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統服飾紋理(傳統服飾之曳撒)
2023-10-20 16:53:18 1
曳撒(yìsǎn)
它是明代服飾代表之一。有趣的是曳撒的由來,它自元代辮線襖演變而來,它的讀音來源於「一色(shǎi)」變音,來自蒙語「質孫」(jisum),其意為蒙古袍。明代建立後質孫服就稱作明代曳撒服,通常會和貼裡、 比甲來做搭配。
方以智在《通雅》中記述:質孫者,為五色團花,乃元服,今 校尉服。「團花曰只遜,因元之質孫也。政和七年正月,禮制局請墨車駕士衣皂,夏縵皂質繡五色團花。錦衣校尉,自抬輦以至持扇、鍠、幡、幢、鳴鞭者,衣皆紅青玄、紡絹地,織成團花五彩,名曰只遜,其帽曰腦包,按元大宴服質孫,冬則納石寶裡,夏則鈸笠都納。『質孫』漢言一色[曳撒]服也,無定製,上下皆服,精粗不同,同稱『只遜』。今單以衣校尉,而書作『只遜』耳。其腦包即五代時之鬅頭也。」
要說女子漢服形制多樣,色彩豐富,男子漢服服飾的確沒法相比,曳撒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直以來的平靜。它配色大膽,形制突破常規,腰間配上獨具特色。
來源:漢尚華連
曳撒是前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作馬面褶,兩側接擺;後襟不斷開,馬面褶後襟不斷。曳撒的花紋有這明朝自己的風格,比較有特色的是麒麟服、飛魚服
控弦司
麒麟服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象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一隻肉角。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徵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象也經過一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並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繡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
控弦司
飛魚服
明代賜服之一,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賜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繡春刀,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
飛魚是一種紋理,「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飛魚類蟒,非真作飛魚形」。
飛魚服
這兩種花紋錦緞也不局限於曳撒,它們在直身、貼裡也都是不同款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