。古羅馬共和國早期的獨裁官被視為拯救國家的大英雄, 享有比執政官還要高的榮耀。因此,後世的一些政治家也以「獨裁官」自稱,如義大利建國三傑之一的加裡波第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就曾自任獨裁官。到了 20世紀後,義大利的墨索 裡尼和德國的希特勒都大力推行獨裁政體,以獨裁者自居,使得dictator (獨裁者)和 dictatorship (獨裁政體)徹底成為一個貶義詞。

在漢語中,與dictatorship對應的有兩個感情色彩不同的詞:貶義詞「獨裁」和中性詞 「專政」。但在現代西方人眼中,無論你使用的是「獨裁」還是「專政」,對應的英語單詞 都是dictatorship,是一個貶義詞。

tyrant (暴君):古希臘時代的『『僭主」

英語單詞tyrant常被譯為「暴君」,即「殘暴之君」,而實際上,tyrant—詞的本意與 「殘暴」並無關係,它更精確的翻譯是「僭主」,是君主制的一種變體。古希臘人將不通過世襲或合法民主選舉程序等正當方式,憑藉武力、個人影響力等方式上臺統治城邦的統治者稱為tyrannos (僭主),該詞可能假借自小亞細亞地區的國家,如呂底亞(Lydia)。英語單詞 tyrant就來源於此。

最初,該詞本無貶義,僭主當中也有不少賢明之輩。但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與亞裡斯多德對僭主提出嚴厲批評之後,僭主開始成為帶有貶義的用語。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中, 提及君主、寡頭、共和及僭主四種政體,其中,僭主被認為是一種最容易形成獨裁統治的政體。僭主統治的城邦很容易出現獨裁的狀況。因此,原本表示「僭主」的tyrant—詞逐漸引 申出「獨裁者、暴君」的含義。

marshal (元帥):西方國家的『『司馬」

美國上世紀著名的軍事家,曾任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Marshall)將軍,因為功勳卓絕而被國會授予「元帥」軍銜。然而,馬歇爾卻拒絕了。為什麼?原來,英語中表示「元帥」 的單詞是marshal,跟馬歇爾的姓氏Marshall只少了一個字母。「馬歇爾元帥」就是「Marshal Marshall」,會很彆扭。

單詞marshal源自古日耳曼語marahscalc,由「馬」和「僕人」組成,也就是「馬夫」的意思。隨著騎兵在軍事歷史上的日益重要,「marshal」這樣一個職務變得越來越重要, 逐漸升級,先後演變為「御馬總管」、「騎兵隊長」、「王室軍務總管」、法官、消防隊長等諸多職務,最終升級為最高軍銜「元帥」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的「司馬」 一詞跟英語單詞marshal有異曲同工之妙,原本都是負責伺候馬匹的小吏,逐漸升級為掌管全國軍隊的高級官職。更巧的是,國外有Marshall (馬歇爾)這個姓氏, 中國也有「司馬」一姓。可以說,marshal和「司馬」是天生一對。

admiral (海軍上將):阿拉伯人的船隊首領

英語單詞Admiral—詞源自阿拉伯語amir。amir是某些穆斯林國家的酋長、王公、統帥的稱號。這個詞本身在17世紀進入英語,中文音譯為「埃米爾」。12世紀之前,阿拉伯人就把海上船隊的頭領叫作amir-al-bahr,意思就是「海上船隊的首領」,其中的al原本是定冠詞。這個詞組流傳至歐洲後,最早被簡寫為amiral。後來,受到單詞admirable (令人敬佩的)的英雄,拼寫方式逐漸變成了 admiral,用來表示海軍中一支艦隊的最高指揮官,即艦隊司令。

colonel (上校):指揮一個縱隊的軍官

英語單詞colonel (陸軍上校)與column (柱子、縱隊)拼寫很相似,它們其實擁有相同的詞源,都來自拉丁語單詞columna (柱子、縱隊)。英語colonel (陸軍上校)來自義大利語單詞colonnella,本意就是一個軍團中負責指揮一個縱隊的軍官,在集合時他站在縱隊 的最前面。而義大利單詞colonnella來自單詞colonella(縱隊),最終來自拉丁語columna(柱子、縱隊)。

