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齊齊國為什麼不擁護舊主(勝利者為什麼成功)
2023-10-04 10:00:01 1
李開元
漢王國的首都,最初在南鄭(今陝西漢中),攻取關中以後,遷移到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東北)。漢五年(前202)二月,劉邦在定陶(今山東定陶)軍中即皇帝位,將帝國的首都定在洛陽(今河南洛陽)。
洛陽是東周的都城,保留了不少東周以來的宮殿。洛陽南宮是其中的一座,在長安的長樂宮落成以前,一直是漢王朝朝廷所在的正宮、施政的中心地,重大的政治活動,多在這裡舉行。
高帝五年五月,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酒會,慶祝奪取天下的勝利。酒酣喜慶之餘,劉邦放下酒杯,抬頭環顧滿堂的將相大臣們,含笑大聲問道:
「諸位列侯,各位將領,不許隱瞞蒙我,都給我實話實說。說說我劉邦為什麼能夠取得天下?也說說項羽為什麼失去了天下?」
喧囂的大廳一時靜寂。須臾,都武侯高起和信平侯王陵幾乎同時站了起來,施禮先後回答道:
「陛下待人傲慢無禮,項羽待人恭敬有禮。但是,陛下用人攻城略地,降下之後就予以封賞,這是與天下同利,與將士利益均沾。項羽嫉賢妒能,功勞者被猜忌,賢明者被懷疑,打了勝仗不與賞賜,佔了地盤不與分封,這是項羽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所在。」
劉邦
洛陽南宮的這番君臣問答,背景深沉而意蘊高遠,至今讀來依然讓人回味無窮。人類是利己爭鬥的動物,歷史又是勝利者的記錄。勝利者為什麼成功,失敗者為什麼滅亡,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千百年來,類似的話題,不斷地被提起,相應的解答,也不斷地被演繹。對這個永恆的提問,劉邦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回答:善於用人,善於使用在各個領域比自己更強的人,這是領袖人物的根本素質,也是成就集體偉業的根本原因。
劉邦與大臣之間的這一段對話,見於《史記·高祖本紀》,因其內容深刻,文辭優美,遂成千古名文。兩千年後,我重讀這段文字時,深感劉邦的回答,不可不謂是深刻而高明。不過,當我深入整理漢初的歷史之後,一種意猶未盡的隱意,一種歷史宿命的陰影,則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出來。
在洛陽的千年古問中,劉邦自詡善於得人用人而得天下。縱觀秦末並起的群雄當中,以得人用人著稱者,除劉邦而外,還有齊國的田氏兄弟。不過,與劉邦得人得天下的結果不同,善於得人用人的田氏兄弟的命運,卻無一不是國破身亡。就在劉邦君臣飲酒髙會洛陽南宮時,田氏兄弟的最後一位倖存者——齊王田橫的死訊傳來,劉邦為之稱賢流涕。
田氏兄弟三人,田儋和堂弟田榮、田橫。秦末之亂時,三人攜手共起,復興齊國,先後稱王,皆是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戰國時代田氏是齊國的王族。齊國的田氏,本來姓陳,是陳國的公族。公元前672年,苦於陳國的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逃亡到齊國,改姓田,成為齊國田氏一族的始祖。在齊國定居下來的田齊一族,世代仕宦於齊國君主,逐漸繁衍興旺,成為齊國最強有力的大族。公元前386年,齊國丞相田和廢黜齊康公姜貸,得到周天子和諸侯各國的承認,得以立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
田氏代齊,反映了當時禮崩樂壞,以下克上的時代風氣。田氏之所以能夠代齊,更與田氏一族世代處心積慮,刻意經營息息相關。想當年,陳完從陳國逃亡到齊國,孤身一人,勢單力薄,能夠免除肩挑背扛的苦力,已經自稱惠幸了。從此以後,如何以羈旅之身,在異國他鄉立足,求生存圖發展,成了田氏一族世世代代孜孜不懈的努力目標。
