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香水的目的有哪些(古人製造香水始於何時)
2023-10-20 02:51:14 2
暮春時節,北京的各大公園甚至大街小巷都可謂「無處不飛花」,而沁人心脾的芬芳更是令人身心愉悅。在中國古代,由於古人信奉「香氣養性」,很早就開始用鮮花等芳香植物做成「香囊」、「薰香」、「香露」……
「香囊」最早被稱為「容臭」
《禮記》記載: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中國人用香的歷史很悠久,芳香物質很早就被古人用來香體、闢穢、改善環境。原始的香品,多用芳香植物製成,在今天看來,這是真正純天然的香料。早期用香的方式相對比較簡單,有時就是直接插戴香草。屈原《離騷》詩中即稱:「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將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這就是戰國時流行的一種插戴香草風俗。
而較為普遍的方式,則是將香草一類的芳香物質採摘陰乾後,裝進小口袋裡,做成香包,謂之「香囊」。在1970年代考古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便出土了一隻香囊,系用精美的絲織品綺羅縫製的,裡面裝滿了芳香植物。
香囊,又叫「容臭」,這裡的「臭」念xiù。容臭好聞,居家可以懸掛,在古人的臥室帷帳裡都會懸掛香囊。東漢末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中的「紅羅復鬥帳,四角垂香囊」一語,說的就是這類用香風俗。
在古代,比較講究的人都會隨身佩戴香囊。因為香囊是古人佩戴之物,故還有「佩幃」的別稱。先秦時人們佩戴香囊已很流行,對未成年時還有用香要求。據《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
為什麼見長輩要佩戴香囊?避免身上有異味,冒犯長輩。可見,古人用香並非僅僅為了好聞,而是上升到了文明禮貌的高度。
秦漢及以後,佩戴香囊成為民間一種廣為流行的香品消費方式和風俗。東漢末文人繁欽在《定情詩》中有這樣的描寫:「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將香囊系在膀臂下,穿上長袖,藏掩其中,會有暗香飄出,所謂「紅袖添香」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除了系在膀臂下,也可藏於懷中,還可當成裝飾物件,掛於胸前。古人喜歡佩戴香囊,並不僅僅是為了香體,去除異味,還有保健和醫療的考慮。古人認為,帶香植物都有特殊的醫療功能,許多芳香植物被中國古代醫家列為「上藥」,而被推薦使用。據《山海經·西山經》,在一座名為「浮山」的山上,「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人為了香體,除了佩戴香囊,還有直接食用香品的現象,將芳香物調入日常飲食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便稱:「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蕙草、蘭葉、桂皮、椒葉這四種芳香物,或拌食,或泡酒喝,或做成飲料飲用。
這種「食香」之俗在古代曾長期存在。如在唐宋宮廷中,嬪妃間便流行食用杏仁、飲用杏露,為的就是體香。以體香出名的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生前不只常佩香囊,常洗香湯,也愛食芳香果實。
漢代開始流行「薰香」
《烏夜啼》詞云:
「繡香燻被梅煙潤,枕簟碧紗廚」
兩漢時,「薰香」開始在貴族中流行開來。所謂「薰香」,就是把衣物放在燃燒香料的爐子上燻烤,使香氣散發出來,沾到衣物上。這種專用爐子叫作「燻爐」或「香爐」。為了防止衣服被燒到,外面會罩上一個罩子,這個罩子古人稱之為「燻籠」。在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中,除了香囊外,還出土了燻爐、燻籠。當然,薰香並非只燻衣服,還燻被子、燻房間。宋李石《烏夜啼》詞中所謂「繡香燻被梅煙潤,枕簟碧紗廚」,描述的就是燻被的情形。
