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瀆古鎮簡介(讀城鹽運西)
2023-10-31 14:03:30 1
文、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玉霞
千年商都,花城廣州,一磚一瓦,一街一巷皆有故事。在老城區,小洋樓是這些故事的主角之一。
很多人知道廣州的民國百年老洋樓群主要集中在東山口一帶,整體規模較大,建築恢弘大氣,幾乎每一座小洋樓都留存有一個名門望族或政要名人的故事。然而,你是否知道廣州還有不少獨具風情的小洋樓聚集地?越秀區的鹽運西便是其中之一。這裡的小洋樓群現存30多棟,雖規模較小,精緻如「小家碧玉」,但滿滿的歷史底蘊,也自帶文化氣息。
30多棟小洋樓不重樣
這是一個連名字都「有段古」的地方。越秀區北京街鹽運西社區的工作人員介紹,鹽運西街這個名字由來已久,從清代延續至今:「因位於鹽運司的西面,所以叫做鹽運西。」
鹽運西的歷史建築小洋樓幾乎棟棟都不重樣
進入鹽運西社區,第一眼便能看到鹽運西牌坊旁邊的壁畫牆,上面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嶺南鹽運的歷史。史料記載,宋代廣東有大大小小十幾個鹽場,其中屬廣州管理的就有七八個。在廣東,管理鹽業的衙門被稱為「提舉廣南路鹽事司」。明清兩代管理鹽業的衙門,都設在賢思街、北京路一帶,可見這個片區與鹽業淵源極深。
鹽運西社區並不大,由一條正街及一巷、二巷、三巷組成,絕大多數房屋都是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建設的小洋樓。據記載:「鹽運西在民國時期,多以二級官員私宅為多。」
鹽運西有30多棟歷史建築保存完好
正街的西側,主要聚集的是上世紀30年代中西結合磚木結構的小洋樓,留存下來的30多棟小洋樓幾乎不重樣。在鹽運西一巷,有一棟佔地超過150平方米的民居,因擁有拱券形木框架玻璃窗而相當吸引眼球。這棟編號為一巷18、20號的民居,坐北朝南,樓高三層,紅磚牆石腳,樓頂有天台及女兒牆,屋內中間為樓梯,帶水磨石米梯級木扶手,地面鋪有地磚,兩側呈對稱布局。整棟建築形制尚存,住在裡面的街坊說,這裡結構牢固穩定,內部格局完整。
鹽運西正街的東側,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房屋,與民國洋房最大的不同在於設計了大陽臺,外立面更為簡潔,少了裝飾。多家媒體曾報導,著名作家秦牧與陳殘雲曾居住在鹽運西正街東側的24號大樓。
城市微改造留住老廣風情
歲月可改變容貌,但帶不走街坊們的兒時記憶,那些記憶,可謂鄉愁。鹽運西紅紅的石磚下、水磨石米樓梯旁,又或是生活雜貨鋪前,街坊們提著菜籃子閒聊話家常的樣子,便構成一幅悠然的老廣州風情畫。
微改造後的鹽運西正街
歷史建築被活化利用,開設了一些特色小店
和很多街區一樣,鹽運西也得益於近年廣州城市更新微改造工程。原住民集中的鹽運西,處處體現了社區對居民的人文關懷。在鹽運西一巷2號之四的歷史建築裡,設有北京街頤康中心,面向社區居民開放,可為高齡、失能或認知症等有需要的社區長者提供照護服務;此外,這條短短200米的正街上,還擁有鹽運西社區居委會、黨群服務站、警務室、社工站、幼兒園和多個志願服務組織等組成的黨群服務集群,街坊有事?走兩步,在家門口就能解決。
孩子們也可以參與社區服務
街坊們說,社區裡凡事好商量,就是沿街種什麼樹都可以投票發表意見,現在看到的四季桂、白蘭樹等就是絕大多數街坊的選擇。
房子已老,街區已老,不老的,是街坊們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的心願。
羊城晚報2022年08月04日A16版報導(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玉霞
校對 | 李紅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