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創立先天八卦(伏羲創立了八卦)
2023-10-20 00:59:14 1
【一聲驚嘆開欄語】
浩如煙海的歷史間,有先賢的腳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人們發現了天空與大地的規律,知曉了風的方向,歸納出日月星辰的走向,總結出指導植物種植的24節氣,種植這個農耕文明的秉性,在歷史傳承中愈發鮮明。
時至今日,當國人探索的腳步已經踏入太空,社交媒體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種植?」「火星的土壤怎麼樣?」依舊是大眾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漫長的過往中,人們在生活中發現美,追尋美,誕生了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產生了傳統藝術和實踐。一代一代人們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互動,這些文化傳統被不斷地再創造,最終形成了滿足人類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0月1日起,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出非遺美文欣賞欄目「一聲驚嘆」,自混沌而來的這一聲驚嘆,劃破了人類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長夜,於是,愛與工具、大地、技藝一同誕生。
那麼,此刻,我們與非遺共在。
我找遍了所有記載伏羲的文獻和書籍,用文字記載的片段,用一頁頁神奇的神話,復原了遠古的場面。
伏羲祭
作者:草川人
如果日子真的是由一本本日曆構成的,我想從今日這一頁,一直翻閱到8000年前的某一天,我會不會遇見傳說中創造了人類的伏羲?能不能目睹他在混沌的世界裡,電光石火,開天闢地?能不能遇見他與女媧花朵一樣盛開的愛情,在大地上持續豐滿?
如果遙遠的傳說真是現實的存在,在那個時代,他擁有怎樣的神力,創造了世界;他擁有多麼強大的智慧,開創了八卦,開啟了中華文明。面對這一切,也許只有在大地古老的記憶中才能找見痕跡,也許只有天空裡璀璨的日月星辰才知道真相。
天地萬物如果真的是伏羲創造的,我想邀請樹上棲息的那一對喜鵲,在它們的世界裡,是怎麼傳頌伏羲的。我也想邀請那一隻只食野之蘋的小鹿,讓它們在夏天的某個早晨告訴我,在它們的世界裡,伏羲是怎麼樣的存在。如果可以,我想在渭水濤濤的波光裡,追回一尾魚,問它們在水中的世界裡,伏羲有怎樣驚天動地的波瀾。
我找遍了所有記載伏羲的文獻和書籍,用文字記載的片段,用一頁頁神奇的神話,復原了遠古的場面。我也在這些天地萬物的精靈中,尋求確切的答案。
一頁頁攜帶神話色彩的傳說或文獻中,是他創立了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用「天人和諧」的思想,指點江山。是他教民製作漁網用於漁獵,教民馴養野獸。是他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是他始造文字,用於記事,取代了結繩記事。是他發明陶壎、琴瑟等樂器,創作歌謠樂曲。是他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員,管理社會。
合上那些書籍,翻過那些傳說的篇章,回到現實中。對於我這樣一介書生而言,知道伏羲還是在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時候我在西和縣一所中學上高中,班裡有每個鄉鎮的同學,經常聽大橋鄉來的同學說,在西漢水和洛峪河交匯處的仇池山上,有一座伏羲崖,高萬仞,奇險無比。距離縣城大約五六十公裡,但始終沒有去過。
在《路史》中有這樣的記載:「伏羲生於仇夷,長於成紀。」仇夷即今西和縣境內的仇池山,相傳伏羲就誕生於這裡。山腹西北側的天然巨石之上有無根東水源,被另外三塊大石頭所支撐,形成了一個「鼎」字狀,巨石上有石凹,常年積水,但始終不會溢出。相傳這塊石頭,是魯班修建伏羲廟時所遺留下來的。
也因為神奇的傳說和山嶺的雄偉險峻,仇池山千百年來經常會出現在文人的筆墨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從天水秦州去成縣的時候,在《秦州雜詩》之十四中就有:「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今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而蘇東坡也曾經在多首詩中抒寫過嚮往仇池,他其中在《仇池筆記》中有這樣的筆墨:「江邊陣馬走千峰,問訊方知冀北空。尤物已隨清夢斷,真形猶在畫圖中。歸來晚歲同元亮,卻掃何人伴敬通。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蔥蘢。」
可見仇池山在當時的華夏大地上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要不怎麼能讓這麼多的文豪們神之嚮往呢。可惜的是高中三年,每次想著約同學去,但是由於路途太過遙遠,騎車不便,最終未能成行,也就無法見到伏羲誕生的地方了。這些年,又因為常年生活於蘭州,每次回家看父母,也是匆匆忙忙,始終未能如願。
