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國歌賞析(大秦賦秦國國歌)
2023-10-22 18:07:57 3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大秦賦》開播不過12集,這首《無衣》便出現了五六次。
意思是:「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冑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什麼是團結?這就是團結,強大的秦人,正是因這團結,才能東出成功,才能統一天下。
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必須團結。
有人嘲笑某些團隊「分贓不均」,書生倒是覺得沒什麼可以嘲笑的,因為「有贓可分」呢,那些嘲笑這些團隊的人,很多連分的資格都沒有。
也有人嘲笑某個家庭內部成員因利益產生了衝突,這也沒什麼可笑的,因為他們前期是團結一致的,賺到了錢,分多分少都有的分。
嘲笑別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有沒有資格。
好,咱言歸正傳,繼續說說這《無衣》。
國歌,在當時那個年代是沒有的,但秦人不管是在重大場合,還是平時都會唱起這首《無衣》,以體現他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保衛秦國。
準確的說,這是一首戰歌,只是現在有了國歌的概念,所以有些喜歡歷史的朋友,把這首秦人都會唱且最常唱的《無衣》,稱作秦國的「國歌」。
很多人說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聽歌,這樣做一點沒錯。
不光是心情不好,人生處於低谷的時候也可以,總有那麼一首或者幾首歌能讓你重新振作。
先秦時期詩歌非常多,也非常的流行,很多作者不詳,作者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激勵戰亂中的人們,激勵他們活下去,激勵他們努力奮鬥,激勵他們保家衛國,等等。
《詩經》,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共311篇,作者不詳,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
先秦時期,《詩經》稱為《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周代各地的歌謠;《雅》,周人的正聲雅樂,分《小雅》和《大雅》;《頌》,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非常重視《詩經》,將《詩經》作為其門下弟子立言、立行的標準。
300餘篇詩歌,為何獨獨《無衣》被秦人喜歡呢?
因為它的作者是秦國的一位王。
《左傳》載:「申包胥乞師於秦,秦哀公為之賦《無衣》」。
這件事說的是申包胥請求秦哀公發兵救楚國,一連哭了七日,感動了秦哀公的故事。
伍子胥,大家都知道是誰,春秋時期的吳國大夫、軍事家。
伍子胥的父伍奢曾是楚平王之子建的太傅,因太子受費無極的誣陷讒害,伍奢也受到牽連,他和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
伍子胥從楚國逃出之後,跑到了吳國,發誓要報殺父殺兄之仇。
經過不懈努力,他成為吳王闔閭身邊的重臣。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為父兄報了仇。
申包胥是楚國大夫,他發誓復楚,思來想去也只有秦國能夠救楚國。
因此前去秦國求救,可當時各諸侯國打幾年仗,休養生息幾年,誰也不會輕易為誰出面報仇,除非有很大的利益。
幫助楚國一事,秦哀公沒答應。
申包胥為此一直哭一直哭,直到哭到第七日,哭的沒力氣了,秦哀公也想起他了,被他所感動,因此發兵助楚,還創作了那首《無衣》。
當然,《無衣》是否是哀公所做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書生更傾向於清王夫之先生《詩經稗疏》裡的結論,《無衣》為秦哀公所作。
秦人不跟風,秦王室也不是隨便找一首詩歌作為戰歌的諸侯王室,這首詩歌若與秦王室成員無關,也不會成為他們的選擇。
的確,其中提到了「君王」,申包胥求秦哀公與君王也沒什麼聯繫,但誰又規定詩歌一定要根據當時特定的事情來創作呢。
當時創作的詩歌大多是激勵和期盼美好等,所以秦哀公作這樣的詩歌很正常。
《無衣》是誰創作,不是那麼的重要,重要的是這首戰歌讓秦人始終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有時,多少慷慨激昂的話語,都不如一首鼓舞人心的歌曲。
參考文獻:
1、《詩經》
2、《史記》
3、《詩經稗疏》
4、《左傳》
5、《史記》
6、《戰國策》
註: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很難核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