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老虎歌曲名字叫什麼(國民歌曲兩隻老虎居然有如此魔幻的來歷)
2023-10-23 02:13:08 1
還記得之前《隱秘的角落》熱播時,突然被熱議的《小白船》嗎?搭配上劇情和畫面後,這首大家耳熟能詳,充滿童年美好回憶的兒歌,瞬間變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陰間音樂」。
網友們開玩笑說這部劇毀了一首兒歌。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首歌能與劇情如此契合呢?
《小白船》出自朝鮮的一名作曲家尹克榮,他之所以創作這首曲子,是因為目睹了自己姐姐在丈夫去世後的悲痛欲絕,她常常獨自一人望著天空彎彎的月亮,思念著自己逝去的愛人。
所以這首曲子裡有濃濃的哀思,在韓國也常常被用來當做安魂曲。上世紀五十年代傳入中國後,經過重新填詞,因為悠揚的旋律與朗朗上口的歌詞,成為了一首廣為傳誦的兒歌。
除了《小白船》之外,還有很多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音樂背後,有著意想不到的創作緣由或故事。
比如前幾天上了熱搜的《恭喜恭喜》。這首被中華兒女傳唱了千百遍的賀年歌曲,幾乎成為了我們過年時的必備旋律。
但最初這根本不是一首賀歲歌曲,而是為了慶祝抗戰勝利而創作的。作曲家是被稱為「歌仙」的陳歌辛——創作出《梁祝》等經典名曲的著名作曲家陳鋼的父親。
除了這首《恭喜恭喜》,陳歌辛還寫過《夜上海》、《玫瑰玫瑰我愛你》等作品,每一首都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
1945年,長達13年的抗日戰爭終於取得勝利。陳歌辛創作了這首曲子,所以這裡的恭喜,並非恭賀新春,而是恭喜每一個人都走出了劫難,終於看到了新的希望。
經過多少困難
歷經多少磨練
多少心兒盼望
盼望春的消息
這首曲子的最初版,採用了小調進行創作,奠定了悲情的基調;而姚敏、姚莉兄妹的演唱,更是道盡了人們心酸而複雜的心緒,賦予了曲子無盡的想像。
是啊,戰爭雖然勝利了,但那些生死離別卻刻骨銘心,破碎的家庭再也無法團圓。站在這片滿目瘡痍、積貧積弱的土地上,人們懷揣著劫後餘生的慶幸,也有一絲對未來的無措和迷茫。但不管怎樣,還是要說一句「恭喜」。但這裡的「恭喜」,不是「恭喜發財」,而是「恭喜你還活著」。
無獨有偶,另一首唱響大街小巷的歌曲《新年好》,也不像如今聽起來那麼簡單。
每年春節,大街小巷、超市電臺裡最常聽到的,大概就是這首充滿喜悅的《新年好》了。節奏歡快的三拍子響起,節日的氣氛就滿溢出來,但這首音樂背後的故事,並沒有這麼單純而快樂。
很多人知道,這首曲子是從朝鮮傳入中國的,出自朝鮮著名的歌劇作品《賣花姑娘》。
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著花籃上市場
穿過大街,走過小巷,賣花賣花聲聲唱
花兒雖美,花兒雖香 ,沒人來賣怎麼樣
滿滿花籃,空空小囊,如何回去見爹娘
《賣花姑娘》講述了賣花姑娘花妮和家人在地主惡霸欺壓下過著悲慘的生活,最終和哥哥一起投身革命的故事。用單純無憂的童聲,講述著悲痛的經歷,在了解故事背景之後,似乎有了更大的殺傷力。
事實上,《賣花姑娘》也並非朝鮮原創,在這部歌劇之前,這段曲子已經在美國流傳了一百多年。原曲是一首叫做《Oh My Darling,Clementine》的民歌,創作於十九世紀後半葉,雖然節奏簡單自由,但歌詞卻以當時的淘金熱為背景,講述了一位礦工的女兒掉進水中不幸遇難的悲劇故事。
Oh my darling,oh my darling,我親愛的,我親愛的oh my darling,Clementine
