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八下成語共幾個(原來成語七上八下)
2023-10-20 13:23:10
說起「七上八下」成語的來歷,大致有這樣幾種:
一是宋代宗杲說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第21卷中說:「方寸裡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是說內心(方寸)已經亂了,向佛之心自然便喪失了。這應該是較早見於書籍有關七上八下的記載。
二是明代施耐庵在《水滸傳》第二十六回說:「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其實這個不能算典故,已經是很成熟的成語應用了,只能算是較為明確地使用罷了。
三是說出於《易經》有關陰陽之變化,後人(注意是後人而不是前人,至少孔子還沒有把陰陽與數字聯繫起來)把陰陽與數字聯繫起來,稱7(少陽)和9(老陽)是陽,8(少陰)和6(老陰)是陰。而由少陽至老陽的變化是7到9的變化,陽氣逐漸上升擴張,是為「七上」,而陰是由8到6,陰氣逐漸收縮的過程,是為「八下」。不過七上也好、八下也罷,問題在於這些都是《易經》本身所強調的轉化規律,與「不安」又有什麼聯繫呢?
當然還有很多說法,不再一一贅述。不過一哥這裡有一民間說法,僅供參考:古時的稱為16兩,正所謂「半斤八兩」是也,但七兩多一點是個尷尬的數字,稱錘放到「七」上翹尾巴,放到「八」上又不夠稱了,不夠半斤也不好算帳,你說這七上八下的事兒可叫人咋說。
其實成語多出於古代典籍,但我們也不可小視民間智慧。元芳,你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