漢朝用香之盛是以前沒有過的,用香甚至成為一種宮廷禮制。《漢官儀》記載:「尚書郎入直臺中……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燻,從入臺中,給使護衣服。」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早在先秦時已出現薰香。1997年,在陝西鳳翔雍城遺址曾出土過一隻戰國時期的鳳鳥銜環銅香爐,而且同一時期燻爐在全國多個地方都有發現。
燻爐是漢朝貴族家庭必備器具之一,其中又以名為「博山香燻」的燻爐最出名:爐體呈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模擬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景象,並由此而得名。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便曾出土過一隻精美的「錯金博山燻爐」。
漢代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燻被窩的超小型圓狀香爐,叫「燻球」,因為放在被中始終不會翻倒,人稱「臥褥香爐」,亦叫「被中香爐」。據《西京雜記》,「燻球」最早是一名叫房風的人發明的,可惜「其法後絕」,後到西漢時由工匠丁緩複製成功。
作為佩戴和燻燒的香品,自然都是固態的。在古人所消費的固體香品中,後期更多是「香藥」。這是一種人工合成香品,又稱「合香」,多依「香方」製成。如唐孫思邈《千金要方》中,便記載了多種「燻衣香方」。其中一種配方是這樣的:「沉香、煎香 (各五兩))、雀頭香、蒮香、丁子香 (各一兩));右五味治下篩,內麝香末半兩,以麤羅之,臨燻衣時,蜜和用。」
到唐宋時,香品的品種越發豐富,如香粉、香丸、香餅、香膏等合成香品都已在民間使用,有的專門用來香體,有的專門用於香口(去除口臭),有的專門用於改善空氣品質。與此同時,香品的消費方式也變得簡單,如有一種「印香」,使用起來相當方便,與現代的蚊香使用方式很相似,不必用專業的燻爐來焚燒,放入香盤中點燃後可順序燃盡。
宋朝已出現「蒸餾法」製造香水
《鐵圍山叢談》記載:
「至五羊效外國造香」
在古代,人們所用的香品以固體為多。那麼,中國人從何時開始使用香水的?應該在唐末五代時。
古人將香水稱為「香露」,製作香露的主要原料以鮮花等芳香植物為主,故古人又稱香水為「花露」。現代製作香水的工藝「蒸餾法」,在宋朝的廣州地區已出現,所製造出來的「薔薇露」頗受時人喜愛。但這種薔薇露並不是用薔薇花製造出來的,而是用茉莉花。為什麼不將這種香水稱為「茉莉露」?這就要說到進口香水了。進口香料漢朝已在中國出現,如蘇合香、雞舌香都是進口香料。但液體進口香料即香水進入中國的時間相對較晚,「薔薇露」就是中國市場最早出現的一種進口香水。
薔薇露又稱「薔薇水」。從南唐張泌《妝樓記》「薔薇水」條所記來看,進口香水在五代時人們已開始消費:「周顯德五年,昆明國獻薔薇水十五瓶,雲得自西域,以灑衣,衣敝而香不滅。」
宋朝時,中國市場上的進口香水並不是法國貨最優,而是大食國的薔薇露。大食國在今阿拉伯地區,當地生產的香料、香水在當時都是世界頂級的,香氣彌久不息。據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大食國的薔薇露,「然香猶透徹聞數十步,灑著人衣袂,經十數日不歇也。」
《宋史·蔡卞傳》中,有這麼一個使用香水細節:蔡卞是奸相蔡京的弟弟,但蔡卞與蔡京完全不同,是名清廉的好官。當年,蔡卞來到進口貨很多的廣州時一無所取,可謂兩袖清風。後來他遷調越州,外商不好直接送他東西,便把薔薇露灑在衣服上送他。從這個細節上可知,當時的進口香水很貴。宋詩人楊萬裡也認為薔薇水是「洋貨」,其在《和張功父送黃薔薇並酒之韻》詩中稱:「海外薔薇水,中州未得方。」
由於進口香水太貴,當時的廣州商人想到了自製香水。《鐵圍山叢談》記載:「至五羊效外國造香,則不能得薔薇,第取素馨茉莉花為之,亦足襲人鼻觀。」這句話說得很清楚,當時的廣州(五羊)商人效仿進口香水,因為沒有薔薇花,便用同樣香氣濃鬱的茉莉花替代。製作出的香水「亦足襲人鼻觀」。
再後來,進入中國市場的進口香水產地已不僅僅有大食國。據明王象晉《群芳譜》,薔薇露「出大食國、佔成國、爪哇國、回回國,番名阿剌吉」。
到明清時,貴族女性使用進口香水已較為普遍。如當時的明朝後宮女性,在洗澡後流行用「古剌水」擦身,「古剌水」就是薔薇露。
為什麼古人愛消費香品?這應該與古人信奉的「香氣養性」觀念有關。這種觀念一直到明朝都有市場,明王象晉即持此觀點,他在《群芳譜》中稱,香氣「能療人心疾,不獨調粉為婦人面飾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