我親愛的Clementine
Thou art lost and gone forever
那就這樣一去不復返Dreadful sorry,Clementine
我無比難過,Clementine
沒有過多的悲情渲染,可歌詞裡一遍又一遍重複地唱著「親愛的」是多麼地無望,那是一位倔強的小夥在向心愛的姑娘做永恆的告別。除此之外,一些口口相傳的兒歌背後也藏著悲傷的故事。
比如《兩隻老虎》這首曲子起源於十七世紀的一首法國兒歌。流傳到中國後被重新填詞,可這歌詞沒頭沒尾,引發過不少人的疑惑。
這首歌的作詞,據說也是源自一個傷感的愛情故事:一對兄妹不顧世俗的禁忌相戀了,遭到了全族人的反對,為了表示抗議,兩人不惜自殘來表明心意。
因為故事過於血腥,後人為了記錄這件事,將事件嫁接到兩隻老虎的身上,編成了一個童話故事,於是就有了「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的兩隻老虎。
值得一提的是,《兩隻老虎》因為有著簡潔明快的旋律,還曾經被改編成了《國民革命歌》,用來鼓舞士氣。這大概也是這首兒歌的高光時刻了!
除了《兩隻老虎》,童年時還有一首非常流行的童謠,叫做《泥娃娃》。如今還被很多父母用來做孩子的哄睡曲目。
泥娃娃泥娃娃,一個泥娃娃也有那眉毛
也有那眼睛,眼睛不會眨
泥娃娃泥娃娃,一個泥娃娃
也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嘴巴不說話
小時候聽這首歌時,就覺得很難過。
這首歌的作曲是姚敏,原唱於飛,後來被鄧麗君唱紅。其實,這首歌原本並不是一首兒歌,而是被收錄於民歌之中。
從旋律上看,這是一首小調旋律,每一段結尾處都是二度下行音,所以,聽起來有很濃厚的悲傷感。而且旋律中採用的大、小二度音程都是不協和音程,聽起來並不悅耳。
21世紀後,這首歌被臺灣流浪歌手巴奈翻唱,更是唱盡了歌曲中的孤獨感。
而為這首歌注入更多悲情的,正是巴奈個人的人生經歷。她出生於臺灣的原住民部落,母親很早就將她拋棄了,她從小唱歌給自己聽,從小陪自己玩耍,陪自己長大。
因此巴奈將《泥娃娃》唱成了一首孤獨者的讚歌,淡然的木吉他伴奏,用蒼涼的歌聲講述出泥娃娃的故事,仿佛也在講述自己仿徨無助的童年。童年時的巴奈,更像是那個消失的泥娃娃沒有快樂無憂的面容,只有一攤悲傷的泥沙。
但就是這樣一首悲涼的歌曲,卻因為旋律簡單、容易記憶被收錄為兒歌,嚇哭過很多心思敏感的小朋友…
還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在國葬和民間都廣為應用的《哀樂》,莊嚴肅穆且嚴謹,很多人可能以為這是音樂家專門為葬禮而創作的作品,但事實上,這首曲子來自陝北民間音樂。
建國前期,魯迅藝術學院委派了一波音樂家深入到工農兵中去收集民間音樂,他們結識了著名嗩吶民間藝術家常峁兒,從他這裡得到了《哀樂》的雛形。
所以,《哀樂》其實最早是在民間用嗩吶吹響的!不過如今,這首莊嚴肅穆的曲子,早已經與早前的民間嗩吶調面貌迥異,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後,音樂家羅浪對它再次進行了改編。
羅浪將原來的2/4節奏改為舒緩的4/4拍,由原本一段旋律變奏為三段式結構;在降E小調的基礎上,採用臨時轉大調手法,使得曲調在原本哀慟、悲苦的情緒後又激昂而堅定。
可以說,《哀樂》是民間與業內音樂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好啦,今天的音樂冷知識分享就到這裡了。你還知道哪些音樂背後鮮為人知的創作故事?歡迎在留言裡與我們分享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