不過,每次從蘭州回家時,我還會經過一個地方,那就是天水的卦臺山,傳說是伏羲當年創立八卦的地方。從地理上來說,卦臺山位於麥積區渭南鎮以西,其山猶如倒扣的一隻瓢,但山頂上卻是一個大平臺。山的北麓有渭水環繞,河岸北正對著九龍山;山的南麓倚靠白鹿山,東臨著名的三陽川盆地。在這裡,河流淌成了一個「S」形,從高處俯視,和三陽川相結合猶如真實的一幅太極圖。
據《秦州志》記載,明正德12年,馮時雍奏立朝廷,修建廟宇於州北三陽川卦臺山上,建許多廟宇,以紀念伏羲。上世紀80年代時,國家文物局對卦臺山一帶的文物進行普查時發現,卦臺山古文化堆積層厚達0.2到0.5米左右,斷崖上暴露有灰層、灰坑、白灰居住面、灰渣等遺蹟,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等50餘件。經鑑定,這些文物距今均在5000年以上。
記得多年前的某個夏天,正直麥黃季節,我路過三陽川小盆地時,金黃的麥浪在風中翻滾,猶如江河中的波濤,我突然有了去卦臺山看看的願望。這麼想時,我已經將車開出了快速公路,進入了鄉間道路。經過不多時間的行駛,已經到達了卦臺山。從半山處的停車場向上望去,就能看到一圈巍峨雄渾的夯土城堡。我拾階而上,來到城堡山門,進山門後在城堡的右上方便是兌卦城垛,傳說中伏羲就是在此處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始創八卦的。
我邊走邊看,穿過午門後進入了伏羲廟,只見院內香菸繚繞,古柏蒼翠欲滴,給人一種清幽之感。眼前出現了八棵古老的柏樹,被稱為八卦柏,據說是按照伏羲所畫八卦的方位而種植。《史記·卦禪書》中曾有記載,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戰國時期,秦穆公曾「設西疇祭祀青帝」,這裡所說的西疇就是現在的卦臺山,而青帝就是傳說中的伏羲。不過卦臺山的伏羲廟雖然小,但因地理位置的獨特,這裡的祭祀活動歷年不斷,非常旺盛。
那日,也是因為趕路,沒有對卦臺山以及山上的廟宇進行更為詳盡的記錄,只是走馬觀花一樣匆匆看了一回。我想以後等閒暇之餘,還會再赴卦臺山。
在歷史悠久的天水大地上,除了卦臺山修建有伏羲廟之外,在秦州區還有一座更宏偉、建築面積更大的伏羲廟,修建於明朝,佔地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是西北地區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據說當年因為在卦臺山祭祀伏羲過於偏僻,最終祭祀的中心從卦臺山遷移到了秦州區內的伏羲廟中。
我曾經在大學剛剛畢業時,在天水的一家單位工作過幾個月時間,算是對天水比較熟悉的人了。多少年過去了,至今無論開車還是步行在天水市的任何一條道路上,都沒有任何陌生感。那時,我只要有閒暇時間,總會約上好友一起去伏羲廟閒逛。距離市中心很近,伏羲廟坐落於秦州區伏羲路上,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令人震撼。
從西和縣境內的伏羲崖,到三陽川的卦臺山、秦州區的伏羲廟,這麼多的遺蹟廟宇,足以證明伏羲在國人的心目中有多麼重要的位置。因為他的豐功偉績,因為他的卓越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讓人們稱讚歌頌,一代又一代人都會懷著無比敬仰的心去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
如今,沿著歷史的脈絡一路走來,多少年過去了,天水依然會每年都舉行盛大的「太昊伏羲祭典」儀式。近年來,伏羲祭典又上升到了國家層面,變為國家公祭。每年正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七日,一祭三日,一迎禮,二大典,三送禮。
根據相關文獻,天水伏羲廟祭祀活動自明朝成化十九年(1483)開始,一直延續至今。各個歷史時期在祭祀規格及內容上都有相對較大的差別,最興盛的階段主要集中在明代,由朝廷頒發祭文,採用太牢規格,一年兩祭,一祭三日,隆重而神聖。時間到了清代後,朝廷簡化了祭祀程序,儀禮被簡略。到了民國時期,祭祀變得更加簡略,由民間祭祀組織上元會主持祭祀。新中國成立後,逐漸恢復了清代的祭祀規格,祭祀日期改為正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七日。
其實,不管在哪個時代,祭祀都是帶有象徵意味的,目的是讓人們記住或懷念一個人在歷史深處所創造的宏偉功績。比如現在的「太昊伏羲祭典」在儀式開始後,先擊鼓34下,象徵著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臺灣地區共祭中華人文始祖;鳴鐘9響,代表中華民族最高傳統禮儀。2006年5月,「太昊伏羲祭典」已經被國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歲月蒼茫,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由伏羲所開創的中華文明,在華夏大地上已經成長為史詩般的存在,像根植於我們血脈中的基因,成為每個人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願伏羲的思想和精神,像古老的大地一樣遼闊,願華夏永久繁榮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