lieutenant (中尉):代理指揮官職位的軍官

英語單詞lieutenant來自法語短語lieutenant,由lieu (代替)和tenant (持有人)組成, 字面意思就是「代替行使指揮權的人」指的是在戰場上當指揮官犧牲或受傷而無法指揮時, 代替行使指揮權的人。16世紀70年代後用來表示中尉軍銜,僅次於上尉(captain)。

consul (領事):古羅馬時期的共同執政官

英語單詞consul來自拉丁語,原本指的是古羅馬時期的共同執政官,人數一般為兩名。 關於consul的拼寫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來自consulere (to take counsel,諮詢),緣自執政 官需要向元老院徵求意見;另一種解釋認為consul由con sal/sell/sedl構成,表示「坐在一 起」,緣自執政官數量一般為兩人或以上,需彼此協調,共同執政。

歷史上,除古羅馬以外,還有一些時期,在一些國家曾經出現以consul (執政官)作為 國家元首的情況,如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共和國就以三名consul共同執政,但拿破崙作為 「第一執政」獨攬大權。

中世紀後期,國際商貿日益興隆。在同一個地方經商的外國商人為了協調解決彼此的商 業爭議,自行組織起來,推舉一位或多位人士擔任仲裁人,負責仲裁彼此的商務爭議。這種仲裁人也被稱為consul,中文譯為「領事」。之所以稱為consul,是因為他的產生和職責和 古代執政官一樣,都是由眾人推選出的,負責仲裁。後來,領事變成了由政府派遣,但其稱謂consul —直沒變。

chancellor (總理):教堂中負責開關欄杆的人

英語單詞chancellor來自拉丁語cancellarius,後者來自cancellus (方格欄杆,教堂中分

隔聽眾和講壇的欄杆),原指教堂中負責開關欄杆、引導座位的人。因為他坐在欄杆(cancellus) 旁邊,所以被稱為cancellarius。後來cancellarius的職責範圍還包括文書記錄,工作場所除了教堂還包括法庭。該詞進入英語後變成chancellor,表示國王的秘書。在現代西方國家, chancellor可以表示眾多職務,包括:政府首腦,如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政府首腦就是 chancellor,譯為「總理」;外交部長,如南美等國;此外還可以表示與司法相關的一些政 府職務。

minister (部長):服侍國王的臣僕

在中國歷史上,再大的官見了皇帝也得自稱「奴才」、「小的」。西方也一樣,大臣在 國王面前自稱minister。mini表示「小」,如miniskirt (迷你裙)後綴ster表示「人」,所 以minister其實就是「小人」的意思。因此,在英語中,minister就逐漸變成了對輔助國王的大臣的稱謂。雖然後來英國實行了君主立憲制,但minister的稱呼並沒有變化,只是翻譯時一般翻成「部長」而不是「大臣」。prime minister就是首相、總理。

minister 作為動詞時,表示「輔助、伺候」。單詞 administer、administrate 跟 minister 同源,前面的ad是表示「to」的希臘語。所以這兩個單詞雖然也表示「管理」的意思,但 跟management還是有所區別,一般翻譯為「行政管理」,說白了就是輔助主人料理日常事務的,跟「管家」有點接近。而management中的manage本意是「駕馭馬」,含有「想方 設法控制、操縱,努力實現」的意思。

sheriff (警長):國王派駐郡縣的長官

在古代中國,最小的政府官員是九品芝麻官一一縣令。在古代英國,與縣令相當的官職 是 sheriff (郡長)。這個詞在古英語中寫作 scirgerefa,由 scir (=shire,郡) gerefa (=reeve, 長官)組成,字面意思就是「郡長」(shire reeve)。sheriff由國王任命,代表王室治理一郡, 其核心職責是當地的治安和司法,因此sheriff也往往被翻譯為「警長」。

dean (院長):古羅馬軍隊的十夫長

英語單詞dean源自拉丁語decanus,最早指的是羅馬軍隊中的十夫長。古羅馬軍隊中, 每十名士兵組成一個小隊,在紮營時分享一頂帳篷。這個小隊的領頭人就叫做decanus,源自dekanos,而希臘語deka、拉丁語decem就是「十」的意思。

