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有什麼兇猛的動物(體長20釐米的沙漠棲息者不是魚)
2023-10-31 04:27:22 1
沙魚的兩條短腿從身體兩側伸出,在沙地上漫遊,其行進方式類似於一條蠕蟲。然後它停了下來,前後張望,接著繼續移動。突然,它好像受到了驚嚇,一下子消失不見。這時,如果可以看到沙子底下,就會發現它像一條魚一樣在沙中遊動——就跟遊泳一樣。然而,這種體長20釐米的沙漠棲息者不是魚,而是一種爬行動物,學名叫作沙魚蜥蜴(scincus scincus),也稱為沙虎。
上世紀90年代,工程師、仿生專家Ingo Rechenberg第一次在撒哈拉沙漠觀察到這些移動迅疾無比且毫不費力的小傢伙,他將所見記錄下來,並且認識到這些現象可能是仿生研究者所感興趣的。
仿生學是什麼?
一直以來,大自然都充當了科技進步的靈感來源。舉例來說,達文西發明了飛行器,其靈感就來源於鳥類、蝙蝠以及飛翔的種子。Otto沙魚的兩條短腿從身體兩側伸出,在沙地上漫遊,其行進方式類似於一條蠕蟲。然後它停了下來,前後張望,接著繼續移動。突然,它好像受到了驚嚇,一下子消失不見。這時,如果可以看到沙子底下,就會發現它像一條魚一樣在沙中遊動——就跟遊泳一樣。然而,這種體長20釐米的沙漠棲息者不是魚,而是一種爬行動物,學名叫作沙魚蜥蜴(scincus scincus),也稱為沙虎。
上世紀90年代,工程師、仿生專家Ingo Rechenberg第一次在撒哈拉沙漠觀察到這些移動迅疾無比且毫不費力的小傢伙,他將所見記錄下來,並且認識到這些現象可能是仿生研究者所感興趣的。
仿生學是什麼?
一直以來,大自然都充當了科技進步的靈感來源。舉例來說,達文西發明了飛行器,其靈感就來源於鳥類、蝙蝠以及飛翔的種子。Otto益為商業領域所感興趣。然而,其開發過程複雜而漫長,並不適合現代經濟的短期生產和消費周期。這就帶來一個課題,如何促進研究人員與企業家互通,生產出適用於市場的產品。從結構到創新將生物結構或原理運用到人類技術之前,需要了解生物的特異功能。最終,有兩種模式可成功開發仿生技術,一是生物主導,一是技術主導。
前者指生物學家發現,某種動植物擁有的特點不僅適用於自身,如果開發成技術的話還能使人類受益。經過研發及生物學家與工程師的合作,據此開發出一項仿生產品。尼龍搭扣的發明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例子。
技術主導指科學家帶著某個特定技術難題,或抱著改進現有產品的目的,特意在自然界中尋找答案或靈感。工程師先找出問題所在,由生物學家搜尋動植物,找到在進化過程中不得不解決同等或類似難題的物種。從這個角度而言,進化本身就是種工具,可用作設計指導原則,比如今天我們使用與進化同理的運算法則,通過突變和篩選,以增加咖啡的搭配種類。
沙魚蜥蜴與太陽能發電廠有什麼相同之處?回到沙魚蜥蜴及Ingo Rechenberg的研究。與所有爬行類動物一樣,沙魚蜥蜴的表皮也有很多鱗片,但在肉眼看來,就像拋光過一樣。由此,Rechenberg計算了沙魚蜥蜴表皮在沙粒間滑翔的摩擦係數,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即便拋光的鋼材也比沙魚蜥蜴表皮的摩擦係數大。粗糙的沙粒對沙魚蜥蜴的速度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也沒有造成任何傷害——這同樣令人稱奇。因為沙魚蜥蜴的表皮是防刮傷的:實驗室檢測證明,沙魚蜥蜴表皮在暴露多達10小時後,也沒有任何受損的跡象。
然而,簡單的認識並不等於技術創新。首先,Rechenberg必須搞明白沙魚蜥蜴表皮背後的原理是什麼。他猜想是沙魚蜥蜴的表皮結構使得它能夠在沙中滑翔而不受阻,於是採用「納米」理論開展了一個實驗,設計了假設的納米級別表面模型。研究人員的確在顯微鏡下發現了沙魚蜥蜴鱗片上分布著小刺,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放大時,這些小刺變成微小尖銳的脊刺,與沙粒的流動方向形成橫斷面。這種結構純粹「撣去」了沙子,使得砂粒滑過表皮而不造成摩擦。
