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立秋習俗(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2023-10-20 12:57:29 2
宋代《草堂消夏圖》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當進入公曆8月,首先迎來的節氣,就是立秋。根據民諺所云,立秋立得早,天氣會很涼爽;倘若立得晚,天氣依舊會很悶熱,甚至能夠熱死牛。而如何區分早立秋和晚立秋,一直以來也存在爭議,普遍的一種說法認為,立秋當天的農曆日期是確定早晚的依據。如果在農曆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七月,就是晚立秋。
而放下「早晚」立秋的爭執,隨著8月的到來,隨著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的降臨,雖然人們還在抱怨酷暑難耐、日頭正毒,但自然界中,萬物悄然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秋天的腳步已經不遠。
當然,立秋的來臨並不意味著酷熱天氣就此結束,此時還處在「三伏天」中。要等到8月下旬的處暑節氣,暑氣才能漸漸消退。而縱觀整個8月,不僅有節氣立秋和出暑,更有代表著「中國情人節」的傳統節日七夕,和緬懷逝去先人的中元節。 所以,無需再抱怨暑氣逼人的烈日,盡情享受夏天的末尾吧。
露簟荻竹清,風扇蒲葵輕。
8月7日 立秋(農曆六月二十九)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這樣記載到立秋的定義。根據古代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因此,秋季以立秋為始點,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雖從氣溫上看暑氣正盛,人們還在熬著「三伏天」的熱氣騰騰。但在這一天,自然界的正悄然發生著改變。《曆書》有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寫到了節氣立秋,是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載:「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為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夏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在古代,有於立秋節氣祭祀的習俗。據《禮記·月令》記載:「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記錄了在立秋這天,天子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設壇迎秋,舉行祭祀秋神的儀式,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
而在民間,節氣習俗大多與飲食相關,立秋自然也不例外。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據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使整個秋天不生病,並可免除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8月14日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而在歷史的變遷中,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更在現代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但也有學者指出,相較於情人節的內涵,七夕節更偏向於「古代婦女節」,因為這是屬於婦女們的盛大節日。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清乾隆,故宮博物院藏
為何說是「古代婦女節」呢?因為在古時,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靚女們專屬節日。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而七月七是她的誕辰,故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穿針乞巧、對月穿針、喜蛛應巧、蘭夜鬥巧……可以說,七夕乞巧的方式讓人眼花繚亂。譬如穿針乞巧,即穿針引線,誰穿得又準又快就為「得巧」;而喜蛛應巧,則是晚上把捉的蜘蛛放在小盒中,到天明後打開,以蛛網的疏密判斷是否「得巧」,密者巧多,稀者巧少。
宋 李嵩 《漢宮乞巧圖》 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還有投針驗巧的習俗,在此前的熱播劇《延禧攻略》中,也再現了這一場面。即提前一晚取「鴛鴦水」(白天和夜晚取得水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混合)倒在盆裡,水在盆裡露天一夜加七夕白天曬一天,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此時取縫衣針投入,針浮於水面,觀察水底下出現的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呈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便是「得巧」。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8月22日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民間俗稱為「七月半」,其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道教的說法。
據明代《五雜俎》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由此看出,在道教的文化中,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在中元節,人們最為熟知的習俗,應該就是祭祖了。《東京夢華錄》有載:「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民間相信,祖先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8月23日 處暑(農曆七月十六)
「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記載中,能明確看到對於處暑節氣的闡釋。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結束,這就是處暑。此時,暑氣呈退減趨勢,且已經「出伏」,三伏天的炎熱已經離開。
雖說暑氣將退,但別忘了還有「秋老虎」的存在。處暑節氣就處在短期回熱天氣,即「秋老虎」期內,天氣雖已由炎熱向涼爽過渡,但「秋老虎」的威力仍不可小視。
因處暑到來的前後,民間會有中元節的民俗活動,所以處暑的民俗,也大多與中元節相似,如祭祖迎秋、放河燈等。但在處暑,還有一項特別的食俗,就是吃鴨子。「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農村俗語有云「處暑送鴨,無病各家」,表明在處暑時節,親朋好友們以鴨子作為互相贈送的禮物,認為吃了能夠身體健康,無病無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