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市區劉永福故居大門口(廣西欽州劉永福舊居)
2023-10-08 11:46:08 2
劉永福(1837-1917),字淵亭,廣西防城港市那良人,僱工出身。1857年,在太平天國革命影響下參加天地會起義軍。1864年在歸順州(今靖西)安德組織黑旗軍。在中法戰爭中,率領黑旗軍與法國侵略者抗擊,先後取得羅池大捷、紙橋大捷等,還抗旨保臺,打擊日寇,是著名的愛國將士。劉永福在越南抗法戰爭中屢立戰功,被越南王封為三宣提督,其故居則據此命名。
劉永福故居名''三宣堂'',位於欽州市板桂街10號(古稱下南關)。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是欽州市現存最宏偉、最完整的清代建築群。佔地面積22,7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多平方米,大小樓房119間。除主座外,有頭門、二門、倉庫、書房、夥房、傭人房、馬房等一批附屬建築以及戲臺、花園、菜圃、魚塘、曬場等設施。頭門臨江向東,有醒目的''三宣堂''大字匾額。劉永福當年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為''三宣提督'',主管越南宣光、興化、山西三省軍事。''三宣堂''的命名是為了紀念這段光榮歷史。門兩邊的對聯是:''枝棲古越,派衍彭城''。
進頭門,經過30多米的龍眼飄香過道,便是一座兩層樓房的二門。門頂上原來懸掛著''建威第''的金字大匾,配以''恩承北闕、春滿南天''的對聯。二門內是開闊的廣場。廣場南面是一個巨大的照壁,上書''卿雲麗日'',字跡圓潤秀雅。
主座在照壁北面,面闊三間,進深三座。前座門頂上有''欽賜花翎''的直匾,配以''天階深雨露、庭砌長芝蘭''的對聯。門口高三米多,設二層門,外層是富有南方特色的''拖籠'',內層是幾寸厚的格木板門,十分厚實。前座與中座之間是東西兩花廳,西廳陳列有中央一級的黨政軍領導人及專家學者、社會名流的留名和墨寶,東廳陳列有前越南革命領導人黃文歡、英國駐華大使柯立文夫婦以及一些國際友人的題贈。兩廳之間為天井。即有名的''拒賄庭''。據說中法戰爭結束後,劉永福從越南帶回一件珍奇的戰利品--被黑旗軍擊斃的法軍首領李威利的頭髮。法國人知道後,專門派人攜重金到三宣堂企圖高價買走這撮頭髮。劉永福不為重金所動,就在這個庭院裡對來者嚴詞訓斥,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過了''拒賄庭''便是中廳。廳內壁畫、木雕琳琅滿目,內容有名山大川、亭臺樓閣、奇花異草、彩鳳仙鶴,還有牧童樵夫、仙翁神女、聖賢豪傑、武將文仕等,中廳左右是對稱的二層樓房,西面是劉永福的臥室。家具中有個獨腳小茶几,腳座為品字形排列的三個狗頭狗爪。原來劉永福愛養狗的習性也反映在家具上。
後座為祖廳,是建築群中最高的一座,叫''請纓堂''。這是當年劉永福反對''二十一條'',請纓抗日的地方。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劉永福聽到這消息後,不禁義憤填膺,立即通知全體家人並家庭教師集中祖堂,''抗電北庭,請纓與戰。''並表示,如果日本逞兇,他願以七十九歲高齡的''老朽之軀''充當先鋒,與敵決一死戰。
後座陳列《中法戰爭歷史文物展覽》,展室10個,展出面積共1000多平方米,分中法戰爭概況,黑旗軍(劉永福所部)的抗法鬥爭,萃軍(馮子材所部)的抗法鬥爭等三個部分。主要展品有:大清光緒皇帝及越南嗣德帝贈劉永福父親的誥封碑,劉永 與主座並列的一座佔地1500平方米的穀倉,群眾叫它''濟民倉''。穀倉一排10間,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這是劉永福在災年主座西側盡頭有一列平房,是劉永福的書房。
1837年9月11日( 清道光十七年)劉永福出生於廣東欽州防城司古森垌小峰鄉(現為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扶隆鄉小峰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劉以來,叔父劉以定從博白遷到防城,初居十萬山腹地古森恫小豐村。原名建業,號淵亭,排行第二,俗名劉二,被人尊為劉義。「永福」是他轉戰越南時改用。
1852年,劉永福15歲時,他成了一名熟練的水手,被船主僱為「灘師」(引航師傅)。同時,他還拜一些武術高手為師,學得了一身好武藝。
1854年,劉永福17歲那年,由於貧病交加,父母親和叔父在幾個月內相繼病故。埋葬完幾位老人,劉永福已經一無所有,連住的地方都沒了,只好借了一間茅屋暫時落腳。他白天出去做工,換口飯吃,夜裡回到茅屋棲身,日子過得極為窮困。據說,劉永福有一天上山砍柴,累了就躺在山間的石板上午睡。睡夢中,忽然走來一位長髯老人對他說,自己是虎將,應該反清,自己是陳近南之後。
857年,鹹豐七年時年20歲的劉永福加入天地會,投身於農民起義的行列,走上反抗壓迫剝削的道路。最初,劉永福在天地會首領吳凌雲的部屬鄭三手下任先鋒。他率部打垮巫必靈為首的地主武裝,隊伍迅速擴大。後來,清朝政府大舉清剿農民起義軍,天地會首領吳凌雲壯烈犧牲。1863年,劉永福已27歲,時吳凌雲已犧牲,餘部由劉永福和張三率領,轉移至廣西靖西、那坡一帶活動,約一年後劉永福投入黃澤宏部。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8月,清政府正式對法宣戰以後,收編了黑旗軍,授予劉永福記名提督。1883年法國國會任命李威利為總司令,率領法軍2000人先後攻佔河內和南定。接著又分兵進犯越南國都順化及北寧、山西。劉永福滿懷「為越南平寇,為祖國屏邊」的宏願,於5月6日率領黑旗軍3000人挺進河內,發揮近戰、夜戰的優勢,誘敵深入,使法兵腹背受敵,陷入重圍。這一仗打死李威利及以下軍官30多名,打死法兵200多名,奪得軍械彈藥無數。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紙橋之役。越王為了表彰劉永福紙橋大捷的軍功,晉升他為三定提督,加賜一等義勇男的爵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