問題是,研究人員只在沙魚蜥蜴背部的鱗片上發現了這種微小的脊刺,而其身前的鱗片上則沒有,為此來自亞琛工業大學的WernerBaumgartner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推斷,脊刺並不是沙魚蜥蜴表皮中唯一的特異之處,他們發現化學成分有可能是鱗片減免摩擦、防止刮傷的主要原因。實驗證明,即便沒有微結構沙魚蜥蜴表皮也能達到低摩擦防刮傷,但倘若沒有儲存在角質中的葡萄糖鏈,就會出現相反的情況。
那麼微結構存在的作用是什麼?科學家迄今仍未能達成共識。有可能微結構在爬行過程中釋放微弱電壓,也可能具備其它功用,比如吸收光線。不管怎樣,如果能夠從中開發出某種新技術,都將是令人興奮的。
沙魚蜥蜴效應有一個看似合理的仿生應用:在它們的生活區域,建造太陽能發電廠、充分利用太陽能正日益突顯出重要性。不幸的是,太陽能發電廠的拋物柱面反射鏡非常容易受到砂粒和灰塵損害,而這兩樣東西在沙漠中無處不在,它們會刮傷或遮蓋反射鏡。如果能夠生產模擬葡萄糖鏈化學構成的組件,就可以作為拋物面反射鏡的塗層,使得砂粒和大風無法構成損害,從而再也毋須動用珍稀的淡水儲備來清潔。
槐葉萍——帶氣墊的植物
沙魚蜥蜴不關心什麼太陽能發電廠或拋物柱面反射鏡,只在乎如何在沙地上快速移動,以躲避日曬和天敵,同時摩擦越小越好。同樣,槐葉萍屬的植物也不關心節能。但是,它們卻擁有一種特異功能,人們據此開發出一種技術,以它的名字命名,就叫作「槐葉萍效應」,能夠精準達到節約能源的效果。如果仔細觀察槐葉萍葉片的表面結構,就會有
所發現。它擁有小巧的橢圓形葉片,飄浮在水面上。葉子長勢迅猛,一片葉子可以堆積在另一片葉子之上,層層疊疊,用不了多久就會在水面上形成一大片綠毯。豐水季節,上漲的水位會反覆將其淹沒,一連幾天甚至幾周如此。由於槐葉萍需要呼吸空氣才能存活,所以哪怕下沉它也必須帶足空氣,而且必須將它鎖住以供長時間所需。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因而引起了科學家濃厚的興趣,希望有朝一日從中發現驚人的創舉。為此,植物學家、仿生學工程師Wilhelm Barthlott帶領他的研究團隊開始了槐葉萍效應的觀察和研究。
即便肉眼也能觀察到槐葉萍葉片表面須狀的細微結構。將葉片浸入水中,其表面隨即出現一個亮銀色的氣墊,且持續時間相當長。其實,這種現象自然界中並不鮮見,水蜘蛛和水甲蟲也能儲存空氣,只是槐葉萍所形成的氣墊其持續時間之長無出其右——即便幾周後仍然不退。
那麼擁有了這種功能又有什麼不同?大多數植物,比如荷花,其表面都是完全疏水的,水滴不可能停留,只會迅速排乾,同時帶走表面灰塵和附著物,以保持清潔乾燥。球形把手和蠟晶體就是根據這樣的原理設計的。槐葉萍也有這種疏水表面,但通過一個巧妙的細節這一功能得到提升:將肉眼可見的須狀物放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就會發現它實際上是一個撣塵結構,其末梢是吸水的(親水),理論上將水分子固定在它們上面的位置。由此葉片表面和水面間形成了一層氣泡,不但將空氣牢牢鎖住,而且能夠保持相當長的時間。
船舶建造者對於槐葉萍效應尤為感興趣,因為將其應用到相關技術中有望減少摩擦、節約能源。也許未來的船隻可以包裹一個儲存空氣的外殼,在水面滑行,如同在氣墊上滑行一般。這有助於減少摩擦並節省燃油。為此,人們利用槐葉萍面料進行了實驗,初步結果顯示,最多可以減少30%的摩擦力。不過,有鑑於目前這種效應尚不能持久,接下來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其優化,使之持續更長有效時間——這一過程就像物種的發展和進化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