電影《孔子》中的齊景公
史書上說,齊景公(前547—490年在位)的時候,田武為大夫,徵收賦稅時使用小鬥,發放糧食時使用大鬥,暗中施惠於民。田氏由此得到民心,宗族日漸強大,隱然有篡奪齊國政權的趨勢。田常是田和(田氏齊國的第一代君主)的曾祖父,仕齊簡公為相,為了奪權擴大勢力,再次使用家傳的手段,用大鬥貸出,小鬥收回,公開收買齊國民心。當時,齊國民間有歌謠唱到「嫗乎採芑,歸乎田常」。意思是說,連採芑菜的老太太,也歸心于田常子了。
田氏代齊,苦心經營多年,種種方法無所不用其極。大體說來,一是世代仕於齊國的君主,始終不離權力的核心。二是或暗或明,施惠收買齊國的民心。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優生多育,儘可能繁衍田氏一族的人口。史書上說,田常選取身高七尺以上的齊國女子為後宮,數量在百人以上。他為了激勵這些高大的妻妾們生育的欲望,不但自己努力,也縱容她們與賓客舍人們交往。到了田常撒手歸天的時,膝下有兒子70餘人。如果算上女兒,田常的子女,當在150人上下,怕又是一樁吉尼斯紀錄。
古代地廣人稀,國家之強弱,勢力之大小,往往以人口計算。田氏優生多育的結果,到了田氏齊國的時候,不但將相大臣多出于田氏,田氏的支庶也幾乎遍布齊國各地。秦末戰國復活的歷史潮流中,基於血緣世襲傳統的王政復興,在齊國得到完整的體現。復興的七國當中,唯有齊國,政權始終在田氏一族中交替流轉,田氏當王的理念,始終支配著齊國人心。齊國的這些歷史特點,或許都與田氏優生多育的做法有關。
戰國田齊的最後一位君王是田建。田建於前265年繼位,221年降秦亡國,在位44年。田建在位期間,正是秦國不斷東進蠶食,逐一徵服六國的時候。田建實行親秦自保的外交政策,不整治軍備,不與諸侯各國共同抗秦,苟且偷安於戰火之外。秦滅五國後,大軍壓境,齊王建不戰,開城投降成了俘虜,被遷徙到河內郡的共縣(今河南輝縣,戰國時屬於魏國),落得客死他鄉的下場。齊國有民謠唱道:「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意思是說,松樹啊柏樹啊,客死共縣的王建啊,聽信賓客們的讒言啊。惋恨田建聽信奸佞,禍國害身。
田氏代齊,從田和到田建,九世為王,享國165年。如果上溯到田氏的始祖陳完,田氏一族在齊國的苦心經營,足足有450餘年,已經繁衍得根深葉茂,遍布齊國各地的田氏支庶,絕非一時的政權更替所能清除剪滅。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秦滅齊國以後,田氏一族,一時從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沉淪潛伏到民間。
田儋、田榮和田橫三兄弟是田氏王族的旁支。秦帝國時代,舉宗居住在臨淄郡狄縣(今山東高青縣),是當地的強宗大族。史書上說,田氏兄弟「皆豪,宗強,能得人」。用今天的話來說,田氏三兄弟都是人中豪傑,宗族強大,能服眾而得人擁護,隱然是狄縣民間社會的領袖。
陳勝起兵稱楚王后,派遣部將周市攻佔舊魏國的領土,乘勢深入齊國到了狄縣,秦狄縣令閉城堅守,城內人心浮動。早就蠢蠢欲動的田氏兄弟,看準了這個時機,精心策劃了奪城的行動。秦漢時代,奴婢大量存在,作為家財產依附於主人,奴婢有過,主人可以打罵責罰甚至處死,不過,處死奴婢,須要申報官府得到認可。田氏兄弟捆綁了家中的一位奴隸,前往縣廷謁見縣令,請求得到處死的認可。與此同時,田氏兄弟暗暗布置城中的不軌少年們同行圍觀,乘勢製造混亂,一舉殺死狄縣令,奪取了狄縣政權。
田氏兄弟奪取狄縣政權後,馬上召集狄縣的政府官吏和父老鄉親,宣布說:「當今眼下,諸侯各國皆反秦自立復國。齊國,是久遠的古國,田氏,是齊國的王族。齊國今日復國,我田儋當為齊王。」於是狄縣吏民一致擁戴田儋為齊王,田榮為丞相,田橫為將軍,以田氏三兄弟為核心,建立起復興後的齊國新政權。
齊國,從此進入田氏兄弟稱王主政的時代。
,