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民俗文化(浙南正一道科儀音樂)
2023-10-23 09:43:06 1
#溫州民俗#
❉演唱語言:閩南語
❉歷史沿革浙南道教歷史悠久,傳說東晉鹹和年間(326-334),著名道士葛洪就修煉於平陽東山。唐時盛行,宋時傳播迅速,出現了道教世家林仁藥(林倪),設道蓀湖,自稱「水南先生」,直至其第十八代孫林仕貞。元成宗大德八年,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被授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籙。明朝統治者對正一派十分重視,蒼平兩縣道教基本上成為正一派天下。
清明兩代全真派雖然興起,但正一派仍被信眾所尊崇。解放後至「文革」期間,反對宗教迷信、「破四舊,立四新」,正一派曾一度銷聲匿跡。改革開放後,正一道逐漸恢復。浙南正一道科儀音樂流傳於溫州講閩語地區——蒼南、平陽、洞頭和台州的玉環縣講閩語地方。重點分布於蒼南的西南與平陽的西北的山區和半山區,如蒼南縣的馬站、礬山、橋墩、靈溪、藻溪以及金鄉、錢庫部分閩語系屬地和平陽的騰蛟、山門、水頭、麻布等部分閩語系鄉鎮。兩縣人口逾200萬,信佛、道教的佔95%以上,祈福禳災大多請正一道士立壇設醮。正一派科儀音樂含延生和拔亡兩大類。延生類有:五鬥醮、發財醮、保安醮等;拔亡類有:超度、超陰、超宗、血湖、普度等。
❉表演形式及特點正一派科儀音樂涵各派科儀音樂之大成,文武兼備,唱腔曲牌(正一正韻)豐富,地域性明顯,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徵。
a,表演手法多樣性:集做、唱、念、打,詩、詞、歌、賦、經、懺於一體。
b,表演形式多樣性:獨唱、合唱、唱中有誦、配樂朗誦;獨舞、群舞;吟、誦贊、嘆、逗等交替運用。
起鼓:用於延生與拔亡兩種,延生起鼓與拔亡起鼓稍有不同。起鼓,先起小鼓,向天德方請神,再起大鼓。
❉表演形式及特點延生:高功登壇以紙錢焚於鼓上除氛解穢,然後在鼓面上書「五雷諱」,高功立丁字步,鼓打三下,意為補明三臺之意,然後雷鼓三通,走界、啟師鼓同於《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182頁(起鼓),結束。
宣經:用於延生與拔亡兩種,誦經又稱「步虛聲」。延生經文常用的有:玉皇經、三官經、北鬥經、五鬥金章經等。拔度常用經文有:救苦經,度人經(三品),十回度人經,血湖經(女人產亡)。高功一位,或三位著青衣。出場唱同《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191頁(請經讚),至195頁。高功宣經,樂師吹奏,吹奏曲牌內容按文武而定。高功宣經完,唱《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196頁(領經偈),再唱《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196頁至198頁(無上讚),結束。
頒赦:用於拔亡醮,通常在於進正表前,頒赦意為玉帝赦書告於豐都山符赦亡靈,脫離幽境,上升天堂之意。道眾三位或五位,出臺開場同《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264頁(頒赦),行到(請赦)《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266頁,出功曹「太極陰陽」至《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267頁完,都功再上場三奏,三奏是把情意奏於玉帝請求赦除亡靈前生之罪。《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268頁,(玉勅金書)至《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273頁(上)三奏完,玉帝降赦,焚化,唱《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273、274頁,唱偈結束。
拔度起鼓開始同於延生,高功立八字步,鼓打三下,意為同上,接著打鼓「水波浪」喻超度先靈於愛河苦海之意。後同延生與《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182頁同,息鼓則是以「大出臺」鼓點結束。
發奏:用於延生與拔亡兩種,召五方符官使者,捧奏、申、狀,齎傳於各神聖之前。發奏又名發遣,延生醮與拔度中常用的儀式,兩者略有出入。發遣又分為五種發奏,分別有:靈寶遣、清微遣、神霄遣、五雷遣、玉元遣,其中靈寶遣是常用於延拔道場,但行科不同,清微遣用於拔度三天或三天以上的常見。高功一位道眾四位。出場唱同《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184頁,科行至勅水眾唱《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185
頁靈寶符命普告九天(洞中讚,可以反覆)科行至《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186頁(常清常淨天尊)最後科行至送符使《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189頁,道眾對唱:《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189頁,(一切信禮)結束。
進表:用於延生與拔亡醮事中。延生進表與拔度進表除了正一道家「內秘」不同外,其它在行科過程中基本相同。道眾三位或五位出場行至表臺上《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247頁(進表),科行至「運六戊」道眾誦《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248頁,(祖師誥)即「黃蜂出硐」此韻可反覆唱,運六戊完都功超《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251頁(三天大法天師),至後面唱偈。偈曲同於請經。
❉代表曲目《小過場》、《萬年歡》、《哭皇天》、《太極陰陽》、《黃蜂出硐》、《黃巖九腔》。譜例選自原縣文化館副館長薛成火主編的《浙南民間民俗音樂選編》一書。
❉代表曲目
❉傳承狀況
新中國成立以後,道教活動逐漸減少,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幾近絕跡。道士還俗,宮觀被毀。1979年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貫徹落實,道教恢復活動,修舊觀,建新宮,誦經拜懺,日漸頻繁,靈溪正一道入教人員迅猛增多。尤其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不同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道教文化活動空前活躍,拜師授道者絡繹不絕,道場音樂得以傳承。
❉傳承譜系:
代序 姓名 法名 神職 代序 姓名 法名 神職
第一代 梁安泉 佚 佚 第七代 梁式盈 顯名 光祿大夫
第二代 梁秀嶽 佚 中政大夫 第八代 梁丕豁 秉昌 奉志大夫
第三代 梁斌元 佚 中智大夫 第九代 梁衍炬 玉輝 奉憲大夫
第四代 梁邦超 佚 中憲大夫 第十代 梁松鶴 鳴皋 中順大夫
第五代 梁鍾桂 子清 中正大夫 十一代 梁月生 光三 三洞五雷
第六代 梁毓瓊 玄真 光祿大夫 十二代 梁小鵬 宏舉 中正大夫
❉相關活動
本地信仰道教的人祈福禳災活動,大多會請正一道士進行設壇打醮。延生類有過關、祈安、五鬥、保安醮、謝恩醮、祈嗣、謝土等。拔亡類有開火光、普度、完譜超宗等。在宮廟寺宇進行活動的,如六月二十四雷祖慶誕、五月十八楊府爺慶誕、七月二十五齊天大聖慶誕、十月十八五顯大帝慶誕、七月初七馬仙娘娘慶誕、六月初八林泗大帝慶誕及普度道場等。現在一些道場活動,有的信徒家中進行。
❉相關資料
攝影:唐升溪
#民俗#資料來源溫州市文化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