在中世紀歐洲的修道院中,僧侶們也按照軍隊的方式進行組織,每十人組成一個小組, 每個小組的領頭人依然叫做decanus。後來,decanus的管轄範圍有所擴大,負責一個教區分 部的牧師負責人也被稱為decanus。

等教會創建各種學校後,負責管理一所學校或學院的人也繼承了 decanus這個稱謂,進 入英語後則演變成了 dean。

cardinal (紅衣主教):協助教宗的高級教士

英語單詞cardinal在辭典中有兩個含義:1、鮮紅色,2、主要的。這兩個在中文中毫不 相關的含義怎麼會聚集在同一個單詞上呢?原來,cardinal —詞來自拉丁語cardinalis,表示 「主要的,首要的」,由拉丁語cardo (門樞、門鉸)衍生而成。在天主教會中,協助教宗 治理教會的高級教士被稱為cardinal,中文一般翻譯為「樞機」,其中的主教被稱為「樞機 主教」。樞機相當於「長老」(senator)。樞機由教宗親自冊封,協助教宗管理教會事務。 當教宗空缺時,也只有他們有權選舉下一任教宗。歷史上出任樞機者包括平信徒、執事、司鐸和主教。然而,1917年頒布的天主教法典規定,樞機候任者必須至少為司鐸。教宗若望 二十三世於1962年更規定,凡擢升為樞機者,如果是司鐸,應擢升為主教。

由於樞機主教一般都身穿紅衣,戴紅帽,所以在中文中樞機主教有時候也被稱為「紅衣 主教」,原本僅表示「樞機」的cardinal —詞也因此衍生了「紅色」的含義。

bishop (主教):人類靈魂的看護者

基督教中,「主教」稱為bishop,該詞來自希臘語episkopos,本意為「看守、監督人」, 由epi (over) skopos (看守、守護)組成。episkopos原本並非宗教職務的稱謂,而是世俗政府中的一種職位。基督教神職人員以「人類靈魂的看護者」自居,因此便以episkopos作 為高級神職人員的稱呼。進入英語後,被英國人掐頭去尾,拼寫變成了 bisceop,後來又變 成 bishop。

abbot (男修道院院長):阿拉姆語中對僧侶的尊稱

英語單詞abbot指的是男修道院院長,是這一職位的專門稱呼,來自阿拉姆語中的abba, 意思就是「父親」。阿拉姆語屬於閃米特語族,是古代中東的通用語言和波斯帝國的官方語言,基督教《聖經》的《舊約全書》中有一部分就是用阿拉姆語寫的,歷史傳說認為,耶穌也使用阿拉姆語的一種方言。

修道院最早起源於中東,主要分布於巴勒斯坦、敘利亞、小亞,特別是在埃及。由於阿 拉姆語是當時這些區域的通用語言,人們就把修道院中的僧侶尊稱為abba (父親)。隨著基 督教在西方的流傳,歐洲也出現了修道院。abba這個稱呼也隨之流傳至歐洲。如在希臘版 的《聖經》中,abba演變成了 abbas,在拉丁文中變成了 abbatem,在法語中變成了 abbe, 在英語中有好幾個單詞來源於此,一個是abbot,主要用於稱呼男修道院院長;一個是照搬 法語的abbe,意思不變;一個是abbey,表示修道院,與monastery是近義詞,但規模較大; 還有一個是abbess,表示女修道院院長。

(文章來自公眾號「語言學人Studio」,微博「@語言學人」,原標題為「詞源故事系列5:官銜職位名字由來」)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